资源描述
ICS 65.020.30 B 47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9072015 代替 DB34/907-2009 桑蚕种 文稿版次选择 2015-12-30 发布 2016-01-30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907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替代 DB34/907-2009 桑蚕种。本标准由安徽省蚕桑服务站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蚕桑服务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汪剑霞、李庆宝、陈斌、张虹、江泽众、赵康。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4/T 056-1998、DB34/907-2009。DB34/T 9072015 1 桑蚕种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蚕种术语和定义、质量要求,包装要求,判定指标和繁制过程质量预控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桑蚕种,即三级原种和一代杂交种的繁育、检验和质量判断。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34/T 560 桑蚕三种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DB34/T 561 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三级原种 三级原种包括原种、原原种和原原母种,供繁育一代杂交种的蚕种称原种,供繁育原种的蚕种称原原种,供繁育原原种和品种循环继代用的蚕种称原原母种。3.2 一代杂交种 利用杂交一代优势,用原蚕按审定的杂交组合繁制的蚕种。3.3 实用孵化率 连续 2 日孵化最多的蚁蚕头数占调查良卵总数的百分比。3.4 纯度 原种、原原种、原原母种中符合该品种性状的蚕(或茧、卵)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比。3.5 杂交率 DB34/T 9072015 2 一代杂交种中符合该品种性状的蚕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比。3.6 病蛾率 带微粒子病的母蛾数占制种批(段)母蛾总数的百分比。一代杂交种按规定方法抽样检验,以允许检出的病蛾集团数来判定蚕种合格与否。3.7 病卵率 带微粒子病的蚕卵数占制种批蚕卵总数的百分比。一代杂交种按规定方法抽样检验,以允许检出的病卵集团数来判定蚕种合格与否。3.8 虫蛹统一生命率 表示蚕的幼虫期和蛹期的综合健康强度。计算方法为:虫蛹统一生命率()幼虫生命率(1死笼率)4 质量要求 4.1 三级原种质量要求 三级原种质量指标见表1。表1 三级原种质量指标 单位:粒、克、种别 系别 折净率 单蛾 良卵数 良卵率 张种一日 收蚁量 纯度 病蛾率 病卵率 原原母种、原原种 中系 370 90 100 0.1 0 日系 330 90 100 0.1 0 原种 中系 53 370 92 4.5 99.5 0.2 0 日系 53 330 92 4 99.5 0.2 0 4.2 一代杂交种质量要求 一代杂交种质量指标见表2。表2 一代杂交种质量指标 单位:用种期别 良卵率 实用孵化率 杂交率 病蛾率 病卵率 即浸种 92 92 95 0.5 0.15 冷浸种、越年种 97 92 95 0.5 0.15 DB34/T 9072015 3 5 包装要求 5.1 三级原种 三级原种为框制平附种,原原母种、原原种为 14 圈单蛾种,原种为 28 圈单蛾种。蚕连纸上应注明生产单位、品种、批次、生产日期、执行标准、许可证编号,并附具检疫合格证。5.2 一代杂交种 一代杂交种为散卵种,每盒种良卵数为 25000500 粒。散卵盒应当用对蚕种无害的木条、纱布等材料制作,要求透气、牢固、无破漏,单盒容积503。散卵盒上应附具蚕种质量合格证、检疫合格证、标签,标签内容应包括生产单位、品种、批次、期别、执行标准,许可证编号。6 判定指标 用于销售的各级蚕种,分别达到相应的质量指标和包装要求的为合格蚕种。折净率、良卵数、良卵率未达标的,应重新整理直至合格,其余指标有一项未达标的则为不合格种。7 繁制过程质量预控要求 繁制过程质量预控要求见附录A。DB34/T 9072015 4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桑蚕种繁制过程质量预控要求 A.1 个体选择 各级蚕种在繁育过程中应按照 DB34/T 560 桑蚕三级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DB34/T 561 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严格五选,选出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以及不良的卵、蚕、茧、蛹、蛾。A.2 饲育区选择 发育明显不齐、爆发蚕病、中毒等造成个体淘汰率达 40以上的饲育区不得留种。各级蚕种在生产中应进行微粒子病预知检查,及时淘汰有微粒子孢子的饲育区。A.3 种茧选择 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蛾区选除率应不低于 20,区内个体选出率应不低于 25,个体选除率超过 60的蛾区不得制种。原种个体选除率不低于 10(不包括双宫、屑茧),合格区内个体选除率超过 50的不得制种。选制原原母种、原原种的种茧应进行个体称量,原原母种、原原种全茧量和茧层量应分别在合格区平均数上下开差 0.1 g 和 0.04 g、0.2 g 和 0.06 g 范围内。A.4 种茧质量要求 各级种茧质量要求见表A.1、表A.2、表A.3。表A.1 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质量要求 项 目 虫蛹统一生命率()茧层量(g)茧层率()多丝量 品种 春制 中系 88 0.40 22.5 日系 86 0.35 22.5 秋制 中系 84 0.33 22.0 日系 82 0.30 22.0 中丝量 品种 春制 中系 90 0.32 20.0 日系 88 0.30 19.0 秋制 中系 86 0.26 19.5 日系 84 0.24 18.5 DB34/T 9072015 5 表A.2 原种种茧质量要求 项 目 克蚁收茧量(g)死笼率()茧层量(g)茧层率()多丝量品种 春制 中系 2800 9 0.40 22.5 日系 2500 9 0.35 22.5 秋制 中系 1800 13 0.33 22.0 日系 1600 13 0.30 22.0 中丝量品种 春制 中系 2800 8 0.32 20.0 日系 2500 8 0.30 19.0 秋制 中系 2000 10 0.28 19.5 日系 1800 10 0.26 18.5 表A.3 一代杂交种种茧要求 项 目 克蚁收茧量(g)死笼率()春 制 2600 10 秋 制 1800 15 A.5 雌雄鉴别 雌雄鉴别准确率应大于 99。纯对不得制种。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