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05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1300 2016 银耳段木 栽培技术 规程 2016-10-26 发布 2017-01-26 实施 河 南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布 DB41/T 1300 2016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信阳农林学院、罗山县工商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测试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龚凤萍、张应香、李巨、段庆虎、竹玮、上官端琳、尹川川。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张应成、李彩丽、邹俊、柳楷婧、蓝黎明、易宏岩、黄靖元。DB41/T 1300 2016 1 银 耳段木 栽培技术 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银耳段木栽培的术语和定义、场地环境、菌种制作、栽培技术、采收与加工、病虫害防控。本标准适用于银耳的段木栽培。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29368 银耳菌种生产技术规范 NY 5358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 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又称白木耳、雪耳,属担子菌门、异隔担子菌纲、银耳目、银耳科、银耳属,子实体由数片至十几片纯白或乳白色胶质瓣组成,形似菊花形、牡丹形或绣球形。3.2 银耳 段 木栽 培 利用木段栽培银耳的方法。3.3 耳杆 接种后的段木。4 场地环 境 4.1 场地环境应符合NY 5358的规定。4.2 选择给排水方便,环境干净的北坡、东坡或西北坡,坡度 1030。林下栽培要求 7阴3阳,通风条件好,场地有矮草者为佳。5 菌种制 作 菌种制作应符合GB/T 29368的规定。DB41/T 1300 2016 2 5.1 培养基 制作 5.1.1 母种培 养基 5.1.1.1 配方 马铃薯200 g,葡萄糖 20 g,琼脂20 g,水 1000 mL。5.1.1.2 制作 称去皮马铃薯200 g切片,加水 1000 mL,煮沸30 min,双层纱布过滤,再加入琼脂和葡萄糖煮至完全溶解,加水补至 1000 mL,分装试管,加塞,高压蒸汽灭菌,0.12 MPa(121)保持 30 min。温度降至 60 时摆成斜面。5.1.2 原种培 养基 5.1.2.1 配方 硬杂木屑77%,麦麸20%,石膏粉2%,蔗糖1%,料水比 1:1.01.2。5.1.2.2 制作 原料加水拌匀后装入750 mL 菌种瓶,加棉塞,高压蒸汽灭菌,0.15 MPa(126)保持 2 h,自然降压至 0时出锅。5.1.3 栽培种 培养 基 5.1.3.1 配方 硬杂木屑 76%,麦麸20%,黄豆粉2%,石膏粉 2%,料水比 1:1.01.2。5.1.3.2 制作 栽培种用 15 cm30 cm袋子制种,加套环,插入接种棒灭菌。制棒同时,用等量套环加棉塞,与料棒一并灭菌,以备接种时采用。常压蒸汽灭菌,由下往上第二层料温达 100 时,保持 5 h 停火,闷锅 4 h 出锅;高压蒸汽灭菌同原种培养基。5.2 接种与 培养 5.2.1 母种 取经优选的两种纯菌丝制成交合母种。方法是当银耳菌落直径约1 cm时接入少量香灰菌,25 28 培养至长满斜面即可使用。5.2.2 原种 斜面交合母种,按1:12瓶接入原种培养基,接种时使有菌丝的一面向上,培养至有银耳白毛团、分泌棕色露珠,并产生银耳原基时备用。5.2.3 栽培种 取适龄原种,无菌操作,剔除其表面的银耳原基,将两种菌丝扒碎拌匀,按1:1020 棒接满孔穴,加已备的无菌棉塞,24 26 立体培养12 d20 d 发菌透料。观察横断面,中心部位直径约 2.5 cm,白色,以银耳菌丝为主;外层 0.5 cm0.7 cm,透黑绿色,大部分为香灰菌丝;中层厚 3.0 cm3.7 cm,DB41/T 1300 2016 3 褐色、白色相间,两种菌交合比例适宜。透料后45 d 内使用。银耳段木栽培用种强调香灰菌占有足够比例,且发菌势要强,接种后尽快吃入段木深层,为岀耳蓄积营养,多出大朵银耳。6 栽培技 术 6.1 耳棚的 搭建 6.1.1 平地搭 棚 一棚两厢覆瓦式起架出耳,每厢用两根圆竹沿棚纵向固定。圆竹离地 70 cm,间距 80 cm,固定在每 4 m一根的立柱上。其上横放一根 1.2 m长的耳棒,再靠此棒斜立 5根6 根耳棒,再横放一根耳棒、斜立耳棒,直至排完一厢。两厢间走道 70 cm,两侧走道 50 cm。两侧棚高 1.8 m,圆竹起拱盖薄膜,两侧和两端薄膜可提起以调节通风。棚顶加盖草帘或稻草遮荫。6.1.2 坑道式 耳棚 棚内地面下挖 50 cm,挖出的湿土堆积在棚四周拍实,高 50 cm,两侧每 3 m 挖一通风窗,起架盖膜后,棚顶加盖草帘或稻草遮荫。6.1.3 林下搭 棚 根据林木行距确定棚宽,棚架固定、盖膜后,距棚顶 50 cm处搭一层遮阳网。6.2 栽培季 节 3 月初至4月上旬气温在8 10 时接种,发菌管理 60 d左右进棚起架出耳,可出耳23茬,910月结束。6.3 树种及 树龄 的选 择 选用壳斗科的麻栎、栓皮栎等硬杂木,树龄812年,胸径10 cm以上。6.4 砍树时 期 应在林木落叶后,萌动前15 d的休眠期砍树。6.5 截段和 架晒 砍后平放10 d15 d 剔枝截段,截长1.2 m。粗细分开,“井”字形起堆架晒20 d25 d,其间翻堆 23 次。架晒至原重量的 80%85%,两端截面有微裂时打穴接种。6.6 打穴 台钻打穴。穴孔直径 1.6 cm1.8 cm,深入木质部 1 cm。行距 4 cm5 cm,穴距 8 cm10 cm。细棒穴距应比粗棒略大一些。6.7 接种 将栽培种掰成长块接入穴孔,按压密接,略有凸起,用木棰打平,以防脱落,不封口,裸露培养发菌。1 kg菌种接种段木 60 kg70 kg。DB41/T 1300 2016 4 6.8 发菌期 管理 6.8.1 温度管 理 接种后两排顺码起堆盖膜发菌,堆高 1 m,前期 15 d20 d 要加强光照,充分利用太阳能,把堆温升至 25 30,促菌早生快发。随着气温回升,棚温维持在 25 左右。6.8.2 水分管 理 掌握接种后在干爽条件下发菌,40 d以前不喷水,发菌中后期,若菌棒偏干,应适量喷水。6.8.3 翻堆管 理 发菌前期10 d15 d翻堆一次,中后期 6 d7 d 翻堆一次。结合翻堆,将粗棒调架到上层和中层,细棒分布在下层。6.8.4 通气管 理 当棒面偏湿时,应及时通气排湿,以防杂菌发生。6.9 出耳期 管理 6.9.1 起架 掌握发菌期60 d左右进棚起架催耳,不可贪早。棒子能否进棚的标准是,当两端截面香灰菌变黑,有10%左右的耳棒见耳,也可择有耳子发生的菌棒进棚,分类起架岀耳。棒子进棚后仍为覆瓦式起架岀耳。6.9.2 温度管 理 起架早期,棚温控制在28 30;岀耳期棚温控制在25 左右。6.9.3 水分管 理 棒子进棚后应加大喷水管理,保持棒面、地面湿润,力求催耳整齐发生。耳子发生后应少量多次轻喷育耳。若岀耳期推迟,赶上南阳风,应停止喷水,待南阳风过后催耳育耳。6.9.4 通气管 理 耳芽发生后,加强通风管理,促使展耳。7 采收与 加工 7.1 采收时 机 耳片充分展开,手捏整朵变得膨松有弹性时应及时采收。7.2 采收方 法 采耳应在晴天。采收前停水 1 d2 d,待耳片失水干爽后,手扒耳基采下。结合采收,剔除其基部杂质。7.3 间歇养 菌管 理 DB41/T 1300 2016 5 一茬耳完全采收后停水5 d7 d,促使菌丝生长,为下茬出耳蓄积养分。7.4 干制 采下的银耳及时晒干或烘干,应单层摆放在竹笆上摊晒,耳基朝下,其间不得翻动;若采用烘干法,应尽快升至60,再逐步降至40,直至含水量适宜,不可过干。7.5 包装和 贮藏 干品装入符合食品标准的塑料袋于干燥条件下贮藏。贮藏期间定期检查,若有返潮,择晴天翻晒;操作不宜堆叠过高,以免压碎耳片。8 病虫杂 菌防 控 8.1 防控策 略 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注意清洁耳棚,增加用种量,加强光、温、水、气的协调管理,为银耳发菌岀耳提供最佳环境条件,以增强对病虫杂菌的抗性,使其不发生或少发生。若使用农药应符合 GB 4285的规定。8.2 主要病 虫杂 菌的 防控 8.2.1 食菌螨 蒲螨、粉螨等多在耳棚周围粪草等杂物中生存,转移到耳棚内为害银耳菌丝和子实体。防控方法:清洁耳棚周围环境,用猪牛骨粉炒熟诱杀。8.2.2 菇蚊 菇蚊在耳棚近处的杂物中生存,成虫飞入耳棚产卵孵化成幼虫为害银耳菌丝和子实体。防控方法:及早防控成虫。利用黄板或诱虫灯进行防控。8.2.3 菇蝇 常见的有果蝇、粪蝇和扁足蝇,主要以幼虫危害银耳菌丝和子实体。成虫能携带杂菌和线虫传播病虫害。防控方法:保持耳棚清洁,耳棚使用前彻底做杀虫和杀菌处理,采耳后清理残留耳基。也可对成虫利用灯光诱杀,或用烂果、糖醋液诱杀。8.2.4 截头碳 团 截头碳团子座黑色,碳质,上部突起,多发生在耳木树皮缝中,受害耳杆材质变脆,造成银耳减产。防控方法:保持耳棚空气流通,防高温、高湿。8.2.5 绿色木 霉 绿色木霉菌丝生长迅速,开始为灰白色,继而产生孢子变成深绿色,表面湿润。多发生在耳棒树皮上,若条件适宜,高温、高湿,会蔓延到子实体上,引起耳子腐烂。防控方法:清洁耳棚,通风降温、排湿,及时移除受害耳棒,抑制其蔓延;子实体成熟后及时采收,以免老化,抗杂能力下降发生绿霉。DB41/T 1300 2016 6 8.2.6 红黏菌 桔红色胶质状,多在闷气、湿热条件下发生,密集分布在耳棒上造成出耳减少或不能出耳。防控方法:耳木含水量应适宜,利于银耳菌种快速定植,抑制这种杂菌的发生;养菌前期把堆温提高到 30 左右,同时加强通风换气,避免湿热。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