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3212015 杂交中籼稻免耕抛秧保护性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rotective no-till transplantation(cultivation)by throwing the seeding of mid-season indica hybrid ricn 文稿版次选择 2015-03-27 发布 2015-04-2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321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广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广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道宏、李孝勇、张德海、熊延文、韦永保、胡长安、朱帮忠、黄芳、万阳、洪海龙、戴春兰、戴晓晶。DB34/T 23212015 1 杂交中籼稻免耕抛秧保护性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杂交中籼稻免耕抛秧保护性栽培技术的产量结构、品种选用、水稻育秧、田块选择、灭茬除草、秸秆还田、免耕抛秧、大田管理与收获储藏的一般方法。本标准主要适合于安徽省稻-油(麦)一年两熟制地区的杂交中籼稻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350 稻谷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NY/T 390 水稻育秧塑料钵体软盘 DB34/T 244.8 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 第八部分:秸秆还田机械化 3 目标产量结构与群体指标 3.1 目标产量结构 目标产量 650 kg/667m2 以上。选用穗粒兼顾型品种,每 667m2 有效穗 15 万-17 万,每穗实粒 160粒-170 粒,千粒重 27 g-29 g。3.2 群体指标 每 667m2 抛基本苗 1.6 万丛-1.8 万丛,够苗期茎蘖数 14 万-16 万,拔节孕穗期茎蘖数23 万,抽穗期茎蘖数 16 万-18 万,茎蘖成穗率70,结实率85。4 育秧 4.1 种子要求 4.1.1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和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适应当地种植的品种,全生育期 135 d-145 d,分蘖力强、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逆抗倒性强、穗粒结构协调,高产、抗病、优质的杂交中籼稻。4.1.2 种子质量 水稻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 中的杂交稻种子标准。4.1.3 种子用量 DB34/T 23212015 2 每 667m2大田杂交稻用种量 1.0-1.25 kg。4.1.4 种子处理 浸种前晒种 1 d-2 d,将精选的稻种在清水浸泡 6 至 12 小时,然后捞出放在筐中,沥出多余水分。待种子湿润不滴水时,选用适于中籼杂交稻专用型旱育种衣剂,按浸好的稻种与种衣剂合理的比例(一般为 3:1),将种衣剂置于圆底容器中,然后将浸湿的稻种慢慢加入容器内进行滚动包衣,边加边拌,直至种子全部包裹上种衣剂后催芽露白。种子露白即可播种。4.2 育秧与秧床管理 4.2.1 无盘旱育秧 4.2.1.1 苗床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高、透水性好、质地疏松、土壤肥沃、灌排方便、土壤呈弱酸性至中性的旱地或菜园地,或排灌条件好的水田。4.2.1.2 苗床培育 上年秋冬季每 m2 施作物有机物 3 kg-5 kg、腐熟农家肥 3 kg,过磷酸钙 0.25 kg,分次投入施到0 cm-20 cm 全耕作层中,并保持土壤适宜水分。秋冬季未培肥的,利用冬前堆肥、腐熟农家肥等,在播种前 20 d-30 d,按上述标准等量施入,耕耙耖平。4.2.1.3 苗床施肥与整地 施肥:播种前 15 d-20 d 施肥,按每 m2 苗床施尿素 50 g、过磷酸钙 100 g、氯化钾 20 g,翻耕 2-3 遍,均匀混入 10 cm-15 cm 土层中。整地:将苗床土肥混匀、耙平,做成畦,畦宽 1.2 m-1.4 m,沟宽 35 cm-40 cm,沟深 25 cm,畦面平整、土碎无碎石、无杂草。专用旱育壮秧剂按产品说明书要求施用。4.2.1.4 播期与播量 播期:一般中、迟熟品种(组合)5 月上旬播种。播量:每m2净苗床播杂交稻种 60 g-70 g。4.2.1.5 播种 播种前苗床每 用 50敌克松 2.5 g 兑水 1.5 kg 喷雾,进行床土消毒;再反复浇水至开始外渗状态。然后按畦定量将种子均匀撒播在畦面上,播后轻塌谷,盖上一层薄土至无露籽,再用水喷湿畦面后,搭弓盖膜或平铺覆盖麦秸秆以保湿出苗。4.2.1.6 苗床管理 出苗前以保湿为重点,基本保持覆盖状态,膜内最高温度不得超过 35;1.5 叶-2.5 叶,逐渐揭膜降温炼苗直至揭除。苗床一般不浇水,发现秧苗早晨不挂水珠,中午叶微卷时应立即在傍晚浇透水;遇雨及时罩膜遮雨和开深沟沥水。1 叶 1 心期,苗床每 用 15多效唑 0.3 g 兑水 150 g 均匀喷施;2.5 叶期追施“断奶肥”,每 m2 用尿素 10 g,兑水 2.5 kg 喷施,喷后洗苗。播种前施用旱育壮秧剂的,不再喷施多效唑和追施“断奶肥”。移栽前 5 d-7 d,追施“送嫁肥”和喷“送嫁药”,每 DB34/T 23212015 3 喷 10 g 尿素,兑水 2.5 kg 喷施,喷后洗苗。苗床期重点防治灰飞虱、稻蓟马等;有杂草时,人工或用除草剂除草。在抛植前 1 d 浇透水,保持土块湿润不散但又不黏。4.2.2 塑料钵体软盘育秧 4.2.2.1 软盘选择 依据 NY/T 390 的规定及培育水稻 5.0 叶左右叶龄的要求,选择质量合格的 353 孔的钵体软盘。按大田基本苗和每盘成苗数确定钵体软盘数量,一般 60 张(353 孔)/667m2 左右。4.2.2.2 育秧方式 采取营养土软盘旱育秧,苗床营养土用营养壮秧剂匀混入床土配置,用量 45-60 kg/667m2;混入营养壮秧剂的营养土不可作盖种土。也可在施足有机肥的水田,采用湿播旱管的半旱式方式育秧。4.2.2.3 秧盘摆放 在畦面上逐个紧靠、平整有序地摆放钵体软盘,畦的边缘留出 5 左右的空间。4.2.2.4 播种时期与用量 时期:一般在 5 月 5 日-15 日。用量:每 667m2 用软盘 60 张(353 孔)左右,大田净苗床 12 m2-14 m2;每张软盘播种量 20 g 左右,每个钵孔播种 1 粒-2 粒,总播种量 1.0-1.25 kg。4.2.2.5 播种方法 播种前先在钵体软盘中撒入营养土至钵体 2/3 的高度,用木板刮平盘面。根据播种的盘数称量种子,反复多次均匀撒在盘中,然后撒营养土盖种,并将盘面清扫干净,防治秧苗串根。播后用力均匀压盘,确保秧盘嵌入土中并与土壤充分接触。4.2.2.6 苗床管理 湿播旱管秧田,保持沟内有水,水不上畦面;注意防止高温烧苗和失水伤苗。苗情较差的,可在后期叶面喷施浓度 1-2尿素液。注重螟虫、稻蓟马、稻象甲、灰飞虱等害虫防治,抛秧前 2 d-3 d 每667m2 用 20氯虫苯甲酰胺乳油 5-10 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30 g 兑水30-40 防治一次,带药下田。5 大田选择与处理 5.1 田块选择 宜选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田面平整、耕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稻田。低洼田、山坞田、冷浸田等采用免耕的,在化学除草前要开好围沟和十字沟,及时排干田水。易旱和浅、瘦、漏的砂质,浅脚田,一般不适宜进行免耕抛栽。5.2 秸秆还田 油菜或小麦收割时留桩 15 cm 左右,收获后将秸秆和果壳填沟还田,用量 100-150 kg/667m2,适当平整田块。翌年油菜或小麦种植时紧挨老沟 10 左右开沟,夏收时秸秆还田沟,依次错位开沟整畦。5 年-6 年实现秸秆还田一遍,土壤翻耕一遍,田间土壤培肥一遍。DB34/T 23212015 4 5.3 灭茬除草 前茬油菜或小麦收获后,排干田内积水,抢晴天选用灭生性除草剂进行除草、催枯秸秆。一般每 667m2 用 20克芜踪水剂 250 ml-300 ml 或 41草甘磷异丙胺盐水剂 200 ml,兑清水 40,均匀喷洒田间和田埂杂草,注意不能漏喷。药剂选择、喷药时间视茬口季节而定,一般草甘磷在抛秧前 6 d-8 d、克芜踪在抛秧前2 d-3 d 喷施为佳。喷药后 4 小时内下雨,需要重喷;要求喷雾器雾化程度高。5.4 泡田施肥 在除草 2 d-3 d 后灌水泡田,并视田间肥力水平施足基肥;基肥用量一般占肥料总用量的,氮:50,钾:75,磷:100。灌水深度 7-9 cm,浸泡时间 3 d-5 d;水层不宜太浅,时间不宜太短,否则不利于泡化田块和秸秆腐烂。6 抛秧 6.1 抛植时间 根据季节、茬口确定育秧时间,抛栽时秧龄一般 20 d-25 d。根据秧龄和叶龄确定抛栽时间,软盘育秧秧龄原则上不超过 25 d,旱育秧秧龄原则上不超过 30 d;旱育秧叶龄 6.0 叶左右,软盘育秧叶龄 5.0 叶左右。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抛栽,大田保持水层 1 cm-2 cm。6.2 抛秧密度 应根据秧龄、品种分蘖能力、土壤肥力、施肥水平、产量指标等综合确定。抛秧基本苗应比同秧龄手插秧增加 10,一般杂交稻 1.6 万丛-1.8 万丛/667m2。6.3 抛秧方法 主要采用人工点抛办法,分畦按照一定行株距,人工点(砸)抛,确保均匀度,力求使 80以上的秧苗为直立、均匀。一般先抛总秧量的 70左右,剩下的 30秧苗补匀。7 大田管理 7.1 水浆管理 7.1.1 立苗期 薄皮水至湿润抛秧立苗。抛秧后开“平水缺”,以利及时排水,防大雨时漂秧;遇高温烈日灌浅水促早立苗。7.1.2 够苗期 抛秧 2 d-3 d 后,保持浅水分蘖至够苗期;够苗后湿润,当群体茎蘖达到目标穗数的 90时,及时多次搁田、先轻后重,多露轻晒,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深扎。7.1.3 幼穗分化期 幼穗分化初期灌浅水,保持浅水层和湿润反复交替状态下孕穗。DB34/T 23212015 5 7.1.4 抽穗扬花期 灌回浅水,而后干湿交替到黄熟,收获前 7 d 落干。7.2 施肥 7.2.1 施肥量 施肥总量比手插秧增加 5-10。亩产 650 左右的中籼杂交稻组合,总施肥纯量为 N 12-13,P2O5 3.5-4.0,K2O 13-15;N:P2O5:K2O 为 1:0.3:1.2 左右。7.2.2 施肥方法 7.2.2.1 基肥 实施秸秆还田,大田灭茬前每 667m2 施尿素 13-14,过磷酸钙 30-32,氯化钾 18 kg。或用同质量的复混肥、配方肥。7.2.2.2 分蘖肥 抛后 5 d-7 d,每 667 施尿素 6.5-7.5。7.2.2.3 孕穗肥 幼穗分化初期,每 667m2 施尿素 6.5 kg 左右,氯化钾 6 kg。7.3 化学除草 7.3.1 油菜茬 抛秧后 5 d-7 d,每 667m2 选用 10异丙苄可湿性粉剂或 50苯噻苄 70 g 伴土 20 在晴天且田间有浅水层时撒施,保持浅水 5 d-7 d。7.3.2 小麦茬 抛秧后 5 d-7 d,每 667m2 选用 35丁苄可湿性粉剂 80 g-100 g,伴土 20 在晴天且田间有浅水层时撒施,保持浅水 3 d-5 d 为佳;或在杂草 2-3 草期用 36二氯苄可湿性粉剂 50 g 兑水 50 kg 喷雾防治,防治时要排干田水,24 小时后复水。7.4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准确预报的基础上,搞好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时化学药剂防治。7.4.1 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强的良种,清洁农田杂草环境,采用健身栽培等农艺措施,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寄生场所。7.4.2 生物防治 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等措施,保护天敌,利用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7.4.3 物理防治 DB34/T 23212015 6 提倡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鳞翅目、同翅目等害虫。7.4.4 化学防治 见附录A。8 收获、脱粒与储藏 8.1 收获脱粒 水稻机械收获应符合 DB34/T 244.8 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要求。8.2 储藏 按 GB 1350 籼稻谷水分含量标准执行,当稻谷水分降至 13.5以下安全标准时,经筛选风选,清除秕粒杂质后贮藏。DB34/T 23212015 7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杂交中籼稻免耕抛秧保护性栽培病虫害化学防治措施 表A.1 杂交中籼稻免耕抛秧保护性栽培病虫害化学防治措施 水稻生育 阶段 防治对象 防治时间 防治方法 秧田期 灰飞虱与病毒病,一代二化螟 秧田5 月下旬(前茬收获前后)、6 月上旬(抛前 2 d-3 d)前茬收获前 3 d-5 d 每 667m2 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30 g-40 g+20垄歌水分散粒剂 9 g 兑水 30 kg 喷雾,田边杂草也要喷到;抛前 2 d-3 d 用 20氯虫苯甲酰胺乳油 5 ml-10 ml 或 20垄歌水分散粒剂 9 g+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30 g 兑水 30 kg 喷雾,带药下田。大田前期 灰飞虱与病毒病,一代二化螟 大田6 月中旬 前期防治不力一代二化螟较重的田块在二化螟枯鞘高峰期(田间零星见枯心)用 20氯虫苯甲酰胺乳油 10 ml,灰飞虱较重的田块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30 g 兑水 30 kg 均匀喷雾防治。生育前期中期 四(2)代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叶瘟,兼治纹枯病,褐飞虱、南方黑条矮缩病 以“两迁”害虫发生早迟定防治时间。一般在 7 月 5 日-7 月 15 日 防治虫害可每 667m2 用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10 ml+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24 g 兑水 30 kg 喷雾防治;根据纹枯病发生程度可一并加入 40纹霉星可湿性粉剂 60 g 防治。山区及老病区若叶瘟发生较重,每 667m2 用 1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 40 g 兑水 30 kg 均匀喷雾,每隔 5 d-7 d,连续防治 2-3 次。生育中期后期 二代二化螟,褐飞虱,五(3)代稻纵卷叶螟,稻曲病,纹枯病、穗颈瘟等 7 月 25 日-8 月 10 日 虫害发生期早的年份,进行 2 段防治:7 月下旬主治虫害,兼治病害(一段):每 667m2 用 20氯虫苯甲酰胺 10 ml+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24 g+40纹霉星可湿性粉剂 60 g+1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 40 g 兑水 40 kg 均匀喷雾;8 月上旬主治穗期病害,兼治虫害(二段):每 667m2 用 40纹霉星可湿性粉剂 60 g+40稻瘟灵乳油 100 ml 为主,生育期较迟的田块另加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24 g 及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10 ml 兑水 50 kg 均匀喷雾。稻曲病重发年份一周后每 667m2 再用 40纹霉星可湿性粉剂 60 g 补治一次。虫害发生期正常偏迟的年份,在 8 月上旬对虫害与穗期病害一并进行总体防治。9 月上、中旬查治稻飞虱,药剂可选用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24 g兑水 50 kg 均匀喷雾。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