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无芒披碱草DB63/T 1333-2014.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同德无芒披碱草DB63/T 1333-201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同德无芒披碱草DB63/T 1333-201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同德无芒披碱草DB63/T 1333-2014.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同德无芒披碱草DB63/T 1333-2014.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同德无芒披碱草DB63/T 1333-2014.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21 备案号:43286-2014 DB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T 13332014 同德无芒披碱草(本稿完成日期:2014-09-08)2014-09-22发布 2014-11-01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63/T 13332014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品种来源.1 4 特征特性.1 4.1 植株性状.1 4.2 穗部性状.1 4.3 种子性状.1 4.4 生育期及积温.1 4.5 经济性状.2 4.6 品质性状.2 5 栽培技术要点.2 5.1 选地.2 5.2 整地.2 5.3 播种.2 5.4 施肥.2 5.5 采收.2 6 生产能力.2 6.1 种子产量.2 6.2 饲草产量.3 DB63/T 1333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一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本标准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青海省草原总站、同德牧场农牧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青海师范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华坤、汪新川、张春梅、赵 兴、王文颖、姚步青、赵新全、吴 让、马 真、周彦艳、尚永成、丁生祥、陈海娟、李锦萍、马晓玲、康清、童秀英、赵恒军、王桂兰。DB63/T 13332014 1 同德无芒披碱草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同德无芒披碱草的植物学性状、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地区和生产能力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在海拔2200 m4200 m种植,可作为各级种子和农业科研、教学、生产、农技推广部门对该品种的鉴别、繁殖、推广、检验、收购和销售时的依据。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 469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品种来源 该品种经野生驯化选育而成,2014年由全国牧草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品种登记号465。4 特征特性 4.1 植株性状 多年生草本,株型直立,株高128.32 cm9.21 cm,茎具3节4节,下部节稍有膝曲;叶鞘光滑,短于节间,叶舌顶端截平,叶片扁平,条形,长17.50 cm3.50 cm,宽0.855 cm0.282 cm,上面及边缘疏生柔毛;须根系,根长20.52 cm3.10 cm。4.2 穗部性状 穗状花序疏松弯垂,长15.34 cm3.50 cm;小穗灰绿色略带紫色,成熟时灰白色,常以2枚生于穗轴节;颖狭披针形,具l脉3脉,先端渐尖;外稃披针形,上部具5条明显的脉,外稃披针形,具5脉,中脉延伸成一短芒,其长不超过2 mm,第一外稃长7 mm8 mm;内稃与外稃近等长,先端钝圆;小花4朵6朵,花药长1.2 mm1.8 mm;雄蕊3,长1.5 mm3.5 mm,雌蕊1,长1.0 mm2.5 mm;花瓣密被微毛。4.3 种子性状 带稃颖果为披针形,灰白色,长7.42 mm1.22 mm,千粒重3.50 g0.15 g。4.4 生育期及积温 DB63/T 13332014 2 播种至出苗15天5天,期间0积温134.31 4.22;出苗至抽穗60天7天,期间0 积温518.32 6.21 天;抽穗至成熟期为50天 5天,期间0积温825.00 6.32;生育期115天5天,期间0 积温1343.32 6.26。4.5 经济性状 单株分蘖数3个4个,每穗粒数76.90粒7.32粒,穗粒重0.28 g0.08 g,单株粒重0.92 g0.11 g。4.6 品质性状 青干草水分含量16%2.5%,粗蛋白质11.1%,粗脂肪2.39%,粗纤维38.71%,灰分7.98%。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选地 土层厚度30 cm以上,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坡度25度。5.2 整地 整地以秋翻春耙为主。在前茬收获后及时秋翻,耕深15 cm20 cm,新开垦地耕深20 cm25 cm。春季解冻后耙平耱细。5.3 播种 五月中下旬播种。采用条播,播深2 cm3 cm,行距30cm,播量为 0.023 t/hm2(1.53公斤每亩)。保苗27.50万株每公顷 2.50万株每公顷(1.83万株每亩0.17万株每亩)。5.4 施肥 结合秋翻施农家肥1.500 t/hm21.875 t/hm2(100.00公斤每亩125.00公斤每亩)。播前施氮0.070 t/hm20.076 t/hm2(4.67公斤每亩5.07公斤每亩),五氧化二磷0.052t/hm20.069t/hm2(3.47公斤每亩4.60公斤每亩)。5.5 采收 5.5.1 种子 当种子处于蜡熟期时,即可采收。5.5.2 青干草 盛花期时收获后可制成青干草,也可青贮。6 生产能力 6.1 种子产量 一般肥力条件下,海拔2200 m3300 m,籽粒产量为689.25 kg/hm235.25 kg/hm2(45.95公斤每亩2.35公斤每亩)。DB63/T 13332014 3 6.2 饲草产量 一般肥力条件下,海拔2200 m3300 m,风干草产量为9184.95 kg/hm2452.35 kg/hm2(612.33公斤每亩30.16公斤每亩)。A B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