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定位汽车行驶记录仪通用技术规范DB41/T 907-2014.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卫星定位汽车行驶记录仪通用技术规范DB41/T 907-201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卫星定位汽车行驶记录仪通用技术规范DB41/T 907-201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卫星定位汽车行驶记录仪通用技术规范DB41/T 907-2014.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卫星定位汽车行驶记录仪通用技术规范DB41/T 907-2014.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卫星定位汽车行驶记录仪通用技术规范DB41/T 907-2014.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 41/T 9072014 卫 星定 位汽 车行 驶记 录仪 通用 技术 规范 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Satellite Positioning Vehicle Traveling Data Recorder 2014-03-26 发布 2014-05-26 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1/T 9072014 I 目 次 前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 用文件.13 术语和定 义.14 要求.24.1 外观.24.2 电气部 件.24.3 功能.34.4 性能.54.5 气候环 境适应性.64.6 机械环 境适应性.64.7 外壳防 护等级.64.8 抗汽车 电点火干扰.64.9 静电放 电抗扰度.64.10 瞬态 抗扰性.75 试验方法.75.1 外观检 查.75.2 电气部 件.75.3 功能测 试.75.4 性能测 试.85.5 气候环 境适应性试验.105.6 机械环 境试验.125.7 外壳防 护等级试验.125.8 抗汽车 点火干扰试验.125.9 静电放 电抗扰度试验.125.10 瞬态 抗扰性试验.136 检验规则.136.1 检验分 类.136.2 型式检 验.136.3 出厂检 验.137 标志、包 装、运输和贮存.147.1 包装.157.2 运输.157.3 贮存.15 DB41/T 9072014 II DB41/T 9072014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 起草。本标准由河南省计量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卫民、齐芳、李淑香、卫平、万磊、王丹、孙军涛。DB41/T 9072014 1 卫星定 位汽车 行驶记 录仪通 用技术 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卫星定位汽车行驶记录仪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测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卫星定位汽车行驶记录仪。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423.1-2008 电工 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 A:低温 GB/T 2423.2-2008 电工 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 B:高温 GB/T 2423.3-2006 电工 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 Cab:恒定湿热方法 GB/T 2423.5-1995 电工 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 Ea 和导则:冲击 GB/T 2423.10-2008 电工 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 Fc:振动(正弦)GB/T 2828.1-2012 逐批 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GB/T 2829-2002 周期检 查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生产过程稳定性的检验)GB/T 5080.7-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方案 GB 12663-2001 防盗报 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 GB/T 17626.2-2006 电 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9056-2012 汽车 行驶记录仪 GB/T 19392-2003 汽车GPS 导航系统 通用规范 GB 20816-2006 车辆防 盗报警系统乘用车 GB/T 21437.2-2008 道 路车辆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第 2 部分: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 YD/T 1050-2000 8000MHz CDMA 数字 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总测试规范:移动台部分 YD/T 1108-2001 CDMA 数 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同步双模(GPS/GLONASS)接收机性能要求及与基站间接口技术规范 YD/T 1214-2006 900/1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 动通信网通 用分组无线 业务(GPRS)设备技术 要求:移动台 YD/T 1215-2006 900/1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 动通信网通 用分组无线 业务(GPRS)设备测试 方法:移动台 YD/T 1367-2008 2GHz TD-SCDMA 数 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 QC/T 413-2002 汽车电 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DB41/T 9072014 2 下列术语和定义使用于本文件。3.1 卫星定位汽车行驶记录仪 satellite positioning vehicle travelling data recorder 带有卫星定位功能,具有记录、存储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实时传输车辆行驶方向、速度、时间、里程、位置等状态信息以及图像的数字式电子装置。3.2 移动数据终端 mobile data terminal 卫星定位汽车行驶记录仪的车载部分。3.3 固件 firmware 运行在移动数据终端(MDT)微处理 器中的嵌入式软件。3.4 车速传递系数 vehicle speed coeffiicients 车辆行驶每公里里程时驱动速度传感器的转数(r/km)。3.5 连续驾驶时间 continuous driving time 同一驾驶人员在相邻的、时间超过 20min 的休息 时段之间的驾驶时间总和。注:不超过20min 的休息时间归为连续驾驶时间。3.6 日历天 calendar day 以北京时间计算从 00:00 点到24:00 的一整天。4 要求 4.1 外观 产品的外观应无锈蚀、锈斑、无裂纹、褪色、污迹、变形、镀涂层脱落,亦无明显划痕、毛刺;塑料性应无起泡、开裂、变形;灌注物应无溢出等现象;面板按键和接口的文字、符号、标志和各种显示应清晰;结构件与控制组件应完整,无机械损伤。4.2 电气部件 4.2.1 电源 MDT 的主电源 应为车辆电源。4.2.2 连接线 MDT 连接线要 整齐布置,并用线夹、电缆套、电缆圈固定,线束内的导线要有序编扎。电源导线,红色连接电源正极,黑色连接电源负极。DB41/T 9072014 3 4.2.3 连接器 连接器插头两端的线色应一致。两个以上非通用接口应不同或有明显标识。4.2.4 接口 MDT 应同时配 置以下标准接口:a)主模式USB(通用串行 总线)标准接口,可以挂接至少一个USB 外设;b)标准RS232C(或RS485)DB9 针接口,如非DB9 针 接口,需选配DB9 针接口 的转换器;c)预留扩展 其它功能附件的数据通信接口,以便能输出位置或其它系统信息,并接收其它外部设 备所获取的状态信息;如外接视频图像采集设备、营运小汽车计价器设备等。在具备上述通信接口的基础上,本标准不限制同时使用其它通信方式。4.3 功能 4.3.1 监控 MDT 应具有以 下监控功能:a)MDT 能向 车辆管理中心发送实时的基本卫星定位数据包所规定的信息,发送时间间隔可在 5s 250s 内自由 设置;b)MDT 能传 送多条按一定时间间隔采集组成的定位信息集,并能支持车辆管理中心远程对参数 进行设置、修改;c)MDT 能传 送多条按一定的距离间隔采集组成的定位信息集,并能支持车辆管理中心远程对参数进行设置修改;d)MDT 应能 实现按不同路段和不同时段进行速度监控的功能。当 MDT 检测到车速持续超过设定速度时,可对司机进行提示,同时向车辆管理中心发送报警信息。MDT 支 持车辆管理中心对参数进行设置和修改。4.3.2 设备自检 MDT 在通电开 始工作时,应首先进行自检,自检结果上报车辆管理中心并在本地显示。4.3.3 实时时间、日期及驾驶时间的采集、记录、存储 MDT 应能提供 北京时间日期和时钟,该日期和时钟被用于为 MDT 实现所有功 能(记录、输 出、显示、数据通信等)标注日期和时间。MDT 应能以年、月、日或 yyyy/mm/dd/的 方式记录实时日期;应能以时、分、秒或 hh:mm:ss 的方式 记录实时时钟。4.3.4 驾驶员身份记录 MDT 应能实现 驾驶人员身份记录功能,应能记录驾驶员代码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机动车驾驶证证号。驾驶员代码为阿拉伯数字,其最大长度不超过 7 位,代码设置方法由使用者根据需要自定,在同一 MDT 的 信息记录中,某一驾驶员的代码应与其机动车驾驶证证号唯一相对应。驾车前 MDT 应 具有确认驾驶人代码的功能。4.3.5 打印信息输出 4.3.5.1.1 打印内容 MDT 至少应能 打印输出车牌号码、车牌分类、驾驶员代码、驾驶证号码、打印实时时间、停车时刻DB41/T 9072014 4 前 15min 内 每分钟的平均速度、疲劳驾驶记录(一次连续驾驶时间超过设定时间的所有记录)。4.3.5.1.2 打印要求 打印应符合如下要求:a)信息打印 只能在停车状态下进行;b)打印字符 字迹应清晰、规范;c)打印字符 的高度应不小于 2.4mm,宽度应不小于 1.5mm;d)打印纸上 应留有足够的空白位置供驾驶员或其他人员签名及简单备注之用;e)未配置打 印机的 MDT 应能通过 RS232 串行接口 和 USB 接口 向其他打印设备输出打印数据。4.3.6 显示 当无按键操作或在行驶状态时,默认显示界面至少应显示实时时间、车辆的实时行驶速度、通信传输模块(如 GPRS/CDMA)的信号强度、定位模块工作状态;当在警示状态时,显示界面应显示超时驾驶、驾驶人身份登录、速度状态等提示信息。通过操作按键应能实现对其它信息的查询,查询应通过菜单方式进行,查询内容至少应包括:a)车辆及驾 驶人信息,其中:车辆 信息应至少 包括机动车 号牌号码、机动车号牌 分类、脉冲 系数及当前状态信号值,驾驶人信息应至少包括当前登录驾驶人的机动车驾驶证号码;b)超时驾驶记录:最近2 个日历天内的超时驾驶记录,记录应按发生时间倒序显示,每条超时驾驶记录内容应包括:机动车驾驶证号码、连续驾驶开始时间、连续驾驶结束时间。4.3.7 数据输出 MDT 能够通过 通信接口,向车辆管理中心或外部设备输出至少包含如下内容的信息:a)实时时钟;b)事故疑点 信息;c)最近360h内车辆行驶速度信息(记录间隔为1min,信息为 每分钟内的平均速度);d)对应实时 时钟的车辆行驶里程信息;e)车辆识别 代号、车牌号码、车牌分类;f)驾驶员代 码、驾驶证证号;g)车速传递 系数;h)最近360h内历史轨迹信息(记录间隔为1min,时间、经度、纬度、状态);i)最近2 个 日历天内历史轨迹信息;j)对于MDT存储的最近360h 内历史信 息可按时间段检索和读取。4.3.8 信息安全性 MDT 应防止信 息被更改或删除,应从终端硬件和信息接口系统两个方面来实现:a)MDT 内车 辆行驶速度、位置、里程、驾驶时间、行驶轨迹等原始信息不能通过外部设备进行任 何改写或删除操作;b)信息接口 系统对车辆识别号、车牌号码、车牌分类、车速传递系数、驾驶员代码、驾驶证号码等重要参数,一般情况下只能读,不能更改或删除。在MDT 初始化调试、校准、维修或其它特殊情况下需对上述重要参数进行设置操作时,需经授权操作。4.3.9 疲劳驾驶提醒 MDT 能够实现 不同驾驶人连续驾驶时间超过国家法规规定的时间的疲劳驾驶判断,及时上报车辆管DB41/T 9072014 5 理中心,并声音提醒驾驶人注意。4.4 性能 4.4.1 时间记录误差 MDT 连续记录24h 数据,记 录时间允许误差应在5s 以内。4.4.2 车辆行驶速度的测量、记录、存储 车辆行驶速度的信息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无论车辆 在行驶状态还是停驶状态,MDT 均应 能提供实时时间对应的车辆行驶速度信息;b)MDT 应能 以不大于 1min 的时间间隔 持续记录每分钟间隔内的平均行驶速度值,持续记录并存 储的时间应不少于 360h;c)速度记录 单位为 km/h,测量范围为 0km/h 255km/h,测量 分辨率等于或优于 1km/h;d)用信号模 拟器法对 MDT 进行速度测 试,其速度记录允许误差为1km/h;e)用非接触 式汽车速度计法对 MDT 进行测试,其速度记录允许误差为2km/h。4.4.3 车辆行驶里程的测量、记录、存储 车辆行驶里程的测量、记录、存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a)MDT 可对 连续驾驶的时间进行记录,记录最近 15 天的连 续驾驶记录;可持续记录从指定统计 时间开始的累计行驶里程,车辆行驶里程记录单位为 km,行驶里程的测量范围 为 0km 999 999.9km,分 辨率应等于或优于 0.1km;b)MDT 行驶 里程测试时,测试距离为 5km 的允 许误差为 0.1km。4.4.4 卫星定位模块接收灵敏度 卫星定位模块(不含天线)的接收灵敏度优于-120dBm。卫 星定位天线增益应大于30dB。4.4.5 卫星定位模块定位精度 卫星定位模块所确定的车辆位置与实际位置的偏差不大于15m。4.4.6 卫星定位模块首次定位时间 冷启动:从系统加电运行到实现捕获时间不大于120s。热启动:实现捕获时间不大于20s。4.4.7 无线通信传输模块 无线通信传输模块应符合以下要求:a)应能支 持 基于通 用全 球移动 通信 系统(GSM)、码分 多址(CDMA)或时分同 步的 码分多 址技 术(TD-SCDMA)等多种无线通信网络传输机制下的通信模式,如短消息服务(SMS)、通用分组无 线业务(GPRS)、增强型数据速率 GSM 演进技术(EDGE)、电 路交换数据业务(CSD)等之一种或多种;b)通信模块 的误码率及接收灵敏度应符合 YD/T 1214、YD/T 1050、YD/T 1367 的要求;c)通信模块 的最大发射功率应符合 YD/T 1214、YD/T 1050、YD/T 1367 的要求。4.4.8 电气性能 DB41/T 9072014 6 4.4.8.1.1 电源电压适应性 在按表1 给出 的电源电压波动范围进行电压适应性试验时,试验后MDT 各 项功能均应正常。表1 电气性能试验参数 单位为伏特 标称直流电源电压 电源电压波动范围 极性反接试验电压 过电压 12 1016 14 0.1 24 24 2032 28 0.2 36 36 3048 42 0.2 54 4.4.8.1.2 耐电源极性反接 在表1 规定的 标称电源电压极性反接试验下,MDT应能承受1min 的极性反接 试验,除熔断器外(允许更换烧坏的熔断器)不应有其它电气故障。试验后MDT 各项 功能均应正常。4.4.8.1.3 耐电源过电压 在表1 规定的 过电压下,MDT 应能承受1min 的电源过 电压试验。试验后MDT 各 项功能均应正常。4.4.8.1.4 断电保护 当MDT 断电,应自动进入保护状态,断电前存储的信息应能保持15d 以上。4.4.8.1.5 低电压保护 主电源电压低于标称电源电压的20%时应自动关闭主电源取电。4.5 气候环境适应性 MDT 在承受各 项气候环境试验后,应无任何电气故障,机壳、插接器等不应有严重变形;其记录功能、显示功能、打印功能等应保持正常;试验前存储的信息不应丢失或改变。试验后MDT 速度 记录误差应符合4.4.1的要求。4.6 机械环境适应性 MDT 在承受各 项机械环境试验后,应无永久性结构变形,零部件应无损坏,应无电气故障,紧固部件应无松脱现象,插头、通信接口等接插件不应有脱落或接触不良现象,其记录功能、显示功能、打印功能等应保持正常,试验前存储的信息不应丢失。试验后MDT 速度记录 误差应符合4.4.1 的要求。4.7 外壳防护等级 按QC/T 413 规 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时MDT 不通电,主 机(不含显示、打印部分)防护等级应符合IP31的要求。试验后通电检查MDT 的信息 记录、通信功能应正常,试验前存储的信息不应丢失。4.8 抗汽车电点火干扰 MDT 在进行汽 车点火干扰时,不应出现异常现象,记录功能、显示功能、打印功能应正常。4.9 静电放电抗扰度 MDT 静电放电 抗扰度试验等级为3 级,试验中及试验后MDT 不应 出现电气故障,信息记录功能应正常,DB41/T 9072014 7 存储的信息不应丢失或发生变化;在试验中允许显示器和打印机出现功能异常现象,但在试验结束后功能应恢复正常。4.10 瞬态抗扰性 MDT 瞬态抗扰 性试验等级为4 级,试验 中及试验后MDT 不应出现 电气故障,信息记录功能应正常,试验前存储的信息不应丢失或发生变化;在试验中允许显示器和打印机出现功能异常现象,但在试验结束后功能应恢复正常。5 试验方法 5.1 外观检查 在环境照度300lx 条件下,目距300mm500mm 情况 下检查MDT 的 外观。5.2 电气部件 5.2.1 电源 目视检查MDT的电源供电方式。5.2.2 连接线 目视检查MDT连接导线的规格和线色。5.2.3 连接器 目视检查连接器位置、两端线色和插头规格。5.2.4 接口 目视检查MDT的通信接口形式、位置及接口保护装置。5.3 功能测试 5.3.1 监控 通过模拟数据的采集、设置、修改操作,检查 MDT 是否具 有4.3.1 要求的 功能。5.3.2 设备自检 接通MDT 电源,目视检查MDT 自检方式 及自检过程。5.3.3 实时时间、日期及驾驶时间的采集、记录、存储 MDT 接通标称 电源后,目视检查MDT 的 时间、日期及驾驶时间的记录方式。5.3.4 驾驶员身份记录 MDT 接通标称 电源,模拟驾驶员登录和退出操作,试验后检查驾驶员身份记录。5.3.5 打印信息输出 5.3.5.1.1 打印内容 DB41/T 9072014 8 目视检查打印内容。5.3.5.1.2 打印要求 在行驶状态下,检查MDT 是否能进行打印操作。在行驶结束状态下,对MDT 进行打印 或输出操作,检查打印结果。5.3.6 显示 通过目视检查无按键操作时接口的显示信息。通过按键操作分别检查默认显示界面、警示状态、驾驶人身份识别状态下的显示内容。5.3.7 数据输出 MDT 通过通讯 接口向车辆管理中心输出信息,检查信息内容是否符合要求。5.3.8 信息安全性 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检查MDT 的原 始数据安全性。目视(必要时使用工具)检查MDT 的 主机及数据存储器等重要器件的有无采取可靠防护措施。将MDT 分析软 件安装在通用中文操作系统中,并将测试计算机按使用要求通过通讯接口与MDT 连接,对MDT 进行各 种数据读取、查询、统计、参数设置、操作权限设置等功能操作测试。5.3.9 疲劳驾驶提醒 通过模拟连续驾驶,当驾驶时间超过规定时间时,检查MDT是否具有疲劳驾驶提醒功能。5.4 性能测试 5.4.1 时间记录误差 用标准计时装置对MDT 时 间进行校准之后,连续记录360h的 实时时间,计算每24h 的 时间记录误差。5.4.2 车辆行驶速度的测量、记录、存储 对车辆行驶速度方面的试验按以下方法进行:a)车辆在行 驶状态或停 驶状态时,检查MDT是否 具有实时行 驶记录功能。调取MDT最近360h的行驶状态信息记录,检查记录信息是否符合要求。b)用信号模 拟器检查速度测量范围是否达到 0km/h 255km/h。用信号模拟器模拟出 30km/h、70km/h、90km/h、120km/h、150km/h 的速度,分别记录测速装置实测速度,实测速度可从测速装置手柄或车辆监控中心平台中获取。每个速度点记录 3 次实测速度,取 3 次测 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实测值。按式(1)计算速度差值作为测试结果,速度误差应符合 4.4.1 中 d)的要求。m dv v v=(1)式中:测速装置速度误差,km/h;测速装置实测平均速度,km/h;信号模拟器模拟标准速度,km/h。c)用非接触 式汽车速度计进行速度误差测量时,需在一段平坦、准直、且长度不小于 1.5km 的平坦路面上进行,将测速装置和非接触式汽车速度计安装在同一辆定速车上,分别在 30km/h、v dvmvDB41/T 9072014 9 50km/h 和 70km/h 的行驶 速度下,分别记录稳定状态下测速装置所测量出的速度 和 非接触式汽车速度计所测量出的速度。按 式(2)计算其 速度差值作为测试结果,速度误差应符合 4.4.1中 e)的要求。g dv v v=(2)式中:测速装置速度误差,km/h;测速装置实测速度,km/h;非接触式汽车速度计实测标准速度,km/h。5.4.3 车辆行驶里程的测量、记录、存储 对车辆行驶里程方面的试验按以下方法进行:a)调取MDT 最近 15 天的 记录,检查记录信息是否符合要求。用信号模拟器检查行驶里程的测量范围是否达到 0km 999 999.9km。b)用信号模拟器分别模拟出5km 直线 里程,5km曲 线里程。其中,在此里程范围内速度应至少进行3次改变。记录实测里程,实测里程可从测速装置手柄或车辆监控中心平台中获取。按式(3)计算标准里程s0 与实测里程si 的差值作为里程误差测试结果,里程误差应符合4.4.2 中b)的要求。0s s si=(3)式中:s 测速装置里程误差,km;测速装置实测里程,km;信号模拟器模拟标准里程,km。5.4.4 卫星定位模块接收灵敏度 MDT 连续工作24h 工作正常。在MDT 所属卫 星接收模块中接入标准的卫星信号,从-100dBm 开 始逐步减小输入信号,直到不能输 出定位信息为止。此时信号的大小即为接收机的灵敏度。5.4.5 卫星定位模块定位精度 卫星定位模块定位精度的试验采用GPS 基线场测 试法。具体方法为:将被测试的卫星定位模块装置安置在GPS 观 测墩上,待装置示值稳定后,记录其位置坐标,重复记录10 次,取平均 值作为最后的实测值。定位误差的测试需至少在6 个观 测墩上进行,且点与点之间距离应大于1km。将 大地坐标转换成空间直角坐标,按公式(4)计算定位误差,取定位误差中的最大值作为测试结果,定位误差应不大于15m。2020)()(Y Y X Xi i i+=(4)式中:i 点 定位误差,m;Xii 点实 测平均X坐标,m;Yii 点实 测平均Y坐标,m;X0i 点标准X坐标,m;Yii点标 准Y 坐标,m。idvgvv dvgvis0sDB41/T 9072014 10 5.4.6 卫星定位模块定位时间 冷启动:MDT 按正常工作方式接入标称电源电压,使用软件查看MDT 从启动 到定位的时间间隔应满足4.4.6 的要求。热启动:MDT 按正常工作方式接入标称电源电压,在MDT正常 工作后,使用软件发送复位命令,查看MDT 从启动到 定位的时间间隔,应满足4.4.6 的要求。5.4.7 无线通信传输模块 无线通信传输模块的测试方法见表2。表2 无线通信传输模块测试方法 模块支持标准类别 误码率及接收灵敏度 最大发射功率 GSM 参照YD125中6.2.4.1进行测试 参照YD1215中6.2.3.2进行测试 模块支持标准类别 误码率及接收灵敏度 最大发射功率 CDMA 参照YD1050中4.2.3.1进行测试 参照YD1050中4.3.2进行测试 TD-SCDMA 参照YD1367中8.4.1进行测试 参照YD1367中8.3.1进行测试 5.4.8 电气性能 5.4.8.1.1 电源电压适应性试验 MDT 标称电源 电压为直流12V 时,将供 电电压调至10V 和16V,分 别连续工作1h,其间输入 模拟信 号,检查MDT 的功 能;MDT 标称电源 电压为直流24V 时,将供 电电压调至20V 和32V,分 别连续工作1h,其间输入 模拟信 号,检查MDT 的功 能;MDT 标称电源 电压为直流36V 时,将供 电电压调至30V 和48V,分 别连续工作1h,其间输入 模拟信 号,检查MDT 的功 能。5.4.8.1.2 耐电源极性反接试验 对MDT 的电源 线施加与标称电源电压极性相反的试验电压,标称电源电压为12V 时,施加14V0.1V 的反向电压;标称电源电压为24V 时,施加28V0.2V 的反向电 压;标称电源电压为36V时,施加 42V0.2V 的反向电压;以上试验持续时间均为1min。试 验后检查MDT的各项功能均应正常。5.4.8.1.3 耐电源过电压试验 MDT 标称电源 电压为12V 时,对其施加24V 的工作电 压;标称电源电压为24V时,对其施加36V 的工 作电压;标称电源电压为36V 时,对其 施加54V 的工 作电压;以上试验持续时间均为1min。试验后检 查MDT的各项功能均应正常。5.4.8.1.4 断电保护试验 将MDT 断电15d 后,检查MDT 记录的实时 时间及其存储的数据信息。5.4.8.1.5 低电压保护试验 将MDT 主电源 电压设置低于标称电源电压的20%时,检查MDT 的状态。5.5 气候环境适应性试验 DB41/T 9072014 11 5.5.1 高温工作试验 5.5.1.1.1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 2423.2 的要求。5.5.1.1.2 试验方法 预处理:MDT按正常工作方式接入信号,接入1.25 倍的标称电 源电压正常工作。将连接完毕的MDT放入高温试验箱,在+70 2 的温 度下连续放置72h,其间将MDT 接通电 源1h,断开 电源1h,连 续通、断电循环直至试验结束。试验后检查MDT 的主要 功能和数据记录。5.5.2 高温放置试验 5.5.2.1.1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 2423.2 的要求。5.5.2.1.2 试验方法 将连接完毕的MDT 放入高 温试验箱,在+85 2 的温度下连续放置8h。试验后恢复至室温接通标称电源电压,接入信号正常工作。试验后检查MDT 的主要功 能和数据记录。5.5.3 低温试验 5.5.3.1.1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 2423.1 的要求。5.5.3.1.2 试验方法 预处理:MDT 按正常工作方式接入0.85 倍的标称电 源电压正常工作。将连接完毕的MDT 放 入低温试 验箱,在-20 2 的温度 下连续放置72h,其间将MDT 接通电源1h,断开电源1h,连续通、断电循环直至试验结束。试验后检查MDT 的主要功 能和数据记录。5.5.4 低温放置试验 5.5.4.1.1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 2423.1 的要求。5.5.4.1.2 试验方法 将连接完毕的MDT 放入高 温试验箱,在-40 2 的温度下连续放置8h。试验后恢复至室温接通标称电源电压,接入信号正常工作。试验后检查MDT 的主要功 能和数据记录。5.5.5 高低温冲击试验 5.5.5.1.1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 2423.1 和GB/T 2423.2的要 求。5.5.5.1.2 试验方法 在本试验结束,恢复到正常环境条件下后,MDT应符合4.5 规定 的要求。本试验按以下程序循环试验,DB41/T 9072014 12 总时间为24h:a)在2.5h 内 降温至-40 2;b)保持温度-40 2,时间为2h;c)在1.5h 内 升温至+8 5 2;d)保持+8 5 2,时间 为2h;e)1.5h 内降 温至+2 3 5。5.5.6 恒定湿热试验 5.5.6.1.1 试验设备 试验装置应符合GB 2423.3 的要求。5.5.6.1.2 试验方法 记录仪按正常工作方式接入信号。将连接完毕并处于不通电状态的记录仪主机放入试验箱。记录仪在温度为+402,相 对湿度为90%95%非冷凝 环境中保持24h 后,接通 记录仪标称电源电压,在正常工作状态再保持24h。试验后检查MDT 的主要功 能和数据记录。5.6 机械环境试验 5.6.1 振动试验 5.6.1.1.1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应符合GB 2423.10 的要求。5.6.1.1.2 试验方法 振动频率从5Hz300Hz,扫频速度1otc/min。其中 5Hz11Hz频 段范围内,振幅为10mm;11Hz300Hz频段范围内时,振动加速度值为50m/s2,试验应 按X、Y、Z 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每个轴向进行8h,工作无异常。试验后检查MDT 的主要功 能和数据记录。5.6.2 冲击试验 5.6.2.1.1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应符合GB 2423.5 的要求。5.6.2.1.2 试验方法 设备应能承受峰值加速度为490m/s2,脉冲持续时间为11ms,除面板外各个面各冲击三次,工作无异常。试验后检查MDT 的 主要功能和数据记录。5.7 外壳防护等级试验 按QC/T 413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的MDT 不通电,MDT 主机防 护等级应符合IP31的要 求。5.8 抗汽车点火干扰试验 5.8.1 试验设备 汽车点火模拟器应符合如下要求:DB41/T 9072014 13 a)放电电极 间距为1cm 1.5cm;b)放电频率 为12次/s200 次/s;c)放电电压 为10kV20kV。5.8.2 试验方法 MDT 与试验设 备共电源连接,在工作状态置于以放电电极为中心20cm半 径的平面范围内,且放电电极距MDT 底面5cm 10cm时,以 12次/s 200 次/s 的放 电频率扫频,若有异常,在异常频率点持续工作5min,若无异常则在60次/s的 放电频率上试验持续时间为10min。试验中检查MDT 的主要功 能和数据记录。5.9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5.9.1 试验装置 试验用静电放电发生器应符合GB/T 17626.2-2006 中第6 章的 要求。5.9.2 试验方法 受试MDT 通电 正常工作,机壳按使用要求接地。放电点选择为在正常使用MDT时操作人员易触及的 表面进行放电试验,试验速率为2s放电1 次,每个 放电点应对正极性或负极性各放电10 次,试验等 级为3级。试验中及试验后检查MDT 的主要 功能和数据记录。5.10 瞬态抗扰性试验 5.10.1 试验装置 试验用设备应符合GB/T 21437.2-2008 中第5 章的 要求。5.10.2 试验方法 试验时MDT 处 于工作状态。试验按GB/T 21437.2-2008中第4 章规定 的方法进行,试验脉冲选择1、2a、3a、3b,试 验等级为级,其中试验幅度选取级最高值,试验脉冲1、2a各进行5000 个脉冲,试验脉冲3a、3b试 验时间各为1h。试验中及 试验后检查MDT 的主要功 能和数据记录。6 检验规则 6.1 检验分类 检验分为两类:a)型式检验;b)出厂检验。6.2 型式检验 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型式检验:a)产品新设 计试生产或产品定型鉴定时;b)产品转厂 生产;c)正式生产 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d)停产后再 恢复生产。6.2.1 抽样 DB41/T 9072014 14 做型式检验的样品应从出厂检验合格的同一批产品中抽取,数量不得少于4 台。6.2.2 检验项目 型式检验项目按表3 中项 目进行。6.2.3 判定规则 型式检验应全部符合规定的要求,如有一个项目不合格时,可重新抽取加倍数量的产品就该不合格项目进行复检,如仍有不合格时,则判定该产品不合格。6.3 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为逐台检验,检验项目为表1 中第10、11、12、13、15、16、17、18、31 项,检验合格签 发合格证后方可出厂。表3 检验项目 序号 检验项目 要 求 试验方法 1 外观 4.1 5.1 2 电气部件 电源 4.2.1 5.2.1 3 连接线 4.2.2 5.2.2 4 连接器 4.2.3 5.2.3 5 接口 4.2.4 5.2.4 6 功能 监控 4.3.1 5.3.1 7 设备自检 4.3.2 5.3.2 8 实时时间、日期及驾驶时间的采集、记录、存储 4.3.3 5.3.3 9 驾驶员身份记录 4.3.4 5.3.4 10 打印信息输出 打印内容 4.3.5.1 5.3.5.1 11 打印要求 4.3.5.2 5.3.5.2 12 显示 4.3.6 5.3.6 13 数据输出 4.3.7 5.3.7 14 信息安全性 4.3.8 5.3.8 15 疲劳驾驶提醒 4.3.9 5.3.9 16 性能 时间记录误差 4.4.1 5.4.1 17 车辆行驶速度的测量、记录、存储 4.4.2 5.4.2 18 车辆行驶里程的测量、记录、存储 4.4.3 5.4.3 19 卫星定位模块接收灵敏度 4.4.4 5.4.4 20 卫星定位模块定位精度 4.4.5 5.4.4 21 卫星定位模块首次定位时间 4.4.6 5.4.6 22 无线通信传输模块 4.4.7 5.4.7 23 电气性能 电源电压适应性 4.4.8.1 5.4.8.1 24 耐电源极性反接 4.4.8.2 5.4.8.2 25 耐电源过电压 4.4.8.3 5.4.8.3 26 断电保护 4.4.8.4 5.4.8.4 DB41/T 9072014 15 表3(续)序号 检验项目 要 求 试验方法 27 低电压保护 4.4.8.5 5.4.8.5 28 气候环境适应性 4.5 5.5 29 机械环境适应性 4.6 5.6 30 外壳防护等级 4.7 5.7 31 抗汽车电点火干扰 4.8 5.8 32 静电放电抗扰度 4.9 5.9 33 瞬态抗扰性 4.10 5.10 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产品应有清晰耐久的铭牌标志。铭牌应安装在主机外表面的醒目位置,铭牌尺寸与主机结构尺寸相适宜。铭牌应包括下列内容:a)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标称电源电压;b)产品制造 厂名及商标;c)产品出厂 年月及编号;d)产品执行 标准代号及标准名称。7.1 包装 包装箱内应有下列文件:产品合格证、产品使用说明书、装箱清单、保修卡。包装箱应牢固,产品在箱内不应窜动。7.2 运输 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止剧烈的振动和撞击,严禁抛掷。不得淋雨及受潮,不得与腐蚀性物质一起运输。7.3 贮存 包装好的MDT应贮存在环境温度为-10 45,相对湿度不大于80%,无 酸碱腐蚀、无强烈机械振动和无强磁场作用的库房里。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