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07.060 A 47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5692016 乡村气象灾害防控规范 Specific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in rural area 2016-04-06发布 2016-07-06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15692016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体要求.1 5 灾害风险控制.1 6 灾害监测与预警传播.2 7 灾害应急处置.3 8 灾害防控措施.3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级及防御指南.7 附录 B(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及防御指南.14 参考文献.15 DB35/T 15692016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泉州市气象局、南安市气象局、泉州市防雷中心、翔安区气象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尤竞飞、李宏图、黄园园、蔡河章、陈晞、魏伟锐、王毅仁、黄光明、赵惠芳、李全荣。DB35/T 15692016 1 乡村气象灾害防控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乡村气象灾害防控的总体要求、灾害风险控制、灾害监测及预警传播、灾害应急处置、灾害防控措施等。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内以村为单位的乡村气象灾害防御、控制与处置。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AQ/T 9002-2006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3.1 乡村 rural area 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村落或乡村聚落的总称,包括农村、牧村、渔村等类型(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3.2 气象灾害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由台风、大风、暴雨、寒潮、低温、霜冻、干旱、雷电、冰雹等直接造成的气象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农业气象灾害等次生、衍生灾害。4 总体要求 4.1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的原则。4.2 建立健全预警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乡村气象灾害防御联动机制。4.3 规划建设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4.4 做好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预警信息传播。4.5 提升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5 灾害风险控制 DB35/T 15692016 2 5.1 灾害风险区划 5.1.1 调查并收集辖区内自然环境资料,包括陡坡、洼地、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然地理环境。5.1.2 调查并收集辖区内社会环境资料,包括老弱妇孺人群和危旧建筑物、交通设施、水利设施、人口密集场所等分布情况。5.1.3 调查并收集辖区内防灾减灾资源资料,包括自动气象站、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传播设备分布情况,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和抢险救灾设备储备情况。5.1.4 梳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防灾减灾资源等资料,排查气象灾害隐患,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5.1.5 制作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地图,并标明可能发生灾害的地点、灾害影响的范围、可能被影响的重要设施与建筑物、应急避难场所、安全区域、紧急转移路线、防灾减灾资源等信息。5.2 基础设施建设 5.2.1 建设气象灾害监测、监控、防护设施和预报预警信息传播、气象科普宣传设施。5.2.2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气象灾害危险区警示牌、转移路线指示牌。5.2.3 种植防风防火林带或林网,修筑防火便道。5.2.4 适量储备必要的防汛抗旱物资,如编织袋、锄具、应急灯、救生衣和储水袋、输水管、应急抽水机等。5.2.5 整治改造堰塘、雨水池、干支渠等农田灌溉水利设施。5.2.6 除险加固病险海堤、河堤、水库,整治或修复山洪沟、水塘、河道、排水沟渠,续建新建灌区节水配套工程。5.2.7 综合治理裸露山体、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隐患,建设水土保持、护林造林工程和居民搬迁安置工程。6 灾害监测与预警传播 6.1 监测与传播设施 6.1.1 在暴雨和地质灾害频发的村庄建设 1 套雨量站或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实现暴雨的自动监测和报警。6.1.2 在雷电灾害多发的村庄建设雷电监测预警系统。6.1.3 应在以下区域建有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多媒体气象信息服务终端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设施:a)各行政村;b)经济发达的自然村;c)人口密度较大,气象灾害频发的自然村;d)牧村、渔村、林场和港口等。6.1.4 做好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传播设施的日常维护,确保设施正常运行。DB35/T 15692016 3 6.2 预警传播 6.2.1 建立村级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对接县级及乡镇气象信息服务平台。6.2.2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机制,传播的信息必须是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发布的适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6.2.3 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气象信息服务终端、短信发布系统、预警大喇叭、气象电子显示屏等及时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防御措施。6.2.4 及时向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上报当地已发生的气象灾害实况信息。7 灾害应急处置 7.1 组织机构 7.1.1 成立乡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领导小组,负责本乡村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和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的组织与协调。7.1.2 建立乡村气象灾害抢险救灾小分队,负责气象灾害的紧急救援和抢险,组织投入各种险情的抢险加固、受伤人员的抢救治疗、受灾人员的转移安置。7.1.3 配备一名专门人员,承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播和气象灾害灾情收集、调查和上报等职责。7.2 应急预案 7.2.1 编制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或应急行动计划。应急预案的编制按照 AQ/T 9002-2006的要求。7.2.2 预案应明确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领导小组职责、小组成员联系方式、应急响应标准、气象灾害隐患点分布、需转移安置的特殊人员、紧急转移路线、应急避难场所、安全区域等。7.3 应急培训 7.3.1 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气象灾害应急演练与培训,包括组织指挥、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灾害自救和互救逃生、转移安置、灾情上报等。7.3.2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和气象科普知识的培训、宣传和普及。7.4 应急响应 7.4.1 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适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7.4.2 通过电话、短信、网络、大喇叭、锣鼓、入户通知等方式由点到面迅速传播预警信息,通知到重点区域、人群。7.4.3 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救援,发动当地人民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7.4.4 气象灾害现场应急处置应服从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和组织,乡村基层组织根据灾种和依职责参与应急处置。7.5 灾后评估 7.5.1 组织对气象灾害进行调查,核实气象灾害损失情况,收集气象灾害相关资料。7.5.2 邀请相关部门对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响应、灾害救援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开展灾后全面评估,提出进一步处置气象灾害的建议。DB35/T 15692016 4 8 灾害防控措施 8.1 大风 8.1.1 大风防控措施主要有:a)按照大风的成因和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b)停止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和活动。户外人员、车辆不要在高大建筑物、广告牌、电线杆或大树的下方停留;c)加固门窗、临时搭建物、广告牌等建(构)筑物或设施;d)妥善安置屋面、窗台易受大风损坏或易被大风吹落的室外设施、物品;e)台风影响前,农业生产设施应及时加固,成熟的作物应抓紧抢收;f)台风影响前,出海船只应及时回港避风、固锚,海上渔排作业人员应及时撤离上岸;g)台风影响前,及时转移危房内的人员;h)台风影响期间,人员避免或减少外出,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当停课,工矿企业应当停业;i)台风影响期间,加强应急值班,做好应急响应、救援组织和救援物资及装备的准备。8.1.2 台风和大风预警信号等级及详细防御指南见附录 A。8.2 暴雨洪涝 8.2.1 暴雨洪涝防控措施主要有:a)统筹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水利工程、蓄洪工程建设;b)低洼易涝地区,应调整农业种植布局,多种耐涝作物;c)暴雨季节,加强水库工程的巡查,修筑堤坝、整治河道;d)暴雨严重影响期间,应停止户外活动和生产,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当停课,工矿企业应当停业,做好危险地带人群的转移;e)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f)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窨井、地坑等;g)随时关注上游方向的来水情况,防范山洪暴发;h)检查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工作;i)泄洪前或受到洪水威胁,应及时通知并组织下游低洼地带的民众撤离并转移至安全区域;j)受洪水围困时,要立即爬上屋顶、大树、高墙等高处,暂时避险,等待援救。或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k)车辆避免驶入低洼地带或地下涵洞,在低洼处熄火时车上人员应及时下车转移到高处等待救援;l)洪涝过后,应采取相应的疫情防御措施。被暴雨侵袭或洪水浸泡导致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应在安全检查后方可使用。8.2.2 暴雨预警信号等级及详细防御指南见附录 A。8.3 低温 8.3.1 低温防控措施主要有:a)减少户外活动,注意添衣保暖,做好防寒防冻,特别做好老弱病人的防寒保暖;b)种植业应合理调整作物种植布局,选种早熟品种、耐寒品种,并采取适当深播、合理密植、多施磷钾肥、精耕细作、改良土壤等方法。DB35/T 15692016 5 c)低温影响前,种植业应采取喷施抗寒制剂、人工烟熏、植被覆盖和田间灌溉等防寒措施,提高局部环境温度,增强农作物抗寒抗冻能力;d)低温影响前,养殖业应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8.3.2 降温与霜冻预警信号等级及详细防御指南见附录 A。8.4 干旱 8.4.1 干旱防控措施主要有:a)退耕还林,涵养水源。绿化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兴修水利,合理灌溉;b)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改进生产技术,改变作物构成,选育和种植耐旱品种,深耕覆盖;c)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塑料大棚与地膜覆盖、喷滴灌、保墒技术;d)节约用水,合理调度水源,配备应急供水设施;e)适时禁止非生产性高耗水及服务业用水;f)限时或者限量供应村民生活用水,缩小或者阶段性停止农业灌溉供水;g)适时启用应急备用水源,调度辖区内一切可用水源,优先保障村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h)关注森林火灾预警,做好森林火灾救援的人员和物资准备。8.4.2 干旱预警信号等级及详细防御指南见附录 A。8.5 雷电 8.5.1 雷电防控措施主要有:a)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应同步建设防雷设施,人员密集区应装设防雷设施,易受雷击的空旷地带建设避雷亭;b)避免使用固定电话、移动手机和各类接入电网的电器;c)避免靠近或接触电线、天线、金属管线、铁丝网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d)暂停户外作业并就近躲入建筑物内;e)避免靠近树木、电线杆、烟囱等孤立物体,避免跑动并双脚并拢就地下蹲,丢弃手中金属工具、物品,聚集人群不要挤在一起,以防跨步电压造成伤害;f)水上活动人员应尽快离开水面返回安全区域。8.5.2 雷电预警信号等级及详细防御指南见附录 A。8.6 冰雹 8.6.1 冰雹防控措施主要有:a)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收听、收看、查询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做好防雹准备;b)降雹季节,下地农民应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如竹篮、柳条筐等;c)成熟的作物及时抢收;d)妥善安置易受冰雹砸毁的室外物品;e)户外车辆应尽量遮盖或尽快驶入有遮挡的安全区域;f)将家禽、牲畜等赶到带有顶蓬的安全场所;g)户外人员应用雨具或其他代用品保护头部并尽快转移至安全区域暂避。8.6.2 冰雹预警信号等级及详细防御指南见附录 A。8.7 山洪地质灾害 8.7.1 山洪地质灾害防控措施主要有:DB35/T 15692016 6 a)开展山洪地质灾害调查,摸清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情况与危害程度;b)落实地质灾害防御的值班、巡查、监测制度;c)建房宜选择在平整稳定的山体高地,要远离河滩及沟谷等低洼地带;d)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做好隐患点居民搬迁或避让工作;e)暴雨期间,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留心注意山洪可能发生的前兆,及时动员受到山洪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区域;f)山洪初发时,应采取急骤鸣锣、大喇叭、电话、短信、入户通知等方法发出预警信号,第一时间通知群众;g)加强应急值班,做好应急响应、救援组织和救援物资及装备的准备。8.7.2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及防御指南见附录 B。DB35/T 15692016 7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级及防御指南 A.1 台风预警信号 台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具体图标、标准、防御指南详见表A.1。表A.1 台风预警信号等级以及防御指南 图标 标准 防御指南 24 h 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 6 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准备工作;2.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及养殖渔排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注意最新的台风预报,做好撤离准备,采取回港避风或者绕道航行等措施;4.加固门窗、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切断危险的室外电源。24 h 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 8 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应急准备工作;2.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4.渔排上人员应安全转移;5.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危房人员及时转移。12 h 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 10 级以上,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抢险应急工作;2.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应当回港避风,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应当尽可能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当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危房人员及时转移;5.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DB35/T 15692016 8 表A.1 台风预警信号等级以及防御指南(续)图标 标准 防御指南 6 h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2 级以上,或者阵风达14 级以上并可能持续。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应急和抢险工作;2.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3.回港避风的船舶要视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安排人员留守或者转移到安全地带;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应当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当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危房人员及时转移;5.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A.2 大风预警信号 大风(除台风外)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具体图标、标准、防御指南详见表A.2。表A.2 大风预警信号等级以及防御指南 图标 标准 防御指南 12 h 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 8 级以上,或者阵风 9 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 89级,或者阵风 910级并可能持续。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大风工作;2.停止露天活动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尽量转到避风场所避风;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4.渔排上人员应安全转移;5.切断户外危险电源,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6.机场、高速公路等单位应当采取保障交通安全的措施,有关部门和单位注意森林、草原等防火。6 h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 级以上,或者阵风 11 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 级,或者阵风 1112 级并可能持续。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大风应急工作;2.房屋抗风能力较弱的中小学校和单位应当停课、停业,人员减少外出;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应当回港避风,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4.切断危险电源,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5.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水上交通等单位应当采取保障交通安全的措施,有关部门和单位注意森林、草原等防火。DB35/T 15692016 9 表A.2 大风预警信号等级以及防御指南(续)图标 标准 防御指南 6 h 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 12 级以上,或者阵风 13 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12级以上,或者阵风13级以上并可能持续。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大风应急和抢险工作;2.人员应当尽可能停留在防风安全的地方,不要随意外出;3.回港避风的船舶要视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安排人员留守或者转移到安全地带;4.切断危险电源,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5.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水上交通等单位应当采取保障交通安全的措施,有关部门和单位注意森林、草原等防火。A.3 暴雨预警信号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具体图标、标准、防御指南详见表A.3。表A.3 暴雨预警信号等级以及防御指南 图标 标准 防御指南 12 h 内降雨量将达 50 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2.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3.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6 h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2.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3.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3 h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工作;2.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3.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当停课、停业,采取专门措施保护已到校学生、幼儿和其他上班人员的安全;4.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DB35/T 15692016 10 表A.3 暴雨预警信号等级以及防御指南(续)图标 标准 防御指南 3 h 内降雨量将达 100 毫米以上,或者已达 100 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2.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停课、停业,立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暂避;3.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A.4 降温预警信号 降温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具体图标、标准、防御指南详见表A.4。表A.4 降温预警信号等级以及防御指南 图标 标准 防御指南 48 h 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 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 5;或者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5,降温仍在持续。1.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准备工作;2.注意添衣保暖;3.对热带作物、水产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4.沿海地区做好防风准备工作。24 h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 5;或者已经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5,降温仍在持续。1.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工作;2.注意添衣保暖,照顾好老、弱、病人;3.对牲畜、家禽和热带、亚热带水果及有关水产品、农作物等采取防寒措施;4.沿海地区做好防风工作。24 h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 0;或者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降温仍在持续。1.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应急工作;2.注意防寒保暖;3.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冰冻等防寒措施,尽量减少损失;4.沿海地区做好防风工作。24 h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 0;或者已经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降温仍在持续。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的应急和抢险工作;2.注意防寒保暖;3.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冰冻等防寒措施,尽量减少损失;4.沿海地区做好防风工作。DB35/T 15692016 11 A.5 霜冻预警信号 霜冻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蓝色、黄色和橙色表示。具体图标、标准、防御指南详见表A.5。表A.5 霜冻预警信号等级以及防御指南 图标 标准 防御指南 24 h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到4以下,并对农业产生影响;或者已经降到 4以下,对农业已经产生影响,并可能持续。1.政府及农林渔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霜冻准备工作;2.对农作物、蔬菜、花卉、瓜果、水产养殖、林业育种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3.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户要关注当地霜冻预警信息,以便采取措施加强防护。24 h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到0以下,并对农业产生严重影响;或者已经降到 0以下,对农业已经产生严重影响,并可能持续。1.政府及农林渔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霜冻应急工作;2.农村基层组织要广泛发动群众,防灾抗灾;3.对农作物、水产养殖、林业育种要积极采取田间灌溉等防霜冻、冰冻措施,尽量减少损失;4.对蔬菜、花卉、瓜果要采取覆盖、喷洒防冻液等措施,减轻冻害。24 h 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到零下 3以下,对农业将产生严重影响;或者已经降到零下 3以下,对农业已经产生严重影响,并将持续。1.政府及农林渔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霜冻应急工作;2.农村基层组织要广泛发动群众,防灾抗灾;3.对农作物、蔬菜、花卉、瓜果、水产养殖、林业育种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尽量减少损失。A.6 干旱预警信号 干旱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和红色表示。具体图标、标准、防御指南详见表A.6。表A.6 干旱预警信号等级以及防御指南 图标 标准 防御指南 预计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重旱(气象干旱为2550年一遇),或者某一县(区)有 4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御干旱的应急工作;2.有关部门启用应急备用水源,调度辖区内一切可用水源,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3.压减城镇供水指标,优先经济作物灌溉用水,限制大量农业灌溉用水;4.限制非生产性高耗水及服务业用水,限制排放工业污水;5.气象部门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DB35/T 15692016 12 表A.6 干旱预警信号等级以及防御指南(续)图标 标准 防御指南 预计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特旱(气象干旱为50年以上一遇),或者某一县(区)有 6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御干旱的应急和救灾工作;2.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启动远距离调水等应急供水方案,采取提外水、打深井、车载送水等多种手段,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和牲畜饮水;3.限时或者限量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缩小或者阶段性停止农业灌溉供水;4.严禁非生产性高耗水及服务业用水,暂停排放工业污水;5.气象部门适时加大人工增雨作业力度。A.7 雷电预警信号 雷电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具体图标、标准、防御指南详见表A.7。表A.7 雷电预警信号等级以及防御指南 图标 标准 防御指南 6 h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并伴有 68 级雷雨大风。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雷防风工作;2.密切关注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3.把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人员应当尽快离开临时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雷雨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2 h 内发生雷电活动并伴有 68级雷雨大风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经受雷电活动和雷雨大风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和大风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防雷防风应急措施;2.人员应当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3.户外人员应当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者汽车内;4.切断危险电源,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5.在空旷场地不要打伞,不要把农具、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2 h 内发生雷电活动并伴有 810级以上雷雨大风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已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和雷雨大风发生,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和雷雨大风的可能性非常大。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雷防风应急抢险工作;2.人员应当尽量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者汽车内,并关好门窗;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和其他类似金属装置;4.尽量不要使用无防雷装置或者防雷装置不完备的电视、电话等电器;5.密切注意雷电预警信息的发布。DB35/T 15692016 13 A.8 冰雹预警信号 冰雹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和红色表示。具体图标、标准、防御指南详见表A.8。表A.8 冰雹预警信号等级以及防御指南 图标 标准 防御指南 6 h 内可能出现冰雹天气,并可能造成雹灾。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冰雹的应急工作;2.气象部门做好人工防雹作业准备并择机进行作业;3.户外行人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4.驱赶家禽、牲畜进入有顶蓬的场所,妥善保护易受冰雹袭击的汽车等室外物品或者设备;5.注意防御冰雹天气伴随的雷电灾害。2 h 内出现冰雹可能性极大,并可能造成重雹灾。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冰雹的应急和抢险工作;2.气象部门适时开展人工防雹作业;3.户外行人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4.驱赶家禽、牲畜进入有顶蓬的场所,妥善保护易受冰雹袭击的汽车等室外物品或者设备;5.注意防御冰雹天气伴随的雷电灾害。DB35/T 15692016 14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及防御指南 级别 地质灾害可能性 描述 值班要求 预案启动 转移对象 巡查 一级(红色)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风险很高)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24 h 值班,领导带班,做好随时抢险救灾准备。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及时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抢险救灾指挥系统,做好应急准备,派出应急小分队指导防灾抗灾救灾工作。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镇(街)、村(居)防灾负责人立即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陡边坡、沟谷沟口等易发区域内的所有群众转移。镇(街)、村(居)防灾负责人组织对山边河边、沟谷沟口、高陡边坡等易发区域进行巡查、监测和防范。二级(橙色)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风险高)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24 h 值班,领导带班,做好抢险救灾准备。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做好应急准备,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险情及时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镇(街)、村(居)防灾负责人组织危险性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所有群众转移,易发区受威胁人员根据雨情险情适时转移。镇(街)、村(居)防灾负责人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域加密监测、巡查和防范。三级(黄色)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风险较高)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值班工作和应急准备。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视情况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根据雨情险情转移受威胁群众。镇(街)、村(居)防灾负责人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域加强监测、巡查和防范。四级(蓝色)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有一定风险)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值班工作和应急准备。不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暂不转移群众。村(居)防灾负责人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域加强监测、巡查和防范。DB35/T 15692016 15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14年8月31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0年4月1日 3 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2014年1月1日 4 中国气象局.防雷减灾管理办法.2013年6月1日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年3月1日 6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福建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2007年12月18日 7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气象灾害防御手册.2010年9月1日 8 GB/T 32000-2015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DB35/T 15692016 福建省地方标准 乡村气象灾害防控规范 DB35/T 15692016*2016年 10月第一版 2016年 10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