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松茎象防治技术规程DB36/T 847-2015.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萧氏松茎象防治技术规程DB36/T 847-201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萧氏松茎象防治技术规程DB36/T 847-201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萧氏松茎象防治技术规程DB36/T 847-2015.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萧氏松茎象防治技术规程DB36/T 847-2015.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萧氏松茎象防治技术规程DB36/T 847-2015.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61 备案号: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 36/T 8472015 萧氏松茎象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management for Hylobitelus xiaoi 文稿版次选择 2015-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6/T 8472015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术语和定义.1 3 虫情监测方法.1 4 预测预报.3 5 防治原则与要求.5 6 防治指标.5 7 防治技术.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常用调查统计表格.7 附录 B(资料性附录)萧氏松茎象形态特征.12 附录 C(资料性附录)历期法预测表、有效积温表、物候期预测表.13 DB36/T 8472015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江西省林业厅提出。本标准由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温小遂、肖斌、施明清、李国栋、唐艳龙、王辉、刘继生、伊宏堪、陈亮、肖海雷、罗永松等。DB36/T 8472015 1 萧氏松茎象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 的虫情调查方法、预测预报方法、防治指标和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萧氏松茎象测报、防治以及生物学、生态学研究、试验工作的调查。2 术语和定义 2.1 有效积温 每种生物都有其生长的下限温度。这个对生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下限温度的温度值,称作有效积温。2.2 期距 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害虫生长发育阶段经历的时期。3 虫情监测方法 3.1 虫情调查类型 虫情调查分为一般虫情调查和系统虫情调查,调查结果落实到林业小班。一般虫情调查着重于查清萧氏松茎象的虫态、虫口密度、发生面积,由基层虫情调查人员采集数据并上报;系统虫情调查增加了各虫态发生期调查,由中心或重点测报站(点)组织实施。3.2 一般虫情调查 3.2.1 调查内容与方法 3.2.1.1 调查内容 虫情发生面积、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及松林状况等。3.2.1.2 调查次数与对象 每年调查2次。4月初1次,调查对象为越冬代幼虫;10月下旬1次,调查对象为第1代幼虫。3.2.1.3 调查方法 a)线路踏查 DB36/T 8472015 2 在害虫发生期,选择一条应穿过本辖区的不同林分、不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等有代表性的地段踏查,用目测法边走边调查,每隔30m左右调查1株样株,每个小班调查样株不少于60株,并按附录A表A.1的要求填写。b)临时标准地调查 线路踏查时,如发现有枯死树或针叶发黄,以及在可视范围内的树干基部有虫粪油脂混合物排出时,要随即布设面积约有100株的临时标准地1块,在其内采用“Z”字形或对角线的方法抽取20株标准树进行详查,并按附录A表A.2的要求填写。3.2.1.4 易感虫林分 植被覆盖率较高,树龄在3年10年生的湿地松、火炬松的人工林。其中湿地松为高危树种。3.2.1.5 危害部位 湿地松主要在地上50cm以下的树干基部危害,火炬松等一般在30cm以下。3.2.2 资料汇总 3.2.2.1 发生面积统计 以轻度发生为统计起点算起,并按附录A表A.3的要求填写。3.2.2.2 致死松树统计 先调查致死松树数量,然后根据每亩寄主数量,推算致死的松树百分率,填入附录A表A.4。致死松树百分率=每亩(0.0667 hm2)致死松树数量/每亩(0.0667 hm2)松树寄主数量 3.2.2.3 虫情汇总 虫情调查结束后,根据划分标准汇总,将结果填入发生情况汇总表(附录A表A.5),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虫情和发布预报。3.3 系统虫情调查 3.3.1 标准地选择 每个测报点选择约66 hm2(1000亩)松林,根据萧氏松茎象不同危害程度设立35块固定标准地进行虫情观察记录。标准地要考虑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分组成、植被等情况。每块标准地面积约0.8hm2(12亩),观察样株不得少于20株,每株进行固定编号,按要求填写附录A表A.2。每世代各虫态的观察在同一标准地内完成。3.3.2 成虫发生期调查 3.3.2.1 诱捕器调查 于2月下旬,在发生程度较严重(有虫株率40%)的标准地悬挂铁质诱捕器或抗水纸质诱捕器。诱捕器距地面约100cm。在诱捕器上方约50cm放置引诱剂释放器,并加入300ml引诱剂,以后每10d15d添加1次。以林场或乡(镇)、村为单位,每1 hm2设一个诱捕点,每个诱捕点挂5个诱捕器,诱捕器间距100 m,并选择通风较好、便于作业的位置(如林道边、山脊)挂设。每7d检查一次,观察记载诱到的成虫数量并区分雌雄,并按附录A表A.6要求填写。3.3.2.2 地面调查 DB36/T 8472015 3 7月,在标准地找到基部有花白色排泄物的树,确定有越冬代老龄幼虫的样株及其部位。按此方法调查确定20棵观察成虫羽化的样株并用油漆标记。赣南地区10月份开始、赣中及以北地区翌年2月中旬后每7d观察一次,记录新羽化出孔成虫个数,成虫羽化完结束调查,并将结果填入附录A表A.7。3.3.3 卵发生期调查 于林间采集成虫,带回室内配成10对,分别置于2000 mL的烧杯或容器内,用二年生湿地松枝条饲养。取直径6cm8cm、长约8cm的新鲜木段,两端用石蜡封口。进入产卵期后,将该木段放入容器让成虫产卵其中,每天观察产卵痕,将其剖析获得卵粒,记载产卵量,填入附录A表A.8。卵放入培养皿中,保持湿度,每天观察记载卵孵化率,将结果按要求填入附录A表A.9。3.3.4 幼虫发生期调查 3.3.4.1 林间虫口密度调查 在标准地随机选择20株,逐株检查树基部是否有幼虫排泄物,在有幼虫排泄物的树干,顺虫道查数树皮内的虫口数量并记录,并将结果按要求填入附录A表A.10。3.3.4.2 林间发生期调查 3.3.4.2.1 调查时间与对象 23月调查越冬代幼虫发生期;56月调查第1代3龄幼虫发生期。3.3.4.2.2 调查方法 9月根据幼虫排泄物确定20棵有第1代幼虫的样株,并用红油漆标记。翌年2月中旬后每7d观察一次,越冬代幼虫恢复取食后有新鲜排泄物,记录新鲜排泄孔数,将结果填入附录A表A.11。5月中旬后,在标准地找到基部有少量紫红色稀浆状排泄物的树,确定第1代3龄幼虫样株。以后每7d调查一次,每次随机调查20棵样树。记录有新鲜排泄孔株数及数量,将结果填入附录A表A.11。3.3.4.3 第 1代幼虫发生期室内调查 根据幼虫孵化情况记录第1代幼虫期发生情况。调查结果填入附录A表A.9。3.3.5 蛹期调查 8月上旬顺虫道采集老熟幼虫50头,分别放入试管,逐日观察化蛹情况,结果填入附录A表A.12。4 预测预报 4.1 发生期预测 4.1.1 利用诱捕器调查成虫发生期 根据诱捕器诱虫的时间、数量调查成虫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4.1.2 历期法预测 某虫态出现的日期F,其一般公式:F H i(XiSx).(1)式中:DB36/T 8472015 4 Hi起始虫态实际出现(或盛期)日期;Xi历年平均期距值;Sx平均期距值的标准差。当预测期月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平均温度高时,Sx取负值,反之取正值。萧氏松茎象有关虫态平均发育历期如附录C.1。4.1.3 有效积温法 4.1.3.1 成虫发生期预测 用蛹的有效积温预测成虫出孔期,需系统调查化蛹进度,当查明该虫林间化蛹始盛期和高峰期的临界值时,根据当地气象预报和历年的气象资料,得出后一个月的日平均气温,然后用下式计算发育历期(参见附录C.2)。N=345.3(T7.5).(2)式中:N蛹的发育历期;T当月的日平均温度。4.1.3.2 初孵幼虫发生期预测 用卵的有效积温预测初孵幼虫的发生期,需进行成虫产卵情况调查。当查明产卵的始盛期、高峰期的临界值时,根据当地气象资料,得出后一个月的日平均温度,然后用下式计算历期(参见附录C.2)。N=215.9(T8.4).(3)式中:N卵的发育历期;T当月的日平均温度。4.1.4 物候期预测 各地可根据当地物候变化的规律,选择有指示作用的植物,利用其发育阶段,或关键的农时预测萧氏松茎象各虫态的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参见附录C.3。4.2 发生量预测 预测第1代幼虫平均每株幼虫数(Y)。于10月,在林间每块标准地调查得到平均每棵样株的(羽化前)成虫数A、雌性比和越冬幼虫数B。第1代平均每株幼虫数YB90%(越冬代幼虫存活率)A雌性比90%(成虫羽化前存活率)30(每雌产卵量)85%(卵存活率)4.3 发生程度预测 4.3.1 诱捕器预测 诱捕器诱虫量与林地被害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关系,根据诱捕器诱虫量的多少可推算出周围林地危害程度。4.3.2 利用模型预测 DB36/T 8472015 5 萧氏松茎象危害程度(Y)与林下植被盖度(X1)和枯腐层厚度(X2)存在着正相关性关系,关系式为:Y=-0.0712+0.4967 X1+0.0168 X2。在踏查路线中,选择315年林地为调查样地,调查记载植被覆盖率、林下枯枝落叶层厚度,利用以上关系式可预测萧氏松茎象危害程度。4.4 危害程度预测 按虫口密度预测危害程度(附录A表A.3),在10年以下幼林中,幼虫的有虫株率平均达到5%10%、11%30%、31%以上,将分别造成轻度、中度、严重危害。4.5 资料汇总 根据附录A表A.7、表A.8、表A.9、表A.10、表A.11、表A.12调查结果,按附录A表A.13的要求汇总。根据附录A表A.10调查结果,按附录A表A.14的要求汇总。5 防治原则与要求 防治以“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监管,强化责任”为方针,以无公害防治为目标,营造适合松林生长而不适合该害虫种群发生和危害的环境。当虫口密度接近或达到防治指标时,应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在时间上,防早、治小。准确预测成虫羽化出现期和产卵期,查清萧氏松茎象发生程度,及时开展除治。在药物的选用上,主要采取无纺布白僵菌条生物农药剂型、其次选择高效、低毒、环保的仿生农药巴丹粉剂。在具体措施上,采取以营林措施为基础,无纺布白僵菌条生物防治为主,仿生农药防治为辅的技术和方法,一般不采用化学防治。6 防治指标 6.1 虫口密度指标 以胸径15cm的成熟林中幼虫发生虫口密度为基准,确定防治指标为:1头/株。如胸径或15 cm则用以下公式代换:Y0.0667X(Y为虫口密度指标;X为胸径)。6.2 有虫株率指标 林间有虫株率达到55时需要防治。同样如胸径或15 cm则用以下公式代换:Y3.667X%(Y为有虫株率指标;X为胸径)。7 防治技术 7.1 成虫期的防治 7.1.1 应用无纺布白僵菌条防治 7.1.1.1 防治时间 最佳的防治时间是在3月,当林间诱捕器始捕到成虫时进行防治。DB36/T 8472015 6 7.1.1.2 防治方法 将无纺布白僵菌条分别按120条/hm2的密度绑在约1m高树干上,间隔距离约10m。7.1.2 应用诱捕器防治 7.1.2.1 防治时间 3月中下旬成虫进入羽化高峰期进行防治。7.1.2.2 防治方法 每两个诱捕器间的距离约50m,成片松林约0.8hm2挂设1个诱捕器。每隔7d调查清理一次诱捕器内的成虫数量。7.1.3 应用巴丹粉剂防治 7.1.3.1 防治时间 最佳的防治时间是在4月中旬当林间成虫完全羽化时进行防治。7.1.3.2 防治方法 选晴天上午用背负式机动喷粉机对样地树冠进行全株喷粉,用药量15kg/hm2。7.1.4 应用 8%氯氰菊酯微胶囊剂防治 7.1.4.1 防治时间 同巴丹粉剂防治时间。7.1.4.2 防治方法 选晴天进行防治。将8%氯氰菊酯微胶囊剂配成20倍浓度药液,用背负式机动喷雾机对松林从基部喷至1.5 m 高处。适用于有水源,地势平坦,林下植物较少的林区。7.2 卵期的防治 7.2.1 营林措施防治 7.2.1.1 防治时间 最佳的防治时间是在4月下旬萧氏松茎象产卵前进行防治。7.2.1.2 防治方法 清除林地寄主基部周围50 cm杂灌及其枯腐物及寄主基部的幼虫排泄物。DB36/T 8472015 7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常用调查统计表格 表A.1 萧氏松茎象野外(线路踏查)调查表 地点:虫态:林班面积(亩):代表面积(亩):林木组成:树龄(年):平均胸径(cm):植被覆盖率(%):调查样株数 有虫株率(%)发生程度 60 调查人:调查时间:年 月 日 表A.2 萧氏松茎象(临时)标准地记录表 乡镇(林场)名称 乡镇代码 村 名称 村代码 标 准地号 地点描述 林班面积(亩)代表面积(亩)主要树种 林木组成 每亩株数 树龄 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蓄积量 坡向(阴、阳)郁闭度 植 被种类 植被盖度 调查株数(株)被害株数(株)虫株率%枯死株数(株)枯 死率(%)防治时间 防 治方法 药剂 种类 防 治效果 调查人:调查时间:年 月 日 填写说明:1、固定标准地每三年填写一次,代码为 001-999;2、临时标准地每年填写一次,代码为 100999,每年都从 100 开始顺序编码。对于撤消的标准地,其编码当年不再分配给其他临时标准地;3、乡镇代码:01-99,以县为单位统一编码,村代码:01-99,以乡为单位统一编码;标准地号由 7 位数字组成,头两位为乡镇代码,中间两位为村代码,后三位为标准地代码。即:标准地号乡镇代码+村代码+标准地代码;4、标准地号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DB36/T 8472015 8 表A.3 萧氏松茎象发生(危害)程度标准 发生(危害)程度()调查阶段 胸径(cm)统计单位 轻 中 重 10以下 510 1130 31以上 幼虫 10以上 有虫株率()1020 2140 41以上 调查人:调查时间:年 月 日 表A.4 萧氏松茎象危害致死松树百分率统计表 地点:调查项目 样地编号 样地面积(亩)寄主株数 致死株数 致死百分率(%)调查人:调查时间:年 月 日 表A.5 萧氏松茎象发生情况汇总表 汇总级别(县、乡镇、村):年份:汇总单位:世代:实际调查 发生面积(亩)防治面积(亩)防治率%地点 林分面积(亩)标准地数 调查面积 分布面积 计轻中重计化 防仿生 制剂 人工 生防 合计 汇总人:汇总时间:DB36/T 8472015 9 表A.6 萧氏松茎象成虫调查记录表 标准地号:年份:诱捕器数量(个):诱虫数(头)调查日期 月/日 总计 雌(头)雄(头)性比(%)天气情况 调查人:表A.7 萧氏松茎象成虫出孔情况调查表 采集样地:标准地号:调查人:调查日期 标准株号 新羽化出孔数 累计出 孔率(%)新羽化出孔数 累计出 孔率(%)新羽化出孔数 累计出 孔率(%)表A.8 萧氏松茎象产卵量调查统计表 采集样地:标准地号:调查人:调查时间 配对编号 昼 夜昼夜昼夜 昼 夜产卵数 累计产卵数 产卵数 累计产卵数 产卵数 累计产卵数 产卵数 累计产卵数 DB36/T 8472015 10 表A.9 萧氏松茎象卵孵化进度调查统计表 采集样地:标准地号:调查人:调查日期 总卵粒数 当日孵化数 累计孵化数 累计百分比(%)调查日期 总卵粒数当日孵化数 累计孵化数 累计百分比(%)孵化率100%孵化卵粒数总卵粒数 表A.10 萧氏松茎象虫口密度调查表 标准地号:虫态()死虫数(只)标准株号 总虫数(只)活虫数(只)感病数 寄生数存活率%发生程度 合计 平均虫口密度(头/株)平均有虫株率(%)枯死株率(%)调查人:调查时间:年 月 日 表A.11 萧氏松茎象幼虫发生情况调查表 采集样地:调查代别:标准地号:日期 调查 项目 标准株号 新鲜排泄孔数 新鲜排泄孔数 新鲜排泄孔数 调查人:调查时间:年 月 日 DB36/T 8472015 11 表A.12 老熟幼虫化蛹情况统计表 采集样地:标准地号:调查人:日期(月/日)老熟幼虫总数(头)化蛹总数(头)化蛹率(%)累计化蛹率(%)表A.13 萧氏松茎象发生期年终汇总表 汇总单位:汇总人:汇总日期:年 月 日 虫 态 始见期(月-日)始盛期(月-日)高峰期(月-日)盛末期(月-日)备 注 越冬代幼虫 成 虫 卵 第1代幼虫(室内)第1代3龄幼虫(林间)蛹 表A.14 萧氏松茎象标准地幼虫发生量汇总表 汇总单位:汇总人:汇总日期:年 月 日 标准地号 项目 合计 平均 平均幼虫数(头/株)DB36/T 8472015 12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萧氏松茎象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14.2 mm16.0 mm;雄虫体长12.4 mm15.0 mm。体壁暗黑色,胫节端部、跗节和触角暗褐色。前胸背板被覆赭色毛状鳞片,这些鳞片在前胸背板的前缘和小盾片上部较密。鞘翅上的毛状鳞片形成两行斑点。鞘翅的其它部分被覆同样的鳞片。足和身体腹面被覆黄白色毛状鳞片。雌雄成虫的识别:雄虫个体较小,腹部第一腹节平或中部微凹,第五腹节(即腹末节)具一明显椭圆形凹陷;雌虫腹部第一腹节中部凸起,腹末节中部微隆。卵:卵椭圆形,长2.7 mm3.1 mm,宽1.7 mm1.9 mm。初产时为乳白色,近孵化时为深黄色。幼虫:体白色略黄,头黄棕色,口器黑色,前胸背板具浅黄色斑纹,体柔软弯曲呈“C”型,节间多皱褶。老熟幼虫体长16.1 mm21.6 mm,头壳宽度3.3 mm3.9 mm。蛹:乳白色,长约15.5 mm18.4 mm,头顶和腹部各节有稀疏的黄褐色茸毛,腹末两侧有一对刺突。DB36/T 8472015 13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历期法预测表、有效积温表、物候期预测表 表C.1 历期法预测表 虫态 产卵前期 产卵历期 平均发育历期(d)成虫(出孔)46 104 150(约)卵 13 幼虫 480(约)蛹 18 表C.2 萧氏松茎象有效积温表 虫 态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卵 8.4 215.9日度 蛹 7.5 345.3日度 表C.3 物候期预测表 虫 态 始见期 始盛期 高峰期 盛末期 成虫(出孔)禾本科野草初发芽 小叶女贞树发芽 桃树始花期 桃树盛花期 卵 早稻插秧高峰期 早稻插秧末期 枇杷果期 早稻收割期 幼虫 葡萄始花期 鱼腥草花始见 木荷花期 柿树花期 蛹 晚稻抽穗始期 晚稻抽穗盛期 晚稻收割期 油茶采摘期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