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01 B 16 备案号:42523-2014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12952014 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控制技术规程 2014-06-09发布 2014-07-01实施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T 12952014 I 前 言 本规程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规程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提出并归口。本规程起草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本规程主要起草人:侯生英、彭德良、张贵、王信、黄文坤、姚强、闫佳会。DB63/T 12952014 1 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控制技术规程范围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术语和定义、症状、发生规律、调查方法、控制原则和综合控制等技术。本规程适用于春小麦、青稞种植区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综合控制。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8321.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GB 8321.5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GB 8321.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3.1 小麦孢囊线虫病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在小麦、青稞上的一种病害,主要由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侵染引起,寄主有小麦、青稞、大麦、黑麦、燕麦、高粱等禾谷类作物,以及紫羊茅、牛尾草、羊茅等40余种禾本科牧草。3.2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密度 每克土壤中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卵量或单株白雌虫量。4 小麦孢囊线虫病症状 春小麦、青稞出苗1个月后,植株地上部分症状:麦苗受害后中下部叶片先发黄,而后由下向上发展,叶片逐渐干枯;病苗植株瘦小,褪绿黄化、长势弱,分蘖少或不分蘖,类似缺水缺肥状;后期成穗少、穗小、穗粒数少,千粒重下降,产量低。根系症状:分蘖期开始,植株根系次生根增多,丛生,扭结成团;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根上出现白色雌虫,柠檬形;乳熟期根部雌虫变成褐色越冬孢囊。田间长势:病田植株高矮不齐,生长稀疏,严重地块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状分布,后期早衰。DB63/T 12952014 2 5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生活史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一年发生一代,生活史分为卵、幼虫、成虫、孢囊四个阶段。卵在孢囊内越冬越夏。一龄幼虫在卵内发育,经第一次蜕皮后成二龄幼虫。初侵染源为病田土中孢囊内孵化出的二龄幼虫,麦类作物出苗后,二龄幼虫侵入幼嫩根尖,头部插入后在维管束附近定居取食,刺激周围细胞成为巨形细胞。二龄幼虫取食后继续发育,变为豆荚型,第二次蜕皮形成长颈瓶形三龄幼虫。第三次蜕皮发育到四龄幼虫,为葫芦形,然后成为柠檬形成虫。雄成虫由定居型变为活动型,活动出根与雌虫交配后死亡。雌成虫后期,体躯急剧膨大,撑鼓根皮直至破裂,显露体躯于根表,以后颜色变深形成含大量卵粒的孢囊。收获后,根部的孢囊大量脱落遗留在土壤中,孢囊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6 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气候因素、耕作制度、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苗期,土壤湿润时病害发生重;连作田或连作其他寄主植物田发生重;缺肥、干旱或在砂壤土、砂土地上危害重。土壤是该线虫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其次是农机具、人、畜、水流等的传带也可作近距离的传播。在幼虫孵化期,若天气凉爽、土壤湿润,降雨多时病害发生重;春麦较秋麦重,春麦早播较晚播重,冬麦晚播发病轻;病田连年种植小麦或其他寄主植物发病重;缺肥、干旱地较重;砂壤土及砂土地发病重。7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调查 7.1 土壤中卵量调查 7.1.1 调查方法 收获期后至播种前,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采用“z”字形或“棋盘式”取10个样方,每个样方取15.00厘米深度的土壤,混合均匀,自然风干后采用四分法,取200.00克土分离检测其中孢囊数,从中随机挑取10个孢囊,压破挤出卵,制成卵悬浮液,计数每克土壤中的总虫卵数。重复测定三次,计算平均值。单位为个/克土,保留一位小数(见附录B)。7.1.2 发生风险程度分级标准 根据每克土壤中的卵量分为5级。0 级:没有卵,无风险;1 级:土壤中的卵量 0.1个/克土4.9 个/克土;极低风险;2 级:土壤中的卵量 5.0个/克土9.9 个/克土;低风险;3 级:土壤中的卵量 10.0个/克土19.9 个/克土;中风险;4 级:土壤中的卵量大于 20.0 个/克土;高风险。7.2 白雌虫量调查 7.2.1 调查方法 抽穗至灌浆期,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采用“z”字形或“棋盘式”取10个样点,每个样点挖取5株20.00cm深度的完整根系,逐根检查根系上的白色雌虫量。统计平均单株白雌虫量,单位为个/株,保留一位小数(见附录C)。DB63/T 12952014 3 7.2.2 发生程度分级 根据根系单株白雌虫量分为5级。0 级:无白雌虫,无发生;1 级:白雌虫量 0.1 个/株4.9 个/株;少量发生;2 级:白雌虫量 5.0 个/株19.9 个/株;轻度发生;3 级:白雌虫量 20.0 个/株39.9 个/株;中度发生;4 级:白雌虫量大于 40.0个/株;严重发生;8 控制原则 无风险或无病区,不需要防治;极低、低风险和少量、轻度发生区,采取轮作、施肥等农业措施;中风险和中度发生区,采用抗耐性品种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高风险和严重发生区,不宜种植小麦、青稞等寄主作物。9 综合控制措施 9.1 轮作及化学除草 与非寄主作物如豆类、薯类、油籽、胡麻、向日葵、蔬菜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禾本科杂草,如野燕麦、雀麦、披碱草、赖草、早熟禾等;重病区,连作油菜、薯类、豆类等作物23年。9.2 合理施肥 重施基肥,合理施种肥,基肥和种肥配施农家肥,早施追肥。基肥,一般是在冬前结合秋耕施基肥,每公顷施农家肥(3060)吨,碳铵(375600)千克,过磷酸钙(450600)千克。春小麦基肥以秋翻、春耙两次施肥效果最好,秋翻施一次基肥次之,春耙前施肥最差。种肥,播种前将种肥和农家肥混合撒施后,进行翻耕整地,播种覆土,镇压。一般每公顷施碳铵150千克,过磷酸钙(225375)千克,并与优质农家肥1500千克混合施用或者是施二元氮磷复合肥150300千克。山旱地,基肥和种肥也可采用一次性施入法,播种前,每公顷先施农家肥(3060)吨,播种时,每公顷施碳铵600千克左右,过磷酸钙750公斤,施磷酸二铵(75120)千克,然后进行翻耕整地,播种覆土,镇压。追肥,第一次追肥应在3叶期进行。这次施肥称为分蘖肥,要重施,大约占追肥量的23。每公顷施尿素(225300)千克,主要是提高分蘖成穗率,促壮苗早发,为穗大粒多奠定基础。拔节期进行第二次追肥,称为拔节肥,一般轻施,大约占追施量的13,每公顷施尿素(105150)千克。在未追施过分蘖肥的地块应早施拔节肥。山旱地和低产田追肥量酌减,要因地制宜。9.3 抗耐病品种利用 选用抗耐病品种(附录D)。9.4 化学防治 按照GB 4285、GB 8321.4、GB 8321.5、GB 8321.6中的规定,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线剂防治(附录E)。DB63/T 12952014 4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小麦禾谷孢囊线虫每克土壤卵量调查统计表 A.1 每克土壤卵量调查统计表 表A.1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每克土壤卵量调查统计表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孢囊量(个/200克土)卵量(个/克土)田块 编号 作物 及 品种 平均 平均 发生 风险 程度 DB63/T 12952014 5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白雌虫量调查统计表 B.1 白雌虫量调查统计表 表B.1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白雌虫量调查统计表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不同级别株数(株)田块 编号 作物 及 品种 调查 总株数(株)发病 株数(株)发病率(%)白雌 虫数(个)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病情指数发生程度 DB63/T 12952014 6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小麦孢囊线虫病症状 C.1 植株地上部分症状 麦苗受害后中下部叶片先发黄,而后由下向上发展,叶片逐渐干枯;病苗植株瘦小,褪绿黄化、长势弱,分蘖少或不分蘖,类似缺水缺肥状;后期成穗少、穗小、穗粒数少,千粒重下降,产量低。田间长势:病田凹凸不平,呈高矮相间的山丘状,田间植株生长稀疏,病苗在田间的分布不均匀,严重地块出现黄绿相间的分布,后期早衰。图C.1 植株地上部分症状 C.2 根系症状 分蘖期开始,根系次生根增多,呈团状或丛生;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根上出现白色雌虫。图C.2 根系症状 DB63/T 12952014 7 C.3 土壤中的孢囊 乳熟期白色雌虫变色,形成褐色柠檬形孢囊,脱落到土壤中,镜检观察,可以看到每个孢囊里含有100300多个卵。图C.3 孢囊、卵及二龄幼虫 DB63/T 12952014 8 D D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抗耐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春小麦、青稞品种 D.1 抗耐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春小麦、青稞品种 抗耐性较好的小麦品种有青春38号、互麦13号、通麦2号、互麦14号和互助红;抗耐较好的青稞品种有昆仑10号、昆仑12号、昆仑13号、互青2号、北青3号、肚里黄和藏青311。DB63/T 12952014 9 E E 附 录 E(规范性附录)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常用药剂及使用方法 E.1 常用药剂及使用方法 表E.1 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常用药剂及使用方法 药剂名称 防治时期 使用方法、剂量 种衣剂1号和种衣剂3号 播种前 按药:种比1:50种子包衣 阿维菌素种衣剂 播种前 按药:种比1:50种子包衣 1.8%阿维菌素乳油 出苗拔节期 按(11.2515.00)kg/hm2,兑水900公斤喷施小麦根部后灌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