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湖)圩区水稻涝渍灾害防控技术规程DB34/T 2257-2014.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沿江(湖)圩区水稻涝渍灾害防控技术规程DB34/T 2257-201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沿江(湖)圩区水稻涝渍灾害防控技术规程DB34/T 2257-201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沿江(湖)圩区水稻涝渍灾害防控技术规程DB34/T 2257-2014.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沿江(湖)圩区水稻涝渍灾害防控技术规程DB34/T 2257-2014.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沿江(湖)圩区水稻涝渍灾害防控技术规程DB34/T 2257-2014.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2572014 沿江(湖)圩区水稻涝渍灾害防控技术规程 Prod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vention of Waterlogging Disaster on Rice in the Polder Area along Yangzi River and rimland of Chaohu Lake 文稿版次选择 2014-12-17 发布 2015-01-1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2572014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巢湖市农技推广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文革、周永进、陈刚、孔令娟、许有尊、王斌、陈再高、胡鹏、冯骏、周兵、吴文彬、余友玲、孙雪原、胡琪峰。DB34/T 22572014 1 沿江(湖)圩区水稻涝渍灾害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徽省沿江涝渍灾害易发区中稻生产的品种选用、育秧、大田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沿江圩区中稻生产区,以及受到低纬和中高纬各种天气影响,气候复杂多变,67 月涝渍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同类地区。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17891 优质稻谷 DB34/T 589 沿淮单季稻优质高产生产技术 DB34/T 591 沿淮丘陵中稻避灾生产技术 DB34/T 684 江淮地区杂交中山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 DB34/T 793 单季水稻机插大田管理技术规范 DB34/T 796 机插水稻软盘和双膜育秧作业技术规范 DB34/T 1320 江淮中稻避灾减灾生产技术规程 第1部分:江淮中稻防高温热害补偿栽培技术 DB34/T 1321 江淮中稻避灾减灾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江淮中稻防避旱补偿栽培技术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涝渍灾害 涝渍灾害是涝害和渍害的统称。涝害是指长期阴雨或暴雨后,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所造成稻田积水,超过水稻耐淹能力而引起的植株损伤或死亡,造成大量减产的现象;渍害是指水稻根系密集层土壤含水量持续过高,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水状态,使水稻根系受到危害、功能下降而导致减产的现象。涝害和渍害在多数地区是共存的,有时难以截然分开,故而统称为涝渍灾害。我省沿江圩区地势相对低洼,是涝渍灾害易发区域。3.2 涝渍次生灾害 DB34/T 22572014 2 发生涝渍灾害后,由于土壤水分过多,田间湿度大,造成病菌繁殖和传播,同时水稻植株营养损耗严重,叶片拉长,植株瘦弱披散,抗性差,导致水稻病虫害爆发流行及杂草等大量发生、蔓延的现象,称为涝渍次生灾害。3.3 耐淹敏感性 水稻在不同生育期对涝渍灾害的敏感性不同。一般来说,水稻抽穗-扬花期对淹水胁迫最为敏感,其次是孕穗期和幼穗分化期;苗期、移栽期淹水胁迫对水稻的影响不大。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水稻抽穗-扬花期没顶淹水 2 d 以上,孕穗期和幼穗分化期没顶淹水 3 d 以上,苗期、移栽期没顶淹水 6 d以上可使最终产量下降 50。4 产量指标 水稻产量 600 kg/667m2。5 水稻涝渍灾害的预防 5.1 品种选用 不同水稻品种对涝渍灾害的抗性不同,在没顶淹没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中糯稻的茎蘖死亡率常规籼稻杂交稻。因此应在考察生产地区涝渍灾害发生频度和强弱程度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抗灾避灾和产量因素,根据茬口、水利以及生产条件,选用经过安徽省或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高产稳产、抗(耐)病、耐涝、耐渍、结实能力强的中稻品种。种子质量按 GB 4404.1 执行,稻米品质按 GB/T 17891 执行。5.2 育秧 选择旱育秧或湿润育秧方式,旱育秧苗床或湿润育秧秧田的选择、培肥,以及种子处理、播种、管理等按 DB34/T 684、DB34/T 589 执行。在此基础上,根据气候条件、接让茬时间、播始历期等因素安排播种期,适当降低播种量,强化秧田管理,培育壮秧。5.2.1 适期播种 在选用抗逆性强的适宜品种基础上,根据涝渍灾害气候预警,在常规播期(4 月底至 5 月上中旬)的基础上适当提前或延迟播期,使一季中稻孕穗期及抽穗-扬花期避开 67 月份涝渍灾害频发期,减轻洪涝灾害对中稻的危害。5.2.2 稀播壮秧 旱育秧:每平方米净苗床播杂交中籼(粳)稻种 30 g40 g,常规中粳品种 35 g50 g。湿润育秧:按 1:81:10 准备秧田,每 667m2 秧田播杂交中籼稻种 10.0 kg12.5 kg、杂交中粳 12.5 kg15.0 kg,常规中粳 25.0 kg30.0 kg。每 667m2 大田用种量:手工栽插的杂交中籼稻 1.25 kg1.5 kg、杂交中粳 1.5 kg1.75 kg,常规中粳 3.0 kg 左右。小苗机插的育秧参照 DB34/T 796 要求;每 667m2 大田用种量参照 DB34/T 793 要求进行。DB34/T 22572014 3 苗床管理,按根据育秧方式不同参照 DB34/T 796、DB34/T 684、DB34/T 591 等相关要求执行。秧苗一叶一心期用 200 mg/kg200 mg/kg 的多效唑喷施,控高促蘖壮秧。5.3 大田栽培管理 大田栽培管理根据不同栽插方式分别参照 DB34/T 793、DB34/T 684、DB34/T 589、DB34/T 1320、DB34/T 1321 等相关要求执行。特别注意预防涝渍灾害和涝渍灾害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和补救措施。5.3.1 建好大田排水设施,增强大田抗涝适应能力 一般水稻淹没时间与减产成正相关,因此,提前做好大田排水设施,提高排水能力,是减缓水稻受害的重要措施。够苗前应用开沟机或人工开挖稻田围沟和腰沟,要求沟深至土壤犁底层以下,深达 30 cm 以上。机开沟结束后,要人工开挖田内各条机开畦沟的田边断头部分,与大田“围沟”和“腰沟”接通,清除沟中碎土,达到沟沟相连、灌排水通畅的要求。5.3.2 通过适宜栽培措施主动避开涝渍灾害 根据水稻生长期的短、中期的气象预报,结合水稻幼穗发育进程,栽培管理上采用中期增施氮肥延迟生育进程,或适度控水提早生育进程等技术措施,人为调节一季中稻抽穗-扬花期及孕穗期,以避开可以预计的涝渍灾害。6 涝渍灾害的恢复补救 6.1 苗期涝渍灾害的恢复补救 6.1.1 排水降渍,缩短水稻受淹时间 水稻遭受涝渍灾害后,首先应采取一切措施排水,降低水位,使淹没稻苗尽早出水,减少涝害损失。如果在阴天可采取一次性排水;如遇烈日高温应分步实行,先排水使稻株上部露出水面,然后在下午排掉稻田渍水,这样可以避免因暴晒而引起的生理失水,有利于稻株恢复生产。6.1.2 及时开沟露田 渍水退后,田间水分仍处于饱和状态,根际周围仍残留硫化氢、氧化亚铁等有害物质。因此,要利用“三沟”排水露田,降低土壤含水量,促进稻株的根系活力恢复,并增加新根的发生量。6.1.3 清洗叶面泥沙杂物 在排水的同时,应注意清除飘浮杂物,用喷雾器洗去稻株上的泥沙杂物,恢复其光合作用功能。6.1.4 查缺补苗 排水以后,受涝缺株要补齐,利用原来余秧补栽,生长良好正在分蘖稻株可分株补栽。6.1.5 及时追肥 出水后根、茎、叶等器官重新恢复生长需要大量的矿物质营养,加之原有稻田的肥料流失多,因此追肥要快,用量要足,促进稻株尽快恢复生长,减少产量损失。应在排水自然恢复 3 d 后,每 667m2 追施 6 kg 尿素,同时用 400 g 磷酸二氢钾和 15三唑酮 100 g 兑水 30 kg 进行叶面喷施。DB34/T 22572014 4 6.1.6 病虫草防治 重点防治稻蓟马、灰飞虱、二化螟、稻象甲、苗瘟、烂秧,秧田杂草等病虫草害,具体防治措施见附录A。6.2 分蘖-拔节期涝渍灾害的恢复补救 6.2.1 排水降渍,缩短水稻受淹时间 参照 6.1.1 6.2.2 及时开沟露田 参照 6.1.2 6.2.3 清洗叶面泥沙杂物 参照 6.1.3 6.2.4 及时追肥 排水后自然恢复 3 d,每 667m2 追施 6 kg 尿素,同时用 400 g 磷酸二氢钾和 15三唑酮 100 g兑水 30 kg 进行叶面喷施。6.2.5 喷施外源外源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减缓涝渍伤害 水稻遭受涝渍灾害后,根系活力差,功能叶面积小,稻株的代谢功能下降,直接影响后期光合产物合成运转,应于排水自然恢复 3 d 后叶面喷施 50 mg/L 的 NAA-Na、或 30 mg/L 赤霉素、或 10 mg/L 6-BA、等外源调节物质,可防止涝渍灾害对功能叶的伤害,延缓衰老,稳定结实率、保产。6.2.6 坚持湿润灌溉 水稻受淹后,主茎与分蘖特别是高节位分蘖的发育进程差异很大。对水分的要求也不一,除对刚出水的稻田要求开沟露田外。以后各时期均应采取湿润间隙灌溉的方法,协调水稻穗分化、孕穗、抽穗、灌浆等各个时期对水分的要求,避免人为断水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但抽穗期如遇低温,应灌深水护苗;灌浆结实后期,注意避免断水过早。这样既保证稻株对水的需要,又保证土壤通气养根,促进植株生长。6.2.7 病虫草防治 分蘖期主要防治纹枯病、苗叶瘟、细菌性斑病、条纹叶枯病;稻蓟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田杂草等病虫草害,具体防治措施见附录A。6.3 孕穗-抽穗期涝渍灾害的恢复补救 6.3.1 排水降渍,缩短水稻受淹时间 参照 6.1.1 6.3.2 及时开沟露田 参照 6.1.2 6.3.3 清洗叶面泥沙杂物 DB34/T 22572014 5 参照 6.1.3,同时应注意逐株扶起倒伏稻株,以利于恢复生长。6.3.4 及时追肥 孕穗-抽穗期对涝渍灾害较为敏感,排干水自然恢复 3 d 后,每 667m2 追施 6 kg 尿素,同时于排干水后 3 d、10 d 用 400 g 磷酸二氢钾和 15三唑酮 100 g 兑水 30 kg 进行两次叶面喷施。6.3.5 喷施外源外源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减缓涝渍伤害 应于排干水后 3 d、10 d 叶面喷施 50 mg/L 的 NAA-Na、30 mg/L 赤霉素或 10 mg/L 6-BA 等外源调节物质。6.3.6 坚持湿润灌溉 参照 6.2.6 6.3.7 病虫草防治 孕穗期-抽穗期主要防治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叶尖枯病、云形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病虫害,具体防治措施见附录A。6.4 蓄留再生稻 如受害较重,致使大田产量减产 7 成以上,可靠虑割茬蓄留再生稻。割茬时间控制在 8 月 20 日之前。留茬高度在 30 cm40 cm 左右;割茬 1 d2 d 按每 667m2 追施尿素 7.5 kg 作为提蘖肥,第二次于 9 月 10 日前后按每 667m2 追施尿素 5 kg 尿素作提穗肥;水份管理按常规进行。6.5 改种栽培 改种要遵循“效益优先,不影响秋播”的原则。水稻受严重涝害后会导致绝收,为最大可能减少、弥补经济损失,可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及茬口季节采取相应的改种措施。灾后可以适时补种玉米、毛豆、绿豆、水生蔬菜、水稻等,选择优良早熟品种,抢时早播,适当增加种植密度,采取前重后轻施肥法,及时防治病虫害。7 收获 黄熟末收获,及时脱粒、晾晒,勿在砂石和沥青等路面晒谷,避免在水泥场地薄摊爆晒,至水份达标准时及时贮藏。DB34/T 22572014 6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沿江圩区水稻涝渍灾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表A.1 沿江圩区水稻涝渍灾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生育期 主要病虫 防 治 技 术 备注 苗期 稻蓟马、灰飞虱、二化螟、稻象甲、苗瘟、烂秧;秧田杂草;加强肥水管理。氮、磷、钾肥合理使用;忌长期深灌水。秧田病虫视发生数量及时药剂喷雾防治:防治稻蓟马、灰飞虱、二化螟可分别选用吡虫啉,吡蚜酮,Bt 进行防治;防治稻瘟病可选用三环唑或稻瘟灵防治;秧田杂草防除:1、以稗草发生为主的秧田:稻谷催芽播种后 2-3 天,选用丙草胺喷雾;或于秧苗 1-1.5 叶期,用杀草丹喷雾;或于秧苗 2-3 叶期,用二氯喹啉酸喷雾,如秧田用过多效唑,则不宜使用;或于秧苗 2-3 叶期,用禾草敌喷雾或拌毒土撒施。2、以稗草、莎草、阔叶草发生为主的秧田:秧苗 2 叶期前后,用苄嘧磺隆或吡嘧磺隆喷雾;或于秧苗 2-3 叶期,用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喷雾。每667m2 药液用量 1520 公斤;多种病虫混发时,防治药剂可现混现用;分蘖-拔节期 稻田杂草;纹枯病、苗叶瘟、细菌性斑病、条纹叶枯病;稻蓟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移栽田化学除草技术:1、以稗草、莎草为主的常规移栽田 1)水稻移栽前 2-3 天,用丁草胺 EC 拌毒土撒施。2)水稻移栽后 4-6 天,用苯噻草胺 WP 拌毒土撒施。3)水稻移栽后 5-7 天,用丁草胺 EC 拌毒土撒施。2、以稗草、莎草、阔叶草为主的常规移栽田 1)水稻移栽后 7 天,用乙草胺苄嘧磺隆或异丙甲草胺+苄嘧磺隆拌毒土撒施。2)水稻移栽后 4-6 天,用苯噻草胺 WP,拌毒土撒施。3)水稻移栽后 7-10 天,用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WP拌毒土撒施。3、以阔叶草为主的常规移栽田 水稻移栽后 7-天,用苄嘧磺隆 WP 或吡嘧磺隆 WP 拌毒土撒施。分蘖-拔节期病虫害防治:1、合理施肥,科学管水 氮肥早施,忌中后期大量施用,防止贪青旺长;适时烤田,控制无效分蘖;后期稻田干干湿湿,以湿为主。要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稻田小气候环境。药剂用量严格按照使用量施用,防止产生药害;病虫重发,或天气有利病虫发生,或病虫预报趋重发生,在第一次药治后 7 天再补治一次。DB34/T 22572014 7 表 A.1(续)生育期 主要病虫 防 治 技 术 备注 分蘖-拔节期 稻田杂草;纹枯病、苗叶瘟、细菌性斑病、条纹叶枯病;稻蓟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2、查治病虫害:水稻分蘖-拔节期植株自身补偿能力强,且处于稻田害虫天敌群落建立时期,要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倡水稻栽后 1 个月内不用药。调查病虫发生情况,对数量达标田开展药剂防治。防治药剂:苗瘟用三环唑,或富士一号,或肟菌戊唑醇,或稻瘟灵喷雾防治;纹枯病井蜡芽菌、或井冈丙环唑,或噻呋酰胺,或肟菌戊唑醇,或苯甲丙环唑喷雾防治;细菌生条斑病用噻森铜喷雾防治;稻飞虱用吡蚜酮,或烯啶虫胺,或乙虫腈,或醚菊酯,虫情世代重叠严重可选用异丙威加吡蚜酮或加烯啶虫胺喷雾防治,田间保持浅水层 5 天。二化螟 1 代:用 Bt 喷雾防治;稻纵郑叶螟:2 代用 Bt 于卵孵始盛期喷雾防治;每667m2 药液用量 2030 公斤;孕穗-抽穗期 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叶尖枯病、云形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水稻产量形成时期,且多种病虫混发,需要全面开展药剂保护。以稻曲病、稻穗瘟、稻飞虱为重点防治对象,同时兼治其它病虫害。稻曲病要于水稻抽穗前 10-15 天喷药预防;稻穗瘟感病品种田块要于水稻抽穗前 3-5 天喷药预防;稻飞虱要加强调查,数量达标田及时开展防治。同时兼治穗期其它病虫害。防治药剂: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防治药剂同上;稻曲病:用井岗蜡芽菌,或肟菌戊唑醇,或烯唑醇,或戊唑醇喷雾预防;叶尖枯病、云形病选用三唑类药剂于穗期兼治;稻纵郑叶螟:3、4 代用阿维氟酰胺,或氯虫苯甲酰胺,或氰氟虫腙,或阿维菌素喷雾防治;二化螟 2 代用阿维氟酰胺,或氯虫苯甲酰胺,3 代用杀虫单或阿维菌素复配剂喷雾防治。同上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