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危险源识别与控制规范DB34/T 2476-2015.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养老机构危险源识别与控制规范DB34/T 2476-201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养老机构危险源识别与控制规范DB34/T 2476-201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养老机构危险源识别与控制规范DB34/T 2476-2015.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养老机构危险源识别与控制规范DB34/T 2476-2015.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养老机构危险源识别与控制规范DB34/T 2476-2015.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03.080.01 A 00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4762015 养老机构危险源识别与控制规范 specification of hazard source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ing in retirement organization 文稿版次选择 2015-08-31 发布 2015-09-30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476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民政厅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民政厅、宁国市社会福利院、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旭军、周苏、张振粤、郑志芳、伍爱华、潘崇林、王琛、李琳琳、王亚萍。DB34/T 24762015 1 养老机构危险源识别与控制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养老机构危险源识别与控制规范的术语和定义、危险源的分类、危险源的识别、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及监督考核等。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养老机构危险源识别与控制规范,其他部门的危险源识别与控制规范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8002-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实施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危险源 hazard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GB/T 28002-2011,定义 3.6 4 危险源的分类 养老机构危险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物理性危险,心理、生理性危险,行为性危险,环境性危险,生物性危险,参见附录A。5 危险源的识别 5.1 识别的途径 根据养老机构内设施设备、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识别,可参照以下几个方面:相关法律法规;日常护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总结(以往事故记录);媒体报道养老机构相关案例。5.2 识别的方法 DB34/T 24762015 2 在养老机构内部,危险源辨识方法主要包括:询问、交谈,对于组织的某项工作具有经验的人,往往能指出其工作中的危害。从指出的危害中,可初步分析出工作所存在的危险源。通过对工作环境的现场观察,可发现存在的危险源。查阅组织的事故的记录,可从中发现存在的危险源。从有关类似组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面获取有关危险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可辨识出组织存在的危险源。通过分析组织成员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识别出有关的危险源。使用时序逻辑分析判断方法,通过对系统各环节事件的分析,从初始原因事件起,分析各环节事件“成功(正常)”或“失败(失效)”的发展变化过程,并预测各种可能结果的方法,可辨识出系统的危险源。根据系统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事故结果,去寻找与事故发生有关的原因、条件和规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分析,可辨识出系统中导致事故的有关危险源。6 危险源的风险评价 6.1 对确定的危险源应进行逐一评价,确定每一危险源的发生范围,发生的时机及其重要的程度。6.2 确定危险源发生的范围考虑人员活动的区域、以往的事故记录、服务工作的性质等。6.3 根据危险源发生的范围,对危险源进行评价,将评价后的危险源进行归类。6.4 当机构内的服务范围发生变化或新的项目时,应重新进行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7 危险源的控制措施 7.1 针对已识别的危险源,提出初步控制措施,进行讨论,确定控制措施。7.2 应考虑标志、警告、管理制度、防护装备、工作程序等。7.3 通过改变服务活动方、改善环境等方法对危险源进行控制。8 监督考核 机构内应成立监督与考核机制,组织人员适时对危险源的控制措施进行有效性评价并加以改进。DB34/T 24762015 3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养老机构休养人员危险源清单 表A.1 养老机构休养人员危险源清单 序号 危险源的分类 危险源过程及活动 可能导致的后果 管理控制措施 1 物理性危险 各类电器设备、线路、开关老化、破损、接地保护短路 火灾、触电 1、工作人员适时对各类电器设备、线路、开关、保险装置、接地保护等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2、健全规章制度,严禁使用三无产品。使用明火蚊香、檀香、炭火 火灾 1、禁止使用明火;2、工作人员监督检查。2 心理、生理性危险 生理疾病 疾病 1、工作人员按工作流程巡视;2、工作人员掌握一些急救常识,机构配备常用急救药品;3、建立应急预案。心理疾病 自伤、伤害他人 1、工作人员按工作流程巡视;2、进行心理疏导;3、进行保护性护理;4、通知亲属进行心理疏导并及时就医,严重者请退。传染性疾病 疾病 1、初入住时需提供健康体检报告,无传染病方可入住;2、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至少一次体检,适时了解休养人员身体变化情况;3、食堂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执行。做好送餐衔接,责任到人,严防食物中毒。突发疾病 眩晕、跌倒等 1、工作人员按工作流程巡视;2、工作人员掌握一定急救常识;3、配备常用的急救药品;4、建立应急预案。3 行为性危险 违章使用电器、私拉线路 火灾、触电 禁止使用违规电器、私拉线路,工作人员监督。吸烟、乱扔烟头 火灾等 1、禁止乱扔明火烟头;2、禁止卧床吸烟;3、公共场所张贴禁止吸烟标志;4、工作人员加强监督。DB34/T 24762015 4 表A.1(续)序号 危险源的分类 危险源过程及活动 可能导致的后果 管理控制措施 3 行为性危险 使用电器设备等 火灾等 1、杜绝使用三无产品;2、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3、按工作流程巡视房间。使用电梯 电梯事故 1、每月由专业人员做好电梯维护保养工作;2、做好警示和安全防护工作;3、电梯按电梯安全操作规程执行;4、建立电梯安全操作制度。他人虐待 受伤等 1、工作人员按工作流程巡视;2、加强对休养人员的关爱;3、工作人员及时制止。外来侵害 受伤等 1、配备防暴器材;2、门卫严格对入院人员进行登记审查,杜绝身份不明者进入机构;3、建立“外来侵害”预案。矛盾纠纷 意外伤害 1、工作人员及时调处矛盾并加以制止;2、尽量避免有矛盾冲突的休养人员在一起活动;3、联系亲属劝解调和。护理过程 骨折 1、工作人员技能培训;2、注意工作力度及工作方法;3、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使用炭火 烫伤 1、禁止使用明火;2、工作人员加强巡视;3、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使用开水 烫伤 1、禁止休养人员自行打开水;2、加强对开水间的管理和服务;3、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坠床 受伤等 1、床边安装防护栏;2、工作人员加强巡视;3、增强自我防范意识;4、进行保护性护理。外出活动 受伤等 1、对休养人员进行评估不适宜者严禁外出;2、门卫及工作人员加强管理与监督;3、外出时需通知工作人员;4、熟悉生活环境;5、制定个人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内容的信息卡外出,随身携带通讯工具。DB34/T 24762015 5 表A.1(续)序号 危险源的分类 危险源过程及活动 可能导致的后果 管理控制措施 3 行为性危险 噎食 窒息、死亡等 1、了解休养人员饮食习惯及身体状况;2、食物宜软、宜小、宜碎;3、进食宜慢;4、饮酒宜少;5、心宜平静;6、提供喂食服务的工作人员的技能应符合 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操作方法符合养老护理操作规范。4 环境性危险 机构内日常 生活行动 摔伤、碰伤、溺水等 1、加强防跌倒意识、防跌倒知识和技能学习;2、熟悉生活环境;3、调整生活方式,使用辅助器具等;4、衣着要舒适得体;5、保持地面平整、干燥,过道、卫生间应安装安全扶手及厕用椅;6、在有水源的地方设置警示标志;7、在易滑地段铺设防滑垫;8、适时对基础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上下楼梯 摔伤、跌倒等 1、楼梯道处张贴警示标语及温馨提示;2、楼梯道要按装双向扶手;3、保持楼梯台阶整洁、干燥;4、衣着要得体,放置防滑垫。洗澡 摔伤、烫伤等 1、安装扶手、铺设防滑垫;2、张贴温馨提示;3、建立浴室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职责;4、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锻炼身体 眩晕、跌伤等 1、工作人员引导参加活动;2、避免激烈的运动,时间不宜过长;3、加强自我防范意识;4、注明健身方法,定期维护运动器材;5、张贴正确使用方法。5 生物性危险 食物中毒:食堂供餐、零食 中毒 1、食堂食品采购、储存、加工、制作和服务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执行;2、增强自我防范意识;3、工作人员加强监督。用、服药品 中毒 1、按医嘱用、服药;2、工作人员加强药品管理;3、增强自我防范意识;4、工作人员加强监督。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