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2582014 沿江(湖)圩区油菜渍涝灾害防控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rape preventing and controling waterlogging damage in the lowland along Yangzi River and rimland of Chaohu Lake 文稿版次选择 2014-12-17 发布 2015-01-1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2582014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庐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巢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庆市种植业管理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君、吕和平、陈再高、胡鹏、荚恒斌、李群慧、孔令娟、刘磊、徐胜。DB34/T 22582014 1 沿江(湖)圩区油菜渍涝灾害防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沿江(湖)圩区油菜生产中致渍连阴雨及渍涝灾害等级划分;渍涝防控技术要求与渍涝灾害恢复补救措施。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沿江(湖)圩区油菜渍涝灾害的防灾减灾技术的推广和指导。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7.2 经济作物种子 第2部分:油料类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QX/T 107 冬小麦、油菜涝渍等级 NY/T 794 油菜菌核病防治技术规程 DB34/T 140.3 安徽省主要农作物施肥技术规范 油菜平衡施肥技术 DB34/T 1063 安徽省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渍涝灾害 渍涝灾害包含渍害和涝害两部分。涝害是雨后农田积水,超过农作物耐淹能力,影响种子发芽出苗,或造成植株生理性伤害甚至死亡的现象。渍害是由于地面排水不畅或地下水位过高,导致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水状态,影响种子或植株根系正常生理活动,造成种子出苗受阻或出现植株生理性伤害的现象。3.2 渍涝次生灾害 由于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或田间湿度过大,造成油菜病菌繁殖蔓延、植株倒伏和早衰趋势加重、产量降低的现象。3.3 畦沟 DB34/T 22582014 2 畦与畦之间开挖的排灌水沟。3.4 围沟 田块四周开挖的排灌水沟。3.5 腰沟 垂直田畦方向开挖的一条或数条排灌水沟。3.6 致渍连阴雨 造成油菜田发生渍涝灾害的连续降雨。4 致渍连阴雨及渍涝灾害等级划分 一般雨量在中雨以上、持续 3 d 以上的降雨过程,或雨量在小雨以上、持续 7 d 以上的连阴雨过程,都容易造成油菜的渍涝灾害。根据降雨量和持续时间把致渍连阴雨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依据油菜主要生育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等将渍涝等级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分级标准执行 QX/T 107 的规定。5 渍涝防控技术要求 5.1 按标准开挖“三沟”按标准开挖田内畦沟、围沟和腰沟(“三沟”),及时排除田内积水,其中地表残留积水 1 d 内排除,地下水(包括上层滞水)雨后 3 d 从地表降至(地表以下)40 cm50 cm,雨后 34 d 能满足 12 马力的开沟机进行机械作业;或者 7 d 能满足履带机械耕作;或者 15 d 满足轮式机械作业。开挖标准见表1。表1 油菜田“三沟”开挖要求 沟系名称 沟宽(cm)沟深(cm)间距(m)备注 畦 沟 稻板茬移栽油菜 30 2030 1.72.0 沟深至犁底层 稻板茬直播油菜 20 1520 1.72.0 棉茬免耕移栽油菜 30 20 以上 1.51.8 保留原棉畦 围沟 2530 30 以上 四周沿田埂 沟深打破 犁底层 腰沟 2530 30 以上 3040 5.2 建立健全田外沟系 按照以排为主、排灌结合、灌排分开的原则,建立健全排涝沟渠系统。DB34/T 22582014 3 根据当地秋、冬、春季浅表地下水位情况,按照 120 m240 m 的间距,增挖导渗降渍沟渠,及时清理沟底淤泥,保证排灌沟系通畅,满足雨(雪)期间能及时排除田间积水,田内沟水不上畦面,雨(雪)过后畦沟不积水、田外沟系水位低于田内围沟沟底的要求。5.3 控制浅表地下水位 油菜生长期间的适宜地下水位总体控制在地表以下 50 cm 左右。其中,播种期间的地下水位控制在 3040 cm,冬前苗期至抽苔期地下水位埋深在 5060 cm,开花期至角果发育成熟期地下水位埋深在 5060 cm。5.4 落实抗灾技术 5.4.1 种植抗渍(耐)涝能力强的品种 选择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适宜本区域种植的高产稳产、抗(耐)菌核病、耐渍、抗倒和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双低优质油菜品种。育苗移栽和早茬直播油菜,选用抗寒能力强、冬前不易抽苔、冬性偏强的半冬性品种;迟茬直播油菜,选择苗期抗寒能力强、春发性较好的早熟半冬性品种。种子质量符合 GB 4407.2 的规定。5.4.2 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 双季晚稻茬口宜采用大壮苗翻耕(免耕)移栽方式种植油菜;棉花茬口采取推株并垄方式套栽油菜;一季中稻茬口采取免(少)耕直播油菜。栽培技术符合 DB34/T 1063 的规定。5.4.3 清沟培土 移栽油菜活棵或直播油菜播种后,及时开通田内“三沟”,清理田外排水沟系;降雨后及时清沟排水,将崩塌在田沟的泥土雍培到菜苗根部。5.4.4 平衡施肥 按亩产 150200 kg 油菜籽,根据田块地力每亩施纯氮(N)15 20 kg,磷(P2O5)6 8 kg,钾(K2O)14 18 kg,氮、磷、钾的比例约为 1:0.40.5:0.91。硼砂 0.51 kg。地力肥的田块和高产栽培取上限,反之取下限。肥料运筹:氮肥基施 35、苗施 20、腊施 10、苔施 35;磷肥一次基施;钾肥基施 40、苗施15、腊施 25、苔施 20;硼肥以基施为主,苔期结合防治病虫害叶面喷施 12 次。肥料种类和施肥技术符合 DB34/T 140.3 的要求。5.4.5 防控病虫草害 5.4.5.1 封闭除草 直播油菜播种前 3 d 每 667 用 20百草枯水剂 150 ml200 ml 或 95功深(40 克+5 毫升助剂)等灭生性除草剂对水 30 kg50 kg 均匀喷雾灭茬,杀死长出地面的杂草。移栽油菜在移栽前 23 d 每 667 用 41草甘膦水剂 150200 ml、或 36广灭灵微囊悬浮剂 2530 亳升对水 50 kg 均匀喷洒畦面,封闭除草。适墒播种田块,播种后立即施药;干旱田块灌水后施药,大雨前不施药。棉田套栽油菜于移栽前人工铲除杂草。DB34/T 22582014 4 5.4.5.2 大田化除 封闭防除效果不好的田块,于杂草 35 叶期,选择下列一种对路药剂对水 40 kg 选晴天喷雾防除。禾本科杂草每亩用 5精喹禾灵乳油 6080 ml,或 10.8高效氟吡甲禾草灵 30 ml,或 24烯草酮 3060 ml。阔叶杂草每 667 用 50草除灵悬浮剂 3040 g,或 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粒剂 515 g。禾本科和阔叶混生杂草每 667 用 14.5胺吡草除灵可湿性粉剂 60 g。油菜抽苔后田间发生重度草害采取人工除草。5.4.5.3 防治蚜虫 秋季蚜虫达到防治指标时,选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 667 1015 g 对水 40 kg 喷雾防治。春季于蚜虫发生始盛期选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 667 1520 g 对水 50 kg 喷雾防治,或选用 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或 50水分散剂 20003000 倍液防治。5.4.5.4 防治菌核病 5.4.5.4.1 农业防治 适期播种,培育大壮苗安全越冬;越冬前防冻保苗促春发稳长;及时清理“三沟”,防止渍害发生;适时摘除病、老、黄叶,减轻病菌蔓延。5.4.5.4.2 药剂防治 每 667 用有效成分菌核净 4060 g 或腐霉利 37.5 g 或啶酰菌胺 1525 g 或咪鲜胺 25 g。机动喷雾器对水 30 kg,手动喷雾器对水 60 kg 均匀喷雾。菌核病偏轻发生年份于油菜盛花期(二次分枝开花枝率 30左右)防治 1 次;感病品种或中等至偏重发生年份,于油菜盛花初期(一次分枝开花枝率 2030)及盛花期各防治 1 次;大发生年份于油菜盛花初期、盛花期各防治 1 次,隔 710 天再防治 1 次。油菜全株上下均匀喷药,选择晴天下午施药,提高防治效果。农药使用执行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菌核病防治执行 NY/T 794 的规定。5.4.6 控旺防冻 育苗移栽油菜于苗床 3 叶期每 667 用 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 4050 g 或 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 3540 g 对水 50 kg 喷施;苗龄 35 d 以上的大龄苗于 67 叶期再化控 1 次,培育矮壮苗。10 月上旬前直播的油菜于 11 月中下旬或出现严重霜冻前开展化控;移栽油菜田和 10 月中旬直播的油菜在越冬前 710 d 或强寒潮天气来临前 710 d 开展化控。每 667m2 大田用 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 5075 g 对水 60 kg 喷施。肥水充足、菜苗嫩绿、群体偏大、有旺长趋势的田块用药量取上限,反之取下限。6 恢复补救 6.1 播种出苗期 DB34/T 22582014 5 安排油菜播种期时应尽量避开连阴雨天气。播种后出现致渍连阴雨天气,要加强清沟排水,疏通田间“三沟”,及时排水除涝,保证畦面不浸水,以免发生闷种、烂根、僵苗、死苗等现象。发生严重渍涝灾害、预计田间成苗数达不到产量目标下限要求时,可采取催芽及早补种或改种。6.2 移栽活棵期 应避开低温连阴雨天气或在烂泥地上移栽油菜。栽后出现致渍连阴雨天气时,应加强清沟排水,疏通田间“三沟”,及时排水除涝,保持菜苗不淹水,减少发生僵苗、死苗现象。渍涝灾害造成田间 10以上死苗缺棵情况时,应采取用同田或者从播期相近的田块苗移密补稀方式及时补栽。连阴雨造成移栽期推迟的,移栽时深栽“高脚苗”,将“根颈”全部埋入土中,以预防倒伏、减轻冻害。6.3 冬前苗期 油菜冬前苗期出现致渍连阴雨天气,应加强田间“三沟”的清沟排水,及时排水除涝,保持菜苗不淹水,雨后畦沟不积水,防止或减轻油菜黄叶、僵苗、甚至死苗现象的发生。苗期发生轻度渍涝灾害后,应在雨后及时排水降渍。土壤墒情正常后,及时追施速效肥或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促进菜苗恢复生长。发生严重渍涝灾害情况时,应根据田间菜苗存活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灾后大田每 667 存活苗数直播田达 5000 株以上、移栽田达 3000 株以上的田块,增加苗肥、腊肥和苔肥的追施数量,并及时追施。出现局部成片死苗的田块,在本田内带土移苗补栽,进行匀苗。灾后大田每 667 存活苗数直播田在 2500 株5000 株、移栽田在 2000 株3000 株的田块,要尽量找苗补栽,无苗源的要在本田内带土移苗匀苗,田间管理中按超稀植栽培方式加大苗肥、腊肥和苔肥的追施用量。灾后大田每 667 存活苗数直播田在 2500 株以下、移栽田在 2000 株以下的田块,可进行移苗并田或改种。6.4 越冬期 越冬期出现致渍连阴雨(雪)天气后,应在降雨时或融雪后及时清理田间“三沟”,排除积水,保持田畦上层土壤不浸水,雨(雪)后畦沟不积水,清理的泥土加固油菜植株,防止倒伏,减轻冻害。6.5 蕾苔期 出现致渍连阴雨天气后及时清理田间“三沟”,排水除涝,保持大田畦面不浸水,雨后畦沟不积水,防止或减轻叶片发黄、病害加重、僵苗、落蕾、死苗等现象的发生。土壤墒情正常后,酌情增施苔肥或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菜苗恢复生长和苗情转化升级。造成绝收的田块,应抓紧改种其它作物,降低损失。6.6 开花期 开花期出现致渍连阴雨天气,应及时清理“三沟”,排水除涝,保持大田畦面不浸水,雨后畦沟不积水,防止或减轻黄叶、病害蔓延、僵苗、阴花阴角、死株等现象的发生。发生渍涝灾害后,雨后及时排水降渍,天晴后立即补喷药剂防控菌核病等病害,防止或减轻病害加重蔓延。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促进油菜恢复生理机能,防止或延缓早衰。DB34/T 22582014 6 绝收的田块抓紧改种其它作物。6.7 成熟期 成熟期出现致渍连阴雨天气,要及时排水除涝,保持大田畦面不浸水,雨后畦沟不积水。在田边、地头用竹竿、木棍、绳索等加固植株,防止倒伏,保证通风透光,防止病害蔓延造成植株早衰。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