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黑胫病菌鉴定方法DB34/T 2167-2014.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油菜黑胫病菌鉴定方法DB34/T 2167-201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油菜黑胫病菌鉴定方法DB34/T 2167-201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油菜黑胫病菌鉴定方法DB34/T 2167-2014.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油菜黑胫病菌鉴定方法DB34/T 2167-2014.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油菜黑胫病菌鉴定方法DB34/T 2167-2014.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30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1672014 油菜黑胫病菌鉴定方法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Leptosphaeria biglobosa(Desm.)Ces.et De Not.文稿版次选择 2014-09-23 发布 2014-10-23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1672014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出并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荣松柏、李强生、胡宝成、江莹芬、陈凤祥、吴新杰、费维新、侯树敏、范志雄、雷伟侠、郝仲萍。DB34/T 21672014 1 油菜黑胫病菌鉴定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菜黑胫病菌的现场和室内鉴定的依据和检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油菜黑胫病菌的鉴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3 鉴定依据 油菜黑胫病菌 Leptosphaeria biglobosa(Desm)Ces.&de Not.属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座 囊 菌 纲(Dothideomycetes),格 孢 腔 菌 目(Pleosporales),格 孢 腔 菌 科(Pleosporaceae),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无性态属茎点霉属Phoma lingam。由Leptosphaeria biglobosa 病菌引起的油菜病害称为油菜黑胫病。鉴定依据:以油菜黑胫病为害症状、病菌形态学特征、PCR 反应和致病性测试结果为鉴定依据。4 主要仪器与用具 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培养箱、植物生长箱、高速冷冻离心机、纯水仪、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液氮罐、制冰机、PCR 仪、凝胶成像系统、电泳仪、冰箱、旋涡振荡器、电子天平(感量 0.01 g)、烘箱、培养皿、酒精灯、解剖刀、接种针、移液器、离心管。5 主要试剂与材料 5.1 试剂 次氯酸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商用DNA提取试剂盒或 DNA 提取试剂:Tris base,EDTA,NaCl,SDS,-巯基乙醇,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林菲罗琳;PCR 试剂:PCR buffer,Mgcl2,dNTP,Taq酶;凝胶电泳试剂:琼脂糖,TAE,Loading Buffer,EB。5.2 培养基 琼脂培养基(Agar),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potato dextrose Agar),马铃薯葡萄糖肉汤(PDB-potato dextrose broth)液体培养基,V8 果汁琼脂培养基。见附录A。5.3 对照菌株 DB34/T 21672014 2 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Desm)Ces.&de Not.)菌株;油菜茎基溃疡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Desm)Ces.&de Not.)提取的DNA(L.maculans 不是必需的)。6 现场检测 植株症状诊断在油菜生长期进行田间症状目测踏查。根据油菜黑胫病典型症状进行诊断。子叶/叶片症状:黑色坏死斑点(由致病力弱的菌株造成);或灰白色病斑(由致病力强的菌株造成),病斑易破裂,有黑色小粒点(为分生孢子器)。(见附录 B,图 1、2、3)茎杆表面症状:早期染病茎秆部位呈灰色,病斑处有黑色的边界。后期茎秆干枯时,病斑呈灰白色,有时灰白色病斑处有小黑点(分生孢子器)生成。(见附录 B,图 4、5)茎秆横截面症状:感染组织横切面有黑色部分,为茎髓组织溃疡,面积因病菌侵染程度而不同,严重时染病植株茎基部受侵染形成腐烂。(见附录 B,图 6、7)对于田间不能确定的,采集疑似症状的植株样本进行室内检测鉴定。7 实验室检测 7.1 病菌的分离纯化 见附录C。7.2 菌落培养特性和病菌形态特征鉴定 病原菌(L.biglobosa)在PDA 平板上,菌丝呈黄色绒毛状,菌丝分枝少,菌落规则。培养一段时间后,气生菌丝上产生黄色(或黄棕色、红棕色)液珠,且菌株间存在色素水平差异。在衰老菌丝体上可观察到黑色小粒点(为分生孢子器),(见附录D,图1、2、3、4);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深黑褐色,散生、埋生或半埋生于菌丝中。分生孢子为无色透明,椭圆形至纺锤形,内含2 个油球,分生孢子大小 35.5 m 1.32.7 m(见附录D,图5)。子囊壳呈球形,黑色,有孔口,直径 360 m500 m;子囊棍棒形,内有 8 个子囊孢子,(见附录D,图6);子囊孢子长椭圆形,具 58 个隔膜,黄褐色,大小(3070)m(49)m,(见附录D,图7)。7.3 PCR检测 7.3.1 病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见附录E。7.3.2 PCR检测鉴定 PCR 扩增出与 L.biglobosa 阳性对照分子量大小(440 bp)一致的单一明亮条带,判定为油菜黑胫病菌 L.biglobosa,(见附录F)。7.4 致病性测定 选取形态特征与 L.biglobosa 形态特征相符且 PCR 检测阳性的分离菌株,在 V8 果汁琼脂培养基上培养获得分生孢子,用无菌水配置成浓度为 107/mL 分生孢子悬浮液。选取健康感病油菜品种播种,播种 12 天后的子叶进行分生孢子接种。接种时将子叶用灭菌针轻轻刺伤,在伤口处接种 10 L 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将接种过的幼苗保湿 48 小时(约 100相对湿度),期间如有新生真叶出现,DB34/T 21672014 3 将其剪去,以延缓子叶衰老的时间。在接种后 714 d 观察子叶发病情况。子叶侵染症状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子叶被浸染后,初现淡褐色斑,后呈灰白色,稍凹陷、易破裂,上生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感染严重时导致子叶枯死。对接种发病的子叶再做病原菌分离、培养,观察是否与 L.biglobosa 一致的形态特征,并对分离菌进行 PCR 检测。8 结果判定 符合L.biglobosa 为害症状,菌落培养特性和病菌形态学特征与 L.biglobosa 相符,PCR 扩增出与 L.biglobosa 阳性对照分子量大小(440 bp)一致的单一明亮条带,且致病性测试为阳性的分离物,判定为油菜黑胫病菌 L.biglobosa。9 材料保存与处理 9.1 样品保存与处理 样品经登记和经手人签字后妥善保存。感染的黑胫病植株样品放在阴凉干燥处保存;对检出油菜黑胫病菌的样品应保存于 4冰箱中,以备复核。样品保存期满后须经高压灭菌或其它有效灭活方法处理。9.2 菌株保存与处理 分离鉴定的菌株应妥善保存,菌株在 PDA 平板培养后可于 4冰箱保存,每 90 d 定期继代,或将带有菌丝的培养基块转入 30%灭菌甘油中于-80保存。对不需长期保存的菌株应及时灭活处理。9.3 结果记录与资料保存 完整的实验记录包括:样品的来源、种类、时间,测试的时间、地点、方法和结果等,并有实验人员和审核人员签字。DB34/T 21672014 4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培养基 A.1 琼脂培养基(Agar)琼脂 1520 g,加纯水 1000 mL,调至 pH 5.8,121高压灭菌 20 min,备用。A.2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将马铃薯去皮 200 g,切成小块,加水 1000 mL 煮沸 30 min,双层纱布过滤,滤液加 20.0 g 葡萄糖和 20.0 g 琼脂,并加水补足至 1000 mL,121高压灭菌 20 min,备用。商品 PDA 粉,其常规用量为 1000 mL 纯水中加 39 g PDA 粉,121高压灭菌 20 min,备用。A.3 马铃薯葡萄糖肉(potato dextrose broth,PDB)液体培养基 商品 PDB 粉 24 g,加纯水配制成 1 L 的培养液。A.4 V8果汁琼脂培养基 V8 果汁 200 mL,CaCO3 2 g,琼脂 1520 g,pH 5.8,0.05 g-谷甾醇,加纯水补足至 1000 mL,121高压灭菌 20 min,备用。DB34/T 21672014 5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油菜黑胫病菌为害植株典型症状 图B.1 子叶上灰白色病斑,上生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图B.2 叶片上黑色的坏死斑 图B.3 叶片上灰白色病斑,上生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图B.4 早期茎秆部位病斑呈灰色,有黑色的边界 图B.5 茎秆干枯时病斑呈灰白色,灰白色病斑中可见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图B.6 病斑部位横切面可见组织患病呈黑色 图B.7 染病植株茎基部腐烂 DB34/T 21672014 6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病菌的分离纯化 C.1 油菜植株 将采集疑似症状的植株样本用自来水洗净,晾干组织表面的水;从油菜植株的病斑处切取大小约 0.2 0.2 cm 的植物组织,70酒精浸泡 1 min,无菌水清洗 2 次,再放入 10的次氯酸钠溶液中表面消毒约 2 min,无菌水清洗 23 次,用无菌滤纸吸干表面多余水分。C.2 油菜种子或油菜籽 将异常(变色、畸形、皱缩等)种子挑取出来,用 70酒精浸泡 1 min,无菌水清洗 2 次,再放入10的次氯酸钠溶液中表面消毒约 2 min,无菌水清洗 23 次,用无菌滤纸吸干表面多余水分。C.3 病菌的分离纯化 将表面消毒后的油菜种子(或油菜籽)或植物组织样品置琼脂培养基上,20黑暗条件下培养 35 d,样品边缘有真菌菌丝生成。无菌条件下挑取少量菌丝体,转移至添加抗生素的 PDA 培养基(添加 100 mg/L 链霉素和 50 mg/L 氨苄青霉素)上,20培养 57 d,挑取菌丝体边缘少量菌丝转移至不含抗生素的 PDA 培养基上,培养 36 d,再次挑取边缘菌丝接种至 PDA 培养基,直至纯化。DB34/T 21672014 7 D D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油菜黑胫病菌菌落培养性状和病菌形态特征 图D.1 菌落的不同形态与特征 图D.2 菌落的不同形态与特征 图D.3 菌落的不同形态与特征 图D.4 菌落的不同形态与特征 图D.5 分生孢子 图D.6 假囊壳 图D.7 子囊孢子 DB34/T 21672014 8 E E 附 录 E(资料性附录)PCR所用试剂配制及 DNA 提取 E.1 DNA 提取缓冲液 配制 500 mL 的 TEN(2)母液:6.06 g Tris Base,0.37 g EDTA,8.77 g NaCl,加 dH2O 至 500 mL,以 HCl 调 pH 至 7.2;10SDS(10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以 1:1:0.1 的比例混合TEN(2)、10SDS、1(终浓度)、-巯基乙醇;在上述混合液中加入 2(终浓度)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PVP 和 5 mM(终浓度)的邻菲罗琳;7.5 M 醋酸铵:称取 57.8 g 醋酸铵,以 dH2O 溶解并定容至 100 mL。E.2 TE 缓冲液 10 mM Tris(pH 7.5)加 0.1 mM EDTA。2 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提取缓冲液:10 mM Tris-HCl、1.4 M NaCl、20 mM EDTA、1-巯基乙醇。E.3 SDS 法油菜染病组织中直接提取真菌DNA 1)将小片(约 2 mm2 mm)植物病斑组织置 1.5 ml 离心管中,预先冷冻(-20)数小时后,进行低温冷冻干燥处理(24 h);2)使用与离心管匹配的金属(或塑料棒)将干燥后的样品充分碾碎;3)加入 0.6 mL DNA 提取缓冲液;4)充分振荡之后置 70水浴中静置 30 min;5)加入 0.3 ml 冷冻的 7.5 M 醋酸铵;6)充分振荡后置冰中 30 min;7)15000 g 高速离心 10 min,吸取上清液至在 1.5 mL 离心管中;8)加入上清等体积预先预冷的(-20)异丙醇,-20 下静置 1h;9)15000 g 高速离心 10 min;10)倾去异丙醇,加入 0.8 mL 预先冷冻的 70乙醇洗涤沉淀物;11)15000 g 高速离心 5 min 收集 DNA 沉淀;12)倾去乙醇,自然干燥;13)沉淀用 TE 溶解,-20 保存备用。E.4 CTAB 法从纯化的菌丝体中提取 DNA 将通过形态鉴定初步筛选的疑似 L.biglobosa 菌株接种至 PDB(potato dextrose broth)液体培养基中,水平振荡培养(23,180 rpm)10 d,14000 g 离心 5 min 收集菌丝,提取菌丝体 DNA。(1)将菌丝进行低温冷冻干燥处理(24 h),保存在-20待用;(2)取 0.10.2 g 菌丝于1.52 mL 的离心管中,用玻璃棒将干燥后的菌丝充分碾碎;DB34/T 21672014 9(3)加入 0.61 mL CTAB 提取缓冲液,充分振荡之后置 70水浴中静置 30 min;(4)15000 g 高速离心 10 min,吸取上清液至在 1.5 mL 离心管中;(5)在上清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振荡混合 30 sec,14000 g 离心 10 min。(6)收集上清液,加入 0.1 倍体积的 3 M 醋酸钠和 2 倍体积的冰冻 100乙醇,小心混匀;(7)混合液置-20低温下 1 h 以沉淀 DNA;(8)15000 g 离心 10 min 收集沉淀物;(9)用预先冷冻的 70乙醇洗涤 DNA 两次;(10)DNA 干燥后,溶于 200 L 的 1 m M TE 缓冲液中(DNA 终浓度约为 50100 ng/L),-20保存备用。DB34/T 21672014 10 F F 附 录 F(规范性附录)PCR 检测程序 根据黑胫病菌 L.biglobosa 基因组中 ITS 序列信息,设计了黑胫病菌特异性 PCR 扩增引物:LmacB(L.biglobosa forward primer):5-ATCAGGGGATTGGTGTCAGCAGTTGA-3;反向引物 LmacR(Reverse primer):5-GCAAAATGTGCTGCGCTCCAGG-3。同时加入茎基溃疡病菌 L.maculans 的引物对照 LmacA(L.maculans forward prime r:5-CTTGCCCACCAATTGGATCCCCTA-3;),它们拥有共同的反向引物 LmacR。多重 PCR 反应体系:样品 DNA 4 L,LmacA(100 ng/l):1 L,LmacB(100 ng/L):1 L,LmacR(100 ng/L):2 L,Taq DNA 聚合酶(5/L):0.2 l,dNTP(10 mM):0.4 L,MgCl2(25 mM):1.2 L,10 Buffer:2.0 L,ddH2O:8.2 L,反应总体系共 20 L。PCR 反应程序:95 2 min;95 30 sec,63 30 sec,72 1 min,40 个循环;72 10 min。电泳 取 5 L 扩增产物与 1 L 的样品缓冲液(loading buffer)混匀,在 1琼脂糖凝胶(含 0.1EB)中电泳(电泳缓冲液 1 TAE,电压 120 V,时间 1 h),在凝胶成像系统中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对样品 PCR 扩增条带拍照并保存。结果判定 黑胫病菌 L.biglobosa DNA 扩增产物大小 440 bp,与阳性对照(22 号样品)分子量大小相同;茎基溃疡病菌 L.maculans DNA 扩增产物大小 334 bp。图F.1 样品 PCR 检测电泳图 注:M 为 DL2000 DNA ladder maker,泳道 1-21 为待检样品,22 为 L.biglobosa 对照,分子量大小为 440 bp,23 为 L.maculans 对照,分子量大小为 334 bp。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