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30 B 44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9562014 代替 DB22/T 956-2002长白山林蛙生态养殖技术规程 Changbai Mountain forest frog ecological breeding technology 2014-06-30发布 2014-08-01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9562014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 DB22/T 956-2002长白山中国林蛙生态养殖综合技术规程。本标准与DB22/T 956-2002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山坡度的角度的规定;修改了孵化池形状面积的相关规定;增加了独立越冬池(越冬库)的规定;修改了蝌蚪饲料的技术内容;增加了捕捉蝌蚪工具和方法的技术内容;增加了主要病害防治的技术内容。本标准由白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浑江分局提出。本标准归口单位:吉林省林业厅。本标准起草单位:白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浑江分局、白山市浑江区农业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长春、全鹏程、李晶、蔡玉起、王祥、于晶、宁桂华、田日泉。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22/T 956-2002。DB22/T 9562014 1 长白山林蛙生态养殖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长白山中国林蛙养殖场地的选择、设施、种蛙种卵的选择及运输、产卵、受精卵的孵化、蝌蚪饲养、变态、幼蛙放养、回捕与秋贮、越冬和主要病害防治。本标准适用于长白山林蛙生态养殖。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DB22/T 922-1998 中国林蛙种苗标准 3 场地的选择 3.1 地貌 3.1.1 山形 场地要选择在三面或四面环山、自然封闭条件好的山沟中,山坡度在35左右,相对高度150 m以上,沟底宽500 m以上,沟长2000 m以上。3.1.2 土壤 林下土壤为腐殖质土,沟内土壤为黑钙土或黄粘土,土层厚度不少于0.50 m。3.2 水源 3.2.1 水流量 沟内河水终年不断,河宽1.0 m以上,水流量在0.5 m/s左右。3.2.2 水质 水质pH在5.87.0之间,其它指标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3.3 植被 3.3.1 森林 林型以成齢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为主,阔叶林占80%以上,郁闭度0.9左右。3.3.2 草本植物 DB22/T 9562014 2 以禾本科、菊科、木贼科为主,其次是蕨类和鸢尾科植物。3.3.3 枯枝落叶层 枯枝落叶层在0.10 m以上。4 设施 包括孵化池、变态池和越冬池(越冬库)、三池均为土池。4.1 孵化池兼用蝌蚪饲养池 4.1.1 位置 孵化池建在蛙场中部,河床附近。4.1.2 规格 规格3 m8 m的长方形土池,深度0.5 m,池埂宽度0.4 m,水面不宜大于300 m2,池塘呈V型或锅底型,分别安装带有窗纱的闸门,进水口处池底略高于出水口。4.1.3 连接方式 孵化池横排彼此连接,纵排为单排单灌的并联方式。4.1.4 面积 建设面积依据孵化适宜密度和卵团数量而定,见7.2。4.1.5 防寒措施 4月10日5月10日建塑料低棚,棚距水面1.0 m左右。4.2 变态池 4.2.1 位置和布局 变态池位于养殖场河上游,接近河边,每隔150 m左右建一个变态池。4.2.2 形状与数量 依附近植被与土壤可建成圆形、椭圆形或方形的土池,池中心深度0.5 m左右,从池底到池边的坡度为1520,变态池数量依尚待变态蝌蚪适宜密度、土壤结构和河床树木的多少而定。4.3 越冬池(越冬库)4.3.1 位置 位于养殖场中、下游河道附近建越冬池,河道长年流水,越冬池水面与河水相通;如果流床很深,可截河筑堤形成河坝。如建独立越冬池(也称越冬库),水面应大些,水深要大于4 m。4.3.2 形状、规格与数量 DB22/T 9562014 3 形状可圆形或方形,边缘缓坡,深度不少于4.0 m,面积根据蛙的存活量和适宜贮存密度以50 只/蛙而定,进水口和出水口设在河冰层以下,进水口宽1.0 m1.5 m,高度0.8 m左右,在闸门上安装铁筛网。5 种蛙种卵的选择及运输 5.1 种蛙 5.1.1 种蛙来源 种蛙应符合DB 22/T 922,蛙龄3 年4 年,体质健壮、种性特征明显,无病、无伤、无畸形。跨地区调运应检疫。5.1.2 规格与雌雄配比 三龄雌蛙35 g以上,四龄雌蛙50 g以上,雄蛙25 g以上,雌雄蛙配比为1:1.2.5.2 种蛙卵 5.2.1 来源 来自长白山中国林蛙养殖场。5.2.2 采集 用抄捞把卵从产卵池中捞出,放在盛有水的容器中,水的体积是卵体积的1/3。5.2.3 贮存 把收集到的卵团置于光线充足的水渠或贮卵池中,贮卵池底部铺塑料布,水深0.2 m左右,密度20团/,贮存时间不超过3 d。5.3 运输 5.3.1 种蛙运输 采用汽车、农用四轮或火车运输,运输的季节为秋季或春季,时间以夜间为好,气温在5 15。用上盖有孔的泡沫盒装,雌、雄蛙分装,密度雄蛙150 只/m2,雌蛙100 只/m2,盒中水深0.01 m左右,运输时间不能超过36 h。5.3.2 种卵的运输 将种蛙卵装在内壁附有塑料薄膜的编织袋中,每100 个卵团加5 kg水,用线绳系好袋口,早晚气温在10 左右条件下运输,时间不能超过36 h。6 产卵 6.1 产卵池增温 4月1日4月10日取一部分孵化池作为产卵池,产卵池上建一个高2 m的塑料大棚,池底铺塑料布,池水深0.10 m0.15 m。DB22/T 9562014 4 6.2 环境条件 产卵池无噪音、无污染,水温在10 15.6.3 雌雄比例及种蛙密度 雌雄蛙比例为1:1.2,密度100 只/m2。6.4 分散受精卵团 林蛙产卵大约48 h结束,在此过程中应随时将受精卵捞到孵化池中。卵团密度见7.2.6.5 种蛙生殖休眠 排完卵的种蛙放到蛙场上部,腐殖质土或枯枝落叶层厚度为0.03 m0.05 m的林下,种蛙潜入其中开始生殖休眠,持续20 d 30 d。7 受精卵孵化 7.1 环境条件 7.1.1 水温 6 18,以10 18 为佳。7.1.2 光照度 自然光照。7.2 孵化密度 2 个/m22.5 个/m2卵团。7.3 防寒 4月10日5月10日,孵化池上建塑料低棚,昼开夜盖,棚膜离水面1.0 m左右,水深0.20 cm左右。8 蝌蚪饲养 8.1 环境条件 8.1.1 蝌蚪饲养池 5 月20 日前水深 0.20m0.25m,5月21 日之后水深 0.30m0.40m。8.1.2 无任何烃类化合物及其塑料制品污染。8.1.3 无噪音污染。8.2 蝌蚪饲料 食物由配合的颗粒饲料和青饲料两部分组成,全价配合颗粒饲料由玉米、豆粕、面粉、鱼粉组成,青饲料包括牛蒡、羊劈叶、灰菜、苋菜、蒲公英、酸愣子等,应煮熟后饲喂,饲喂前用冷水洗净。饲料成分应为蛋白质含量:30%能量:18.84 MJ 粗纤维:3.13%Ca:1.04%P:0.68%8.3 投料 DB22/T 9562014 5 8.3.1 投料量 每日每只蝌蚪投0.015 g颗粒料,0.2 g青绿饲料。8.3.2 投料次数 5月中下旬前每日早8:00时投放精饲料,16:00时投入青饲料。5月中下旬后,每日8:00时前和16:00时各投一次配合饲料。18:00时后投一次青绿饲料。蝌蚪前肢出现时停止饲喂。8.4 换水 5月中下旬前每日10:00时换水一次,5月中下旬后每日10:00时、14:00时各换水一次。8.5 水温 5月中下旬前水温控制在18 以下,5月中下旬后,14:00时最高水温在21 22,早晚水温在18 左右。9 变态 9.1 变态期与疏散 当蝌蚪出现当肢,尾部开始吸收时,进入变态期。9.2 疏散 进入变态期时,开始疏散。9.2.1 工具与方法 变态时期,离池边1 m2 m、水深40 cm50 cm处,下地笼,放饵料,蝌蚪自然进入地笼中。起出地笼,将地笼中蝌蚪倒入盛有水5 kg左右的桶中。每只桶盛10 kg左右的蝌蚪,水桶上放树枝平衡振动,然后挑到变态池中。9.2.2 密度 4000 只/m2水面左右。9.3 管理 9.3.1 保水 池中心水深保持在0.25 m左右,防止干涸导致蝌蚪死亡。9.3.2 清理杂草和喷水 清除变态池周边1.0 m1.5 m处杂草,每日喷湿池边的土壤和杂草,使幼蛙迅速远离变态池。9.3.3 环境 禁止放牧和参观,保持安静的环境,以防幼蛙被惊吓,返回变态池后溺死。10 幼蛙放养 DB22/T 9562014 6 10.1 密度 放养幼蛙2 只/m2。10.2 灭鼠 采用投毒饵、下夹子、人工捕杀等措施。11 回捕与秋贮 11.1 回捕时期 9月15日9月25日下2次重霜后,遇阴雨天,气温下降到10 左右,林蛙大批下山。11.2 回捕措施 11.2.1 陆捕 在阴雨天17:0021:00时,靠近河道一侧设塑料障,障高0.5 m,每延长米用一个树枝做支撑杆,将塑料布系在杆上,底部用土压严,每隔10 m在障子基部挖一个直径0.30 m、深0.40 m的陷坑。下山的林蛙遇到障子后,沿着障子跳掉到陷坑中后被捕。陆捕约占应捕林蛙总数量的50%。11.2.2 水捕 11.2.2.1 瓮(网)捕 10月初在河道浅水段用石块拦截,放柳条编织的瓮子或电网。回捕林蛙数量约占应捕总回捕量的15%左右。11.2.2.2 电捕 10月下旬后,在河道深水处,采用手摇磁电机把蛙击昏后回捕。磁电机电压220 V,电流0.5 A,回捕林蛙数量约占应捕总量的15%左右。11.3 贮存 把回捕后的林蛙贮存河道旁的浅水池中。浅水池水深0.40 m,设进出水口,双层塑料围栏,高度为0.50 m,上盖遮荫棚,贮存密度400 只/m2左右。12 越冬 12.1 越冬 越冬池(越冬库)深度应在2.5 m3.0 m。12.2 贮存密度 成蛙50 只/m2,幼蛙100 只。12.3 管理 12.3.1 昼夜值班看护。DB22/T 9562014 7 12.3.2 查看进出水口、水流情况,保证水流畅通。12.3.3 扫雪和打冰洞用于增氧。13 蛙油初加工 13.1 取油时间 取油时间为9月20日12月30日,最佳时间为10月15日10月30日。13.2 选蛙 选择体重在35 g50 g健康的林蛙取油,干油占体重5.7%。13.3 处死方法 用清水洗净林蛙,用铁丝穿过两鼻孔串成串,每串100 只,串完后5 h,用剪刀从后肢根部剪下后肢放血。13.4 干制 串好林蛙挂在外面风干,直至水分失去60%左右。13.5 剥油 用手把脊柱折断,再用剪刀切开,取出蛙油。13.6 晒干 把蛙油摆在盘中,在自然通风条件下达到恒重,水分14%。14 主要病害防治 14.1 蝌蚪红癍病 14.1.1 预防 保持水质清洁,控制养殖密度,孵化池春季放水前要进行消毒,蝌蚪长到1.0 cm1.5 cm长后,根据需要消毒,预防病害发生。孵化池每隔3 年5 年要进行池底清理,也可预防病害发生。14.1.2 治疗 用3%食盐水浸泡20 min,每日一次,连续3 d,每千克饲料拌1 g2 g磺胺嘧啶,连续喂3 d。14.2 蝌蚪气泡病 14.2.1 预防 控制池中水生植物数量,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换水温差不应大于5。14.2.2 治疗 向养殖池水中加入食盐,剂量15 g/m。DB22/T 9562014 8 14.3 红腿病 14.3.1 预防 冬贮林蛙水温度要控制在1 3,不要惊扰,生殖休眠场所温度应保持在5 10,土壤相对湿度大于75%。秋贮林蛙在河旁池塘中贮存。14.3.2 治疗 用5%的盐水浸泡30 min,每只成蛙注射青霉素0.5 IU,一个疗程7 d。14.4 肠炎 14.4.1 预防 保持水质清洁,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在饲料中加些大黄、生姜、黄连等。14.4.2 治疗 每千克饲料中拌磺胺嘧啶3 g,或加氟哌酸1 g。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