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技术保障规范DB35/T 1461-2014.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技术保障规范DB35/T 1461-201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技术保障规范DB35/T 1461-201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技术保障规范DB35/T 1461-2014.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技术保障规范DB35/T 1461-2014.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技术保障规范DB35/T 1461-2014.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07.060 A 47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4612014 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技术保障规范 Rain hail rocket operating system technical support specifications 2014-10-30发布 2015-02-02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14612014 I 目次 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基本规定与安全要求.25 发射场所的选取.36 发射仰角和发射方向要求.37 火箭弹、发射架、发射控制器的安全要求.48 防雷安全要求.59 增雨防雹作业流程图、现场作业操作步骤.610 日常维护、保养.7附录 A(资料性附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应急事故处置.8附录 B(资料性附录)发射场所安全区与禁区的设定.9附录 C(规范性附录)增雨防雹作业现场操作步骤.10参考文献.11 DB35/T 1461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的编写规则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本标准由福建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三明市气象局、清流县气象局、将乐县气象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衣长、王珊珊、蔡河章、张泉锋、龚伟、黄秋兰、王婷婷、邓殷鸿、毛荣方、李日豪、卜银军、龚成龙。DB35/T 14612014 1 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技术保障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的基本规定和安全要求,发射场所的选取,发射仰角和发射方向要求,火箭弹、发射架、发射控制器的安全要求,防雷安全要求,增雨防雹作业流程、现场作业操作步骤及火箭弹、发射架、发射控制器的日常维护、保养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BL系列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进行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其他系列可参照本标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QX/T 992008 增雨防雹作业系统安全操作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火箭作业系统 rocket operation system 由增雨防雹火箭弹、发射架及发射控制器组成。3.2 增雨防雹作业 artificial precipitation and hail suppression 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对局部大气的云物理过程进行影响,实现以增雨、防雹为目标的科学技术减灾活动。3.3 火箭弹 rocket shell 火箭弹由催化剂播撒装置、动力装置(固定火箭发动机)、自毁装置或安全着陆系统和尾翼组成,携带催化剂,发射到云体内指定部位,对云体进行增雨防雹播撒式催化作业的装置。3.4 发射架 rocket launcher 赋予火箭弹定向稳定飞行的装置。DB35/T 14612014 2 3.5 发射控制器 launcher controller 控制火箭弹发射的装置。3.6 哑弹 misfire rocket 因点火系统失效致使火箭发动机、自毁装置和播撒系统瞎火的火箭弹。3.7 炸架 explosion the launcher 因点火系统失效致使火箭发动机和播撒系统瞎火,火箭弹滞留在发射架上,产生自毁爆炸的现象。3.8 留架燃烧 burning on the launcher 因点火系统失效致使火箭发动机、自毁装置瞎火,火箭弹滞留在发射架上,焰剂产生燃烧的现象。3.9 爆炸式火箭弹 self-destuct rocket 爆炸播撒或爆炸自毁。3.10 非爆炸式火箭弹 non-self-destruct rocket 燃烧播撒或残骸伞降。3.11 非作业期间 during non-operation 当年内因旱情得到缓解或委托防雹作业任务结束,不再需要开展增雨防雹作业的时段。3.12 实施机构 implementing agency 具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资格条件,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审批实施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的单位。4 基本规定与安全要求 4.1 实施机构应当为参加增雨防雹作业人员办理不低于航空险规格的人身意外保险,并办理第三人责任险。4.2 作业人员应取得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资格,作业指挥应取得增雨防雹作业指挥员资格。4.3 火箭作业系统应当经过省气象主管机构年检合格。4.4 作业前应发布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公告,样式按照省气象局人影办规定的统一格式制作。4.5 作业前应检测火箭弹的弹体电阻、发射架的各通道电阻和发射控制器的工作电压等相关技术参数,各项技术参数应符合 QX/T 99-2008 的要求,同时,也应符合生产厂家的要求。DB35/T 14612014 3 4.6 火箭作业系统对空发射时,作业现场若处于平坦开阔地带且附近无建(构)筑物的,当附近有强烈雷电活动时,应停止作业操作,并采取防雷避险措施。4.7 火箭作业系统对空发射时,火箭发射方向和仰角应避开学校、医院、居民区等人口密集场所和油库、加油站等易燃易爆区域。装弹后,发射架附近严禁有人或牲畜活动。4.8 作业期间,火箭弹可存放临时仓库;非作业期间火箭弹应当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统一组织清点回收,可由当地军队或人民武装部协助存储或自建仓库保管。4.9 自建弹药仓库,应经当地公安机关验收认可;临时弹药库(存放场所)应具有专用防爆箱,经地市级气象局人影管理机构评估认定安全有保障后,方可存放。临时弹药库(存放场所)应设置在无强电场、强磁场环境内,并具备防盗、防火、防潮、防雷等要求。4.10 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应急事故的处理参见附录 A的规定。5 发射场所的选取 5.1 发射场所的选取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以及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有关规定并向航空管制部门报备。5.2 经批准的发射场所应绘制安全射界图,作业点安全射界图的半径应大于所发射火箭弹弹道最远距离的 1.2 倍,不得在非安全射界区内作业。5.3 发射场所选取应避开航路、航线、城镇、油库、重要电力设施、国道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医院、学校、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发射场所周围应视野开阔,作业方向上不得有障碍物,距离居民密集区 500 m 以上。5.4 发射场地应设立警戒标志和允许射击方位标志。5.5 作业点应选取在作业目标区的上游。5.6 发射场所应配备灭火器。5.7 发射场所应选择在交通方便,能够被雷达探测所覆盖,通讯信号强的区域,方便作业指挥。5.8 发射场所应设定作业安全区及禁区,发射场所作业安全区及禁区设定参见附录 B。6 发射仰角和发射方向要求 6.1 发射仰角应为 5585。当发射仰角70时,火箭发射操作人员及发射场所附近人员应注意顶空安全,防止弹体坠落伤害。6.2 发射方向应严格按照安全射界图指定的安全区发射。7 火箭弹、发射架、发射控制器的安全要求 7.1 火箭弹 DB35/T 14612014 4 7.1.1 从厂家购置并接收火箭弹前,应检查其检定或验收标识、编号及有关说明材料,要求火箭弹厂家应提供国家规定的检定或验收标识,编号清晰,有关说明材料齐全。7.1.2 火箭弹包装箱应结实、牢靠、防震、防潮,符合危险品包装要求。7.1.3 火箭弹应外观无损、零件无脱落、结构无松动、无受潮发霉现象。7.1.4 火箭弹应轻拿轻放,尾翼、弹尖不得有变形、损坏,火箭弹喷孔封胶带及警示标志应保存完好。7.1.5 火箭弹应架空存放,执行先进先出、存整用零的出入库原则,不得使用过期火箭弹作业。7.1.6 作业人员在解开火箭弹短路线前应穿释放身上的静电。7.1.7 火箭弹使用时要登记火箭弹编号。7.1.8 火箭弹在装填或卸架时,发射控制器电源应处于关闭状态。7.1.9 作业人员不应使用发射控制器以外的任何仪器、设备测试火箭弹电阻。7.1.10 现场作业出现哑弹时,作业人员应立即关闭电源,待 5 min 后,才能卸弹;出现留架燃烧时,待焰剂燃烧完 15 min 后才能卸弹;出现炸架时,立即关闭电源,停止作业,并报主管部门处理。上述故障应按规定上报。7.1.11 非作业人员发现哑弹时,应及时向当地气象与公安部门报告,不得私自处理,必须由厂家派出专家进行处理。7.1.12 不得私自对火箭弹进行拆卸、解剖和敲打。7.1.13 已装进火箭弹发射架但未发射的剩余火箭弹,在退出发射架后,应擦拭干净并短路后放入包装箱内存放。7.1.14 火箭弹运输、存储和使用应符合相关规定。7.2 发射架 7.2.1 发射架无松动、缺损,导线、焊点无断(短)路。7.2.2 导轨无严重锈蚀、松动、变形,火箭弹填装前检测弹道,应无卡滞火箭弹现象。7.2.3 点火触头无锈蚀、伸缩自由。7.2.4 挡弹器转动灵活。7.2.5 俯仰角转动机构转动平稳、灵活,调整范围为 5585,并有刻度指示。7.2.6 固定作业系统方位角转动机构转动平稳、灵活,调整范围为 0360并有刻度指示;移动式可根据需要设置方位角转动范围。DB35/T 14612014 5 7.3 发射控制器 7.3.1 作业前应检测发射控制器的发射电压,要求不低于设备的特定要求。7.3.2 作业前应检查发射控制器,要求:零部件无松动、缺失,导线、焊点无断(短)路。各种按钮“弹起”和“按下”应灵活、正常。指示灯、显示屏、电压表等应完好、正常。使用温度:-2050。贮存温度:-3040。贮存湿度:小于 80%。充电电源:22020V,50HZ。7.3.3 发射控制器开机后应有人守候。7.3.4 装弹、退弹必须关闭发射控制器电源开关。7.3.5 当电压表指示或用电表测量工作电压小于规定值时,应更换电池,不使用时,应将电池卸下;,对于使用蓄电池的,当电压表指示或用电表测量工作电压小于规定值时应给蓄电池充电,不使用时,可每月给蓄电池充电一次,充电时应关闭电源开关。7.3.6 发射控制器不应长时间爆晒或雨淋,防止晒裂、进水、碰撞或坠地。7.3.7 无作业时,发射控制器应储存在无强电场、无强磁场并具备防盗、防火、防潮、防雷等条件的环境中。7.3.8 作业人员不应随意拆卸发射控制器。8 防雷安全要求 8.1 自建弹药仓库、临时弹药库及发射场所的建(构)筑物,宜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基础上划分建(构)筑物防雷分类,确定综合防雷措施;对未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应按 GB 50057-2010 中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进行综合防雷设计。8.2 自建弹药仓库、临时弹药库及发射场所的建(构)筑物防雷击电磁脉冲的环境划分为 LPZ0A、LPZ0B、LPZ1LPZn+1 区,防雷区的划分应符合 GB 50057-2010 规定。8.3 自建弹药仓库、临时弹药库库房应按本标准第8.1 条规定划分防雷分类,根据所确定防雷类别采取相应的防直击雷、防闪电电涌侵入和防闪电感应措施,应使弹药库处于LPZ1 区内;临时弹药库库房在受现场条件限制时,可仅要求具有简易的防直击雷和防闪电感应装置,并使临时弹药库处于LPZ1 区内。8.4 雷电多发地区或所处雷击磁场环境无法满足要求时,自建弹药仓库应采取防雷击电磁脉冲措施,宜在库房屋顶、四周墙面内宜暗敷不大于 200 mm200 mm 的钢筋网格,网格钢筋应与防雷装置相连。DB35/T 14612014 6 8.5 自建弹药仓库、临时弹药库宜在室内设置等电位连接带,等电位连接带至少两处与预留接地装置相连。8.6 在自建弹药仓库、临时弹药库进门处应设置人体除静电装置,除静电装置宜与库房共用接地装置;设置单独接地的人体除静电装置时,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 100。8.7 移动火箭作业系统宜设置在附近有防直击雷装置的场所,使作业人员及设备处于防直击雷保护范围内,同时,对移动火箭作业发射架应采取防静电接地措施,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0。9 增雨防雹作业流程图、现场作业操作步骤 9.1 增雨防雹作业流程包括了任务接收、方案设计、空域申请、作业启动、实施作业、作业结束全过程。增雨防雹作业流程图见图 1。图 1 增雨防雹作业流程图 9.2 增雨防雹作业现场操作步骤应遵照附录 C 的规定。10 日常维护、保养 10.1 火箭弹 10.1.1 贮存库房应远离烟火,不得与其他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在一起,注意防潮。10.1.2 不得在强电场、强磁场环境存放,避免静电或射频导致误点火。10.1.3 不宜曝晒和雨淋,在雨天作业时,要用雨伞、蓬布等遮盖。DB35/T 14612014 7 10.1.4 搬运时,要轻拿轻放,防止跌落和碰撞。10.2 发射架 10.2.1 每次增雨防雹作业后应将发射架擦拭干净,定向器导轨应涂防锈油,避免造成设备锈蚀、线路短路或断路现象。10.2.2 发射架活动组件,应每年分解擦拭并涂润滑油 12 次;定向器组件不得分解。10.2.3 定向器不得碰撞、堆压、以防变形。10.2.4 固定式、移动式发射架,在搬运前或行进时应按说明书要求固定并锁紧各机构。10.3 发射控制器 10.3.1 发射控制器应连同电缆要存放在室内。10.3.2 连续工作时间不应超过 1 h;作业结束后应及时取出电池。10.3.3 不得在强电场、强磁场环境中存放,防止强烈振动和冲击,以免影响发射控制器的使用性能。10.3.4 使用交流电的电源电压应为 22020V。10.3.5 雨天作业应防止雨水渗入,被雨水淋湿的发射控制器应等待内部水分蒸发干燥后,方可开启电源检查。10.3.6 作业时,应防止火箭喷射的火焰烧毁电缆。DB35/T 14612014 8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应急事故处置 A.1 出现留架燃烧、炸架、哑弹等安全事故时,应按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安全操作规范进行处理,并按规定上报。A.2 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火箭弹发射后,50 秒左右未听见自毁声,应通知落点所在乡(镇)政府,发现掉落的火箭弹残骸,应上报当地气象局、公安局。A.3 发生人员伤亡作业事故后,所在地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气象主管部门应迅速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逐级向上级气象主管部门报告,保护事故发生现场,作业装备应维持事故发生时状况,不得变动。A.4 各地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气象局应及时将事故情况上报省人影办、省气象局,由省人影办通报有关作业装备生产企业,因增雨防雹火箭弹引起的事故,除通报有关企业外,还应通报中国气象局。A.5 各地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气象局在事故处理结束后,应及时将事故发生地点、状况、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故原因、处理结果及现场照片等详细情况书面报告省人影办、省气象局,由省人影办、省气象局上报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管理职能部门。A.6 省人影办和事故发生地气象局及有关增雨防雹火箭弹生产企业接到重大事故通报后应及时派有关负责人赶赴现场,协商善后处理解决办法。DB35/T 14612014 9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增雨防雹作业点安全区与禁区的设定 B.1 安全区的设定:操作人员和发射控制器应处在 25m外的安全区,作业点安全区位于风向来向一侧,移动式作业系统发射爆炸式火箭弹时,操作人员和发射控制器应处在 30m外的安全区;发射非爆炸式火箭弹时在受现场环境限制,并在安全有保障情况下,可在驾驶室内操作。B.2 禁区的设定:以发射架中心为基准,发射架前方 180内半径 300m的扇形区域和后方 120内半径 50m的扇形区域为禁区;在作业时,如所发射增雨、防雹火箭弹系统对禁区的设置有特殊要求的,操作人员应严格按该型号火箭弹要求设置禁区,作业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人进入禁区。B.3 增雨防雹作业点安全区与禁区的设定见图B.1 图 B.1 增雨防雹作业点安全区、禁区范围设定示意图 DB35/T 14612014 10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增雨防雹作业现场操作步骤 C.1 准备作业。接到指挥部准备作业指令后,脱去发射架外罩部件,按作业要求,选择方位射界和仰角,调整好发射架方位角和仰角,接上电缆,连接发射控制器。C.2 发射控制系统检测。打开发射控制器电源,发射控制器符合作业要求并处于检测状态,选择相应通道,用一段长约 80mm的铜导线将发射架同一导轨上的电源线夹短路,检测该通道回路阻值,在规定值范围内,可进行下一步操作;超出规定值范围外应找出偏差原因,排除故障后重新检测。依次检测全部通道回路电阻值,检测时不应打开发射电源。C.3 火箭弹上架。关闭发射控制器电源,操作人员应除去身上静电,打开火箭弹包装箱,检查火箭弹正常后,拆开火箭弹短路线,并登记火箭弹编号。调整发射架仰角至适宜装填的位置,操作人员站在发射架侧后方,将火箭弹箭头顺着定向器导轨方向装入导轨内,或者将火箭弹从定向器前部装入。检查火箭弹在定向导轨内滑动是否顺畅无阻现象,火箭弹在导轨内滑动应顺畅无卡滞,并使其导电簧片与发射架点火触头接触良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火箭弹上架安装数量,火箭弹安装完毕后,调整好发射架方位角和仰角,锁紧固定螺钉,人员全部撤到安全区内。C.4 火箭弹弹阻检测。打开电源开关,按C2 条规定检测各通道回路电阻,并计算出各通道内火箭弹弹体电阻值,火箭弹的点火系统阻值应符合QX/T 99-2008 附录A的要求。C.5 火箭弹发射。检测完毕后,接到指挥部和航空管制部门命令发射火箭弹指令时,打开发射电源,同时听到蜂鸣报警声,系统处于发射状态,分别按 1、8、2、7、3、6、4、5 弹道顺序发射各通道火箭弹。C.6 作业结束。关闭电源开关,将发射架仰角调到最低,旋紧连接螺钉,收起电缆和发射控制器。清洗擦拭火箭发射架,涂刷防锈油,装上外罩部件。DB35/T 14612014 11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2 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348号令)3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2006年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4 弹药系统术语(GJB 102A1998)5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法及设备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年7月 6 火箭人工影响天气技术陈光学 段英等 气象出版社 200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 8 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 9 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安全操作规范(QX/T 99-2008)_ DB35/T 14612014 福建省地方标准 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 技术保障规范 DB35/T 14612014*2015年 1月第一版 2015年 1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