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282018 代替 DB34/T 328-2003茶毛虫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forecast and control of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文稿版次选择 2018-08-08发布 2018-09-08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 3282018 I 前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 DB34/T 328-2003茶毛虫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与 DB34/T 328-2003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茶毛虫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规程;删除了第 3 章“术语和定义”;将“测报调查”分为“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修改了部分调查技术参数,增加了“性诱剂诱蛾法”进行“成虫量调查”;将“预测预报”单独列为第 4 章,并增加了“发生程度预测”;删除了“防治宗旨”,增加了“性诱剂诱杀”、“石硫合剂封园”等防治措施;修改了“化学防治”中的“防治指标”,修改了防治茶毛虫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并在附录 C 中列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黄山市农技推广中心、宣城市种植业局、安庆市种植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家侠、葛超美、孙钦玉、叶涛、丁勇、夏先江、鲍周明、张冉、吴飞龙、汪恭智、章炳旺。DB34/T 3282018 1 茶毛虫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毛虫的测报调查、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茶区茶毛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 5018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3 测报调查 3.1 系统调查 3.1.1 卵块密度及孵化进度调查 3.1.1.1 调查时间 于各代卵发生期调查,参见附录A。越冬卵块调查于上一年 11 月和当年 3 月各一次,其它代 7 天调查一次。3.1.1.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选择代表性茶园 3 块,每块茶园 667 m2,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每块调查茶园取样点不少于 20 个,每样点 1 m2 茶丛,调查内容见表1。表1 茶毛虫卵块密度及孵化进度调查内容 茶园 类型 每样点 卵块密度(块/m2)寄生率()标定卵 块数(块)孵化卵块数(块)孵化率()天气情况 序数 面积(m2)卵块数(块)被寄生卵块数(块)查样点茶丛中下部老叶背面卵块数和被寄生卵块数,同时随机标定茶毛虫卵块不少于 20 块,查其中的孵化卵块数,记录于附录D.1。按公式(1)计算卵块密度,按公式(2)计算卵块孵化百分率。.(1)DB34/T 3282018 2 式中:E 卵块密度,单位为块/m2;e 各样点卵块数;n1 调查样点数;s1 每样点茶丛面积,单位为 m2。.(2)式中:F 卵块孵化率,单位为;f 孵化卵块数;m1 标定卵块数。3.1.2 幼虫虫口密度及发育进度调查 3.1.2.1 调查时间 于各代幼虫发生期调查,参见附录A,每 7 天调查一次。3.1.2.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选择代表性茶园 3 块,每块茶园 667 m2,调查内容见表2。表2 茶毛虫幼虫虫口密度及发育进度调查内容 茶园类型 茶园面积(m2)茶树覆盖度 发虫中心 每样点 分龄幼虫数 天气情况中心数 抽查中心数 幼虫数 天敌数a 虫口密度 序数 面积(m2)幼虫数天敌数a虫口密度一龄 二龄 三龄 四龄 五龄 六龄以上 总数头头头头 头 头 注:a 包括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和感病虫口数。发虫中心明显的调查茶园,先普查茶园的发虫中心数,然后随机抽查 1020的发虫中心的虫口数、感病虫口数和天敌数,记录于附录D.2,按公式(3)计算幼虫虫口密度。.(3)式中:L1 幼虫虫口密度,单位为 头/m2;l1 抽查发虫中心总虫口数;m2 调查茶园发虫中心总数;m3 抽查发虫中心数;s2 调查茶园面积,单位为 m2;k 调查茶园茶树覆盖度。DB34/T 3282018 3 发虫中心不明显的调查茶园,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不少于 20 个样点,每样点 1 m2 茶丛。查样点茶丛上幼虫数、感病虫口数和天敌数,记录于附录D.2,按公式(4)计算幼虫虫口密度。.(4)式中:L2 幼虫虫口密度,单位为 头/m2;l2 各样点茶丛幼虫数;n2 调查样点数;s3 每样点茶丛面积,单位为 m2。结合幼虫虫口密度调查,随机抽查样点茶丛上幼虫(不少于 50 头),逐头观察各龄级幼虫数,幼虫分龄依据参见附录B,记录于附录D.2。按公式(5)计算各龄级幼虫的百分率。.(5)式中:Ai 某龄级幼虫百分率,单位为;ai 某龄级幼虫数;m4 抽查幼虫总数。3.1.3 成虫量调查 3.1.3.1 调查时间 于各代成虫期调查,参见附录A。采用灯光诱蛾法或性诱剂诱蛾法,逐日统计诱蛾量。3.1.3.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选择代表性茶园 3 块,每块茶园 6667 m2,调查内容见表 3。表3 茶毛虫蛹羽化进度调查内容 灯号/诱芯编号 当日诱蛾量(头)逐日累计蛾量(头)羽化率()当晚天气情况 雌 雄 合计 灯光诱蛾:从 5 月下旬开始点灯,到全年末代成虫终见后结束。每晚 17 时至次日天亮黑光灯诱蛾,上午 10 时前查诱蛾量,记录于附录D.3。性诱剂诱蛾:从 5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进行。每 6667 m2 按三角形安装 3 套诱捕器,诱捕器间距 50 m,每个诱捕器与田边距离不小于 5 m,上午 10 时前定时统计诱蛾量,记录于附录D.3。每 30 天更换诱芯 1 次,粘虫板视粘虫数适时更换。按公式(6)计算蛹羽化进度。羽化率达 16 时,即为成虫始盛期;羽化率达 50时,即为成虫高峰期;羽化率达 84时,即为成虫盛末期。DB34/T 3282018 4.(6)式中:H 羽化率,单位为;h 开始日至计算日的累加诱蛾量;w 某代全部诱蛾总量。3.2 大田普查 3.2.1 调查时间 根据 3.1.1 卵量及孵化进度调查结果,于各代卵孵高峰期后 10 天进行,每 15 天调查一次,调查内容见表4。表4 茶毛虫大田普查调查内容 茶园类型 样点数 样点面积(m2)卵(块)幼虫(头)成虫(头)卵块数 孵化卵块数 卵块 密度(块/m2)孵化率()一龄二龄三龄四龄五龄六龄以上总数幼虫 密度(头/m2)雌 雄 总数 羽化率()3.2.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选择代表性茶园 3 块,每块茶园 667 m2,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每块调查茶园取样点 10 个20 个,每样点 1 m2 茶丛。统计每样点卵、幼虫、成虫的数量,方法同 3.1 系统调查,记录于附录D.4。4 预测预报 4.1 发生期预测 根据成虫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即羽化率分别达到 16、50、84),分别向后推加同时期的产卵前期和下一代卵历期,预测卵孵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即:卵孵始盛期=上一代成虫始盛期+上一代成虫产卵前期+当代卵历期 卵孵高峰期=上一代成虫高峰期+上一代成虫产卵前期+当代卵历期 卵孵盛末期=上一代成虫盛末期+上一代成虫产卵前期+当代卵历期 4.2 发生程度预测 根据各代卵块和初孵幼虫虫群密度调查结果,进行发生程度预测,见表 5。DB34/T 3282018 5 表5 茶毛虫发生程度划分 每 m 茶行或每 m3 茶丛 发生程度 卵块及初龄幼虫虫群平均数(个)0.01 轻发生 0.010.05 中等偏轻发生 0.050.1 中等发生 0.11 中等偏重发生 1 重发生 4.3 防治适期预测 防治适期=当代卵孵高峰期+当代一龄幼虫历期+当代二龄幼虫历期 茶毛虫部分发育历期见表 6。表6 茶毛虫部分发育历期 代别 平均历期(d)卵历期 一龄幼虫期 二龄幼虫期 三龄幼虫期 1 越冬期 712 711 611 2 1013 56 68 710 5 防治 5.1 农业防治 5.1.1 引种抗病虫品种。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5.1.2 定向定量施肥,增施有机肥,均衡茶树营养供给。5.1.3 适时修剪,将有虫枝叶带出茶园。5.1.4 盛蛹期中耕除草,清除枯枝落叶,根际培土 6 cm7 cm。5.1.5 清园。茶季采摘末期,利用茶园停采时期,将茶园残损枝叶清除并集中销毁。5.2 物理防治 5.2.1 在 11 月至次年 3 月间人工摘除越冬虫卵;生长季节摘除有 1 龄2 龄幼虫叶片,对于 3 龄后幼虫,可在清晨用小棒振动茶枝,使幼虫振落于事前放置于茶丛下方的药液容器中处死。5.2.2 在成虫盛发期利用黑光灯或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平地缓坡茶园每 1.5 hm22 hm2 安装 1 盏,山地茶园同一视线范围内需安装 1 盏,灯应置于茶树蓬面高约 60 cm。5.3 生物防治 5.3.1 保护和利用天敌 减少喷药次数和降低农药用量;在进行茶园耕作、修剪时,注意减少对天敌的损伤;茶园周围种植防护林和行道树,幼龄茶园间种绿肥,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释放茶毛虫黑卵蜂和赤眼蜂防治虫卵,绒茧蜂防治幼虫。5.3.2 性诱剂诱杀 DB34/T 3282018 6 于成虫发生期每 667 m2 均匀安装诱捕器 4 套5 套,每套间隔 15 m20 m。将竹竿斜 3040插入茶行土中,诱捕器悬挂在茶树蓬面上方约 20 cm,将诱芯嵌入诱捕器的诱芯架内,每 30 天更换 1 次诱芯。5.3.3 使用生物源农药 推荐使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苏云金杆菌制剂以及球孢白僵菌。每 667 m2 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0.2 亿 PIB/mL)50 mL、苏云金杆菌(16 000 IU/mg)75 g 或球孢白僵菌菌粉(孢子量 400 亿/g)30 g 稀释 1000 倍喷洒。防治适期掌握在 1、2 龄幼虫期,在晴天早晚时间、阴天或雨后初晴施用最佳。5.4 化学防治 5.4.1 防治指标 每百米茶丛卵块 5 个以上或平均每 m3 茶丛幼虫虫群 0.1 个。5.4.2 防治适期 幼虫 3 龄前、群集未分散危害时施药。5.4.3 施药技术 所用农药应取得农业部登记且登记作物包括茶树,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施药,并应符合 GB/T 8321、NY/T 1276 和 NY/T 5018 的要求。在茶园冬季管理结束后,于 11 月底每 667 m2 喷施 45石硫合剂 300 g 封园。采用低容量蓬面喷雾时,宜在晴天 9 时以前及 16 时以后喷药,具体施药方法参见附录C。DB34/T 3282018 7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安徽省茶区茶毛虫各代各虫态发生期 表A.1 安徽省茶区茶毛虫各代各虫态发生期 单位为月/旬 代别 卵 幼虫 蛹 成虫 1 上年10/上当年4/下 4/上6/中 6/上6/下 6/下7/中 2 7/上7/中 7/中8/中 9/中10/上 9/下10/中 DB34/T 3282018 8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茶毛虫各龄幼虫形态特征(分龄依据)表B.1 茶毛虫各龄幼虫形态特征 虫龄 体长 mm 形态特征 一龄 1.82.5 头深褐色,体淡黄色,体背着生黄白色长毛 二龄 2.54.0 头黄褐色,体黄色,前胸气门上线的毛瘤呈黑色,第一腹节和第二腹节亚背线上的毛瘤呈黑绒球状 三龄 4.06.5 头黄褐色,体黄色,胸部两侧出现褐色纹,第一腹节和第二腹节亚背线上黑毛瘤更明显,第八腹节亚背线上的毛瘤呈褐色 四龄 6.510.0 头黄褐色,体深黄色,第五腹节至第七腹节亚背线上的毛瘤呈褐色,第八腹节亚背线上的毛瘤转黑色 五龄 10.014.0 头黄褐色,体深黄色,气门上线上方有一白色细线,第七腹节亚背线上的毛瘤转黑色 六龄以上 14.020.0 头褐色,体土黄色,第一腹节至第八腹节亚背线上的毛瘤均呈黑绒球状 DB34/T 3282018 9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茶园防治茶毛虫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表C.1 茶园防治茶毛虫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农药品种 使用剂量 g(ml)/667m2 稀释倍数 安全间隔期 d 施药方法 10氯氰菊酯乳油 12.520 4 0006 000 7 喷雾 2.5溴氰菊酯乳油 12.520 4 0006 000 5 喷雾 2.5联苯菊酯乳油 12.525 3 0006 000 6 喷雾 15茚虫威乳油 1218 2 5003 500 1014 喷雾 0.5 苦参碱水剂 5075 1 0001 500 7 喷雾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0.2 亿PIB/mL)50 1 000 35 喷雾 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6 000 IU/mg)5075 8001 000 35 喷雾 球孢白僵菌(400 亿孢子/g)2530 1 5002 000 35 喷雾 45石硫合剂结晶 300500 150200 仅封园使用,采摘期不可使用 喷雾 DB34/T 3282018 10 D D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茶毛虫调查资料表册 茶树病虫害调查资料表册 茶毛虫(年)单位(盖章):地 址:(北纬 东经 海拔)测 报 员:负 责 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制 DB34/T 3282018 11 表D.1 茶毛虫卵块密度及孵化进度调查记录表 地点:年度:调查人:调查 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每样点 卵块密度(块/m2)寄生率()标定卵块数(块)孵化卵块数(块)孵化率()天气情况备注序数 面积(m2)卵块数(块)被寄生卵块数(块)表D.2 茶毛虫幼虫虫口密度及发育进度调查记录表 地点:年度:调查人: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茶园面积(m2)茶树覆盖度 发虫中心 每样点 分龄幼虫数(头)天气情况中心数 抽查中心数 幼虫数(头)天敌数a(头)虫口密度(头/m2)序数 面积(m2)幼虫数(头)天敌数a(头)虫口密度(头/m2)一龄 二龄 三龄 四龄 五龄 六龄以上总数头 头 头 头 头 头 注:a 包括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和感病虫口数。表D.3 茶毛虫蛹羽化进度调查记录表 地点:年度:调查人:调查日期(月/日)灯号/诱芯编号 当日诱蛾量(头)逐日累计蛾量(头)羽化率()当晚天气情况 备注雌 雄 合计 DB34/T 3282018 12 表D.4 茶毛虫大田普查调查记录表 地点:年度:调查人: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样点数 样点面积(m2)卵 幼虫(头)成虫(头)天气情况卵块数(块)孵化卵块数(块)卵块 密度(块/m2)孵化率()一龄二龄三龄四龄五龄六龄以上总数幼虫密度(头/m2)雌 雄 总数 羽化率()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