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工程应用技术规程DB13/T 2946-2019.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工程应用技术规程DB13/T 2946-201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工程应用技术规程DB13/T 2946-201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工程应用技术规程DB13/T 2946-201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工程应用技术规程DB13/T 2946-2019.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工程应用技术规程DB13/T 2946-2019.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91.100.30 P 66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 13/T 29462019 超高性能 混凝土制 备与工程 应用 技术规程 2019-03-25 发布 2019-04-25 实施 河 北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布 DB13/T 29462019 I 前 言 本标准 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 规则 起草。本标准 由河 北省 交通 运输 厅提出 并归 口。本标准 起草 单位:河 北省 高速公 路石 安改 扩建 筹建 处、福 州大 学。本标准 主要 起草 人:董辉、黄卿 维、周迎 新、张国 彬、吴 庆雄、张 韶波、杨 连红、贾钢、康 博、王国伟、赵 瑞卿、林 向楠、雷明 雪、苏献 素、武毅 男、赵 青亮、王 兴华。DB13/T 29462019 1 超 高性能 混凝土制 备与工 程应用 技术 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 规定 了超 高性 能混 凝土的 术语 和定 义、符号、性能 等级、原 材料 及要 求、配 合比 设计、制备与运 输、养生、试 验方 法、检 验与 评定。本规程 适用 于河 北省 公路 工程,市政 工程 及其 他建 筑工程 可参 照执 行。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 件对 于本 文件 的应 用是必 不可 少的。凡 是注 日期的 引用 文件,仅 注日 期的版 本适 用于 本 文件。凡 是 不 注日 期的 引用 文件,其最 新版 本(包括 所有的 修改 单)适用 于本 文件。GB 175 通 用硅 酸盐 水泥 GB 8076 混凝 土外 加剂 GB 20472 硫铝 酸盐 水泥 GB 50164 混凝 土质 量控 制标准 GB/T 1345 水 泥细 度检 验 方法 GB/T 1596 用 于水 泥和 混 凝土中 的粉 煤灰 GB/T 10171 混 凝土 搅拌 站(楼)GB/T 14684 建 设用 砂 GB/T 14902 预 拌混 凝土 GB/T 18736 高 强高 性能 混凝土 用矿 物外 加剂 GB/T 21120 水 泥混 凝土 和砂浆 用合 成纤 维 GB/T 26408 混 凝土 搅拌 运输车 GB/T 27690 砂 浆和 混凝 土用硅 灰 GB/T 31387 活 性粉 末混 凝土 GB/T 30101 聚 乙烯 醇水 溶短纤 维 GB/T 50080 普 通混 凝土 拌合物 性能 试验 方法 标准 GB/T 50081 普 通混 凝土 力学性 能试 验方 法标 准 GB/T 50082 普 通混 凝土 长期性 能和 耐久 性能 试验 方法标 准 GB/T 50107 混 凝土 强度 检验评 定标 准 GB/T 51003 矿 物掺 合料 应用技 术规 范 GB/T 50476 混 凝土 结构 耐久性 设计 规范 JC/T 874 水泥 用硅 质原 料化学 分析 方法 JGJ 52 普 通混 凝土 用砂、石质 量及 检验 方法 标准 JGJ 63 混 凝土 用水 标准 JGJ/T 241 人 工砂 混凝 土 应用技 术规 程 JGJ/T 283 自 密实 混凝 土 应用技 术规 程 JT/T 525 公路 水泥 混凝 土纤维 材料 聚丙 烯纤 维和 聚丙烯 腈纤 维 JTG E41 公路 工程 岩石 试 验规程 CECS 03 钻芯 法检 测混 凝 土强度 技术 规程 DB13/T 2946 2019 2 3 术语和 定义 下列术 语和 定义 适用 于本 文件。3.1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由水泥、矿 物掺 合料、外 加剂、骨料、高 强度 微细 纤维,加水 拌合 后固 化而 成的具 有超 高性 能 的水 泥 基 复 合 材 料,28d 龄 期 的 抗 压 强 度fUck 130MPa,单 轴 抗 拉 强 度fUteu 4MPa,静 力 受 压 弹 性 模 量EU 40GPa。3.2 预拌混 合料 由胶凝 材料 和/或骨 料按 级 配要求 而配 制的 干粉 料,其中可 包含 或不 包含 固态 外加剂。3.3 单轴 抗 拉强 度 单轴拉 伸时 的最 大拉 应力。3.4 单轴 弹 性极 限抗 拉强 度 单轴拉 伸时 试件 达到 弹性 极限时 对应 的拉 应力,即 由线弹 性转 变为 非线 性时 的转折 点所 对应 的 拉应力。3.5 应变硬 化 当单轴 拉伸 应力 超过 弹性 极限抗 拉强 度时,试 件中 的拉应 变随 拉应 力 增 加而 增大的 现象。3.6 热养生 采用 不 低于70 的热 水、蒸汽等 对超 高性 能混 凝土 进行养生 的 方法。3.7 工作性 能 新拌超 高性 能混 凝土 拌合 物 运输 情况 和 浇 筑密 实的 难易程 度与 纤维 均匀 分布 情况。4 符号 下列符 号适 用于 本文件。EU 静力 受压 弹性 模量。fUck 立方 体抗 压强 度标 准值。fUtek 单轴 弹 性抗 拉强 度 标准值。fUteu 单轴 抗 拉强 度标 准 值。DB13/T 29462019 3 5 性能等 级 5.1 性能等 级测 试试 件可 为现 场或室 内成 型试 件,也可 为实体 取芯 或切 割成 型试 件。5.2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力学 性能 等级划分 按表 1 规定,其性 能等级 应同 时满 足 28d 龄 期的 抗 压强 度 和 单轴 抗拉 强度 的指 标要 求。表 1 超高 性能 混凝 土力 学性能 等级 单位:MPa 等级 抗压强度,fUck 单轴抗拉强度,fUteu UC130-1 1 3 0 4 UC130-2 5 UC130-3 6 UC130-4 7 UC140-1 1 4 0 5 UC140-2 6 UC140-3 7 UC140-4 8 UC150-1 1 5 0 6 UC150-2 7 UC150-3 8 UC150-4 9 UC160-1 1 6 0 7 UC160-2 8 UC160-3 9 UC160-4 1 0 UC170-1 1 7 0 7 UC170-2 8 UC170-3 9 UC170-4 1 0 UC180-1 1 8 0 7 UC180-2 8 UC180-3 9 UC180-4 1 0 UC190-1 1 9 0 7 UC190-2 8 UC190-3 9 UC190-4 1 0 UC200-1 2 0 0 7 UC200-2 8 UC200-3 9 UC200-4 1 0 DB13/T 2946 2019 4 5.3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的耐 久性 能应满 足 GB/T 50476 的 要 求。6 原材料 及要 求 6.1 胶凝材 料 6.1.1 水泥宜 采 用GB 175 标准 要 求的硅 酸盐 水泥 和普 通硅 酸盐水 泥。当采 用其 他种 类或标 号的 水泥时,应 通过 试验 验证。6.1.2 矿物掺 合料 应满 足 GB/T 51003 的要 求,当采 用其 他 种类的 矿物 掺合 料时,应 通过试 验验 证。6.1.3 硅灰应满足 GB/T 27690 的 规定,且符 合 表 2 要 求。表2 硅灰 的质 量要 求 项次 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1 SiO2 含量(%)90 GB/T 18736 附录A 2 28d 活性指数(%)90 GB/T 27690 附录B 6.1.4 粉煤灰 宜为 I 级 F 类 粉煤 灰,其 质量 要求 宜符 合 表3。表3 粉煤 灰的 质量 要求 项次 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1 45 m 方孔筛筛余细度(%)12 GB/T 1345 2 28d 活性指数(%)95 GB/T 1596 附录C 6.1.5 矿渣粉 宜 为S95 以上 等级 的粒化 高炉 矿渣 粉。6.2 骨料 6.2.1 石英粉 宜采 用以 石英 为主 的粉状 材料,且 应符 合 表4 要求。表4 石英 粉的 质量 要求 项次 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1 0.16mm 粒径 的颗粒比例(%)95 JGJ 52,6.1 2 SiO2 含量(%)97 JC/T 874,第8 章 3 云母含量(%)0.5 JGJ 52,6.14 4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0.5 JGJ 52,6.17 5 氯离子含量(%)0.02 JGJ 52,6.18 6.2.2 石英砂 宜采 用 以 石英 为主 的颗粒 材料。宜 采用 单粒 级的石 英砂,其 粒径 范围 宜为 0.16mm 1.25mm,且 应符 合 表5 要 求。DB13/T 29462019 5 表5 石英 砂的 质量 要求 项次 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1 1.25 0.63mm 粒级1.25mm 的 颗粒比例(%)5 JGJ 52,6.1 2 1.25 0.63mm 粒级0.63mm 的 颗粒比例(%)5 3 0.63 0.315mm 粒级 0.63mm 的 颗粒比例(%)5 4 0.63 0.315mm 粒级0.315mm 的颗粒比例(%)5 5 0.315 0.16mm 粒级 0.315mm 的颗粒比例(%)5 6 0.315 0.16mm 粒级0.16mm 的 颗粒比例(%)5 7 SiO2 含量(%)97 JC/T 874,第8 章 8 云母含量(%)0.5 JGJ 52,6.14 9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0.5 JGJ 52,6.17 10 氯离子含量(%)0.02 JGJ 52,6.18 6.2.3 天然砂 应满 足GB/T 14684 的规定,宜 采用 细度 模数 为2.3 3.0 的 中砂 或 1.6 2.2 的细 砂,且应符 合 表 6 要 求。表6 天然 砂的 质量 要求 项次 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1 4.75mm 粒径 的颗粒比例(%)1 GB/T 14684,7.3 2 含泥量(%)0.5 GB/T 14684,7.4 3 泥块含量(%)0 6.2.4 人工砂(机 制砂)应 满足JGJ/T241 的 规定,宜 采用 细度模 数 为2.3 3.0 的 中 砂或1.6 2.2的细砂,且 应符 合 表7 要 求。表7 人工 砂的 质量 要求 项次 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1 4.75mm 粒径 的颗粒比例(%)1 GB/T 14684,第7.3 节 2 母岩强度(MPa)100 JTG E41,第4 节 6.3 外加剂 6.3.1 减水剂 应符 合GB 8076 的 规定,宜选 用减 水率 不小 于30%的高 效减 水剂。6.3.2 其它外 加剂 应符 合国 家现 行相关 标准 的规 定,与水 泥和矿 物掺 合料 有良 好的 适应性,并 应通 过试验验 证。6.4 纤维 6.4.1 可选用 钢纤 维,钢纤 维 宜 符合 表8 要 求,当采 用其 他种类 钢纤 维 时,应 通过 试验验 证。DB13/T 2946 2019 6 表8 钢纤 维的 质量 要求 项次 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1 长度(mm)8 25 GB/T 31387 附录A 2 长度与直径比值 60 3 抗拉强度(MPa)2000 6.4.2 可选用 聚乙 烯醇、聚 丙烯 腈等有 机合 成纤 维或 经试验 验证 的其 他合 成纤 维,单掺或 与钢 纤维 复掺用于 超高 性能 混凝 土中。聚乙 烯醇 应满 足GB/T 30101 的规 定。聚丙 烯腈 应 满足 JT/T 525 的规 定。6.5 水 拌合与 养生 用水 应符 合JGJ 63 的 规定。7 配合比 设计 7.1 一般规 定 7.1.1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配合 比设 计宜采 用绝 对体 积法。7.1.2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的水 胶比 不宜大 于 0.20。7.1.3 骨料与 胶凝 材料 各组 分的 相对比 例宜 按照 颗粒 最紧 密堆积 理论 进行 设计。7.1.4 硅灰掺 量不 宜小 于胶 凝材 料用量 的 10%。7.1.5 粉煤灰 微珠 掺 量 可为 胶凝 材料 的 5%15%。7.1.6 UC130、UC140 和UC150 等 级的超 高性 能混 凝土 可用 天然砂、人 工砂 替代 石英 砂,最 大替 代率均可达 到100%,替 代后 的 配合比 应根 据试 配结 果进 行调整。7.1.7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配合 比设 计应考 虑结 构受 力特 点、施工工 艺、养 生 条件 以及 应用环 境等 因 素。根据混 凝土 工作 性能、强 度、耐久 性以 及其 它必 要 性能要 求计 算初 始配 合比。配 合比 应经 试验 室试 配、调整,得出 满足 工作 性能 要求的 基准 配合 比,并经 强度、耐久 性指 标复 核确 定。7.2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试配、配 合比调 整与 确定 7.2.1 应采用 工程 实际 使用 的原 材料进 行试 配,每盘 混凝 土 的最 小搅 拌量 不宜 小 于20L。7.2.2 试配时,首先 应进 行试 拌,先检查 拌合 物工 作性 能指 标。当试 拌所 得拌 合物 的 扩展度 不能 满足要求时,应 在水 胶比 不变、胶凝 材料 用量 和外 加剂 用量合 理的 原则 下,调整 胶凝材 料、外加 剂用 量 或不同粒 级骨 料的 体积 比例 等,直 到符 合要 求为 止。根据试 拌结 果提 出试 验用 的基准 配合 比。7.2.3 试验以 基准 配合 比为 基础,确定 另外 两个 试配 配合 比,其 水胶 比宜 较基 准配 合比分 别增 加和 减少0.02,相应 地分 别减 少 或增加 骨料 的体 积;或 者 用水量 与基 准配 合比 相同,骨 料的 体积 比例 可分 别增加或 减 少2%,相 应地 分 别减少 或增 加胶 凝材 料的 总体积。7.2.4 制作试 件时,应 验证 拌合 物工作 性能 是否 达到 设计 要求,并以 该结 果代 表相 应配合 比的 拌合 物性能指 标。DB13/T 29462019 7 7.2.5 试验时,每 种配 合比 应至 少制作 一组(三 块)试 件。采用 热养 生的 超高 性能 混凝土,宜 在终 凝后进 行 90 热 养生48h,再进行 标准 养生(环 境温 度 20 2,相对 湿度 大于 95%)5d 后 开展 力学性能指 标试 验;采 用常 温 养生的 超高 性能 混凝 土,宜按照 普通 混凝 土标 准养 生(环境 温度 20 2,相对湿 度大 于 95%)规定 的成型 后 28d 时 进行 力学 性能指 标试 验。7.2.6 根据试 配结 果对 基准 配合 比进行 调整,确 定的 配合 比作为 设计 配合 比。7.2.7 对于应 用条 件特 殊的 工程,可对 确定 的设 计配 合比 进行特 殊条 件下 的模 拟试 验。8 制备与 运输 8.1 一般规 定 8.1.1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拌合 物可 在 预制 工厂 或施工 现 场制 备;也可 将预 拌混 合料 运输 到预制 厂或 施 工现场,加水 和液 态外 加剂 拌合而 成。8.1.2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的制 备与 运输过 程应 保证 拌合 物不 分层离 析。8.2 原材料 贮存 8.2.1 水泥应 按品 种、强度 等级 和生产 厂家 分别 标识 和贮 存。贮 存的 水泥 用于 生产 时的温 度不 宜高 于60。受潮、结 块、受污 染及贮 存期 超 过3 个 月的 水泥,不得 使用。8.2.2 骨料堆 场应 为能 排水 的硬 质地面,并 应有 防尘 和防 雨 设施;不同 品种、规 格的 骨 料应分 别贮 存,避免 混 杂或 受污 染。8.2.3 外加剂 应按 品种 和生 产厂 家分别 标识 和贮 存。固 态 外加剂 应防 止受 潮结 块,如有结 块,应 进行检验,合 格者 应经 粉碎 至 全部通 过 600 m 筛 孔后 方 可使用。液态 外加 剂应 贮 存在密 闭容 器内,并应 防晒和防 冻。如有 沉淀 等异 常现象,应 经检 验合 格后 方可使 用。8.2.4 矿物掺 合料 应按 品种、质 量等级 和产 地分 别标 识和 贮存,应 有防 潮和 防雨 设 施,并不 得与 水泥等其他 粉状 料混 杂。8.2.5 纤维应 按品 种、规格 和生 产厂家 分别 标识 和贮 存,并应防 潮和 防锈。8.3 计量 8.3.1 固体原 材料 应按 干燥 状态 下的质 量进 行计 量,水和 液态外 加剂 可按 体积 或者 质量进 行计 量。8.3.2 原材料 计量 应采 用电 子计 量设备,其 精度 应满 足 GB/T 10171 的要 求。8.3.3 原材料 的计 量允 许偏 差不 应大于 表 9 中规 定的 范围。表 9 超高 性能 混凝 土原 材料计 量允 许偏 差(%)原材料品种 水泥 骨料 水 外加剂 掺合料 纤维 每盘计量允许偏差 2 3 1 1 2 1 累计计量允许偏差*1 2 1 1 1 1*累计计量允许偏差是指每一 运输车中各盘混凝土的每种材料计量和的偏差 8.4 搅拌 DB13/T 2946 2019 8 8.4.1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搅拌 宜选 用可调 速的 强制 式搅 拌机。8.4.2 搅拌应 保证 超高 性能 混凝 土拌合 物质 量均 匀;同 一 盘混凝 土的 匀质 性应 符 合GB 50164 的 规定。8.4.3 搅拌机 宜有 防止 纤维 结团 的下料 装置。8.5 运输 8.5.1 搅拌运 输车 应符 合 GB/T 26408 的规 定。对于 寒冷 或 炎热的 气候 情况,运 输车 的搅拌 罐应 有保温或隔 热措 施。8.5.2 搅拌运 输车 在装 料前 应将 搅拌罐 内积 水排 尽,装料 后严禁 向搅 拌罐 内的 拌合 物加水。8.5.3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拌合 物在 搅拌运 输车 内的 时间 不宜 超过 90min;如 需延 长运 送 时间,则应 采取相应的 技术 措施,并 通过 试验验 证。当采 用翻 斗车 运输时,运 输时 间不 宜超 过 45min。8.5.4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拌合 物的 运输应 保证 浇筑 过程 的连 续性。8.6 浇筑 8.6.1 浇筑前,应检 查模 板支 撑 的稳定 性和 接缝 的密 合情 况,应保 证模 板在 浇筑 过 程中不 失稳、不跑模和不 漏浆。8.6.2 采用分 层浇 筑时 层间 不应 出现冷 缝。8.6.3 浇筑振 捣应 采用 平板 振捣 器或模 外振 捣器,不 宜采 用插入 式振 捣器。浇 筑和 成型过 程中 应保 证超高性 能混 凝土 密实、纤 维分布 均匀 以及 构件 的整 体性,避免 出现 拌合 物离 析、分 层以 及纤 维裸 露 出构件表 面。9 养生 9.1 宜采用 热养 生,热 养生 前 静停时 间不 宜小 于 6h,热 养生的 升/降温 的速 率不 宜 大于 15/h,热 养生后,试件 表面 温度 与环 境温度 之差 不宜 大 于20。9.2 热养生 结束 后,宜用 塑料 薄膜覆 盖,保持 表面 潮湿,进行 保 湿 养生。9.3 常温养 生应 能保 证材 料性 能达到 设计 要求,并 通过 试验验 证。10 试验 10.1 取样 10.1.1 浇筑成 型的 超高 性能 混凝 土的取 样应 从同 一次 搅拌 或同一 车运 送的 拌合 物中 取出,取样 量 不应小于 试样 需要 量 的1.5 倍,且 不宜 小 于20L。10.1.2 实体取 芯的 超高 性能 混凝 土的取 样应 符 合 CECS 03 第 5 章 的相 关规 定。10.2 力学性 能试 验 10.2.1 抗压强 度采 用 1 00mm 10 0 mm10 0mm 立方 体试 件,按 照 GB/T 50081 第 7 节大于C60 混 凝土 的抗压强 度测 试规 定进 行测 试,加 载速 率 为1.20 1.40MPa/s,测得 强度 不乘 以 尺寸换 算系 数。DB13/T 29462019 9 10.2.2 单轴 抗 拉强 度按 附 录 A 规 定的试 验方 法进 行测 试。10.2.3 静力受 压弹 性模 量采 用 1 0 0mm1 00mm 30 0mm 棱柱 体试件,按 照GB/T 50081 第 8 节 的静 力受压弹性 模量 测试 规定 进行 测试,加载 和卸 载速 率 为1.201.40MPa/s。10.3 其他性 能试 验 10.3.1 扩展度 按附 录B 规定 的试 验方法 进行 测试。10.3.2 收缩性 能按 照GB/T 50082 第8 章 的规 定进 行测 试。10.3.3 受压徐 变性 能按 照 GB/T 50082 第10 章的 规定 进行 测试。11 检验与 评定 11.1 检验 11.1.1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的性 能应 分批进 行检 验。一个 检验 批应由 力学 性能 等级 相同、试验 龄期 相同、生产工 艺条 件和 配合 比基 本相同 的混 凝 土 组成。11.1.2 对于超 高性 能混 凝土 的抗 压强度、单轴 抗 拉强 度与 静力受 压弹 性模 量的 检验,每 50m3 检验一次;批 量不 到 50m3 时,按50m3 计算。每批 次应 至少 留置两 组试 件。试件 应在 浇筑地 点随 机抽 样 制 作。11.1.3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应采 用同 条件养 生成 型 后 28d 进行 力学性 能指 标试 验。11.1.4 对于超 高性 能混 凝土 的抗 渗性能、扩 展度、收 缩性 能和受 压徐 变性 能的 检验,在确 定施 工 配合比时,应 采用 工程 实际 使用的 原材 料,在试 验室 内拌制 混凝 土,制作 试样,按设 计要 求的 性能 项 目检验一 组。在原 材料 或配 合比发 生重 大变 化时 应再 次检验 上述 参数。11.2 评定 11.2.1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强度 代表 值的确 定,应符 合下 列规 定:a)取3 个 试件 强度 的算 术平 均值作 为每 组试 件的 强度 代表值。b)当一组 试件 中强 度最 大值 或最小 值与 中间 值之 差超 过中间 值 的 15%时,取中 间值作 为该 组 试件的强 度代 表值。c)当一组 试件 中强 度的 最大 值和最 小值 与中 间值 之差 均超过 中间 值 的 15%时,该组试 件的 强 度不应作 为评 定的 依据。11.2.2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强度 代表 值不应 小 于4.2 条规 定的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强度。DB13/T 2946 2019 10 A A 附 录 A(规范 性附 录)超高性 能混 凝土 单轴 抗拉 强度试 验方 法 A.1 适用范 围 本试验 方法 适用 于无 切口 的超高 性能 混凝 土试 件,采用单 轴拉 伸的 力-位移 曲 线测试 法。A.2 定义 A.2.1 试件的 力-位移 曲线 测试 的 终止条 件为:a)残余强 度等 于抗 拉强 度 的20%时。b)试件平 均位 移拉 伸量 为钢 纤维长 度 的 60%时。A.2.2 平均位 移拉 伸量 指附 着在 试件两 面的 电感 式位 移传 感器所 测值 的平 均值。A.2.3 应力指 测量 的拉 力与 试件 中间段 横截 面积 之间 的比 值。A.2.4 A弹性 应变 指平 均位 移拉 伸 量与图A.1 中点C 和点E(或 点L和点J)间 距的 比值;硬 化应变 指平 均位移拉 伸量 与图A.1 中点O 和点P(或 点Q和点R)间 距 的比值。25 50 25358P O.K J LI H M NDF G5050 54 150 54 50E CB AY204X100 a)平 面图 铝板50 27 150 27 50R QP O.铝板35827 27ZX50 b)侧 面图 图 A.1 单 轴拉 伸试 件几 何 尺寸与 位移 传感 器安 装位 置(单 位:mm)DB13/T 29462019 11 A.3 原则规 定 A.3.1 拉伸机 的荷 载量 程应 在50 200kN;应采 用位 移来 控 制加载。A.3.2 为了确 保试 件在 不同 位置 断裂时 均可 测得 其变 形,两个位 移传 感器 应对 称安 装于试 件两 侧 面,即试件 点C 和点E 之间,以 及点L 和点J 之间;另外 两 个位移 传感 器应 对称 安装 于试件 两平 面,即 试件 点O和点P 之间,以 及点Q 和点R 之间。A.3.3 试件拉 伸的 方向 是沿 着图A.1 所示 的X 轴方 向。在 试件 的两端 变截 面曲 面处 粘贴1.5mm 厚 的铝 板,以便于 固定 于拉 伸机 的夹 头。A.3.4 试件两 端的 约束 条件 必须 是固结,不 得发 生任 何扭 转。A.4 试验设 备 拉 伸 机的 加载 及测 试 精度应 在 0.2kN 之内;位 移传感 器 的量 程应 在530mm,线 性 测量 误差 不得大于 0.2%;试件 长度 和厚 度的测 量仪 器精 度应 在 0.05mm 之 内。A.5 试件制 备 A.5.1 每 次浇 筑,须 制备 如图A.1 所 示尺 寸的试 件,共6 块。试 件浇 筑时的 厚度 可控 制在502mm,测试前 须 将试 件厚 度打 磨至50 1mm。A.5.2 在 试 件 模具 的两 端 变截 面曲 面 处 放置 铝片,以便 强化 变 截 面区 抵消 外 夹具 带来 的 应 力集 中影响。A.5.3 对于标 准养 生试 件,应 在 成型后 立刻 用塑 料薄 膜包 裹,在20 下 养生1d后 拆 模,标准 养生 至测试龄期,除 非特 别注 明,一般指28d。在测 试前35d,应在20 下大 气中 自然 干燥24h,粘 贴好 铝片 及位移传 感器 的固 定螺 栓,然后再 用塑 料薄 膜包 裹着,并放 置在20 下,直到 测试前。A.5.4 测量试 件中 间测 试区 的截 面长度 和宽 度。沿每 一纵 向边各 取3 个等 间距 分布 的 不同位 置,共测量6个 位置 的厚 度,取其 厚 度的平 均值。A.6 试件加 载 A.6.1 先取6 个试 件中 的3个 进行 单轴连 续加 载试 验。在弹 性和应 变硬 化阶 段,以位 移传感 器0.05mm/min 的 加载 速率,或 以夹 头0.2mm/min 的加 载速 率匀 速 进行加 载。在应 变软 化阶 段,相 应的 加载 速率 可分别提 高至0.5mm/min 及0.4mm/min。采 集频 率为5Hz。当试件 长度 变化 平均 值达 到钢纤 维长 度的60%时,结束试 验。A.6.2 取剩余 的3 个试 件进 行加 载-卸载 循环 试验,所 施加 的 荷载为 前3 个试 件测 得的 最 大抗拉 强度 平均值的1/3,加 载速 率与 先 前相同。A.7 试验数 据 DB13/T 2946 2019 12 A.7.1 对于所 有试 件,试 验数 据 应包括:每个 试件 的应 力-应变全 曲线;按照A.8 所计 算出来 的弹 性应力和所 对应 的弹 性应 变及 静力受 压弹 性模 量;试件 达到抗 拉强 度fUtu 和 所对 应的抗 拉应 变 Utu;裂 缝位置与 轨迹。A.7.2 对于按 照A.6.1 试验 的试 件,试验 数据 应包 括:按 照A.8 所计 算出 来的 弹性 应力fUte 和所 对应 的弹性应 变 Ute 及静 力受 压 弹性模 量EUt。A.7.3 对于测 试系 列的 所有 试件,试验 数据 应包 括:按照A.6.2 试 验所 确定 的平 均弹 性模量,平 均弹性抗拉 强度fUte 和平 均抗 拉强度fUtu,及 两者 的比 值fUtu/fUte;确 定试 件的 抗拉强 度和 所对 应的 抗 拉应变;按照 表1对 试件 的等 级进行 分类,取 平均 弹性 抗拉强 度和 平均 抗拉 强度 为试件 的弹 性抗 拉强 度 标准值fUtek 和抗 拉强 度标 准 值fUtuk。A.8 强度和 位移 计算 A.8.1 超高性 能混 凝土 理想 受拉 应力-应变 模型 如图A.2 所 示。图 A.2 受 拉强 度计 算理 想模型 A.8.2 由A.6.2 的 加载-卸载 循环 试验来 计算 试件 的弹 性模 量。试件 的割 线模 量Ei 由每 一循环 中的 最 大应力值Fi 和 对应 的变 形值wUti 来确 定,计算 公式 见式A.1。Utimesm miiwlh bFE(A.1)A.8.3 对于每 个wUti,所对 应的 割线模 量平 均值Eim 可由 前10个割 线模 量Ei 求均 值得 出。线 性范 围从常数Eim 开 始至FA 下 的割 线 模量值Ei为 止。A.8.4 试件的 弹性 抗拉 强度 按式A.2 计算。m mAUteh bFf(A.2)式中:试样 的 静 力受 压 弹 性模量EU 为FA 下 的割 线模 量 值Ei。A.8.5 试试件 的抗 拉强 度按 式A.3 计算。m mAUteh bFf(A.3)式中:如 果有应 变硬 化现 象,则式 中FB 指 的是对 应 的最大抗 拉强 度。Utu 为最 大抗拉强 度所 对应的应变;若无 应变 硬化 现象,则FB 指的 是裂 缝宽 度达 到0.4mm 时 对应 的应 力平 均 值,按 式A.4 计 算。DB13/T 29462019 13 mm.AF.B4 04 0(A.4)A.9 测试报 告 测试报 告至 少应 包括 以下 信息:委托 单位 名 称 和地 址、测 试目 的;检测 试验 室和测 试人 员名 称;检测标 准及 与标 准不 一致 部分;试样 名称、生 产和 检测日 期;试样 尺寸;检 测数据。A.10 测试精 度与 一致 性检 验 A.10.1 设备测 试精 度与 一致 性可 由同尺 寸的 铝制 标准 试件 来校核。重 复性 可由6次 弹 性阶段 的加 载-卸载循 环来 测定。A.10.2 不同试 验室 间的 一致 性检 验必须 由相 同材 料制 作的,采用 相同 浇筑 和养 生方 式条件 下的 试 件进行对 比试 验。A.11 试件关 键点 坐标 图A.1 中B-C 弧线 段的 坐标 如表A.1 所 示,E-F段,I-J 段,以 及L-M段 的坐 标通 过 几何对 称获 得。表A.1 B-C 弧 线段 的坐 标 poin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X(mm)50.0 51.2 52.1 53.0 54.0 55.0 56.1 57.1 58.3 59.5 60.7 62.0 63.4 Y(mm)100.0 99.0 98.0 97.0 96.0 95.0 94.0 93.0 92.0 91.0 90.0 89.0 88.0 point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X(mm)64.8 66.3 67.9 69.7 71.5 73.5 75.6 78.0 80.7 83.7 87.4 92.2 104.0 Y(mm)87.0 86.0 85.0 84.0 83.0 82.0 81.0 80.0 79.0 78.0 77.0 76.0 75.0 DB13/T 2946 2019 14 B B 附 录 B(规范 性附 录)超高性 能混 凝土 扩展 度试 验方法 B.1 新拌超 高性 能混 凝土 拌合 物的工 作性 用扩 展度(SF)表示,按GB/T 50080 的 规定进 行测 定。B.2 新拌超 高性 能混 凝土 拌合 物的初、终 凝时 间,按GB/T 50080 的 规定 进行 测定。B.3 含纤维、不 可振 动成 型的 超高性 能混 凝土,新 拌拌 合物的 工作 性应 达到 自密 实混凝 土的 工作 性 要求,宜 满足JGJ/T 283 中 的相关 规定。B.4 含纤维、可 振动 成型 的超 高性能 混凝 土,以及 浇筑 非水平 面的 超高 性能 混凝 土,可 根据 需要,确定具体 的新 拌拌 合物 的工 作性。B.5 对于半 干硬 性的 超高 性能 混凝土 拌合 物工 作性,可 根据生 产或 施工 需要,自 行规定。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