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52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16372019 代替 DB22/T 1637-2012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成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adult Eriocheir Sinensis farming in the paddy 2019-10-14发布 2019-11-01实施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22/T 1637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 DB22/T 1637-2012 稻田养殖中华绒鳌蟹成蟹技术规程。本标准与 DB22/T 1637-2012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3条(见 2);删除了2条引用文件(见 2012 版 2);修改了“稻田养成蟹”(见 3);修改了“产地环境条件”(见 4);修改了“选田”(见 5);修改了“池塘暂养”(见 6);增加了“围田暂养”(见 6);修改了“投喂方法”(见 7);修改了“水量及水质调控”(见 8);删除了“晒田”(见 2012 版 8);增加了“水稻用药”(见 8);删除了“稻病防治”(见 2012 版 10);增加了“育肥”(见 11);增加了“生产记录与档案”。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满庆利、刘洪健、李海波、曹永芬、蔺丽丽、刁海生、常悦。本标准代替了 DB22/T 1637-2012。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22/T 1637-2012。DB22/T 16372019 1 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成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成蟹的产地环境条件、稻田准备、扣蟹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蟹病防控、捕蟹、育肥、生产记录与档案。本标准适用于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成蟹。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NY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 5051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T 5361 无公害农产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 SC/T 1135.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程 第1部分:通则 DB22/T 2960 稻田扣蟹围田暂养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环沟 ring ditch 在稻田四周开挖的环形深沟,用于河蟹躲避高温及药害。3.2 蟹沟 crab ditch 在稻田里开挖的用于河蟹从环沟通向稻田的浅沟,也称田间沟。3.3 田沟 field ditch 稻田里用于养殖河蟹而开挖的环沟和蟹沟总称。DB22/T 16372019 2 3.4 稻田养成蟹 adult crab farming in the paddy 在种植的水稻田里饲养的商品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3.5 日投饲率 daily feeding rate 每天所投饲料量占养殖对象体重的百分数。3.6 扣蟹 juvenile crab 仔蟹经过 120 天150 天饲养,培育成 100 只/千克200 只/千克的性腺未成熟的幼蟹,也称蟹种。4 产地环境条件 环境应符合 NY/T 5361 的规定,水源应符合 SC/T 1135.1 的规定。5 稻田准备 5.1 选田 选保水性能好,遇旱不干,大雨不淹的稻田,围田面积以 45 亩75 亩为宜。5.2 田间工程 5.2.1 筑田埂 田埂夯实,高 50 厘米70 厘米,顶宽 50 厘米60 厘米,底宽 80 厘米100 厘米。5.2.2 挖田沟 5.2.2.1 步骤 按下列要求进行:a)泡田耙地前,在距田埂内侧 60 厘米处挖环沟,沟宽 80 厘米120 厘米,沟深 60 厘米80 厘米,坡度 1:1.2,耙地后再修整 1 次;b)插秧后,在形成环沟的基础上,按照田块大小,挖成通向田间的“田”或“目”或“日”等字型的适宜蟹沟。5.2.2.2 要求 田沟面积占田块面积不超过 10%。5.2.3 设置防逃设施 5.2.3.1 要求 DB22/T 16372019 3 插完秧后,扣蟹放养之前设置高 45 厘米50 厘米,内壁光滑,与池内地面成 75角防逃墙,材料采用防老化塑料薄膜,竹竿在防逃设施外侧。5.2.3.2 步骤 5.2.3.2.1 每隔 35 厘米50 厘米插一个长 75 厘米的木棍或竹竿作桩,桩插入土中 15 厘米20 厘米,内倾 15角。5.2.3.2.2 用绳在桩上距地面 45 厘米50 厘米处连接拉紧并固定,迎风面及拐角处密插,顺风面稀插。5.2.3.2.3 塑料薄膜下端呈“U”字型埋入泥土中 15 厘米20 厘米,上端固定在拉紧的网绳上,防逃膜无褶,接头处光滑无缝隙,拐角处呈弧形。5.2.4 安装进排水口 在养蟹田块的对角处分别埋设 100 厘米120 厘米长的进排水管,内、外侧加设防逃袖网。6 扣蟹放养 6.1 扣蟹选择 选择规格整齐、活力强、肢体完整、无病且体色有光泽的 1 龄蟹种,规格 120 只/千克160 只/千克。6.2 扣蟹暂养 6.2.1 暂养池 6.2.1.1 池塘暂养 选择进排水方便,与养殖稻田相邻的池塘,面积 5 亩10 亩为宜,池水深 1 米 以上。设置防逃设施。6.2.1.2 围田暂养 应按 DB22/T 2960 的规定执行。6.2.1.3 环沟暂养 将环沟作为暂养池。6.2.2 扣蟹入池 6.2.2.1 缓苗 入池前,放入池水中浸泡 3 秒5 秒取出,这样反复 2 次3 次,每次间隔时间 3 分钟5 分钟,使扣蟹适应环境。6.2.2.2 消毒 用浓度 3%5%的氯化钠溶液浸泡消毒 5 分钟10 分钟,然后放入池中。6.2.2.3 密度 DB22/T 16372019 4 4000 只/亩6000 只/亩。6.2.3 暂养管理 扣蟹入池后投喂饲料。以河蟹专用配合饲料为主,每天投喂 2 次,日投饲率 10%左右;早晨投喂日投饲量的三分之一,傍晚投喂日投饲量的三分之二,根据吃食情况适当调整投喂量。定期换水,每天定时巡塘防逃。6.3 扣蟹放养 6.3.1 放养时间 一般是 6 月上旬放养。待施完水稻分蘖肥后,把扣蟹放入稻田。6.3.2 放养密度 260 只/亩400 只/亩。7 饲料投喂 7.1 饲料种类 7.1.1 动物性饲料 杂鱼、蚌肉、螺蚬肉、蚯蚓等。7.1.2 植物性饲料 玉米、黄豆、豆粕、麦麸、瓜菜类及各种鲜嫩水草等。7.1.3 配合饲料 根据河蟹营养需要,投喂河蟹专用配合饲料。7.2 饲料质量 应符合 GB 13078 和 NY 5072 的规定。7.3 投喂方法 按照“两头精,中间粗”的原则,即 6 月份和 8 月中旬以后多投喂动物性饲料,7 月份至 8 月上旬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并重,并符合“四定”要求:a)定时:每天投喂 2 次,早晨 6 时至 7 时投喂 1 次,傍晚 5 时至 6 时投喂 1 次;b)定位:每次都在固定位置投喂,将饲料放在距田埂 30 厘米的田面上;c)定质: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搭配投喂,应保证新鲜无腐败变质;配合饲料应在保质期内投喂;d)定量:日投饲率以 5%为宜,每天根据河蟹的吃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以傍晚投喂为主,上午的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 30%,傍晚的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 70%。8 日常管理 DB22/T 16372019 5 8.1 水量及水质调控 8.1.1 放养初期,田面水位保持在 10 厘米以上,每 10 天换水 1 次;高温季节,田面水位保持在 20 厘米,每周换水 2 次3 次;8.1.2 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三分之一,具体视田内水质情况灵活决定其换水次数及比例,换水时间控制在 3 小时内,稻田内水温变化不超过 5,一般先排水再进水。8.1.3 每 20 天左右用生石灰调节水质,生石灰用量为 5 千克/亩8 千克/亩,盐碱地应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8.2 蟹田巡查 观察水质变化、河蟹生长、吃食情况是否正常、有无病死蟹以及田埂是否漏水;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整,进排水口的防逃网有无破损,如有及时修补或更换。防止水蛇、老鼠、青蛙、大型鸟类等天敌进入田中。防治鼠害不能使用药物毒杀。8.3 脱壳期管理 河蟹脱壳前后勤注新水,脱壳高峰期可适当注水,不换水。8.4 蟹田施肥 应按照 SC/T 1135.1 的要求执行。不能把化肥直接洒在蟹沟内,稻田施肥时宜少量多次,每次施肥量不能超过 5 千克/亩。8.5 水稻用药 8.5.1 水稻病虫害防治用药应符合 GB 8321(所有部分)和 NY/T 1276 的规定。8.5.2 施药前先清理蟹沟,通过排水将中华绒螯蟹集中到环沟里;用药后注水,田面水位达到 8 厘米以上。8.5.3 粉剂在露水未干时喷洒,乳剂、水剂宜在睛天露水干后用喷雾器以雾状喷出,药物要喷洒在水稻的叶面上,避免直接进入水中。8.5.4 天气突变、闷热天气、下雨天时不宜施用农药,施药时间应在晴天下午 5 时后。9 蟹病防控 预防为主,严把扣蟹消毒、底质消毒、水质消毒三个环节。清除残饵、死蟹;发现蟹病及时 治疗,病害防治药物按照 NY 5071 的要求使用。10 捕蟹 9 月上旬开始捕捞。可采取地笼网捕捞、陷坑式捕捞、灯光诱捕等方法。操作时注意保持附肢完整。11 育肥 河蟹捕出后,根据肥满度情况,进行 12 周时间育肥,育肥期间保证水质清新,饲料投喂以动物性饲料为主,育肥密度 1 千克2 千克/平方米。DB22/T 16372019 6 12 生产记录与档案 按照生产过程做好详细记录,并及时归档。档案保存 2 年以上,以便追溯。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