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93.080 P 6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0482017 高速公路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基层 施工技术指南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guide for emulsified asphalt central plant cold recycling base of expressway 文稿版次选择 2017-12-30发布 2018-01-30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 30482017 I 前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大峰、鲁圣弟、肖益民、陶卫国、杨冬林、孙强、李阿坦、曾赟、扈慧敏、马彦、王卫彬、董昭、袁文超、谭付良、韦金城、马士杰。DB34/T 30482017 1 高速公路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基层施工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速公路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基层施工技术指南的术语和定义、再生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材料要求、再生混合料的组成设计和性能要求、施工准备、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基层混合料施工、施工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本标准适用于高速公路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基层施工,其他等级道路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E2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4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 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经铣刨或挖除沥青路面所得的回收材料,统称为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3.2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 centralplantcold recycling by emulsified asphalt 将沥青路面回收料(RAP)运至拌和厂(场、站),经破碎、筛分,以一定的比例与新集料、乳化沥青、填料(矿粉等)、水进行常温拌和,常温铺筑形成路面结构层的沥青路面再生技术。3.3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级配 graduation of RAP 将风干或烘干至恒重的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进行筛分试验测得的级配。分为干筛级配和湿筛级配。3.4 最佳含水率 optimum water content DB34/T 30482017 2 在一定乳化沥青用量条件下,当冷再生混合料成型密度最大时,冷再生混合料中的水包括乳化沥青中的水、外加水、矿料和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中的水占干固体矿料、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矿粉、水泥等的质量百分比。3.5 最佳液体含量 optimum liquid content 在最佳含水率条件下,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中的液体乳化沥青质量、外加水、RAP 中的水、新骨料中的水共同占烘干固体RAP、新集料、矿粉、水泥等的质量的百分比。3.6 最佳乳化沥青掺量 optimum emulsion content 在最佳液体含量不变前提下,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在某一乳化沥青掺量下,其混合料的体积性能、力学性能、经济性等综合最佳,称此乳化沥青掺量为最佳乳化沥青掺量(OEC)。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RAP:回收沥青路面材料。TSR:冻融劈裂强度比。OWC:最佳加水量。OEC:最佳乳化沥青掺量。OLC:最佳液体含量。OEC:最佳乳化沥青掺量。t:最大理论相对密度。f:毛体积相对密度。ITSR:干湿劈裂强度比。5 再生路面结构设计 5.1 路面调查 5.1.1 路面调查按照 JTG D50 中关于改建路面设计的调查内容进行,应重点调查各路段路面损坏的层位(或深度)、各层顶面的强度及各层路面材料的性状。5.1.2 路面调查内容详见附录 A。5.2 路面结构设计 5.2.1 乳化沥青冷再生路面结构可按 JTG D50 中改建路面结构厚度的设计方法进行。5.2.2 再生路面结构设计内容详见附录 A。6 材料要求 6.1 一般规定 DB34/T 30482017 3 6.1.1 进场的水泥、沥青、乳化沥青、外加剂等应有厂家出示的合格证和质保书。6.1.2 使用的各种材料应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试验。6.1.3 不同来源、不同规格的沥青路面回收料(RAP)应分开堆放。不同料源、品种、规格的新集料不得混杂堆放。6.1.4 沥青路面回收料(RAP)、新集料应堆放在经过硬化处理且排水通畅的地面上。RAP要求堆放在料棚中或进行防水遮盖。6.1.5 筛分后的 RAP 堆放高度不超过 3 m,铲运过程中不得出现结块、板结的现象。6.2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6.2.1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获取方式主要有铣刨和挖除破碎,RAP 应进行分档后方可使用,RAP筛分要分为 2 档或2 档以上。6.2.2 经筛分的 RAP 检测项目与质量要求见表 1。表1 RAP 检测项目与质量要求 材料 检测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RAP 各档 RAP 筛分料重量比 实测 JTG E20 含水率 3 各档 RAP 级配 实测 半刚性基层材料混入率 2 RAP 沥青含量 3 砂当量()60 RAP中的沥青 针入度(25)实测 JTG E20 动力粘度(60)需要时 延度(25)需要时 软化点 需要时 PG 等级 需要时 RAP 中的粗集料 针片状颗粒含量、压碎值 实测 JTG E42 RAP 中的细集料 棱角性 实测 注1:RAP含水率的要求以在RAP使用前测定为准。砂当量检测以铣刨料抽提前的数据为准。注2:半刚性基层材料混入率指RAP中半刚性基层材料质量占RAP总质量的百分比。6.3 道路石油沥青 再生混合料使用的道路石油沥青选用 70 号 A 级或者 90 号 A 级作为乳化用基质沥青,其技术要求应符合 JTG F40 的规定。6.4 乳化沥青 6.4.1 厂拌冷再生应使用慢裂 BC-1 阳离子乳化沥青。6.4.2 对于重交通柔性基层用乳化沥青性能应符合表 2 的质量要求。DB34/T 30482017 4 表2 重交通道路厂拌冷再生基层用乳化沥青质量要求 检测项目 技术规格 试验方法 破乳速率 慢裂或中裂 T 0658 电荷 阳离子(+)T 0653 筛上剩余量(1.18 mm),0.1 T 0652 标准黏度 C25.3,s 10-60 T 0621 恩格拉黏度 E25 2-30 T 0622 25赛波特黏度 Vs 20-100 T 0623 蒸发残留物 残留物含量,62 T 0651 针入度(25),1/10mm 50-150 T 0604 软化点,46 T 0606 延度(15),cm 40 T 0605 溶解度(三氯乙烯),97.5 T 0607 与粗集料的裹覆性,裹覆面积,4/5 T 0654 与粗、细粒式集料拌和试验 均匀 T 0659 常温 贮存稳定性 1 d,5 d,1 5 T 0655 注1:粒子电荷如果规范方法测定时显示不明显,可通过测定其pH值作为补充试验,阳离子要求pH值不大于5.0;注2:恩格拉粘度与赛波特粘度指标任选其一检测。6.4.3 对于特重交通及以上道路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其乳化沥青材料性能应符合表 3的质量要求。表3 特重交通及以上道路厂拌冷再生用做下面层或上面层用乳化沥青质量要求 检测项目 技术规格 试验方法 破乳速率 慢裂或中裂 T 0658 电荷 阳离子(+)T 0653 筛上剩余量(1.18 mm),0.1 T 0652 标准黏度 C25.3,s 10-100 T 0621 恩格拉黏度 E25 2-30 T 0622 蒸发残留物 残留物含量,60 T 0651 针入度(25),1/10mm 50-150 T 0604 软化点,48 T 0606 延度(15),cm 100 T 0605 溶解度(三氯乙烯),97.5 T 0607 与粗集料的裹覆性,裹覆面积,4/5 T 0654 与粗、细粒式集料拌和试验 均匀 T 0659 常温 贮存稳定性 1 d,5 d,1 5 T 0655 注1:粒子电荷如果规范方法测定时显示不明显,可通过测定其pH值作为补充试验,阳离子要求pH值不大于5.0;注2:恩格拉粘度与赛波特粘度指标任选其一检测。DB34/T 30482017 5 6.4.4 乳化沥青粒径不超过 20m,粒径 90分布在 15m 下。6.5 粗集料 6.5.1 粗集料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应符合 JTG F40 的质量要求。6.5.2 粗集料要求为石灰岩,若使用其他岩性集料需进行实验确定。6.6 细集料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应符合 JTG F40 的质量要求。6.7 水泥 6.7.1 水泥应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等缓凝水泥。水泥强度等级可选择 32.5或 42.5。6.7.2 水泥的初凝时间应在 3 h 以上,终凝时间应在 6 h 以上、18 h 以下。符合表 4 的要求。表4 水泥材料检测项目 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细度(80m)10 T0502 初凝时间 min 180 T0505 终凝时间 min 360 T0505 6.8 填料 应使用石灰岩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矿粉干燥、洁净。矿粉质量要求应符合 JTG F40 的规定。6.9 水 拌合用水应洁净,不含油污、泥和有机物等其它有害杂质的水。7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设计和性能要求 7.1 一般规定 7.1.1 在对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充分调查基础上,根据工程要求、公路等级、使用层位、气候条件、交通情况等因素,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进行再生混合料设计。7.1.2 厂拌冷再生以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级配与新矿料的合成级配作为级配设计依据。7.1.3 所有的原材料应具有代表性,RAP 料应为代表性路段上取样并在后场筛分处理后的材料,应从筛分后料堆上取样;水泥应为符合要求的待用产品;水应与施工时将用的水源相同,不应用自来水代替,否则应注明。通常一次配合比设计所需的混合物总量应不少于 500 kg,并应一次备齐。7.1.4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设计应使用旋转压实成型方法,成型方法详见附录 B。7.1.5 厂拌冷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通过试验路段进行检验,检核合格的配合比不得随意变更。7.1.6 厂拌冷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流程见附录 C。7.2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设计 7.2.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级配 DB34/T 30482017 6 范围应符合表5 的要求。表5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工程设计级配 筛孔尺寸(mm)各筛孔的通过率()粗粒式 中粒式 细粒式 31.5 100 26.5 90-100 100 19.0 75-95 90-100 100 13.2 60-80 75-90 90-100 9.5 40-70 60-80 60-80 4.75 25-60 35-65 45-75 2.36 15-45 20-50 25-55 0.3 3-20 3-21 6-25 0.075 1-7 2-8 2-9 7.2.2 材料选择与准备 7.2.2.1 配合比设计的各种矿料、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水泥等应按照相关规定,从工程实际使用的材料中取有代表性的样品。7.2.2.2 乳化沥青样品应符合表 2 或表3 的要求。7.2.2.3 配合比设计所用材料,其质量应符合本标准的技术要求。单一粗细集料质量不能满足要求,但集料混合料性能满足要求时,可以使用。7.2.3 矿料级配设计 7.2.3.1 确定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新集料等各组成材料的级配。7.2.3.2 以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为基础,掺加不同比例的新集料、矿粉,使合成级配符合工程设计级配的要求,RAP、新集料、矿粉组成冷再生混合料的骨料。7.2.3.3 合成级配曲线应平顺。7.2.4 最佳液体含量 OLC 7.2.4.1 使用旋转压实试验方法成型试件,确定最佳含水率。7.2.4.2 初定乳化沥青用量为相对于冷再生混合料骨料质量的 3.5,变化水量进行进行拌合,按照以下方法拌合试件:a)向拌和机内加入足够的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b)按照计算得到的加水量加水,拌和均匀,拌和时间一般为 1 min;c)按照计算的乳化沥青量加入乳化沥青,拌和均匀,拌和时间一般为 1.5 min。7.2.4.3 称取 2000 g 以上拌合均匀的混合料,平铺入盘中,置于 11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按照 JTG E20 中 T0711 真空法实测各组再生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 t。7.2.4.4 拌合均匀的混合料需要覆盖放置 30 min40 min,称取放置好的混合料 4000 g,将混合料装入试模,旋转压实 50次,旋转压实成型试件成型后立即脱模,平放入水平板或托盘中,过程中不得出现掉料状况,试件在 60的鼓风烘箱中养生至恒重,养生时间不少于 48 h。7.2.4.5 按照 JTG E20 中的表干法测定混合料毛体积相对密度,确定混合料的最佳液体含量 OLC。DB34/T 30482017 7 7.2.5 确定最佳乳化沥青用量 OEC、确定最佳含水率 OWC 7.2.5.1 以预估的沥青用量为中值,按照一定间隔变化形成 5 个乳化沥青用量,保持最佳液体含量OLC 不变,按照 7.2.4.2 方法拌合混合料。7.2.5.2 按照 7.2.4.3 实测最大理论相对密度 t。7.2.5.3 按照 7.2.4.4 方法成型旋转压实试件,旋转压实成型试件成型后立即脱模,平放入水平板或托盘中,在 60的鼓风烘箱中养生至恒重,养生时间不少于 48 h。7.2.5.4 按照 JTG E20-2011 中的表干法测定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f。7.2.5.5 将各组油石比试件进行 15劈裂试验、浸水 24 h 的劈裂试验。7.2.5.6 根据劈裂强度试验和浸水劈裂强度试验(参见附录 D)结果,结合工程经验以及经济性分析,综合确定最佳乳化沥青用量 OEC。7.2.5.7 在最佳乳化沥青用量 OEC 条件下成型的的混合料试件空隙率应符合表 7的要求。7.2.5.8 冻融劈裂试件成型方法按照旋转压实成型 50 次。7.2.5.9 测定在最佳 OEC 条件下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 OWC。7.3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要求 7.3.1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6 的规定,并应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表6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空隙率,%8-12 劈裂试验(15)劈裂强度(MPa)不小于 层位 特重交通及以上等级 重交通 乳化沥青要求 表3 表2 基层 0.55 0.5 干湿劈裂强度比()不小于 75 冻融劈裂强度比 TSR()不小于 70 动稳定度(车辙)(次/mm)不小于 1000 25磨耗试验(),损失量 不大于 2-10低温弯曲试验()不小于 1500 7.3.2 混合料设计孔隙率应控制在 10以内。7.3.3 磨耗试验(25)和低温弯曲试验(-10)对工程不作要求,磨耗试验用作冷再生层表面有交通通行时,用以确定开放交通时间,低温弯曲试验可用于评价乳化沥青质量,验证乳化沥青与 RAP 的配伍性。7.3.4 用于特重交通及以上交通等级公路时,应检验冷再生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按照 JTG E20 中T0703成型 80 mm100 mm 厚的冷再生混合料车辙板块试件,碾压完成后将试件置于 60鼓风烘箱中养生 48小时,养生结束后常温放置 24 小时,按照 JTG E20 中T0756 的方法进行动稳定度试验。7.3.5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中,乳化沥青添加量折合成纯沥青后占混合料其余部分干质量的百分比一般为 1.83.0,水泥等活性填料剂量不应超过混合料干质量的 1.5。8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准备 DB34/T 30482017 8 8.1 人员准备 8.1.1 施工前需对施工管理人员、现场监理等进行施工技术交底。8.1.2 施工人员数量和构成应符合施工要求。8.2 材料准备 处理后的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应筛分为不少于 2 档材料。8.3 机械准备 8.3.1 乳化沥青冷再生施工设备主要有:RAP 筛分设备、拌和设备及运输、现场摊铺碾压设备,并配置相应的辅助设备。8.3.2 乳化沥青冷再生拌和设备使用前应进行调试,标定计量系统,保证生产和现场施工设备完好。8.3.3 乳化沥青冷再生生产和施工工艺复杂,须按照要求将设备配置到位,拌和设备的生产能力应与摊铺设备生产能力匹配。8.3.4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拌合设备应使用具有二级拌合功能且能符合冷再生拌合要求的稳定土拌合站或冷再生专用拌合设备,为保证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均匀拌和、充分裹附,应使用二级拌和。8.4 施工方案 8.4.1 应有完备的施工方案,并经专家评审通过。8.4.2 应由相应检测资质机构完成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配比报告,并经监理部门审批验证。9 厂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施工 9.1 一般规定 9.1.1 冷再生混合料的摊铺应避免在雨季进行。当路面滞水或潮湿时,不得摊铺冷再生混合料;摊铺作业遇降雨时,宜对未完成碾压的冷再生路段铺盖足够数量的彩条布或 PU 薄膜类防雨卷材;摊铺后 24小时内下雨,应将养生路段再生层覆盖严密,并做好路肩排水。9.1.2 冷再生沥青混合料应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施工,当气温或下承层表面温度低于 10时不应进行厂拌冷再生混合料施工。9.1.3 厂拌冷再生层铺筑并养生结束后,其上应铺筑热沥青同步碎石封层或撒布粘层油。9.2 混合料拌合 冷再生混合料应拌和均匀,无花白料、无液体流淌、无结块成团现象,和易性良好。9.3 混合料运输 9.3.1 拌和好的冷再生混合料应尽快运至施工现场完成摊铺和压实。混合料应在乳化沥青破乳前和水泥凝结前运抵施工现场并完成摊铺,一般要求乳化沥青工作时间 2 小时以上,混合料运输时间不应超过 2 小时。9.3.2 运料车装料时应多次挪动汽车位置,平衡装料,减少混合料离析。9.3.3 再生混合料不应使用较大吨位的运料车运输,料车不得超载运输且料堆放不应过高,正常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方应有运料车等候,避免出现摊铺机等待料车的情况。9.3.4 运料车每次使用前后应清扫干净,可在车厢板上喷涂隔离剂防止冷再生混合料粘结,隔离剂禁止使用柴油等有机溶剂。运料车应用苫布覆盖,防止运输材料水分蒸发或遭雨淋。DB34/T 30482017 9 9.4 混合料摊铺 9.4.1 混合料的摊铺应使用履带式摊铺机(热拌沥青混凝土用)。9.4.2 混合料摊铺速度为 24 m/min。发现摊铺后的混合料出现明显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消除。9.4.3 对下基层不重铺或下基层重铺但平整度不符合要求的路段,冷再生混合料摊铺找平使用挂线方式。对下基层重铺且平整度符合要求的路段,冷再生混合料摊铺使用接触跨越式平衡梁或滑靴式作为平整度控制方法。9.5 碾压 9.5.1 厂拌冷再生层的单层压实厚度不应大于 200 mm。单层压实厚度确需大于 200 mm 时,应经试验段检验其压实度符合要求。9.5.2 厂拌冷再生层的单层压实厚度不应小于 80 mm。9.5.3 应配备足够数量、吨位的双钢轮压路机、单钢轮压路机、轮胎压路机。双钢轮压路机要求吨位11 t 以上,单钢轮压路机要求吨位 20 t 以上,激振力 30 t以上,激振频率 18 Hz 以上,轮胎压路机要求 30 t 以上。9.5.4 沥青路面厂拌冷再生施工尽量缩短从拌和到完成碾压之间的延迟时间。碾压过程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9.5.5 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路肩向路中心碾压时,应重叠 1/2 轮宽,后轮应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即为 1 遍。9.5.6 初压使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碾压 12 遍,再生混合料的含水率应比最佳含水率大 11.5。再生层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太快,应及时补充洒水。初压速度应为 1.5 km/h3 km/h。9.5.7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复压使用单钢轮和胶轮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复压速度应为2 km/h4 km/h。9.5.8 终压使用双钢轮压路机碾压 12 遍,可以使用静压模式,以消除轮迹和获得一定的压实度。终压速度应为 2 km/h4 km/h。若复压后没有轮迹或压实度符合,无须终压。9.5.9 碾压过程中,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应及时翻开重新拌和(加适量的水泥)或用其他方法处理,使其达到质量要求。9.5.10 压路机碾压时可喷少量的水雾,以防止压路机轮粘结再生混合料。碾压时不得随意刹车、掉头。9.5.11 再生层在碾压后,至少 2 h 内不允许任何车辆通行,以保证足够的养生,避免车辆行驶造成再生层表面松散。9.5.12 每台压路机均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碾压遍数应符合表 7 的规定。表7 压路机碾压遍数 压路机类型 初压 复压 终压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双钢轮压路机 1-2(静压、振动)3(静压、振动)1-2(静压)3(静压)单钢轮压路机 2-3(振动)4(振动)轮胎式压路机 4-5(静压)8(静压)9.5.13 压路机碾压过程中不得在当天铺筑的路面上长时间(超过 30 min)停留或过夜。9.6 养生及开放交通 DB34/T 30482017 10 9.6.1 冷再生层在加铺上层结构前应进行养生,养生时间不应少于 3 d。当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时,可以结束养生:a)再生层可以取出完整的芯样;b)再生层含水率低于 2。9.6.2 在开放交通条件下养生时,再生层在完成压实至少 2 d 后,同时符合磨耗试验(25)的要求,方可开放交通,但应严格限制重载车辆通行,行车速度应控制在 40 km/h 以内,并严禁车辆在再生层上掉头和急刹车。为避免车轮对表层的破坏,可在再生层上均匀喷洒慢裂乳化沥青,喷洒用量应为 0.2 kg/m20.4 kg/m2。10 施工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 10.1 施工前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每天开工前应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查,检查的项目和频率应符合表8 的要求,并确认所有材料的技术指标符合相关技术要求。表8 施工前材料的检查 材料 检查项目 频率 RAP 级配、含水率、沥青含量 每天 12 次 乳化沥青 残留物含量、粒子电荷、粘度 每批 1 次 水泥 初凝时间、终凝试件 每 200 t,1 次 集料 级配、含水率、软弱颗粒含量 每 2000 t,1 次 矿粉 级配 每 200 t,1 次 水 无杂质 必要时,每批次 1 次 10.2 施工过程中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应符合表9 的要求。表9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检查项目、频度和要求 检查项目 技术要求 频率 检验方法 湿密度压实度()乳化沥青再生 98 每车道公里不少于 3 次 灌砂法(基于室内湿标准密度)乳化沥青冷再生取芯实验 12(空隙率,)且压实度98 每车道公里 2 次 表干法 真空法(基于最大理论密度)15劈裂强度(Mpa)根据所处层位及 交通量要求确定 每工作日 1 次 T0716 冻融劈裂强度比(TSR)()每 3 工作日 1 次 T0729 动稳定度(次/mm)改变配合比时 T0719 磨耗试验(25)需要时/低温弯曲试验(-10)需要时/平整度最大间隙(mm)8 随时,接缝处单杆测量 T0931 纵断面高程(mm)10 检查每个断面 T0911 DB34/T 30482017 11 表 9(续)检查项目 技术要求 频率 检验方法 厚度(mm)均值 8 随时 T0912 单个值 10 随时 宽度(mm)不小于设计宽度 检查每个断面 T0911 横坡度()0.3 检查每个断面 T0911 外观 平整密实 随时 目测 总沥青含量 0.4 每工作日 1 次 燃烧法 乳化沥青用量 0.25 每工作日 1 次 总量控制法 混合料含水率 0.3 每工作日 1 次 烘干法 水泥用量 0.2 每工作日 1 次 滴定法或总量控制法 矿粉用量 0.2 每工作日 1 次 总量控制法 混合料级配 31.5 mm 26.5 mm 13.2 mm 4.75 mm 0.075 mm 通过率或偏差 100 80-100 6 4 2 每工作日 1 次 干筛,皮带取样 10.3 完工后 完工后,全线以 13 km 作为一个评定路段,按照表10 要求进行质量检查验收。表10 外形尺寸检查项目、频度和要求 检查项目 质量要求 检查频率 检验方法 平整度最大间隙(mm)基层 8 3 m 直尺:每 200 测 2 处10尺 T0931 底基层 12 纵断面高程(mm)10 每公里 5 个点 T0911 厚度(mm)均值 10 每车道 10 m/1 处 插入测量 单个值 20 宽度(mm)不小于设计宽度,边缘整齐,顺适 尺量:每 200 m 测 4 个断面 T0911 横坡()0.3 尺量:每 200 m 测 4 处 T0911 外观 表面平整、密实,无明显压路机轮迹 随时 目测 注:当再生层用作三级及三级以下公路结构层时,纵断面高程控制要求可适当放宽。DB34/T 30482017 12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A.1 原路面调查与分析 A.1.1 路段基础数据的收集 A.1.1.1 收集待再生路段属性基础数据,包括设计标准、原路面结构、几何线性等。A.1.1.2 收集待再生路段养护管理数据,包括养护历史、近 5 年的路况检测数据等。A.1.1.3 收集待再生路段交通状况信息,包括历年交通量、车辆组成、轴载谱情况等。A.1.1.4 收集待再生路段的建设条件数据,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A.1.1.5 收集待再生路段相关价格参数,包括工程材料单价、人工费、机械设备条件等。A.1.2 原路面技术状况检查和检测 A.1.2.1 路面损坏,包括各种路面损坏的位置、形态、严重程度等。应通过人工方式进行调查。A.1.2.2 路面内部结构状况,包括结构损坏类型、病害层位、病害严重程度、层间连接状况、结构层材料性能指标等。可通过探坑开挖、钻芯取样等方式进行检查。A.1.2.3 路面各结构层厚度及结构层内部破损检测。通过 3D 雷达或挖探进行检测和分析。3D 雷达可以检测路面基层的破损状况,指导再生路段划分。A.1.2.4 原路面结构参数,包括路基顶面当量回弹模量、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路表当量回弹模量等。可通过承载板试验、动力贯入锥触探、落锤式弯沉仪(FWD)弯沉盆反算等方法检测。A.1.2.5 路基路面排水状况,包括路表排水设施状况、结构内部排水状况、地下排水状况等。可通过人工调查、渗水仪检测等方法检查。A.2 结构层设计 A.2.1 沥青冷再生路面结构由沥青面层(磨耗层)、厂拌冷再生层、剩余路面结构层(包括原有路面的部分基层、底基层、垫层和路基等)等多层结构组成。再生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主要起承重和抗疲劳的作用。当再生层作基层或下面层时,沥青面层与沥青冷再生层之间应设置封层或粘层。A.2.2 厂拌冷再生层的下承层应当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当下承层不符合设计承载力要求时,应进行补强处理。A.3 结构设计方法及推荐结构形式 A.3.1 沥青冷再生路面结构可按 JTG D50 中改建路面结构厚度的设计方法进行。其中路面结构类型系数 Ab 取值为 1.6。A.3.2 对沥青冷再生层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按式(A.1)计算:0.430.0039SeCKNA.(A.1)DB34/T 30482017 13 式中:Ac 公路等级系数,高速公路为 1.0;Ne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累计当量轴次(次/车道)。A.3.3 沥青冷再生材料的极限劈裂强度 S,系指 15时的极限劈裂强度。A.3.4 沥青路面冷再生结构组合设计的初拟建议,应按表A.1 进行确定。表A.1 沥青路面冷再生结构组合设计 交通等级 冷再生层之上沥青面层 厂拌冷再生层厚度(cm)下承层强度 E0(MPa)推荐厚度(cm)最小厚度(cm)特重交通及以上 15-22 12 15-20 250 重交通 12-18 10 8-20 200 A.3.5 再生混合料设计参数值 A.3.5.1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中,再生层材料的设计参数应使用工程实际使用材料的实测参数。A.3.5.2 路面结构设计时,在尚无试验数据情况下,可参照以下规定确定设计参数。A.3.5.3 使用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动态回弹模量(20,10HZ)介于 35006500 MPa,静态模量 20介于 8001400 MPa,静态模量 15介于 10001600 MPa。DB34/T 30482017 14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标准试件试验(旋转压实成型法)B.1 一般规定 B.1.1 旋转压实设备应具备防水和抗腐蚀性能。B.1.2 旋转压实设备应符合,压力 600 kPa,压实角度 1.25,压实速率 30 rad/min。B.2 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准备 B.2.1 在室温条件下人工配制冷再生沥青混合料,不需对各种材料作加热处理。B.2.2 使用直径 150 mm 的旋转压实试件作为标准试件。B.2.3 试验室成型的一组试件的数量不得少于 3 个。B.3 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成型 B.3.1 乳化冷再生旋转次数设定为 50 次,不需要翻面复压。B.3.2 试模及套筒需保持室温,不需作加热处理。B.4 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脱模 压实成型后,应尽快脱模以便检测试件成型质量并进行其它项目的测试。通常情况下应在 60 分钟内完成脱模程序。DB34/T 30482017 15 C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流程图 图C.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流程图 DB34/T 30482017 16 D D 附 录 D(规范性附录)劈裂强度试验和浸水劈裂强度实验方法 D.1 一般规定 D.1.1 标准的劈裂强度(RT)试验需要测试试件在干燥和浸水两种条件下的 RT 值。通过测量试件的最大破坏荷载以确定 RT 值。D.1.2 除本附录规定的试验方法外,其余试验应按照 JTG E20 中 C0716 的方法进行。D.2 试验方法 D.2.1 应将养生好的试件在常温(25左右)下放置不少于 6 小时,并且适当去除试件表面的松散颗粒后,再量测每个试件的高度及直径。D.2.2 在测试干试件劈裂强度之前,应将试件置于恒温 15水浴中 2 小时。D.2.3 在测试湿试件的劈裂强度之前,应将试件放入恒温 25水浴中浸水 22 小时,再将试件置于恒温 15水浴中 2 小时。D.2.4 按式(D.1)计算干湿劈裂强度比 ITSR:wetTyTTdrRRRR.(D.1)式中:RT R 干湿劈裂强度比;RTwet 湿试件的值;RTdry 干试件的值。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