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 ICS 65.020.30 B44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5802016 棘胸蛙养殖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ana spinosa Culture 2016-04-06发布 2016-07-06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1580-2016 I 目 次 前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环境条件.14 养殖池塘.14.1 基本要求.14.2 种蛙池.14.3 产卵池.14.4 孵化池.24.5 蝌蚪池.24.6 幼蛙池.24.7 成蛙养殖池.24.8 养殖池塘脱碱与消毒.25 管理房及配套设施设备.26 人工繁殖.26.1 种蛙.26.1.1 来源.26.1.2 质量要求及性别特征.26.1.3 放养.36.1.3.1 消毒.36.1.3.2 放养密度.36.1.3.3 饲养管理.36.2 产卵和孵化.36.2.1 产卵.36.2.2 受精卵收集.36.2.3 受精卵孵化.36.2.3.1 孵化密度.36.2.3.2 孵化条件.36.2.3.3 孵化管理.37 蝌蚪培育.37.1 放养.37.2 投饵.47.3 水质管理.47.4 日常管理.47.5 分级饲养.4DB35/T 1580-2016 II 7.6 变态调控.48 幼蛙和成蛙养殖.48.1 放养.48.2 投饵.48.3 水质管理.58.4 日常管理.58.5 分级饲养.59 越冬管理.510 病害和敌害防治.510.1 病害防治.510.2 敌害防治.511 养殖日志.5 DB35/T 1580-2016 III 前 言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福建省顺昌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顺昌金蛙养殖发展的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志武、余培建、樊海平、钟全福、周有明、连秋玉。DB35/T 1580-2016 1 棘胸蛙养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养殖环境条件、养殖池塘、设施设备、人工繁殖、蝌蚪培育、幼蛙和成蛙养殖、越冬管理、病害防治和生产记录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棘胸蛙的池塘养殖。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SC/T 0004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 SC/T 1056 蛙类配合饲料 3 环境条件 环境安静,荫凉潮湿。水源为山溪水、山泉水、水库下层水或地下水,水量充足,上游无污染,最高水温不超过28,水质符合GB 11607的要求。4 养殖池塘 4.1 基本要求 室内池要求通风、凉爽,屋顶部分透光,墙壁面积的20%左右开设透光窗户;室外池采用上方搭建遮阳凉棚或种植攀爬类瓜豆作物棚等方式遮阳。室内池为砖砌水泥抹面的水泥池构造,进排水对角设置,池底向排水口倾斜,溢水口高度比水深高1 cm,内外管口设防逃设施。室外池除水泥池构造外,也可采用与室内池结构相似、土质构造的池塘。设置土池构造的净化池,用于养殖废水净化,容积为养殖总水体的20%左右。4.2 种蛙池 水泥池构造,面积25 m230 m2,池深1.5 m,水深20 cm50 cm;池顶倒檐20 cm;池边周围或中央留一定面积的陆域,水域与陆域面积比为5:2,陆域水泥抹面或夯实,高出水面15 cm30 cm,配套种植陆生植物;水域内用石块或石板等营建栖息隐蔽所。4.3 产卵池 面积、结构同4.2,水域内适量种植聚草、石菖蒲等水生植物。DB35/T 1580-2016 2 4.4 孵化池 以室内池为宜,面积8 m210 m2,池深0.5 m0.6 m,水深30 cm40 cm。4.5 蝌蚪池 以室内池为宜,面积10 m220 m2,池深0.5 m0.6 m,水深20 cm30 cm,池中或池边设置陆域,水域与陆域面积比为5:1。4.6 幼蛙池 室内池或室外池,结构同4.2,面积20 m260 m2。4.7 成蛙养殖池 室内池或室外池,结构同4.2,面积30 m2100 m2。4.8 养殖池塘脱碱与消毒 新建水泥池使用前应进行脱碱处理,用1.0 g/m31.5 g/m3的草酸浸泡2 d3 d后换水,反复浸泡换水多次,至池水pH值稳定至 6.57.5。旧池或脱碱后的新池使用前7 d10 d,用75 g/m3生石灰或15 g/m3漂白粉全池浸泡24 h后,清水洗净备用。5 管理房及配套设施设备 应建有药品房、配电房、实验室等管理房及活饵培养等必要的设施设备。6 人工繁殖 6.1 种蛙 6.1.1 来源 种蛙应来源于有资质的棘胸蛙驯养场。6.1.2 质量要求及性别特征 2龄以上,体质健壮、色泽光亮、规格整齐、无伤残畸形。雄性个体体重200 g以上,前肢粗壮,内掌突婚垫明显,胸部黑棘发达,鸣声洪亮;雌性个体体重130 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卵巢轮廓隐约可见,手摸时富有弹性。雌雄应符合表1鉴别特征。表1 棘胸蛙种蛙雌雄鉴别特征 部位 雄蛙 雌蛙 背部 有许多窄长疣 分散着圆疣 咽部 咽侧有1对内声囊,有声囊孔 无 胸部 布满许多棘疣和黑棘 无 腹部 较粗糙、淡黄色 细嫩光滑、白色 DB35/T 1580-2016 3 6.1.3 放养 6.1.3.1 消毒 种蛙入池前用10 mg/L15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0 min15 min。6.1.3.2 放养密度 按(1.5:1)(2:1)雌雄比例,每平方米放养810只。6.1.3.3 饲养管理 种蛙入池3 d5 d后开始投喂饵料,以黄粉虫、大麦虫或蚯蚓等活饵为主,投喂时间为傍晚,日投喂量为蛙体重3%5%,以翌日清晨吃完为宜。每天早、晚巡池各1次,观察环境及种蛙活动情况,严防蛇鼠等天敌入侵;每天清理粪便及残饵,换水50%左右;每2 d3 d清污换水1次。每7 d用高锰酸钾或碘制剂或含氯消毒剂消毒水体1次,使用药物应符合NY 5071的规定。6.2 产卵和孵化 6.2.1 产卵 当水温升至15 以上时,挑选性成熟种蛙,参照6.1.3.1消毒,按雌雄比例(1.5:1)(2:1)放养于产卵池,放养密度为3 只/m24 只/m2,自然抱对产卵和排精。6.2.2 受精卵收集 产卵6 h后收集受精卵,下午3时后收集移至孵化池中孵化为宜。带水移卵,同一批卵宜同池孵化。卵粒入池前用15 mg/L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3 min5 min。6.2.3 受精卵孵化 6.2.3.1 孵化密度 500 粒/m21000 粒/m2。6.2.3.2 孵化条件 控制温度为15 25;保持微流水,溶解氧大于5 mg/L,水质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6.2.3.3 孵化管理 卵块应单层均匀平铺木制孵化框中,勿堆叠粘连成团;防止机械性震荡;随孵化时间延长,应逐渐加大流水量。每天早晚各巡查1次,检查水质、光照、卵粒孵化状况和是否有敌害生物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7 蝌蚪培育 7.1 放养 放养前用3 mg/L5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0 min15 min。1015日龄蝌蚪放养密度为1000 尾/m2500 尾/m2;30日龄以上放养密度为300 尾/m2200 尾/m2;体长5 cm以上放养密度可降至100 尾/m2200 尾/m2。亦可一次放养200 尾/m2300 尾/m2,将蝌蚪培育直至幼蛙。DB35/T 1580-2016 4 7.2 投饵 蝌蚪出膜第3 d,两鳃盖完全形成后开始投喂熟蛋黄或蝌蚪配合饲料,每日投喂量为510个熟蛋黄/万尾,或体重10%15%的蝌蚪配合饲料,早晚各投喂1次。投喂时将熟蛋黄用30目纱布包裹挤出后全池泼洒,蝌蚪配合饲料用少量水搅匀后全池泼洒。1020日龄(1.5 cm2 cm),逐渐改投鱼糜或蚯蚓糜或南瓜糜,日投喂量为100 g/万尾200 g/万尾。2030日龄(2 cm5 cm)以上,以投喂蝌蚪配合饲料为主,逐步将饲料投于饲料台上进行定点投喂,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200 g/万尾500 g/万尾。30日龄(或体长5 cm)以上,日投喂500 g/万尾800 g/万尾。日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摄食等情况灵活调整,配合饲料应符合SC/T 1056要求。7.3 水质管理 投放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供蝌蚪附着。前期水位控制在15 cm30 cm,后期30 cm50 cm;保持微流水。每次投喂后2 h清理粪便、残饵等,换水50%;每5 d用高锰酸钾0.8 g/m31.5 g/m3或含氯消毒剂0.5 g/m31.0 g/m3进行水体消毒,在夏季高温期及时加注新水,控制水温28 以下;水质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药物使用应符合NY 5071的规定。7.4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巡池,观察周围环境及蝌蚪生长等情况,防止蛇、鼠等敌害入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7.5 分级饲养 饲养30 d左右,个体出现较大分化时,按照规格分级饲养。7.6 变态调控 4月至7月孵出的蝌蚪,应提高饲料中动物性饲料比例,使蝌蚪能在当年7月至9月变态为幼蛙;8月至9月孵出的蝌蚪,采取适当降低动物性饵料比例及投饲量,增加放养密度等方法推迟变态时间,控制蝌蚪于越冬期结束后变态。8 幼蛙和成蛙养殖 8.1 放养 放养前用0.3%食盐水,浸浴5 min;或5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0 min。放养密度见表2。表2 棘胸蛙放养密度 规格(g/只)放养密度(只/m2)20 150200 2050 150100 5080 10080 80120 8060 120150 6040 150250 4020 250 20 8.2 投饵 DB35/T 1580-2016 5 投喂黄粉虫、蝇蛆、蚯蚓等活饵,幼蛙日投喂量为体重5%7%,成蛙日投喂量为体重的3%5%。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摄食等情况灵活调整,一般以每餐在20 min30 min内吃完为宜。水温低于15 或高于26 时,日投饵量应降至蛙体重的1%以下;水温高于30 或低于8 时,处于夏眠或冬眠状态,停止投饵。一般以傍晚投喂为好。8.3 水质管理 保持常流水,控制水温18 26;夏季高温期,水温过高时应及时加注新水、加大换水量,保持水温28 以下。每天投喂前应先把食台上的蛙粪、残饵洗扫干净;每10 d15 d用高锰酸钾或碘制剂或含氯消毒剂等消毒,药物使用应符合NY 5071的规定。8.4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1次,观察周围环境及生长等情况,检查有无蛇、鼠等敌害入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8.5 分级饲养 每2个月左右进行1次分级,按照大、中、小规格分级饲养。9 越冬管理 当水温降至l0 前,将室外蝌蚪及蛙移入室内或搭盖保温棚越冬。正常情况下不投饲,如果水温持续超过12,可少量投饵。提高池塘水位,同时池中放养水生植物,让蝌蚪和蛙在其中越冬,防止敌害生物和水面结冰。水温稳定在l5 以上时越冬结束,进入正常管理。10 病害和敌害防治 10.1 病害防治 严格进行养殖池塘、蝌蚪和蛙的入池消毒;每15 d20 d常规药物消毒水体;保持水质清新、环境适宜;定期检查蝌蚪及蛙,及时隔离和治疗患病的个体,药物使用应符合NY 5071规定。10.2 敌害防治 加盖防护网,防止鸟害;在进水和出水口加过滤网,防止鼠、蛇入侵。11 养殖日志 按照SC/T 0004 的要求进行养殖生产记录。DB35/T 15802016福建省地方标准棘胸蛙养殖技术规范DB35/T1580 2016*2016 年8 月第一版 2016 年8 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