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区超级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DB34/T 2359-2015.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江淮地区超级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DB34/T 2359-201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淮地区超级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DB34/T 2359-201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淮地区超级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DB34/T 2359-2015.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淮地区超级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DB34/T 2359-2015.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淮地区超级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DB34/T 2359-2015.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3592015 江淮地区超级杂交中籼稻单产 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 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800 kg Yields region super rice Jiang huai 文稿版次选择 2015-03-27 发布 2015-04-2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359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舒城县农技推广中心、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建平、汪新国、何森林、孔令娟、刘建军、范国斌、朱学步、许蓉、龚猛、江勇、何佐侬、汪永安、王智强、陈刚、周永进、钟玉珍、储成虎。DB34/T 23592015 1 江淮地区超级杂交中籼稻单产 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徽省江淮地区超级杂交中籼稻单产 800kg/667m2 栽培技术指标,包括产地环境、基础地力、品种选择、产量及穗粒结构、育秧、移栽、施肥、管水及病虫草防治等。本标准适用于中籼稻区(包括冬闲田、油菜茬),中苗移栽,采用手插方式的超级杂交稻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 5116 无公害食品 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3 产地环境 产地要求稻田平整,格田成方,每块田大小在 667m2 左右;水源充足,沟渠配套,独立排灌;耕层深厚,结构良好;土壤基础地力产量高于 400 kg/667m2,营养元素平衡而丰富,有机质含量 26.5 g/kg以上、全氮 1.6 g/kg 以上;农田生态环境符合 NY 5116 的规定。4 品种选择及产量结构指标 4.1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安徽省江淮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穗粒协调的大穗型迟熟超级杂交中籼稻品种(组合)。要求品种生育期 145 d 以上,叶片直立性好、耐肥抗倒、耐高温。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 的规定。4.2 产量及穗粒结构指标 产量指标:每 667m2 产量 800 kg。穗粒结构指标:偏大穗型品种每 667m2 有效穗 17 万19 万,每穗总粒数 220 粒250 粒,结实率 8588,千粒重 26 g28 g;大穗型品种每 667m2 有效穗 14 万15 万,每穗总粒数 270 粒300 粒,结实率 8586,千粒重 26 g27 g。5 育秧 DB34/T 23592015 2 5.1 秧苗标准 采用旱育秧,培育叶蘖同伸壮秧。移栽时叶龄 4.5 叶4.7 叶,株高小于 13 cm,单株茎粗 0.45 cm 以上,百苗地上部干重 5 g 以上,单株带蘖 12 个,根系短、白、粗。5.2 苗床培育 5.2.1 苗床选择 选择排灌条件、土质和肥力较好的田块作秧田,秧田与大田比为 1:10。5.2.2 苗床培肥 秧田在冬前冬耕冻垡的前提下,播前 15 d 进行床土培肥,每 667m2 施优质腐熟有机肥 500 kg、45复合肥 50 kg,连续旋耕2次。5.2.3 苗床规格 畦宽 1.4 m,沟宽 0.35 m,沟深 0.15 m;围沟宽 0.35 m,沟深 0.25 m。整畦完成后每亩苗床用3克百威 2 kg 均匀撒施。5.3 种子处理 每 667m2 大田准备种子 0.9 kg 1 kg,选择晴天晒种 2 h4 h 后,用 25咪鲜胺乳油 3000倍液浸种 30 h36 h 消毒。起水后稍沥水,即可用“旱育保姆”和 70噻虫嗪拌种剂(2 g 药剂拌 1 kg 种子)拌种待播。5.4 播期 以最佳抽穗期为标准,结合本地茬口特点和品种的生育特性,确定本地适宜播期,冬闲茬为 4 月25 日28 日,油菜茬为 5 月 1 日5 日,确保在 8 月 10 日20 日抽穗。5.5 播量 每 667m2 苗床播种 9 kg10 kg。每 m2 净苗床畦面播种干谷 1820 g。5.6 播种方法 播种前 1 d 下午苗床浇水后,每 667m2 苗床用 50敌磺钠 2 kg 兑水喷施进行土壤消毒。播种前苗床再次浇透水,使 015 cm 土层处于水分饱和状态。然后,分畦定量播种,每平方米苗床播种露白芽谷 25 g28 g。播后用板轻压,盖细土 0.5 cm 1.0 cm,以不见谷为度。盖种后每 667m2 苗床用 10丁噁 160 ml 均匀喷雾。再搭架盖膜或平铺薄膜保湿,平铺的膜上加盖少量稻草,以防高温烧苗。5.7 秧田管理 5.7.1 水分管理 齐苗后揭膜,浇一次透水,以后以控水控苗为主。中午不卷叶不补水,降雨排干沟水降湿。5.7.2 施肥用药 2 叶 1 心期施苗肥。每 667m2 用尿素 5 kg 兑成 1的肥液于下午 4 时后均匀喷施,晴天施肥后用清水淋洗秧苗。栽前 1 d2 d 喷施“送嫁药”,同时叶面喷施 1尿素液作送嫁肥。DB34/T 23592015 3 5.8 秧田期虫害防治 主要防治灰飞虱、稻蓟马等虫害,可用 50吡蚜酮.异丙威 500 倍液常规喷雾,每 667m2 喷药液15 kg20 kg。根据虫情防治 1 次2 次。6 移栽 6.1 整田标准 大田应及早干翻耕,晒垡,同时施用有机肥。移栽前1周灌水,旋耕,然后耙平待移栽。整田标准:田面平整,最大落差不能相差 3 cm,做到“实、平、光”。土壤 pH 值低至 5.5 左右的,在耕后耙前,每 667m2 施 25 kg 生石灰调酸,适当调高 pH 值。6.2 移栽期 根据茬口、播种期和秧龄适时移栽,冬闲茬 5 月 15 日18 日移栽,油菜茬 5 月 21 日25 日移栽。移栽秧龄 22 d23 d,叶龄 4.5 叶4.7 叶。6.3 移栽规格和密度 6.3.1 移栽规格 宽行窄株,行距 35 cm,穴距 16.67 cm;宽窄行,宽行距 46.7 cm,窄行距 23.33 cm,穴距16.67 cm。6.3.2 移栽密度 每 667m2 栽 1.14 万穴,每穴栽 2 粒种子苗,每 667m2 基本苗 2.28 万,每 667m2 基本茎蘖苗 5.5万6.0 万。6.3.3 移栽要求 东西向栽插,秧苗带土移栽、浅栽匀栽,保证栽插质量。插秧前留好围沟。移栽后第 3 d 及时补苗,防止出现缺苗和弱苗。7 大田管理 7.1 群体动态指标 栽后 3 d5 d 活棵返青;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 1.5 个叶龄够苗,每穴茎蘖苗达 13 个15 个;每 667m2 最高茎蘖苗 23 万26 万;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后叶色逐步褪淡,至倒 4 叶露尖前叶色明显落黄;拔节后上部叶片挺直,群体孕穗期末封行;收获前保持 3 片绿叶。7.2 施肥 7.2.1 施肥原则 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合;控制氮肥总量,适当减少基蘖肥的施用比例,增加穗肥施用比例;依据土壤钾素状况施用钾肥;注意锌肥和硅肥的配合施用。7.2.2 肥料运筹 DB34/T 23592015 4 7.2.2.1 施肥总量 每 667m2 总施氮量(化肥)为 18 kg19 kg,具体用量按土壤养分检测结果确定。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量以氮肥用量为基准,按照氮:磷:钾肥10.51.1 的比例,配方施肥。7.2.2.2 运筹比例 基蘖肥氮与穗肥氮的比例为 555.54.5。基肥与追肥比例可以根据当地土壤肥力情况进行微调,一般是土壤肥力高的田块基肥用量可以适当降低。7.2.3 施肥时期与方法 7.2.3.1 基肥 前茬秸秆全量还田,耕翻前 667m2 施腐熟有机肥 300 kg500 kg;耕后整地前 667m2 施 32水稻配方肥(N12:P2O56:K2O14)40 kg,锌肥 1 kg。7.2.3.2 分蘖肥 分蘖肥分两次施,第一次在栽移后 5 d6 d,每 667m2 施 32水稻配方肥(12-6-14)35 kg。第二次在移栽后 12 d,每 667m2 施 32配方肥 5 kg 作平衡肥。拔节前每 667m2 施高效硅肥 5 kg10 kg。7.2.3.3 穗肥 促花肥查叶龄定施肥时间,看叶色定施氮量,一般在群体叶色正常“落黄”、叶片挺直情况下,在倒4叶露尖、主茎抽穗前 32 d33 d 追施;每 667m2 施 32水稻配方肥(12-6-14)35 kg 40 kg。保花肥在倒 2 叶露尖、主茎抽穗前 21 d22 d 追施,每 667m2 施 32水稻配方肥(12-6-14)30 kg。灌浆结实期进行根外追肥,每 667m2 用磷酸二氢钾 250 g 加尿素 500 g 对水 50 kg 叶面喷施,同时喷施通丰营养液等叶面肥,隔 7 d 喷施一次,连续喷施 23 次。7.3 水浆管理 7.3.1 生育前期 移栽后阴天保持湿润立苗 1 d,促使根系下扎;晴天灌浅水。移栽到有效分蘖临界期前 1.5 个叶龄采用间歇灌溉,每次灌水 2 cm3 cm,落干后再次上水。7.3.2 生育中期 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 1.5 个2 个叶龄期,群体茎蘖苗数达到预定穗数的 70时,排水晒田。每隔 10 行秧苗开一个深 15 cm 的丰产沟,并在大田四周开一条宽 30 cm、深 30 cm 的围沟。晒田标准要求达到叶色明显落黄,叶片直立,田面板实。田面开裂较大时应采用灌跑马水多次轻晒的方法,直至幼穗分化期前结束。7.3.3 生育后期 拔节后浅湿交替灌溉;孕穗到抽穗扬花期保持 2 cm3 cm 浅水层,遇高温灌深水,保持 7 cm8 cm 深水层。灌浆至成熟期间歇灌溉,干湿交替、以湿为主,以气养根,以根保叶。后期切忌断水过早,成熟前一周视需要灌一次跑马水,防止早衰。7.4 病虫草防治 DB34/T 23592015 5 7.4.1 防治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严格控害减损,突出重大病虫关键时期的防控,大力推广专业化防治,针对性地选用对路农药,适时进行统防统治,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农药的使用应符合 GB/T 8321 及 GB 4285 的要求。7.4.2 防治时期和防治重点 7.4.2.1 播种至秧田期 重点防治种传病害(恶苗病、苗稻瘟等)、灰飞虱、一代螟虫等。7.4.2.2 大田分蘖期 以防治灰飞虱为主兼治稻蓟马。大田分蘖后期至拔节期注意二化螟、大螟的防治。7.4.2.3 拔节期至灌浆结实期 重点做好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稻粒黑粉病的预防,兼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二代;对稻曲病和稻粒黑粉病关键要做好破口前 10 d、破口期和齐穗期 3 次预防;稻瘟病要做好破口前期、齐穗期的 2 次预防。水稻进入扬花灌浆后要注意四代稻飞虱的防治(防治 1 次2 次),同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做好枝梗瘟的预防。施药方法和用药数量具体见附录A。8 收获 当 90以上的谷粒黄熟,抢晴天及时机械收获。DB34/T 23592015 6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江淮地区超级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表A.1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关键时期 关键病虫 防治指标 关键技术 秧田期(播前晒种到移栽前)恶苗病、灰飞虱、稻蓟马、稻螟虫(二化螟、三化螟)预防措施 播种期:播前晒种 2 h-4 h,用 25咪鲜胺 EC 3000 倍液浸种,浸种 30 h-36 h。起水后稍沥水,即可用“旱育保姆”和 70噻虫嗪拌种剂(2 g 药剂拌 1 kg 种子)拌种待播。秧田期:秧苗二叶一心期防治灰飞虱、稻蓟马等,可用 50吡蚜酮 异丙威或噻虫嗪 500 倍液常规喷雾,每 667m2 喷药液 15 kg-20 kg,根据虫情防治 1-2 次。分蘖前期(栽后 20 d 内)灰飞虱 稻蓟马 黑条矮缩病 百丛虫量 200头若虫高峰期 黑条矮缩病:根据灰飞虱发生量(百丛虫量 200 头)确定防治次数,一般防治 2-3 次。每 667m2 用 50异丙.吡蚜酮 40 g 或用 25吡蚜酮 20 g-30 g,交替防治,灰飞虱重发年份每 667m2 加 20宁南霉素 200 ml 预防黑条矮缩病,增强植株抗逆性。分蘖期除草:在秧苗移栽后 6 d-7 d,每亩用 10吡嘧磺隆(或苄磺隆)20 g,加 30丙草胺 50 ml 拌细土 20 kg 撒施,田间保水 2 cm-3 cm。秧苗栽后 7 d-10 d,根据草情,每 667m2 用 2.5五氟磺草胺(稻杰)60 ml-80 ml 兑水 20 kg-30 kg 喷雾。防除稗草和其他阔叶杂草。施药时田间保持无水或湿润状态,施药后 1 d 上水,保水 5 d-7 d。分蘖中期至孕穗期(栽后20-60 d)稻飞虱 稻纵卷叶螟 二化螟 大螟 纹枯病 等 1000 头/百丛 50 头/百丛 卵 50 块/667m2 病丛率20 二化螟(一代、二代):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药,每 667m2 选用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SC)10 ml 或选用四氯虫酰胺、氟虫双酰胺等药剂开展防治。大螟:每 667m2 用 40二嗪.辛 EC 150 ml 防治。稻纵二代:在幼虫 1-2 龄,每 667m2 选用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SC)10 ml 或选用四氯虫酰胺等农药防治。纹枯病:每 667m2 选用 24噻呋酰胺 30 ml 或苯醚丙环唑等药剂防治两次。防治时可结合病虫发生情况,混配进行防治。DB34/T 23592015 7 表 A.1(续)关键时期 关键病虫 防治指标 关键技术 孕穗至 灌浆 结实期 稻飞虱 稻纵卷叶螟 二化螟 纹枯病 稻瘟病 稻曲病等 1500 头/百丛 50 头/百丛 枯鞘株率 3 病丛率 20 预防 稻曲病等穗期病害:在破口前 10 天(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平)施药,每 667m2 用 10闻曲令(井腊芽)100 ml 或苯醚丙环唑、咪鲜戌、醚菌酯氟环唑等药剂。稻飞虱:每 667m2 用 25噻虫嗪 8 g 或 10烯啶虫胺 50 ml 等,破口期视虫情再治一次。稻瘟病等穗期病害:每 667m2 用 40稻瘟灵 100 ml 或三环唑、春雷霉素、咪鲜胺等药剂防治;齐穗期视天气情况补治 1 次,以稻飞虱为主治对象,兼治枝梗瘟等其它病害。在水稻生育后期,以防治穗颈瘟、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为主,兼治螟虫等,确定主治对象,合理混配药剂,达到“一喷多防”。不同类型农药交替轮换使用。施药时田间尽量保持浅水层,无水田块,适当加大用水量,确保防治效果。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