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3432015 旱茬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Fully mechan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standard on the dry stubble wheat 文稿版次选择 2015-03-27 发布 2015-04-2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343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根据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蒙城县农技推广中心、颍上县农业委员会、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世州、曹承富、蔡海涛、乔玉强、王冠军、赵竹、高波、夏云祥、乔胜秋、王丽芳。DB34/T 23432015 1 旱茬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旱茬小麦生产中耕整地、播种、田管和收获四个主要环节的机械化作业规范,提出了各环节中的技术要点、田间作业操作规程和机械化栽培技术指标等。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淮北旱茬小麦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0395.1 农林机械 安全 第1部分:总则 GB 10395.8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 安全技术要求 第8部分:排灌泵和泵机组 GB/T 29402.1 谷物和豆类储存 第1部分:谷物储存的一般建议 LS/T 1205 粮食烘干机操作规程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499 旋耕机 作业质量 NY/T 500 秸秆粉碎还田机 作业质量 NY/T 995 谷物(小麦)联合收获机械 作业质量 NY/T 2274 缓释肥料 效果试验和评价要求 DB34/T 317-2003 小麦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 DB34/T 1097-2013 淮北地区旱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3 产量目标和产量结构 3.1 产量目标 每 667 m2 小麦产量 550 kg 以上。3.2 产量结构 穗数 42 万48 万/667 m2,每穗粒数 33 粒36 粒,千粒重 38 g42 g。4 机械配置要求 4.1 秸秆粉碎灭茬还田机 DB34/T 23432015 2 秸秆粉碎装置主要采用锤爪或弯刀。配套动力:44 kw(60 马力)以上拖拉机,工作效率:2000 m24000 m2/h(36 亩/小时)。4.2 铧式犁 主要功能是土壤耕翻和破碎土块,耕地深度 18 cm26 cm。配套动力:62.5 kw(85 马力)以上拖拉机,工作效率:2668 m24669 m2/h(47 亩/小时)。4.3 深松机 破除地表土壤板结、疏松土壤的作用。工作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准,25 cm 以上深度;配套动力:51.4 kw(70 马力)以上,工作效率:6670 m220010 m2/h(1030 亩/小时)。4.4 旋耕机 主要与拖拉机配套完成耕、耙作业,用于耕后碎土,平整地表,同时切碎埋在地表以下的根茬。配套动力:51.4 kw(70 马力)以上拖拉机,工作效率:5336 m29338 m2/h(814 亩/小时)。4.5 条播机 独立条播机,在秸秆还田的土壤中使用圆盘开沟器,在无秸秆的土壤中,可更换箭铲式开沟器。配套动力:8.82 kw(12 马力)以上拖拉机;播种深度:2 cm5 cm;工作效率:2000 m24000 m2/h(3亩6 亩/小时)。旋耕、播种、施肥及盖土一体化的条播机,配套动力:36.7 kw(50 马力)以上拖拉机,旋耕深度:10 cm15 cm;播种深度:2 cm5 cm;工作效率:3335m26670 m2/h(5 亩10 亩/小时)。4.6 喷灌设备 喷灌系统常用的水泵有离心泵、自吸式离心泵、长轴井泵、深井潜水泵等。可选用电力、柴油机或拖拉机等作为动力机与水泵配套。动力机功率的大小根据水泵的配套要求而定。水泵机组的安全要求应符合 GB 10395.1 和 GB 10395.8 中的规定。4.7 植保机 4.7.1 自走式高杆喷雾机 自带柴油或汽油发动机,功率:8.6 kw/3600rpm 以上;工作效率:13340 m253360 m2/h(2080 亩/小时)。4.7.2 背负式机动喷雾喷粉机 自带汽油发动机,功率:1.182.1 kw;作业效率:5336 m28004 m2/h(812 亩/小时)。4.7.3 动喷雾器 一次充电连续工作时间大于 10 小时。4.8 联合收割机 全喂入式谷物联合收割机,配套动力:65 kw(88.4 马力)以上;作业效率:4000 m212000 m2/h(6 亩18 亩/小时);总损失率:小麦 1.2。DB34/T 23432015 3 5 机械耕整地 5.1 前茬秸秆粉碎还田 前茬作物收获后,必须适时灭茬,在土壤宜耕期内进行耕作。对需进行秸秆还田或灭茬的田块,选择秸秆还田机或反转旋耕灭茬机进行秸秆还田或灭茬作业。5.2 秸秆粉碎质量 提倡玉米秸秆还田。前茬秸秆还田作业质量规范应符合 NY/T 500 规定指标。5.3 精细整地 要求土壤深耕或深松,耕深 16 cm25 cm,畦面平整,无明暗坷垃,耕后耙碎保墒,达到上松下实。播前土壤墒情不足的应造墒,坚持足墒播种,保证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7085。3 年深翻或深松一次。5.4 旋耕作业 淮北地区小麦整地中旋耕作业质量规范应符合 NY/T 499 规定指标。6 机械播种 6.1 种子质量 选用的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 规定指标。6.2 种子处理 未经包衣的种子可采用药剂拌种方法处理。50 kg 麦种用 50辛硫磷乳油 50 ml 或 40甲基异柳磷乳油 50 ml 加 20三唑酮乳油 50 ml(或 15三唑酮粉剂 75 g)或 2戊唑醇湿拌剂 75 g 放入喷雾器内,加水 3 kg 搅匀边喷边拌。拌种后待麦种晾干可播种。6.3 施肥 6.3.1 施肥原则 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氮、磷、钾肥配合,基追结合,氮肥后移;根据土壤硼、锌、锰等含量针对性地使用微量元素。肥料使用应符合 NY/T 496 的规定。可以选择小麦专业型缓释肥,一次性基肥施入,缓释肥使用应符合 NY/T 2274 的规定。6.3.2 施肥总量 每 667 m2 施纯氮 16 kg18 kg、五氧化二磷 5 kg6 kg、氧化钾 6 kg8 kg、硫酸锌 1 kg。6.3.3 肥料分配 有机肥、磷、钾化肥及锌肥一次性全部用作基肥;氮肥的 5060做基肥,4050拔节期追施。DB34/T 23432015 4 6.3.4 施肥方法 基肥可采用旋耕深施或旋耕施肥播种一体机施用。6.4 机械播种 6.4.1 播期 淮北中部地区播种适期:弱冬性品种 10 月 5 日10 月 15 日;半冬性品种 10 月 10 日10月 20 日;淮北北部和南部相应提前或推迟 3 天5 天。6.4.2 播量 淮北地区旱茬小麦播量参照 DB34/T 1097-2013 中 9.2 规定内容。6.4.3 播种质量 机械条播,行距 20 cm23 cm,播种深度 3 cm5 cm;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深浅一致,覆土严密,地头整齐。6.4.4 镇压 小麦播种后应镇压,增加土壤的紧密程度,使下层水分上升,利于种子发芽出苗。7 机械田管 7.1 机械灌溉 7.1.1 灌溉原则 7.1.1.1 小麦生育期如天气干旱,土壤水分不足,蒸发量大,应及时灌水。7.1.1.2 麦苗处在无效分蘖期,群体大、长势旺,虽遇干旱,应减少灌水量。7.1.1.3 如遇冬季低温冻害或生育后期干热风的发生,应提早灌水。7.1.2 灌溉方式 选择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作业技术参照 DB34/T 317-2003 中 5.0 的规定。7.2 机械镇压 7.2.1 建议在起身期前后长势过旺的麦田进行镇压。7.2.2 选用与拖拉机轮距相配套的圆柱型镇压滚为宜。7.3 机械植保 7.3.1 防控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本标准植保机械适用于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以及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的施用。在农药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 GB 4285 和 GB/T 8321。DB34/T 23432015 5 7.3.2 化控防倒 在小麦返青后拔节前,每 667 m2 茎蘖数超过110万的麦田及抗倒伏能力差的品种,喷施矮壮素,防止倒伏,在拔节初期每 667 m2 用 0.150.3矮壮素溶液 50 kg75 kg,叶面喷施,务求喷匀。7.3.3 叶面喷肥 小麦抽穗至成熟前 20 d,每 667 m2 叶面喷施 0.3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50 kg,缺氮的麦田可加喷 12的尿素。可把磷酸二氢钾、尿素与杀虫剂、杀菌剂等混配,达到“一喷三防”的效果。7.3.4 化学除草 7.3.4.1 化学除草时期 小麦幼苗期是最佳时期,返青期是补充时期,拔节后禁用除草剂进行化除。7.3.4.2 阔叶杂草 当田间杂草密度达 50 株/m2 以上时,在温度和土壤墒情适宜时,进行化学除草。以阔叶杂草为主的地块,每 667 m2 用 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 50 ml,或亩用 75苯磺隆干悬浮剂(667 m2 有效成分 1 g)于杂草 3 叶5 叶期对水 40 kg。7.3.4.3 禾本科杂草 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每 667 m2 用 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 40 ml60 ml,或 667 m2 用10精恶唑禾草灵乳油 25 ml 于杂草 3 叶5 叶期对水 40 kg。7.3.4.4 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生 禾本科、阔叶杂草混生地块,每 667 m2 用 30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 20 ml30 ml,或 667 m2用 50高渗异丙隆可湿粉 125 g 于小麦 1.5 叶3 叶期对水 40 kg;或 667 m2 用 48麦草畏水剂25 ml+50异丙隆可湿粉 125 g 于小麦 3 叶5 叶期对水 40 kg。7.3.5 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病虫害具体防治方法详见附录A,具体用药量可根据药剂有效用量折算。8 机械联合收获 8.1 收获时期 机械收获应在小麦的蜡熟末期或完熟期进行。地块中应基本无自然落粒,植株不倒伏、地表无积水、小麦籽粒含水率为 1020,茎秆含水率为 2030。8.2 技术规范 小麦收获作业技术要点参照 DB34/T 317-2003 中 7.0 的规定,小麦收获作业质量参照 NY/T 995的规定。8.3 提倡秸秆还田 禁止田间焚烧秸秆,提倡秸秆还田。DB34/T 23432015 6 8.4 烘干处理 收获后及时烘干或晾晒。烘干作业规范参照 LS/T 1205 的规定。8.5 安全仓储 小麦入库安全仓储要求,应符合 GB/T 29402.1 的规定。DB34/T 23432015 7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病虫害防治方法 表A.1 病虫害防治方法 防治对象 防治时期 防治指标 防治方法 纹枯病 分蘖末期或返青期防治 苗期可侵染,拔节后达到发病高峰,病株率达 20 选用 20井冈霉素(667m2 有效成分 9 g),或丙环唑乳油(667m2 有效成分 9 g),或 10井蜡芽悬浮剂(667m2 有效成分 25 g)对水 50 kg,对小麦茎基部进行喷洒。重发区首次喷药后隔 1 周再喷药 1 次。白粉病 返青至 抽穗期 自幼苗至抽穗均可发生,春季病叶率达 20时 选用 12.5烯唑醇可湿粉(或乳油)(667m2 有效成分 8 g),或 20三唑酮乳油(667 m2 有效成分 20 g)对水喷雾防治。并视田间病情发展情况,重病田再补治 1 次。赤霉病 抽穗至 扬花初期 扬花期如遇多雨高湿天气,积极预防 选用 20氰烯菌酯悬乳剂 100 ml;或 30戊福可湿性粉剂 90 g;或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 g;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75 g,每 667m2 对水 45 kg 均匀喷雾。57 天后可再喷一次,以确保防治效果。锈病 苗期至 抽穗期 大田平均病叶率 1时要立即进行普治,重病田要进行二次防治 选用烯唑醇(667m2 有效成分 5 g),或腈菌唑(667m2 有效成分 4 g)对水叶面喷雾。麦蜘蛛 返青至 拔节期 1 米行长(条播)麦苗有螨 1500 头或 1 百株麦苗(散播)有螨 500 头 每 667m2 选用阿维菌素 1.8乳油 20003000倍液,或 50马拉辛硫磷 2000 倍液喷雾。蚜虫 苗期至穗期 百株蚜量苗期大于 500 头、穗期大于 800 头、并且小麦蚜虫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小于 1:322 时 选用吡虫啉(667m2 有效成分 4 g),或啶虫脒(667m2 有效成分 2 g),或 24抗蚜吡虫啉(667 m2 有效成分 3.6 g4.8 g)对水喷雾防治 吸浆虫 拔节至穗期 高密度虫口基数每样方(10 cm10 cm20 cm)虫量大于 40 头田块分别于吸浆虫中蛹盛期、成虫盛期药剂各防治 1 次;低密度虫口基数(每小方虫量 5 头40 头)田块于吸浆虫成虫盛期药剂防治 1 次。中蛹盛期防治:选用辛硫磷(667m2 有效成分 75 g)拌细土 20 kg 均匀撒到麦田,并用绳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土触土。药后浇水或雨前施药效果更好。成虫盛期防治:选用 50倍硫磷乳油(667m2 有效成分 37.5 g)或高效氯氰菊酯(667m2 有效成分 2.2 g)对水喷雾防治;或选用敌敌畏乳油(667m2 有效成分80 g)拌细土 20 kg 撒施防治。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