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莲培育技术规程DB35/T 1254-2012.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金线莲培育技术规程DB35/T 1254-201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金线莲培育技术规程DB35/T 1254-201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金线莲培育技术规程DB35/T 1254-2012.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金线莲培育技术规程DB35/T 1254-2012.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金线莲培育技术规程DB35/T 1254-2012.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11.120.01 B38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2542012 金线莲培育技术规程 2012-05-04发布 2012-08-05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12542012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组培瓶苗培育.1 4.1 培养器皿.2 4.2 培养基.2 4.3 接种操作.2 4.4 培养室.2 4.5 初代培养.2 4.6 继代培养.3 4.7 生根培养.3 5 组培苗栽培.3 5.1 场地.3 5.2 基质.3 5.3 移栽.3 5.4 栽后管理.4 5.5 主要病虫害防治.4 5.6 采收.5 6 技术档案.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MS 基本培养基配方.7 附录 B(规范性附录)不同培养阶段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组合.9 附录 C(规范性附录)培养基母液配制方法.10 附录 D(资料性附录)金线莲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12 DB35/T 1254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明溪县现代农业科技开发中心、福建省金草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永安市黄泥家有限责任公司、永安市农业局、德化县龙盛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裕德、汪长水、高小坤、陈春、温成华、陈咏梅、沈绍榕、吴兴明、张淑强、黄碧华。DB35/T 12542012 1 金线莲培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线莲培育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组培瓶苗培育,组培苗栽培和技术档案等。本标准适用于金线莲的培育。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组织培养 在无菌人工培养基上,对植物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以及原生质体进行培养,以形成再生植株或新的育种材料的生物技术。3.2 初代培养 将植株上分离下来的离体材料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得到可增殖的无菌培养物的培养过程。3.3 继代培养 初代培养后新增殖的培养物转移到新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的过程称继代培养。3.4 生根培养 继代培养得到芽苗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上进行诱导生根培养,形成再生植株的过程。3.5 组培瓶苗 DB35/T 12542012 2 通过组织培养过程得到的,尚在组织培养容器(瓶、杯)中生长的植株。3.6 组培苗 组培瓶苗经炼苗后去除容器、培养基的植株。4 组培瓶苗培育 4.1 培养器皿 4.1.1 培养器皿选用无色透明、可耐高温高压的玻璃瓶或塑料容器。4.1.2 培养器皿的洗涤 4.1.2.1 新购进的培养器皿先用浓度 1%的稀盐酸浸泡 12 h,洗刷冲洗后晾干。4.1.2.2 使用过的培养器皿先在含有洗衣粉等洗涤剂的清水中洗刷干净,用清水冲洗后晾干。4.1.2.3 内含污染培养物的培养器皿,先进行蒸汽高压灭菌,再打开盖子洗刷冲洗后晾干。4.2 培养基 4.2.1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基本培养基采用 MS 培养基,具体配方见附录 A。4.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选择:根据培养阶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详情见附录B。4.2.3 蔗糖:食用白糖 20 gL-130 gL-1。4.2.4 凝固剂:琼脂或卡拉胶 6.0 gL-17.0 gL-1。4.2.5 酸碱度调节剂:用浓度为 1 mgL-1的氢氧化钠或盐酸溶液调整 pH 值。4.2.6 培养基配制 4.2.6.1 母液配制:用蒸馏水将不同类别的培养剂成分按所需浓度的 10 倍200 倍配制成母液,配制好后置于 24冰箱冷藏,MS 基本培养基母液配制方法见附录 C。4.2.6.2 培养基制作:将清水(培养基配制总量的 1/3左右)、糖和凝固剂放入培养基定容器,边加热边搅拌使其完全溶解;依照培养基配方,按比例吸取母液注入定容器,边搅拌边加清水并定容;用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调整 pH 值至 5.205.80。将制作的培养基分装至培养容器中,封好容器盖,并在温度达 121、压力为 0.11 Mpa 的条件下蒸汽高压灭菌 15 min20 min。4.3 接种操作 4.3.1 接种室应保持无尘清洁,一般每 3个月用甲醛和高锰酸钾混合产生的蒸汽熏蒸 1次,接种前用紫外线灯消毒 20min;操作人员服装和操作工具在 121、0.11 Mpa 高压蒸汽灭菌锅中灭菌 25 min。4.3.2 接种人员进入接种室前,双手要洗净,入室时穿戴经消毒的工作服、帽子、口罩和鞋子等。接种前应先打开超净工作台使之处于工作状态 10min;用手持喷雾器(装有 75%酒精)对超净工作台内壁DB35/T 12542012 3 喷雾和沾有 75%酒精的纱布擦拭操作人员双手和超净工作台内壁。解剖刀、镊子等接种器具在高温消毒器中 300高温灭菌 30s后,放在灭菌支架上经冷却备用。4.3.3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消毒好的外植体或继代材料用镊子取出,置于灭菌后的接种盘中进行切割处理,再用镊子接种入培养基,盖好盖子。4.4 培养室 保持清洁,一般每3个月用甲醛和高锰酸钾混合产生的蒸汽熏蒸1次;培养室的光源采用日光灯。4.5 初代培养 4.5.1 外植体选取: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植株的茎尖或带节的茎段为外植体。4.5.2 外植体的消毒:将外植体用 1洗洁精溶液清洗,然后置流水下冲洗 30 min 以上;在超净工作台上用 75%酒精消毒 10 S30 s,再用01升汞消毒 5 min8 min,消毒的时间依据外植体木质化 程度而定;最后用无菌水清洗 5 次6 次,沥干水分。4.5.3 外植体培养:消毒好的外植体接入初代培养基,接种好的外植体置于培养室进行培养。培养室温度保持在 252。一般先暗培养 7d,然后置于光照强度 1000 Lx1500 Lx,光照时间 10 h/d 的培养室中培养。4.6 继代培养 4.6.1 继代增殖培养通过不定芽途径进行扩繁。4.6.2 接种时,将丛生芽切割成长度 1.0 cm1.5 cm 的芽段置于继代培养基上。4.6.3 继代苗培养室温度控制在 252,光照强度 1000 Lx1500 Lx、光照时间 10 h/d。4.6.4 继代培养周期 40 d50 d。4.6.5 继代培养的代数不宜超过 10 代。4.7 生根培养 4.7.1 选取顶端完好、生长健壮、长 2.0 cm 以上、带 12 个叶片的继代芽苗,基部插入生根培养基。4.7.2 刚接种的材料,先暗培养 3d,培养室温度控制在 262。然后转移至光照强度 1000 Lx1500 Lx、时间 10 h/d 条件下培养。培养 40 d50 d,长出新根后转移到自然散射光下进行炼苗。4.7.3 炼苗 7 d,达到合格苗标准后,可出瓶栽培。5 组培苗栽培 5.1 场地 5.1.1 设施栽培:大棚要求能够调节温、湿度以及光照强度。5.1.2 林下栽培:秋、夏季节可以在郁闭度为 0.7 左右的阔叶林下栽培,林下栽培应防止蛇、鸟等野生动物的危害。5.2 基质 DB35/T 12542012 4 基质必须透水透气无污染,可选用炭质草炭土、泥炭土、炭化谷壳、细松树皮、竹炭粉、珍珠岩等。5.3 移栽 5.3.1 组培苗要求无病虫害,叶片舒展,色泽正常,宽度1.8 cm 的叶片数不少于 2 片;根系正常,根尖颜色呈乳白色,根条数2 条,长度1.5 cm;苗高4.5 cm,茎粗3 mm。5.3.2 组培苗移栽前基部的培养基用清水漂洗干净,整齐排放在塑料筛里,用 0.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1 min 2 min,然后用清水漂洗。5.3.3 移栽时基质保持湿润疏松。移植深度为第一条气生根根尖刚好触及基质,栽植密度 500 株/m2600株/m2,移植后及时遮荫、保湿。5.4 栽后管理 5.4.1 水分 栽后 20 d 内,培养环境空气湿度保持在 80%95%;栽植 20 d后,空气湿度保持在 80%90%,基质含水量用手紧握刚好可以挤出水来。5.4.2 温度 温度保持在 2030,遇到高温和低温天气,进行人工升降温调节。5.4.3 光照 光照强度 3000 Lx 5500 Lx,可用遮阳网调节。5.4.4 施肥 5.4.4.1 苗木栽植 30d 内每5d 进行 1 次根外施肥,30d 后根外施肥每 10d1 次,浇肥每 15d1 次,采收前 15d 停止施肥。5.4.4.2 肥料选用:肥料以腐殖酸肥、有机肥为主,主要用植物氨基酸、蔬果鲜、丰叶宝等。成活前根外施肥一般用植物氨基酸 1000 倍液喷施,成活后用植物氨基酸 400 倍液600 倍液、丰叶宝 600倍液、蔬果鲜 600倍液轮流喷施,追肥可用根部营养液 600 倍液淋灌。5.4.4.3 稀释肥料用的水应是干净无污染的清水。5.5 主要病虫害防治 5.5.1 主要病虫害 5.5.1.1 病害主要有软腐病、茎腐病、炭疽病及霜霉病等。5.5.1.2 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蜗牛、蛞蝓、红蜘蛛、螨类以及蝼蛄等。5.5.2 防治方法 5.5.2.1 病害防治方法 5.5.2.1.1 基质用浓度为 0.5%的高锰酸钾溶液搅拌消毒。5.5.2.1.2 及时清除染病植株,并保持栽培场地通风透气。DB35/T 12542012 5 5.5.2.1.3 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具体方法见附录 D。5.5.2.2 虫害防治方法 5.5.2.2.1 采用防虫网,封闭管理。5.5.2.2.2 地老虎、蜗牛、蛞蝓以及蝼蛄可采用人工捕杀或诱杀。5.5.2.2.3 红蜘蛛、螨类可用农药防治,具体方法见附录 D。5.5.3 农药使用次数、使用方法和安全间隔期必须符合 GB 4285、GB/T 8321 的要求。5.6 采收 栽植4个月以上,株高10 cm以上鲜重达1 g/株以上,可采收。采收前30 d,不能施药。6 技术档案 建立技术档案,记录种源、继代代数、栽植地点、品种、栽植时间、施肥情况、用药情况等内容。A DB35/T 12542012 6 A B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MS 基本培养基配方 A.1 MS基本培养基配方见表A.1。表A.1 MS 基本培养基配方 单位:mg/L 成分 MS NH4NO3 1 650 KNO3 1 900 CaCl22H2O 440 MgSO47H2O 370 KH2PO4 170 FeSO47H2O 27.8 Na2-EDTA 37.3 MnSO44H2O 22.3 ZnSO47H2O 8.6 CuSO45H2O 0.025 Na2MoO42H2O 0.25 CoCl26H2O 0.025 KI 0.83 H3BO3 6.2 烟酸 0.5 盐酸硫胺素 0.1 盐酸砒哆醇 0.5 甘氨酸 2 肌醇 100 DB35/T 12542012 7 B C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不同培养阶段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组合 B.1 不同培养阶段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组合见表B.1。表B.1 不同培养阶段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组合 培养阶段 生长调节剂的组合 初代培养 6-苄基腺嘌呤(6-BA)2.5 mgL-1+萘乙酸(NAA)0.2mgL-1 继代培养 6-苄基腺嘌呤(6-BA)1.5-3 mgL-1+萘乙酸(NAA)0.2mgL-1 生根培养 吲哚丁酸(IBA)1.0 mgL-1+萘乙酸(NAA)0.5mgL-1 DB35/T 12542012 8 C D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培养基母液配制方法 C.1 培养基母液配制方法见表C.1。表C.1 培养基母液配制方法 母液种类 配1L培养基 编号 种类 成分 规定量(mg)扩大倍数 称取量(mg)母液体积(mL)吸取量(mL)NH4NO3 1 650 16500 KNO3 1 900 19000 MgSO47H2O 370 3700 1 大量 元素 KH2PO4 170 10 1700 1000 100 2 钙盐 CaCl22H2O 440 10 4400 1000 100 FeSO47H2O 27.8 2780 3 铁盐 Na2-EDTA 37.3 100 3730 1000 10 MnSO44H2O 22.3 2230 ZnSO47H2O 8.6 860 CuSO45H2O 0.025 2.5 NaMoO42H2O 0.25 25 CoCl26H2O 0.025 2.5 KI 0.83 83 4 微量 元素 H3BO3 6.2 100 620 1000 10 烟酸 0.5 25 盐酸硫胺素 0.1 5 盐酸吡哆醇 0.5 25 甘氨酸 2 100 5 有机物 肌醇 100 50 5000 500 10 6 细胞分裂素 6-苄基腺嘌呤 1.53.0 10 100 1000 1020 7 生长素 萘乙酸 0.20.5 10 100 1000 25 8 生长素 吲哚丁酸 1 10 100 1000 10 DB35/T 12542012 9 D E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金线莲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D.1 金线莲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见表D1。表D.1 金线莲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病虫害名称 使用药剂名称 使用方法 软腐病 72%农用硫酸链霉素 3000倍液4000倍液每,喷雾或灌根。茎腐病 可杀得(77%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00倍液,喷雾。炭疽病 甲基托布津(5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霜霉病 波 尔 多 液 1:1:200的溶液,喷雾。小地老虎 乐斯本(48%乳油)按糖、醋、酒、水比例为3412加入少量乐斯本,装进诱杀盆,白天盖好,晚上掀起诱杀。红蜘蛛、螨虫 阿维菌素(1.8%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_ DB35/T 12542012 福建省地方标准 金线莲培育技术规程 DB35/T 12542012*2012年 8月第一版 2012年 8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