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缘阿扁叶蜂防治技术规程DB34/T 1847-2013.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黄缘阿扁叶蜂防治技术规程DB34/T 1847-201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黄缘阿扁叶蜂防治技术规程DB34/T 1847-201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黄缘阿扁叶蜂防治技术规程DB34/T 1847-2013.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黄缘阿扁叶蜂防治技术规程DB34/T 1847-2013.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黄缘阿扁叶蜂防治技术规程DB34/T 1847-2013.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16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8472013 黄缘阿扁叶蜂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ontrolling Acantholyda flavomarginata Maa 2013-04-07 发布 2013-04-0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1847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铜陵市林业局、舒城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怀宁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蒋丽雅、张国庆、张宏、孙倩、胡德松、汪波、郭树林、戴胜红。DB34/T 18472013 1 黄缘阿扁叶蜂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缘阿扁叶蜂(Acantholyda flavomarginata Maa)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确立了防治对策,给出了虫情监测、预测预报方法和防治措施,以及防治效果检查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黄缘阿扁叶蜂的监测与防治,其他松叶蜂的防治,也可以参照本标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LY/T 168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黄缘阿扁叶蜂Acantholyda flavomarginata Maa 属膜翅目(Hymenoptera)广腰亚目(Symphyta)扁叶蜂科(Pamphiliidae)阿扁叶蜂属(Acantholyda)。主要寄主是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 Franch、华山松 Pinus armandi Franch、台湾五针松 Pinus morrisonicola Hayata、黄山松 Pinus taiwanensis Hayata等。以幼虫取食松针,严重时可把松针全部取食光。其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参见附录 A。3.2 天敌 natural enemy 指对黄缘阿扁叶蜂种群有一定控制作用的生物,包括拟寄生生物、寄生生物、捕食性生物和病原体。4 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按 LY/T 1681 相关规定执行。4.1 发生程度 黄缘阿扁叶蜂发生程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 3 个等级,详见附录 B。4.2 成灾标准 达到以下指标之一,即为成灾:DB34/T 18472013 2 失叶率50;植株死亡率6。5 虫情监测 5.1 线路踏查 沿林班线、林道、公路、铁路等线路调查,目测发生范围、危害状况,发现虫情或灾情应立即详查。5.2 标准地调查 5.2.1 确定调查区 在线路踏查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重点调查虫源地、常发区或易发区(上一年发生地的边缘地带)。5.2.2 调查方法 每个调查区设 1 个3 个标准地详查,标准地面积一般为 0.2 hm2(50 m 40 m)。在标准地内采用棋盘式或 Z 字式抽样法,抽取 20 株样株详查。调查发生地点、面积、虫口密度、有虫株率、虫态、植株被害程度、气温和林分因子,填写附录 C 的表 C.1。5.2.3 幼虫调查 高度在 2 m 以上的植株采用标准枝推算法调查幼虫数量;高度在 2 m 以下植株采取全株清点法清点幼虫数量。5.2.4 发育进度调查 在标准地内设立 5 株10 株观察标准株,每 1 d 观察一次,检查记录卵、幼虫发育情况和幼虫死亡、被捕食、被雨水冲刷等情况。至幼虫老熟下树时,在选择 10 株20 株老熟幼虫较多的标准株用于观察化蛹情况。在化蛹前,每周依次检查 1 株标准株下土内黄缘阿扁叶蜂的化蛹情况,检查时刨除树脚下表土,仔细观察化蛹比率,填写附录 C 的表 C.2。6 预测预报 6.1 发生期预测 6.1.1 期距法 根据积累的黄缘阿扁叶蜂历史资料,计算出各虫态或世代之间的生长发育所经历的天数,即为期距。各地气温有差异,不同区域的黄缘阿扁叶蜂发育速率不同,黄缘阿扁叶蜂的发育历期因此也不尽相同。相邻县或同一地区的可相互借鉴或参考。预测虫态出现日期=起始虫态实测出现日期+(期距值 期距值对应的标准差)。如:成虫高峰期=化蛹高峰期+蛹历期。卵孵化高峰期=成虫高峰期+产卵前期+卵期。6.1.2 有效积温法 根据黄缘阿扁叶蜂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当地近期的平均气温预测值,预测下一虫态的发生期。DB34/T 18472013 3 发育起点温度标准差)(发育起点温度 日均温有效积温标准差 有效积温)发育天数(-d.(1)6.2 发生量预测 采用有效虫口基数法预测。根据黄缘阿扁叶蜂前一世代(或前一虫态)的有效虫口基数推测下一世代(或虫态)的发生量(繁殖量)。nM df mfe)1)(1(p p0.(2)式中:P 预测发生量(繁殖量);P0 调查时的虫口基数(虫口密度);雌雄性比(其中:f 为雌,m 为雄);e 每头雌虫平均产卵量(繁殖力);d 从调查虫态到预测虫态所经历的各虫态或虫龄的死亡率;M 从调查虫态到预测虫态所经历的各虫态或虫龄的迁移率;n 从调查虫态到预测虫态所经历的虫态数或虫龄数。6.3 危害程度预测 通过抽样调查,按照 LY/T 1681 发生程度与危害程度划分标准进行危害程度预测。6.4 发生范围预测 根据风向、成虫飞向、飞行距离、被害程度及树种分布情况等预测发生范围。6.5 防治适期预测 综合黄缘阿扁叶蜂的虫态、气象因子以及黄缘阿扁叶蜂活动情况,对照黄缘阿扁叶蜂的发育进度,确定防治适期。7 防治指标 当发生程度达到中度及中度以上时,采取营林措施,并释放微生物制剂,控制虫口上升蔓延;发生程度为重度时,进行化学防治,以迅速降低虫口密度,减轻危害。8 防治对策与措施 充分运用营林措施,改善林分健康状况,提高林分抗虫能力。对常发区和重灾区,以及呈上升趋势的偶发区,以化学防治为主,以迅速降低虫口,减轻危害;对于偶发区,或常发区在虫口密度不高时,以营林措施为主,辅以生物防治措施,防止虫口上升成灾。8.1 营林措施 补种阔叶树,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抗虫能力,遏制黄缘阿扁叶蜂虫口上升。8.2 生物防治 f mfDB34/T 18472013 4 8.2.1 保护天敌 招引益鸟,保护螳螂、蜘蛛、蚂蚁等天敌,让其取食针叶上的幼虫;保护狗獾(Meles Meles)、猪獾(Arctonyx callaris),让其取食土中老熟幼虫或蛹。8.3 施放微生物制剂 幼虫期使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等进行防治。用法用量见附录 D。8.4 施放线虫 使用芫菁夜蛾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罗斯氏线虫(Steinernema kraussei)或育强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等进行防治。用法用量见附录 E。8.5 化学防治 8.5.1 喷雾防治 在幼虫期,幼虫老熟下树前,使用化学药剂对树冠进行喷雾防治,化学药剂及其用量见附录 F。8.5.2 烟雾防治 在幼虫期,幼虫老熟下树前,使用烟雾剂对树冠进行喷烟防治,烟雾剂及其用量见附录 E。8.5.3 涂毒环 在孵化盛期至 50为 3 龄幼虫期,用 10吡虫啉乳油兑 50 倍机油,在主干 1 m 左右处涂 20 cm30 cm 宽度的毒环。8.6 物理防治 对于树体不高、发生面积不大的林分,可以在幼虫3龄前人工摘除网巢;老熟幼虫下树后,结合抚育,将林下表土翻开,让老熟幼虫或预蛹暴露地表被天敌取食或干冻死亡,也可人工捡除老熟幼虫或预蛹。9 防治效果检查 9.1 检查内容 检查虫口减退率和成灾率。用虫口减退率和成灾率表示防治效果。对于化学防治 7 d 后虫口减退率90的,应该进行补防。9.2 检查时间 根据不同防治方法或药剂的作用时间,在防治效果产生的末期检查一次。9.3 检查方法 按 10 hm2 不少于 2 块、100 hm2 不少于 5 块、1000 hm2 不少于 15 块设置标准地。标准地调查,按 5.2 调查防治前后的活虫数。9.4 计算公式 DB34/T 18472013 5 100-%防治前活虫数防治后活虫数 防治前活虫数虫口减退率.(3)100%寄主总面积实地成灾面积成灾率.(4)DB34/T 18472013 6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黄缘阿扁叶蜂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A.1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 12 mm16 mm;触角基部黄色,端部黑褐色,柄节背面有一黑纵纹;唇基、触角侧区及与之相连直达眼上方内侧或直达后头之一狭纹、侧缝上斑、颚眼距及与之相连直达颊或后头上纹、前胸背板侧面下部、颈片上斑、腹部背板侧缘及腹板后部黄色至红黄色;约自触角侧区以后及中胸小盾片以前部分绿黑色,具强光泽;中胸小盾片侧区、后背板、后背片、腹部背板中央部分及腹板前部蓝黑色,具强光泽;翅淡褐色,透明,具淡紫色光泽,翅脉及翅痣黑褐色;足外侧黑色,内侧黄褐色;唇基前缘中央呈截形;中窝及额脊不明显;横缝、冠缝、侧缝隐晦;头部刻点粗密,单眼横区刻点更密,几呈皱纹状;胸部刻点较细而疏;腹部无刻点;中胸前侧片具长而致密黄褐色细毛,无后颊脊;触角 26节32 节,第 1 节:第 3 节:第 4+5 节=0.79:1.11:0.97。雄虫体长 10 mm12 mm;侧缝上无斑纹,与触角侧区相连狭纹仅达眼上方;中胸基腹片、抱器、足胫节、附节黄褐色;其余色泽均同雌虫。触角2830 节,其余构造均同雌虫。卵:长4.7 mm,宽 0.7 mm,约呈香蕉形,卵壳表面有很细格纹;初产时淡黄色,快孵化时暗红色或深黄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23 mm25 mm,橄榄绿色,亚背线及气门线绿色,背线不太明显;头顶及触角黑褐色,额深褐色,沿额缝两边近褐色;前胸盾黑褐色。肛上叶及肛下叶边缘黄褐色。蛹:雌蛹长 14 mm19 mm,雄蛹 9 mm14 mm。头部淡黄色,有黄色绒毛。复眼黑色。胸部及腹部橘黄色。A.2 生物学特性 1 年 1 代,老熟幼虫 6 月入土作土室而以预蛹越冬。翌年 2 月上旬开始化蛹,3 月初为化蛹盛期,3 月底 4 月初为末期。成虫 3 月中旬开始出现,3 月底 4 月初为盛期,5 月初为末期。3 月底开始产卵,4 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出。幼虫危害盛期在 5 月6 月。成虫期 8 d14 d,卵期 10 d13 d,幼虫期 37 d,蛹期 14 d16 d。黄缘阿扁叶蜂发生期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各年发生期很不一致,最多相差 1 月以上。DB34/T 18472013 7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黄缘阿扁叶蜂发生程度等级对照表 表B.1 黄缘阿扁叶蜂发生程度等级对照表 发生程度 危害程度 发生程度(危害程度)等 级 虫情级1 头/株2 头/3 失叶率(%)轻 5 5 3 20 20 10 50 注1:适用于冠幅 1 m的植株,虫情级=虫口密度0.5树冠表面积。注2:适用于冠幅0.51 m的植株。注3:适用冠幅 0.5 m的植株,如灌丛地、灌木林地、苗圃等。DB34/T 18472013 8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黄缘阿扁叶蜂调查记录表 表C.1 黄缘阿扁叶蜂虫情调查表 调查地点:县(市、区)乡镇(林场)村(林班)标准地面积(hm2):代表面积(hm2):天气:晴阴雨 温度()湿度(%)虫态:卵 幼虫 蛹 成虫 调查时间:年 月 日 调查人: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 寄主植物 树种:年龄(a):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虫情 调查株数:有虫株数:有虫株率(%):松针损失比率(失叶率):虫口密度(头/株,头/m2):虫情级:危害程度:轻 中 重 是否新扩散:是 否 物候 防治情况 备注 表C.2 黄缘阿扁叶蜂发育进度调查表 调查地点:寄主:调查年度:各 虫 态 数 量 调查日期 卵 幼虫 蛹 成虫 DB34/T 18472013 9 D D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微生物制剂施放方法 D.1 白僵菌 施菌量 40 万亿孢子/hm2 60 万亿孢子/hm2。中温高湿时,采用飞机或地面喷粉或低量、超低量喷雾,地面人工放粉炮;预防性措施可采用人工敲粉袋、放带菌活虫等方法。干旱少雨季节不宜使用。D.2 绿僵菌 施菌量 150 万亿孢子/hm2 225 万亿孢子/hm2。喷粉或喷雾,避免高温中午或干旱季节施药。D.3 苏云金杆菌 施菌量 20 亿国际单位(IU)/hm2 50 亿国际单位(IU)/hm2。林间温度 2030时,采用喷粉、地面常规或低容喷雾、飞机低量喷雾。多雨季节不宜使用。DB34/T 18472013 10 E E 附 录 E(资料性附录)线虫施放方法 E.1 芫菁夜蛾线虫 幼虫期林冠喷施芫菁夜蛾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浓度 660 万条/L,用量 15 亿条/hm2。E.2 罗斯氏线虫 老熟幼虫下树后,立即地面上喷洒罗斯氏线虫(Steinernema kraussei),每公顷用量 4600 万条4800 万条。E.3 育强斯氏线虫 老熟幼虫下树后,立即地面上喷洒育强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每公顷用量 4600 万条4800 万条。DB34/T 18472013 11 F F 附 录 F(资料性附录)化学防治方法 F.1 灭幼脲号 25灭幼脲号胶悬剂常量喷雾 75 kg/hm2 225 kg/hm2,低量喷雾 9 kg/hm2 13 kg/hm2;飞机低量或超低量喷雾 9 kg/hm2,加尿素和 901 增效剂。F.2 烟参碱乳油 1.2烟参碱乳油与柴油 110 比例混合地面喷烟,用量 6 L/hm2;1.2烟参碱乳油常量喷雾 1000 g/hm2 2000 g/hm2,飞机超低量喷雾 200 g/hm2 250 g/hm2。F.3 吡虫啉 10吡虫啉 4000 倍6000 倍液喷雾,或 5吡虫啉乳油 2000 倍3000 倍液喷雾;10吡虫啉与柴油 110 比例混合地面喷烟。F.4 阿维菌素 2阿维菌素乳油 1000 倍1500 倍+1000 倍 1甲维盐液喷雾;1.8阿维菌素乳油 1000 倍喷雾。F.5 高渗苯氧威 3高渗苯氧威乳油 2000 倍3000 倍液喷雾;3高渗苯氧威乳油与柴油 110 比例混合地面喷烟。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