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150 B 51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3532013 海水养殖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 Diagnostic protocols for Cryptocaryonosis of marine cultured fish 2013-08-01发布 2013-11-01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5/T 13532013 I 前 言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本标准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樊海平、卓玉琛、林煜、吴斌、马平、曾占壮、钟全福、翁祖桐。DB35/T 13532013 1 海水养殖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水养殖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术语与定义、流行情况与主要症状、样品采集与处理、形态学及PCR诊断。本标准适用于海水养殖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检疫与监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SC/T 7014-2006 水生动物检疫实验技术规范 SC/T 7103-2008 水生动物产地检疫采样技术规范 SC/T 7202.2-2007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诊断规程 第2部分:PCR检测法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刺激隐核虫病 Cryptocaryonosis 俗称海水小瓜虫病,海水养殖鱼类受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感染,发生病理变化,出现行为异常或死亡。4 试剂与仪器 4.1 试剂与溶液 4.1.1 水:GB/T 6682,一级。4.1.2 海水:压力为1.05 kg/cm2,121.3 高压蒸汽灭菌15 min。4.1.3 生理盐水。4.1.4 固定液:4甲醛或70乙醇。4.1.5 引物:F1:5-GTTCCCCTTGAACGAGGAATTC-3,浓度10 mol/L,-20 保存;R1:5-TGAGAGAATTAATCATAATTTATAT-3,浓度10 mol/L,-20 保存。4.1.6 溶菌酶(100 g/mL):生化试剂,-20 保存。DB35/T 13532013 2 4.1.7 蛋白酶K(100 g/mL)、NaCl(3 mol/L)、裂解缓冲液、SYBR Green工作液按附录A的规定配制。4.1.8 DNA分子量标准(0.1 kb1.5 kb):生化试剂,-20 保存。4.1.9 阳性对照:刺激隐核虫DNA 模板,-20 保存。4.1.10 阴性对照:未感染刺激隐核虫的海水鱼类DNA模板,-20 保存。4.1.11 空白对照:无菌双蒸水为模板。4.1.12 Giemsa染色液:Giemsa干粉1 g,甘油(分析纯)66 mL,甲醇(分析纯)66 mL。将Giemsa干粉倒入研钵内,加少量甘油,研磨至无颗粒状,将剩余甘油倒入研钵内磨匀,然后装入棕色试瓶中,56 温箱中保温2 h,再加入甲醇混匀后贮存备用。4.1.13 甘油(分析纯)。4.1.14 除上述试剂与溶液外,其余按SC/T 7202.2-2007第 5 章的规定执行。4.2 仪器与设备 4.2.1 光学显微镜、解剖镜和放大镜(30)。4.2.2 PCR扩增仪:配备25 L和50 L的PCR反应底座。4.2.3 凝胶成像仪:可发射紫外线,携带摄影系统。4.2.4 电泳仪:输出直流电压0 V400 V,直流电流1 mA500 mA。4.2.5 水平电泳槽:容量250 mL650 mL,带凝胶板、样孔梳。4.2.6 台式离心机:配备1.5 mL转子,转速16 000 r/min以上。4.2.7 电动研磨器:转速500 r/min5 000 r/min。4.2.8 研磨棒:1.05 kg/cm2、121.3 高压蒸汽灭菌15 min。4.2.9 离心管:1.5 mL,1.05 kg/cm2、121.3 高压蒸汽灭菌15 min。4.2.10 PCR反应管:25 L和50 L,1.05 kg/cm2、121.3 高压蒸汽灭菌15 min。4.2.11 铜网:孔径500 m(32目)。4.2.12 超声波细胞破碎仪:工作频率0 KHz60 KHz。4.2.13 除上述仪器与设备外,其余按SC/T 7202.2-2007第 6 章的规定执行。5 流行情况与主要症状 5.1 流行情况 几乎在所有海水养殖鱼类中都可发生,主要危害大黄鱼、卵形鲳鯵、石斑鱼、真鲷、斜带髭鲷和鮸鱼等,对苗种造成的危害大于成鱼。水温10 30 均可发生,发病时间主要为5 月下旬7月中旬(水温约为22 28)和 9月中旬11月下旬(水温约为25 19)两季。5.2 主要症状 病鱼游动迟缓,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摄食量减少;病情严重时,病鱼离群于水面缓慢游动,不摄食。体表、眼角膜、口腔周围和鳃可观察到白点,体表、鳍、鳃黏液增生形成白色混浊状薄膜,病情严重时体表出现点状出血。6 样品采集与处理 6.1 采样 DB35/T 13532013 3 从同一个养殖网箱或池塘中采集具有临床症状的鱼体,全长小于5 cm的为10尾,全长大于或等于5 cm的为5尾,其余按SC/T 7014-2006第6章的规定执行。6.2 样品封存、运输、登记与保存 按SC/T 7103-2008第9章、第10章、第11章和12章的规定执行。7 形态学诊断 7.1 显微镜检查 刮取不小于2 cm2的体表黏液、剪取0.5 cm2以上的尾鳍和左右鳃的第2鳃瓣的鳃丝,分别置于洁净载玻片上,加适量海水,制作水封片,在1010的低倍镜下观察到卵圆形、大小为(0.066 mm 0.45 mm)(0.034 mm0.36 mm),全身纤毛做旋转运动的虫体,有时可见虫体内含“U”形大核。7.2 病原体确认 刮取体表或鳃的白点,于装有海水的培养皿中静置,在解剖镜或放大镜下吸取虫体,用4甲醛或70乙醇固定过夜,吸取虫体涂于载玻片,常温干燥后,Giemsa染液染色30 s,2倍3倍双蒸水浸洗2 min,再水洗,常温干燥,甘油封片,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参照附录B确认。7.3 诊断 检测样品主要症状与5.2描述相符,病原体确认虫体为刺激隐核虫,其中有一个样片在一个视野中观察到不少于3个虫体,即可诊断患刺激隐核虫病。8 PCR诊断 8.1 样品准备 全长小于 5 cm 的鱼体,采集后立刻放入 70乙醇固定过夜后,将固定的样品剪碎,电动研磨器 5 000 r/min研磨10 min至匀浆状,加生理盐水于500 m 的铜网中过滤,滤液10 000 r/min离心5 min,取沉淀物备用。8.2 DNA的提取 取50 mg沉淀物,加180 L裂解缓冲液溶解后,加20 L蛋白酶K混匀,55 裂解2 h,其间用电动研磨器5 000 r/min研磨5 min或超声波破碎样品40 KHz破碎10 s;裂解样品16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于1.5 mL离心管中;加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混合液,颠倒混匀8 min,16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液体于1.5 mL离心管中;加1/10体积的3 mol/L NaCl,2.5体积的无水乙醇,颠倒混匀 5 min,-20 放置30 min,16 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液;加70乙醇500 L重悬沉淀,16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室温下干燥10 min;加TE缓冲液30 L,-20 保存备用。8.3 PCR扩增 8.3.1 反应体系的准备 PCR反应可选择25 L或50 L反应体系进行。按表1的要求,加入除Taq酶以外的各项试剂,配制成无酶反应预混物。按检测PCR反应体系1份/支或100份/支分装,-20 保存。临用前,根据所需的反应DB35/T 13532013 4 份数,取出无酶反应预混物,加入相应体积的Taq酶和待测样品模板混匀,按1份/支分装到0.2 mL PCR管中。表1 PCR反应所需试剂组成 试 剂 25 L反应体系 50 L反应体系 试剂终浓度 10PCR 缓冲液 2.5 L 5.0 L 1 氯化镁(25 mmol/L)3.0 L 6.0 L 3 mmol/L dNTP(10 mmol/L)1.0 L 2.0 L 200 mol/L 引物 F1(10 mol/L)0.5 L 1.0 L 0.08 mol/L 引物 R1(10 mol/L)0.5 L 1.0 L 0.08 mol/L 灭菌双蒸水 16.4 L 32.8 L TaqDNA 聚合酶(5 U/L)0.1 L 0.2 L 0.02 U/L 1 份反应总体积 25.0 L 50.0 L 100 份反应总体积 250.0 L 500.0 L 注:每25.0 L体系模板量1.0 L;每50.0 L体系模板量2.0 L。8.3.2 扩增程序 8.3.2.1 按照表1各反应体系所需的模板体积要求,在含有反应物的PCR管中分别加入相应体积的各样品DNA模板。并设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每个样品制备3个平行样。8.3.2.2 将含有反应物的PCR管置于PCR仪反应槽中,按以下程序扩增: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0 s,54 退火30 s,72 延伸1.5 min)35个循环,72 延伸5 min,4 保存备用。8.4 琼脂糖凝胶的制作 8.4.1 用1电泳缓冲液配制1的琼脂糖凝胶,加热至溶液完全透明。8.4.2 将凝胶液缓缓倒入放置好样孔梳的凝胶板,胶液厚度0.6 cm0.8 cm,样孔梳底部水平深入凝胶层0.3 cm0.5 cm,距凝胶底部0.2 cm。8.5 电泳 8.5.1 将已制备好的琼脂糖凝胶放入水平电泳槽,加样孔朝负极,加1电泳缓冲液没过胶面0.1 cm0.2 cm。8.5.2 10 L PCR扩增产物加入1.3 L SYBR Green工作液和2 L 6载样缓冲液混匀,室温放置10 min后加到加样孔中。同时设一个泳道加入5 L DNA分子量标准物。8.5.3 盖上电泳槽后通电,在1 V/cm5 V/cm下电泳30 min,当载样缓冲液中的溴酚蓝指示剂的色带迁移至琼脂糖凝胶的1/22/3处时停止电泳,将凝胶置于凝胶成像仪上观察与拍照。8.6 分子量计算 按 SC/T 7202.2-2007中7.1.7的规定执行。DB35/T 13532013 5 8.7 PCR结果判定 8.7.1 检测样品和阳性对照在 541 bp处有一条特定条带出现,阴性和空白对照无特定条带出现(参见附录C),判定检测样品为阳性。8.7.2 阳性对照在541 bp处有一条特定条带出现,检测样品、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无特异条带出现(参见附录C),判定检测样品为阴性。8.8 诊断 8.8.1 检测样品主要症状与5.2描述相符,PCR检测结果为阳性,诊断为患刺激隐核虫病。8.8.2 检测样品主要症状与5.2描述不符,PCR检测结果为阳性,诊断为携带刺激隐核虫。8.8.3 PCR检测结果为阴性,诊断为非刺激隐核虫病。DB35/T 13532013 6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试剂配制 A.1 10 mg/mL蛋白酶K 蛋白酶K 10 mg 水 1 mL 溶解后0.22 m过滤除菌,分装于无菌离心管中(0.2 mL/管),-20 保存。A.2 100 g/mL蛋白酶K 10 mg/mL蛋白酶K 100 L 水 10 mL 溶解后分装于无菌离心管中(0.5 mL/管),-20 保存。A.3 3 mol/L NaCl 氯化钠(NaCl)17.5 g 水 50 mL 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加水定容至100 mL,1.05 kg/cm2,121.3 高压蒸汽灭菌15 min,室温贮存。A.4 裂解缓冲液 1 mol/L Tris-HCl(pH 8.0)10 mL 0.5mol/L EDTA(pH 8.0)2 mL 10 SDS 10 mL 3 mol/L NaCl 3 mL 加水定容至 100 mL 混匀,室温贮存。A.5 SYBR Green工作液 SYBR Green 10 L 1电泳缓冲液 990 L 混匀,2 8 保存,一个月内使用。DB35/T 13532013 7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形态与生活史 B.1 形态 刺激隐核虫的滋养体呈球形或卵形,个体大小为(0.066 mm0.45 mm)(0.034 mm0.36 mm)。全身被有纤毛,前端有一胞口。有4个8个(一般4个)卵圆形的核质,相连呈念珠状,作“U”形排列成大核。显微镜下虫体的表膜较厚,虫体细胞质较浓密,内有许多颗粒,透明度低,大核一般不易看清。B.2 生活史 刺激隐核虫发育为4个阶段:营养期(feeding stage)、休眠期(resting stage)、分裂期(dividing stage)和感染期(infecting stage)。鱼体皮肤和鳃皮层中生长发育的是滋养体(trophont),滋养体成熟后从鱼体脱落到水中自由游动一短暂时期,后附着在固着物上,形成包囊(tomont),即进入休眠期。水温等环境适合时,包囊内的原生质细胞经历一系列分裂(分裂期),形成幼体(tomite)。幼体成熟后逸出包囊进入水中,即为具有感染能力的幼虫(theront),幼虫一旦遇到宿主,即侵入皮肤和鳃,发育成滋养体。a)滋养体 b)包囊 c)包囊中幼虫 d)逸出幼虫 图B.1 刺激隐核虫发育各阶段形态与患刺激隐核虫病的大黄鱼 DB35/T 13532013 8 e)患刺激隐核虫病的大黄鱼 图B.1 刺激隐核虫发育各阶段形态与患刺激隐核虫病的大黄鱼(续)说明:1宿主鱼;2滋养体;3包囊初期,细胞质内出现许多液泡,大核膨大,小核明显;4大核盘曲,小核多个,包囊壁分3层,中层波状;5分裂成大小两个细胞;6小细胞继续分裂;7分裂成许多纤毛幼虫;8自包囊出来的纤毛幼虫感染鱼体 注:37所示为包囊期。图B.2 刺激隐核虫生活史(仿孟庆显)DB35/T 13532013 9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刺激隐核虫PCR检测电泳图 说明:1DNA Marker;2空白对照;3阴性对照;4阳性对照;5阳性样品。图C.1 刺激隐核虫PCR检测电泳图 _ DB35/T 13532013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海水养殖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 DB35/T 13532013*2013 年 9 月第一版 2013年 9 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