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150 CCS B 52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 45942023 黑斑蛙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artificial breeding of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2023-10-07发布 2023-11-07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34/T 45942023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宁国市金东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提出。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宁国市金东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国市民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宁国市金鼎家庭农场、宁国市渔业管理服务中心、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望江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旌德县旌阳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旌德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蒙城县畜牧兽医水产发展中心、旌德县农业农村水利局、泾县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中心、郎溪县建平镇农业农村发展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董星宇、彭克平、刘杰、王庆、张英民、胡骏、马义军、冯亚琴、张鑫、韩羽、张燕、韦海涛、凤东海、陈星、汪百才、左爱民、石翠芳、肖彬。DB34/T 45942023 1 黑斑蛙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人工繁育的环境与设施、亲蛙培育、产卵和收卵、孵化、蝌蚪培育、幼蛙培育、养殖尾水处理。本文件适用于黑斑蛙的人工繁育。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NY 884 生物有机肥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T 5361 无公害农产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 DB34/T 3657 池塘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环境与设施 环境条件 场地环境应符合 NY/T 5361 的规定,水源水质应符合 GB 11607 的规定。设施 4.2.1 蛙池 4.2.1.1 蛙池为室外土池,面积 1000 m23000 m2 为宜。4.2.1.2 蛙池长方形,长度根据场地条件确定,宽 8 m。4.2.1.3 休息区宽 2 m,水沟宽 1 m,沟深 0.5 m,沟两边为陆地区域。4.2.1.4 水沟内种植水浮莲、紫芋等水生植物,可净化水质、遮荫及隐蔽栖息。4.2.1.5 池内设长方形食台,1.5 m1 m,由木条和网片构成,网片规格 40 目。4.2.2 孵化池 4.2.2.1 孵化池为土池或水泥池,长方形为宜,面积 50 m2200 m2,池深 0.4 m。4.2.2.2 土池的四周及底部需铺设黑色防渗塑料膜。DB34/T 45942023 2 4.2.3 孵化网箱 用 60目网片制成。长 3 m5 m,宽 1 m2 m。4.2.4 防逃设施 养殖场四周设置 1.0 m1.2 m 高的防逃网,防逃网可用 60目或 80目尼龙网,用木桩固定,埋入地下 0.2 cm,在池子上方架设距离地面 2 m 的防害网,进排水口加 40目的纱绢。5 亲蛙培育 亲蛙池消毒 亲蛙入池前 15 d20 d 用生石灰 75 kg/667m2 全池泼洒消毒,10 d20 d 后更换池水 35 次。亲蛙选择 5.2.1 发育良好、体躯健壮、无伤无病、行动活泼。5.2.2 雌蛙体重 50 g60 g,雄蛙体重 40 g50 g。5.2.3 雌、雄蛙放养比例为 2:1 或 1:1。雌雄鉴别 雄蛙略小,有一对颈侧外声囊,鸣叫时声囊膨大鼓起,声音较大;繁殖季节第一指内侧基部婚姻垫明显,上有细小的白疣。雌蛙腹部柔软膨大,无声囊,比雄蛙鸣叫的声音小。同龄黑斑蛙的雌蛙比雄蛙大。放养密度 亲蛙投放密度 1600 只/667m22000 只/667m2,放养前用 24食盐溶液浸浴 3 min5 min。饲料投喂 5.5.1 饲料选择 投喂蛙类专用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 3842。5.5.2 投喂方法 水温 1530,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日投饲量为蛙体重的 35,以 30 min 摄食后略有剩余为宜。饲料符合 NY 5072 的规定。水质管理 5.6.1 透明度30 cm,溶氧3 mg/L。5.6.2 长期保持微流水为宜。6 产卵和收卵 产卵季节 DB34/T 45942023 3 每年 4月6月产卵,4月中上旬为产卵高峰期,一般在清晨 4时7时产卵。收卵 产卵 2 h3 h 后及时收卵,每次收卵在 1 h 内完成。放置卵时,需将卵颜色较深的动物极朝上,植物极朝下。7 孵化 孵化池孵化 7.1.1 将蛙卵放入孵化池,孵化时动物极朝上。7.1.2 孵化密度 10000 粒/m215000 粒/m2。7.1.3 保持微流水环境,pH值78.5,溶氧5 mg/L,水深 20 cm30 cm。7.1.4 水温 2427时,5 d7 d 左右孵化出蝌蚪。网箱孵化 7.2.1 将蛙卵移入孵化箱,网箱中放入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芦。7.2.2 其他操作按本规程 7.1执行。8 蝌蚪培育 消毒和肥水 8.1.1 蝌蚪放养前 10 d20 d,用生石灰 75 kg/667m2或漂白粉 10 kg/667m2进行清池消毒。8.1.2 放养前 5 d用渔用生物肥 5 kg/667m210 kg/667m2培养浮游生物,每隔 3 d5 d 追加生物肥,生物肥符合 NY 884 的规定。放养 200 尾/m2300 尾/m2。投喂 8.3.1 饲料 投喂蛙类专用配合饲料,粉料蛋白质含量 42,膨化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 4042,质量符合NY 5072 的规定。8.3.2 投喂方法 8.3.2.1 蝌蚪孵出 3 d 后开始摄食。8.3.2.2 前期以摄食水体的浮游生物为主。8.3.2.3 10 d 后开始投喂粉状饲料,每天投喂 2 次,日投喂量为蝌蚪体重 23。8.3.2.4 15 d20 d后调水捏团进行定点投喂,25 d30 d 后从粉料过渡到膨化颗粒饲料。水质 按本规程的 5.6 执行。DB34/T 45942023 4 变态期管理 蝌蚪养殖 40 d50 d 后开始变态,先长出后肢,此时水位保持在 10 cm15 cm,60 d70 d 后前肢长出,尾部开始萎缩,此阶段蝌蚪依靠吸收尾部营养,不需投喂饲料。9 幼蛙培育 放养密度 幼蛙放养密度控制在 100 只/m2200 只/m2。诱饵驯食 80以上幼蛙上岸后,即进行投喂驯化。驯食时先少量多次投喂,5 d7 d 可完成驯化。投喂 9.3.1 饲料 投喂蛙类专用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 3840,质量符合 NY 5072 的规定。9.3.2 投喂方法 每天早晚各投喂 1 次颗粒饲料,投喂 2 小时后食台内无剩料为宜。水质 按本规程的 5.6 执行。日常管理 9.5.1 加强巡池,定期清污消毒,做好防病、防逃、防高温、防敌害等。9.5.2 当水温超过 30,需设置遮荫棚,加大换水量或使用地下水调节,注意避免水体温差过大。10 养殖尾水处理 养殖尾水处理依据 DB34/T 3657 的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