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21362023 茶 树病 害测 报与 绿色 防控 技术 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orecast and green control of tea disease 2023-10-25 发布 2024-01-25 实施 福 建省市场 监督管理 局 发 布 ICS 65.020.20 CCS B 16 35 DB35/T 21362023 I 目 次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调查与预测.2 4.1 茶芽枯病.2 4.2 茶白星病.4 4.3 茶云纹叶枯病.5 4.4 茶饼病.6 4.5 其它病害.7 4.6 症状图示、防治适期和指标.7 5 绿色防控技术.7 5.1 苗木防控.7 5.2 健体栽培.7 5.3 清园管理.7 5.4 施药技术与要求.7 附录 A(资料性)茶芽枯病、茶白星病、茶云纹叶枯病和茶饼病等病害调查记录表.8 附录 B(资料性)气象因子记录表.12 附录 C(资料性)茶树主要病害症状图示、防治适期和指标.13 附录 D(资料性)茶园防治病害可使用的农药品种、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及其安全标准.15 DB35/T 21362023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本文件由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FJ/TC 20)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福建恒馨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宁德市南岭农业有限公司、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雯婧、于学领、苏峰、孔灿钟、李慧玲、陈百文、叶昌博、徐斌、陈林海、翁蔚、杨美丽、金珊、徐杰、曾明森、高峰、张恋芳、黄福生、董明花、傅丽娟、叶建钟、叶雄英。DB35/T 21362023 1 茶树病 害测报 与绿色 防控技 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茶树主要病害的调查、测报和绿色防控技术。本文件适用于由真菌性病原引起的茶树病害茶芽枯病(Phyllosticta gemmiphilae)、茶白星病(Elsinoe leucospila)、茶云纹叶枯病(Colletotrichum camelliae)、茶饼病(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的调查预测和茶树病害的绿色防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5018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绿色防控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采取生态调控、农艺改良、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使用农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茶园病害的植物保护措施。3.2 防治指标 optimum control index 病害所为害造成的损失量达到需防治的数值。3.3 防治适期 optimum control period 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最适宜的防治时期。3.4 系统调查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为了解病害发生消长状态,进行的定点、定期调查。3.5 大田普查 field investigation 为了解病害发生整体情况,在较大范围进行的多点调查。3.6 茶园类型 types of tea plantation 茶树不同品种、树龄(幼龄、成龄、衰老茶园)以及栽培模式构成的不同类别的茶园。DB35/T 21362023 2 3.7 发病率 incidence 表示病害普遍程度的一个数值。3.8 病情指数 disease index 表示群体水平上病害发生程度的一个数值。4 调查与预测 4.1 茶芽枯病 4.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4.1.1.1 越冬基数调查 在每年 12 月和次年 3 月进行,各调查 1 次。选取 23 块发病茶园,按 5 点取样法,每点取样 100片老叶,统计老叶发病率,发病率计算方法见式(1),记录调查情况,记录表见附录 A 中的表 A.1。I=100(1)式中:I病叶率,;D发病的茶树芽头(叶片);T调查样本总数。4.1.1.2 定点发病系统调查 在 3 月下旬至 6 月下旬进行,每隔 5 d 调查一次,发病严重 3 d 一次,春季寒流来临前后应增加 2次调查。选择发芽早、晚不同的品种,固定 5点,每点随机检查 100 个芽头(芽梢)统计病芽头(病芽梢)数,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病情指数计算方法见式(2),记录调查情况,记录表见附录 A 中的表 A.2,茶芽枯病叶片病情分级标准见表 1。X=()100(2)式中:X 病情指数;n 各级级值;S 各级病叶数;N 调查总数;Smax最高级值。DB35/T 21362023 3 表1 茶芽枯病叶片病情分级标准 发病程度 分级标准 0级 无病斑 1级 A5 2级 5A25 3级 25A40 4级 40A65 5级 A65 A为发病面积占比 4.1.1.3 茶园大田普查 4.1.1.3.1 在萌芽期、盛采期、夏茶期间,随机选择当地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的茶园各 23 个进行 1次普查。4.1.1.3.2 按 5 点取样法,每点取样 100 个芽梢,统计茶芽枯病发病面积占比、发生流行和损失程度,记录调查情况,记录表见附录 A 中的表 A.3。4.1.1.4 茶园气象因素记录 观察当地温度、湿度、雨日、雨量、日照时数,并按旬统计;观察雾、露、寒潮出现时间和持续天数,记录观察情况,记录表见附录 B 中的表B.1。4.1.2 预测 4.1.2.1 发生期预测 在早春茶芽萌动,新叶初展(3 月底至 4 月初)时,汇总当前病情的发生基数,结合中长期天气预报,作出预测。4.1.2.2 发生趋势预测 根据越冬病叶基数、当地气象资料、茶树品种等情况,预测其发生发展趋势。结合当年越冬老叶发病率(46)和春茶萌发后一芽一叶或二叶初展时天气形势预测其发病趋势。4.1.2.3 流行预测指标 流行预测指标见表 2。表2 茶芽枯病流行预测指标 病害流行程度 发病面积占比()病梢减重率()发病率()轻度 A1 Y1 Z5 中等偏轻 1A10 1Y4 5Z10 中等 10A15 4Y7 10Z15 中等偏重 15A20 7Y10 15Z20 重度 A20 Y10 Z20 A为发病面积占比;Y为病梢减重率;Z为发病率。以发病面积占比()为主要指标,参考病梢减重率()和发病率()确定 DB35/T 21362023 4 4.1.2.4 防治指标和适期 春茶初期,系统调查芽头(芽梢)发病率 46时达到防治适期。4.2 茶白星病 4.2.1 调查内容与方法 4.2.1.1 越冬病情调查 当年 11 月下旬至次年 2月份,调查 12 次。选择不同海拔高度(约间距 50 m)、不同坡向的各类型茶园各 23 块,按 5 点取样法,每点取样 100 个芽叶,逐一检查发病情况,记录调查情况,记录表见附录 A 中的表 A.1。4.2.1.2 定点系统发病调查 3 月上旬开始至次年 1 月上旬结束,7 d 调查一次。选择发病较重、海拔高度适当的位置定点,按 5点取样法,每点取样 100 个芽叶,逐一检查发病情况,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记录调查情况,记录表见附录 A 中的表 A.4。茶白星病发病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3。表3 茶白星病发病程度分级标准 发病程度 分级标准 0级 无病斑 1级 L15个 2级 15个L35 个 3级 35个L55 个 4级 55个L75 个 5级 L75个 L为芽叶上病斑数量 4.2.1.3 茶园病情普查 春、秋茶季分别选择不同类型茶园各 12 块,各进行 1 次普查。调查内容和记录项目参照 4.2.1.1进行。4.2.1.4 茶园气象因素记录 观察当地温度、湿度、雨日、雨量、日照时数,并按旬统计;观察雾、露、寒潮出现时间和持续天数,记录观察情况,记录表见附录 B 中的表B.1。4.2.2 预测 4.2.2.1 发生期预测 定点系统病情调查,在 3月上旬开始对不同类型的茶园观察越冬茶芽萌动、芽头鳞片展开情况。如同时发现病斑,即为春季茶白星病的发病始期。DB35/T 21362023 5 4.2.2.2 发生趋势预测 结合越冬病情基数、气候、茶园环境等因子进行综合分析,预测该病在当地发生情况。一般旬平均温度 20 左右,旬降雨量大于 70 mm,连续 3 d5 d 的日降雨量大于 40 mm 时,预测病害有严重发生趋势。4.2.2.3 防治指标和适期 春季、秋季气温 16 24、相对湿度 60以上,芽叶发病率 6时达到防治适期。4.3 茶云纹叶枯病 4.3.1 调查内容与方法 4.3.1.1 越冬病情基数调查 选择不同地形的茶园和连片茶园各 1 块(667 m21 334 m2),在春茶萌芽时调查 1次。按 5 点取样法,每点取茶树 5 丛,每丛相距 10 步左右。在每丛中以不同方向随机取茶枝 4 枝,统计各枝总叶数和病叶数,计算发病率,记录调查情况,记录表见附录 A 中的表 A.5。4.3.1.2 定点病情系统调查 从春茶芽叶萌动期开始,直至秋茶采摘结束,每 7 d 调查1次。取样时,除去茶园的边行 5 行及行头、行尾 5 m。每隔 10 行取 1 行,定距 6 m,从左右行随机各取 1 枝茶枝,统计总叶片和病叶数,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记录调查情况,记录表见附录 A 中的表 A.6。茶云纹叶枯病病害分级标准见表 4。表4 茶云纹叶枯病病害分级标准 发病程度 分级标准 0级 无病斑 1级 A20 2级 20A40 3级 40A60 4级 60A80 5级 A80 A为发病面积占比 4.3.1.3 茶园病情普查 分别在春季和秋季病情稳定时各调查 1 次。选择代表性茶园不少于 10 块。调查内容和记录项目参照 4.3.1.1 进行。4.3.1.4 茶园气象因素记录 观察当地温度、湿度、雨日、雨量、日照时数,并按旬统计;观察雾、露出现时间和持续天数,记录观察情况,记录表见附录 B 中的表 B.1。DB35/T 21362023 6 4.3.2 预测 4.3.2.1 发生期预测 在春季茶芽萌动,新叶初展(3 月底至 4 月初)时,汇总当前病情的发生基数,结合中长期天气预报,作出预测。4.3.2.2 发生趋势预测 根据当年越冬病叶基数、当地气象资料、茶树长势等情况,预测其发生发展趋势。上一年发病重,茶园中留下的病叶多,5月份多雨,预测偏重发生。4.3.2.3 防治指标和适期 4 月至6 月(梅雨季)和 9 月至10 月(秋雨季),新叶发病率达到 15时为防治适期。4.4 茶饼病 4.4.1 调查内容与方法 4.4.1.1 越冬病情基数调查 在春季茶芽萌动时调查 12 次。选择不同海拔高度(约间距 50 m)、不同遮阴的各类型茶园各 1块,每块以对角线取样 10 个,每点取 0.5 m 行长内点所有茶梢,统计各枝总叶数和病叶数,计算发病率,记录调查情况,记录表见附录 A 中的表A.5。4.4.1.2 定点病情系统调查 参照 4.3.1.2 进行。4.4.1.3 大田病情普查 参照 4.4.1.1 进行。分别统计病叶和病梢数,记录统计情况,记录表见附录 A 中的表 A.7。4.4.1.4 茶园气象因素记录 观察当地温度、湿度、雨日、雨量、日照时数,并按旬统计;观察雾、露、寒潮出现时间和持续天数,记录观察情况,记录表见附录 B 中的表B.1。4.4.2 预测 4.4.2.1 发生期预测 在春季茶芽萌动,新叶初展(3 月底至 4 月初)时,旬平均温度达到 15 20 时,汇总当前病情的发生基数,结合中长期天气预报,作出预测。4.4.2.2 发生趋势预测 根据当年越冬病叶基数、当地气象资料、茶树长势、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情况,预测其发生发展趋势。一般旬平均相对湿度大于 85,并有重露存在,预测病害有严重发生趋势。4.4.2.3 防治指标和适期 春、秋季发病期,连续 5 d中有 3 d 平均日照小于 3 h,或降雨量 2.5 mm5 mm;芽梢发病率达到 35时为防治适期。DB35/T 21362023 7 4.5 其它病害 茶圆赤星病参照 4.2 进行,茶炭疽病、茶轮斑病参照 4.3 进行,茶网饼病参照 4.4 进行。4.6 症状图示、防治适期和指标 茶园主要病害的症状图示、防治适期和指标见附录 C。5 绿色防控技术 5.1 苗木防控 5.1.1 新建园地,清除树桩、树根,深耕土壤 60 cm 以上并进行暴晒后再种茶苗。5.1.2 选择抗性强的品种,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5.1.3 茶树苗木进行检疫,禁止从病区调运带病苗木,发现病苗应立即销毁处理。5.1.4 合理稀植茶苗,实现茶园通风透气。5.2 健体栽培 5.2.1 科学栽培管理,强化农艺,合理施肥,茶树壮体,提高抗病害能力。5.2.2 保留茶蓬丛间距 20 cm30 cm,适时清膛枝、徒长枝,茶行适度通风透光、清蔸亮底。5.2.3 采取修剪、台刈等措施复壮衰老茶园。5.3 清园管理 5.3.1 冬季清园,清除枯枝落叶,修剪病害枝条;喷施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喷透茶丛,降低病害发生基数。5.3.2 病害发生严重的茶园,采取台刈、深耕等措施,彻底清除病害残枝,减少病原。5.4 施药技术与要求 5.4.1 根据预测预报结果,采取局部适时、适量、科学用药控制病害蔓延与流行,降低病害危害程度。5.4.2 严格按照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施药,符合 GB/T 8321(所有部分)、NY/T 1276 和 NY/T 5018 的要求。茶园防治病害可使用的农药品种、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及其安全标准应符合附录 D 的要求。DB35/T 21362023 8 附录A(资料性)茶芽枯病、茶白星病、茶云纹叶枯病和茶饼病等病害调查记录表 茶芽枯病、茶白星病越冬病情记录表的格式参照表 A.1。表 A.1 中“发病率”的计算方法见式(1)。表 A.1 茶芽枯病、茶白星病越冬病情记录表 调查地点:调查人:年度: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管理情况 品种名称 总芽、叶数(个)病芽、叶数(个)发病率()备注 茶芽枯病系统调查记录表的格式参照表 A.2。表 A.2 中“梢发病率”的计算方法见式(1),“病情指数”的计算方法见式(2)。表 A.2 茶芽枯病系统调查记录表 调查地点:调查人:年度:调查日期(月/日)茶园 类型 品种 名称 调查 总梢数(个)发病 梢数(个)梢发病率()发病程度(级)病情 指数 芽梢重(g)病梢 减重率()病害流行程度 备注 0 1 2 3 4 5 病梢 健梢 DB35/T 21362023 9 茶芽枯病大田普查记录表的格式参照表 A.3。表 A.3 中“发病率”的计算方法见式(1)。表 A.3 茶芽枯病大田普查记录表 调查地点:调查人:年度:调查日期(月/日)茶树品种 及树龄 田块名称 和面积(m2)发病面积占 总面积百分率(目测)调查 总梢数(个)发病梢数(个)发病率()芽梢重(g)病害 流行程度 病梢 健梢 病梢减重率()茶白星病定点系统调查表的格式参照表 A.4。表 A.4 中“病芽叶率”的计算方法见式(1),“病情指数”的计算方法见式(2)。表 A.4 茶白星病定点系统调查记录表 调查地点:调查人:年度: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品种名称 总芽叶数(个)病芽叶数(个)病芽叶率()发病程度(级)病情 指数 备注 0 1 2 3 4 5 DB35/T 21362023 10 茶云纹叶枯病、茶饼病越冬病情调查表的格式参照表 A.5。表 A.5 中“发病率”的计算方法见式(1)。表 A.5 茶云纹叶枯病、茶饼病越冬病情调查记录表 调查地点:调查人:年度: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茶树树龄 管理情况 取样枝数(枝)调查总叶数(片)发病叶数(片)发病率()备注 茶云纹叶枯病定点系统调查表的格式参照表 A.6。表 A.6 中“发病率”的计算方法见式(1),“病情指数”的计算方法见式(2)。表 A.6 茶云纹叶枯病定点系统调查记录表 调查地点:调查人:年度: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茶树树龄 管理情况 取样枝数(枝)调查叶数(片)发病程度(级)发病率()病情 指数 备注 0 1 2 3 4 5 DB35/T 21362023 11 茶饼病大田普查表的格式参照表 A.7。表 A.7 中“发病率”的计算方法见式(1)。表 A.7 茶饼病大田普查记录表 调查地点:调查人:年度: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茶树树龄 管理情况 取样梢数(梢)发病梢数(梢)病梢率()调查总叶数(片)发病叶数(片)发病率()备注 DB35/T 21362023 12 A 附录B(资料性)气象因子记录表 气象因子记录表的格式参照表 B.1。表 B.1 气象因子记录表 年份/月份 气温()雨量(mm)雨日(d)连续3 d5 d每天日照时数(h)相对湿度()连续3 d5 d 阴雨时每日雨量(mm)雾天(天)露天(天)寒潮 备注 上旬 中旬 下旬 平均 上旬 中旬 下旬 总计 上旬 中旬 下旬 总计 1 2 3 4 5 上旬 中旬 下旬 平均 1 2 3 4 5 出现时间 持续天数 DB35/T 21362023 13 附录C(资料性)茶树主要病害症状图示、防治适期和指标 茶树主要病害症状图示、防治适期和指标见表 C.1。表 C.1 茶树主要病害症状图示、防治适期和指标 病害名称及学名 病害症状图示 病害描述 防治指标和适期 茶芽枯病 Phyllosticta gemmiphilae Chen et Hu sp.nov 主要为害嫩芽和嫩叶,尤以1 芽13叶发生为多。初期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或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展成不规则形病斑,边缘有一条深褐色隆起线,有时病斑边缘不明显。后期病部表面散生黑色细小粒点 春茶初期,系统调查芽叶发病率达到46 茶白星病 Elsinoe leucospila 主要为害嫩叶,初为针尖大小的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中间红褐色,边缘有暗褐色稍微突起的线纹圆形小斑,病健分界明显。成熟病斑中央呈灰白色,中间凹陷,病斑无霉层;边缘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其上散生黑色小点。白星病大多在高山茶区发生 春季、秋季气温16 24、相对湿度60以上,发现病斑,叶发病率达到6 茶云纹叶枯病 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 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形成深浅褐色、灰白色相间的不规则形病斑,并生有波状、云纹状轮纹。产生灰黑色扁平圆形小粒点,沿轮纹排列 4 月至 6 月(梅雨季)和 9 月至 10月(秋雨季),新叶发病率达到 15 茶饼病 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 嫩叶嫩梢受害最重。叶片正面平滑光亮,下陷,背面隆起呈饼状突起,并生有灰白色粉状物。后期病部逐渐变为暗褐色溃疡斑 春、秋季发病期,连续 5 天中有3 天平均日照小于 3 h,或降雨量2.5 mm5 mm;芽梢发病率达到35 DB35/T 21362023 14 表 C.1 茶树主要病害症状图示、防治适期和指标(续)病害名称及学名 病害症状图示 病害描述 防治指标和适期 茶炭疽病 Discula theae-sinensis Miyaka 主要为害成叶。初期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渍状暗绿色病斑,后期病斑沿着叶脉扩展成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变成黄褐色至红褐色、灰白色。病斑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叶片健部分界明显。病斑后期正面密生黑色细小突起的粒点,病斑上无轮纹 5月至6月(梅雨季)、6月至9月,嫩叶发病率达到 45、成老叶发病率达到1015 茶轮斑病 Pestalotia theae Sawada 主要为害成叶或老叶,多从叶尖或者叶缘开始。初期病斑黄褐色,然后变为褐色、灰白色相间的半圆形、圆形或者不规则的病斑。病斑上常呈现有同心轮纹,边缘有一个褐色的晕圈,病健分界明显。病斑正面轮生或者散生许多黑色小点 新叶发病率达到15 茶圆赤星病 Cercospora theae Breda de Haan 主要为害嫩叶和成叶。病部初生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病斑,中央凹陷呈淡褐色,较白星病深,边缘有暗褐色隆起线;病斑中央散生黑色小点,潮湿时,斑上有灰色霉层。茶圆赤星病多在低海拔的丘陵茶园发生 叶发病率达到6 DB35/T 21362023 15 附录D(资料性)茶园防治病害可使用的农药品种、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及其安全标准 茶园防治病害可使用的农药品种、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及其安全标准应符合表 D.1 要求。表 D.1 茶园防治病害可使用的农药品种、使用方法及其安全标准 农药品种 防治对象 稀释倍数 安全间隔期(天)施药方法(每季最多使用次数)农药种类 适用茶园 250 g/L吡唑醚菌酯 乳油或悬浮剂 茶芽枯病、茶白星病、茶云纹叶枯病、茶饼病、茶炭疽病、茶圆赤星病、茶轮斑病、茶网饼病 1 0001 500 14 喷雾2次 化学农药 无公害茶叶 10苯醚甲环唑 水分散粒剂 1 0001 500 14 喷雾23次 化学农药 无公害茶叶 46氢氧化铜 水分散粒剂 1 5002 000 3 喷雾2次 矿物源 农药 有机茶 75百菌清 可湿性粉剂 600800 10 喷雾1次 化学农药 无公害茶叶 3多抗霉素 可湿性粉剂 300 7 喷雾23次 抗生素类 有机茶 99矿物油乳剂 100 35 喷雾1次 矿物源 农药 有机茶 0.5几丁聚糖 水剂 500750 植物 诱抗剂 有机茶 22.5啶氧菌酯 悬浮剂 1 0002 000 10 喷雾2次 化学农药 无公害茶叶 0.2补骨脂种子 提取物微乳剂 7501 500 植物 源农药 有机茶 80代森锌 可湿性粉剂 500700 15 喷雾2次 化学农药 无公害茶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