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 CCS B 31 31 上 海 市 地 方 标 准 DB31/T 1441.32024 果品全产业链生产技术规范 第3 部分:草莓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of fruit production Part 3:Strawberry 2024-05-25发布 2024-09-01实施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1/T 1441.32024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DB 31/T 1441果品全产业链生产技术规范的第3部分。DB 31/T 1441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第1部分:葡萄;第2部分:梨;第3部分:草莓。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文件由上海市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方献平、高清华、颜伟中、邓波、张丽勍、邹小花、汪学才、朱吉明、丰东升、张维谊、蒋雪君、姚明军、周艳孔、李丹、陆方燕、宋宇迎、杨克邦。DB31/T 1441.32024 II 引 言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生产。要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是高标准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也是农业农村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的主要任务。为进一步对标现代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新要求,强化突显全产业链条概念,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农业农村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打破以往标准仅聚焦于农业生产某一环节、某一要素或某一方法、“重产中,轻产前,缺产后”的局面。DB 31/T 1441果品全产业链生产技术规范旨在聚焦葡萄、桃、梨、柑橘和草莓等本市主栽果品,以产品为模式、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围绕生产主线,从产地环境、建园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管理要求等方面探索形成贯穿“产前、产中、产后”三大环节的全产业链生产技术规范,拟由五个部分构成。第1部分:葡萄。目的在于确立适用于上海市设施葡萄全产业链绿色生产的产地环境、建园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管理要求。第2部分:梨。目的在于确立适用于上海市梨全产业链绿色生产的产地环境、建园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管理要求。第3部分:草莓。目的在于确立适用于上海市设施草莓全产业链绿色生产的产地环境、建园技术、种苗繁育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管理要求。相对于其它果品,草莓种苗产业面临病害多和繁育难等系列重大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草莓全产业链生产过程中的其它各个环节;因此,本部分同时明确了草莓种苗繁育相关技术要求。第4部分:桃。目的在于确立适用于上海市桃全产业链绿色生产的产地环境、建园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管理要求。第5部分:柑橘。目的在于确立适用于上海市柑橘全产业链绿色生产的产地环境、建园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管理要求。DB31/T 1441.32024 1 果品全产业链生产技术规范 第 3 部分:草莓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草莓全产业链绿色生产的产地环境、建园、种苗繁育、栽培、病虫害防治、采后商品化处理和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全产业链设施大棚草莓绿色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Z 26575 草莓生产技术规范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 406 脱毒草莓种苗病毒检测技术规程 NY/T 1056 绿色食品 贮藏运输准则 NY/T 1789 草莓等级规格 NY/T 2787 草莓采收与贮运技术规范 NY/T 3026 鲜食浆果类水果采后预冷保鲜技术规程 NY/T 3032 草莓脱毒种苗生产技术规程 NY/T 3263.1 主要农作物蜜蜂授粉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第1部分:温室果蔬(草莓、番茄)DB31/T 1441.12023 果品全产业链生产技术规范 第1部分:葡萄 3 术语和定义 DB31/T 1441.12023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 产地环境 4.1 园地选择 草莓园区生态环境应良好,远离污染源。宜选择地势平坦、地下水位应常年0.5 m以下。4.2 空气质量要求 相关技术指标要求应符合DB31/T 1441.12023的规定。DB31/T 1441.32024 2 4.3 农田灌溉水质要求 相关技术指标要求应符合DB31/T 1441.12023的规定。4.4 土壤质量要求 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肥力应符合NY/T 391的要求,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宜大于30 g/kg。5 建园技术 5.1 布局规划 5.1.1 园地规模 相关技术指标要求应符合DB31/T 1441.12023的规定。5.1.2 基础设施 5.1.2.1 道路设施 园区内设置主路与支路组成。主路宽4.0 m5.0 m,并与当地干线公路相通。支路与主路垂直,便于机械通行,宽2.5 m3.0 m。5.1.2.2 排水系统 果园建主排水沟、干沟、支沟。主排水沟位于主干道两侧,深 100 cm120 cm、宽 100 cm。海拔3.0 m以下地区(吴淞口)主沟深120 cm150 cm、宽 100 cm。干沟与主排水沟相通,深 80 cm100 cm、宽 80 cm。支沟与干沟相通,深60 cm、宽80 cm。易淹水或地势较低的地区,应在主排水沟靠近外河区域建立强排系统。5.1.2.3 灌溉系统 相关技术指标要求应符合DB31/T 1441.12023的规定。5.1.2.4 其他配套设施 相关技术指标要求应符合DB31/T 1441.12023的规定。5.2 栽培设施 5.2.1 单体管棚 5.2.1.1 单体管棚宜采用塑料外棚和内棚双重保温,主要技术规格参数见表1 和表2。5.2.1.2 单体管棚骨架为两拱杆采用拱连接管外接的“二段式”结构,主体钢结构件宜采用碳素结构钢,表面应进行热浸镀锌处理。表1 单体管棚外棚的主要技术规格参数 跨度(m)拱间距(m)肩高(m)脊高(m)基础埋深(m)长度(m)8.0 0.8 1.6 3.3 0.4 3240 DB31/T 1441.32024 3 表2 单体管棚内棚的主要技术规格参数 跨度(m)拱间距(m)肩高(m)脊高(m)基础埋深(m)长度(m)7.5 1.5 1.4 2.5 0.4 3240 5.2.1.3 单体管棚拱管圆管外径不小于32 mm,壁厚不小于 1.5 mm;拱连接管圆管外径不小于 37 mm,壁厚不小于 1.5 mm。组装配件中的焊接件应先焊接并经防腐处理,采用螺栓紧固。5.2.1.4 单体管棚的外棚和内棚宜采用侧面电动卷膜侧窗结构。5.2.1.5 单体管棚的外棚和内棚宜分别采用 0.07 mm0.1 mm和0.04 mm0.06 mm透明棚膜,1年2 年更换一次。5.2.2 连栋温室 相关技术指标要求应符合DB31/T 1441.12023 的规定。6 种苗繁育技术 6.1 繁育类型 6.1.1 脱毒原原种苗繁育 按NY/T 3032和NY/T 406的规定进行脱毒原原种苗的繁育,主要繁育过程包括茎尖剥离及接种、分化成苗、生根移栽与病毒检测等步骤。6.1.2 脱毒原种苗繁育 6.1.2.1 繁育设施 采用网室繁育,网室建造一般用钢架结构,上面覆盖 60 目的尼龙防虫网并固定。网室可单栋或连栋。6.1.2.2 基质准备 基质宜采用草炭、椰糠、蛭石和珍珠岩按质量比2:2:1:1进行配制,具有良好的持水性、排水性和透气性,pH值 6.06.5,EC 值小于0.5 ms/cm。6.1.2.3 定植时间 宜在 3月上中旬定植母株脱毒原原种苗。6.1.2.4 定植方法 将种性纯正、健壮、无病虫害的脱毒草莓原原种苗定植于深 20 cm左右的栽植容器中,根系全部埋入基质中,心叶露于基质表面。6.1.2.5 肥水管理 植株定植后浇足定根水,之后保持植株周围基质湿润。母株成活后一般每 7 d10 d采用平衡型配方水溶肥追肥 1次,每株苗每次施肥0.2 g0.4 g。6.1.2.6 温湿度管理 DB31/T 1441.32024 4 大棚内适宜温度15 30,相对湿度50%70%。根据现场条件进行保温或降温、加湿或排湿、通风等操作。6.1.3 生产用种苗 6.1.3.1 土壤育苗 6.1.3.1.1 繁育地块 宜选择未种植过草莓且远离草莓种植区、地势平坦、有机质丰富和排灌方便的地块作为生产用种苗繁育苗圃。6.1.3.1.2 土壤准备 每亩施腐熟有机肥 2000 kg,耕匀耙细后做成宽 130 cm150 cm的高畦,畦高 30 cm,畦沟宽 30 cm。6.1.3.1.3 定植时间 宜在次年 3月上中旬定植母株脱毒原种苗。6.1.3.1.4 定植方法 将母株定植在畦两侧,株距50 cm60 cm,每亩定植 1200 株1500株。植株弓背朝内,根系全部埋入土壤中,心叶露于土壤表面。6.1.3.1.5 肥水管理 植株定植后浇足定根水,之后保持植株周围基质湿润。母株成活后一般每 15 d20 d撒施三元复合肥 1次,每株苗每次施肥0.2 g0.4 g。在 7月上旬之后停止施肥。6.1.3.1.6 子苗管理 当植株匍匐茎发生后,将匍匐茎在母株四周均匀摆布,压蔓引导促进子苗生根,及时去除花序,适时摘除老叶促进通风。6.1.3.2 基质育苗 6.1.3.2.1 繁育设施 宜采用单栋或连栋塑料大棚,主体钢结构件采用碳素结构钢。6.1.3.2.2 基质准备 基质宜采用草炭、椰糠、蛭石和珍珠岩按质量比 2:2:1:1进行配制,具有良好的持水性、排水性和透气性,pH 值 6.06.5,EC值小于0.5 ms/cm。6.1.3.2.3 定植时间 宜在 3月上中旬定植母株脱毒原种苗。6.1.3.2.4 定植方法 将种性纯正、健壮、无病虫害的脱毒草莓原种苗定植于长、宽和高分别约 60 cm、30 cm和 15 cm的栽植容器中,在栽植容器两侧各铺设2 排 24 孔穴盘。按三角形单行种植方式在每个栽植容器中定植DB31/T 1441.32024 5 母苗 3 株4株,每亩定植1200 株1500株。植株弓背朝外,根系全部埋入基质中,心叶露于基质表面。6.1.3.2.5 肥水管理 植株定植后浇足定根水,之后保持基质湿润。母株成活后一般每 7 d10 d采用平衡型配方水溶肥追肥 1次,每株苗每次施肥0.2 g0.4 g。在 7月上旬之后停止施肥。6.1.3.2.6 温湿度管理 大棚内适宜温度15 30,相对湿度50%70%。根据现场条件进行保温或降温、加湿或排湿、通风等操作。6.1.3.2.7 子苗管理 当植株匍匐茎发生后,将匍匐茎在母株四周均匀摆布定植于 24 孔塑料穴盘中,压蔓引导促进子苗生根,及时去除花序,适时摘除老叶促进通风。6.2 种苗质量 选择品种纯正、叶片健壮、根系发达以及无明显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优质种苗,具体种苗质量应达到表3要求。表3 草莓种苗质量要求 种苗类别 纯度(%)无毒率(%)病株率(%)芯茎直径(cm)初生根长(cm)原原种苗 100 100 0 0.8 8 原种苗 99 100 根茎部病害低于2 生产用种苗 99 96 根茎部病害低于 5 6.3 种苗出圃 成龄种苗根系分布均匀舒展,叶片正常,新叶饱满,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即可出圃移栽。起苗后立即根据质量要求进行整理和分级。种苗在贮存期间不可发热、失水、受冻和霉变。出圃种苗应随有种苗生产许可证、种苗标签和种苗质量检验证书,每包装单位应附有品种、等级、数量、出圃日期标签。未达到质量和检疫不合格的种苗不应出圃。远途运苗,在运输前应在冷库中0 2 条件下预冷24 h,再用纸箱、尼龙编织袋等材料进行包装,在外界温度大于28 时,宜在包装内填充降温材料。7 栽培技术 7.1 定植前准备 7.1.1 土壤消毒 前季作物生产中土传病害轻微的田块可采用太阳热能消毒法。及时清理上茬作物,在5月6月放水淹没棚内田块,期间换水1 次2 次,梅雨季过后在7月份每亩施入有机肥1000 kg2000 kg及氮磷钾复合肥20 kg30 kg,深翻30 cm,保持土面湿润,盖上农膜并将四周压实,再将大棚膜放下密封至8月中下旬。DB31/T 1441.32024 6 土传病害较重的田块宜采用药剂消毒法。及时清理上茬作物,在5月6月放水淹没棚内田块,期间换水1 次2 次,梅雨季过后在7月份每亩施入有机肥1000 kg2000 kg,氮磷钾复合肥20 kg30 kg及石灰氮35 kg40 kg,深翻30 cm,保持土面湿润,盖上农膜并将四周压实,再将大棚膜放下密封至8月中下旬。7.1.2 开沟作畦 揭膜后翻地作畦。宜按畦宽连沟100 cm,畦高30 cm35 cm,下畦面宽60 cm70 cm,沟面宽30 cm40 cm开沟作畦。7.2 草莓苗定植 7.2.1 定植时期 宜9月上中旬进行定植。7.2.2 定植方式 采用一畦双行的三角形种植方式,株距18 cm25 cm,行距25 cm35 cm。每亩定植6000株8000株,具体视品种而异。7.3 植株管理 7.3.1 叶片管理 定植初期应及时摘除老叶、枯叶和病叶。现蕾期保留5片8片叶,结果期保留10片15片叶。7.3.2 枝、芽和匍匐茎管理 在顶花序抽出后,只选留1个2个方位好而壮的腋芽,将其余腋芽萌发出的新茎分枝和匍匐茎摘除。7.3.3 株高管理 根据苗情,适时通过控制温度、肥水供应等手段进行提苗或控苗,株高因品种而异。主栽品种(如“红颜”)株高宜控制在20 cm30 cm。7.4 花果管理 7.4.1 放养蜜蜂 大棚应放置中华蜜蜂或者意大利蜜蜂进行辅助授粉。在10%植株初花时蜜蜂入棚,放蜂量以平均每株一只蜂为宜,前期花少时可适量喂糖养蜂。不同类型的蜜蜂不能混放。7.4.2 疏花疏果 花序上高级次的无效花、无效果要尽早疏除,每个花序保留3个7个果。7.4.3 清洁化生产 宜采用园艺地布、防水材料等铺设沟面。在顶花序坐果后,在花果之下和畦两侧地膜之上铺设白网。7.5 肥水管理 7.5.1 肥料 DB31/T 1441.32024 7 7.5.1.1 肥料种类和施用原则 草莓园肥料的使用应符合GB/Z 26575 和NY/T 394的相关规定。草莓园应以有机肥为主,可在草莓关键生育期施用一定数量的化学合成肥料补充营养需求,无机氮施用总量不应超过全生育期总量的 30%。宜根据设施草莓的养分需求规律、土壤与有机肥的养分释放、肥料利用率等关键参数配方施肥。7.5.1.2 施肥时期和施肥量 7.5.1.2.1 基肥 闷棚消毒时,每亩施有机肥1000 kg2000 kg及氮磷钾复合肥 20 kg30 kg,氮、磷、钾的质量比以 15:15:15为宜。7.5.1.2.2 追肥 抽生新叶至坐果前,每亩滴施平衡型水溶肥 3 kg5 kg,2次3次,按小于 0.4%浓度进行滴灌,结合喷药追施叶面肥 2 次3 次。果实膨大期,用高钾型水溶性肥 5 kg10 kg,2 次3 次,按小于0.4%浓度进行滴灌,结合喷药追施叶面肥。在 2月中旬,追施一次平衡型肥,浓度小于 0.4%。7.5.2 水分 根据草莓的水分需求规律和土壤相对含水量等关键参数按需灌溉,宜采用膜下滴灌,以保持土壤水分均衡为准。现蕾前、现蕾期和采收后需要良好的水分供应,花期和成熟期应控制灌水。7.6 设施内环境调控 7.6.1 适宜环境指标 不同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的最适宜环境指标见表4。表4 不同生育阶段最适宜的环境指标 生育阶段 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相对湿度(%)CO2浓度(mg/L)现蕾前 昼/夜 2628/1518 5060 7080 600800 现蕾期 昼/夜 2528/812 5060 5060 600800 花期 昼/夜 2228/810 4050 5060 600800 果实膨大期 昼/夜 2025/710 5060 6070 8001000 果实成熟期 昼/夜 2025/58 5060 5060 8001000 7.6.2 调控技术 7.6.2.1 温度调控 当外界平均气温低于8 时,铺地膜、盖棚膜;外界夜间气温低于 5 时加盖双层膜保温。在棚内温度大于 28 时,采用通风、揭膜等措施降低气温。7.6.2.2 湿度调控 DB31/T 1441.32024 8 采用通风换气、开关棚膜等措施降低空气湿度,具体湿度参数值参见表 4。7.6.2.3 补光 每亩可安装白炽灯 40 个,每个补光灯40 W,每天在日落后或间隙式补光 2 h4 h,维持草莓植株长势。如果植株出现徒长,停止补光。7.6.2.4 气体调控 采用增施固体二氧化碳气肥、合理通风换气等措施增加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具体二氧化碳浓度参数值参见表 4。8 病虫害防治技术 8.1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使用农业、物理、生物措施进行有害生物防控,防治方法应符合NY/T 393和NY/T 3263.1的规定。8.2 农业防治 8.2.1 应合理配比有机肥和矿物质肥,疏花疏果,合理负载,提高植株体营养水平和抗性水平。8.2.2 应及时剪除草莓植株病害茎叶,减少病虫基数,清洁田园。废弃物清除至园外集中销毁。8.2.3 应实施全园覆盖,防止畦沟内积水,做好通风,降低棚内湿度。8.3 物理防治 8.3.1 色板诱杀 宜在园区内生长季节每亩悬挂20块30块黄板和20块30块蓝板,诱杀有翅蚜虫、白粉虱和蓟马等害虫。田间发生量较大时应及时更换,并将更换黄蓝板及时清理出园外,避免遗留在园内造成污染。8.3.2 虫灯引杀 宜每15 亩30 亩安装杀虫灯1个,利用害虫驱光性有效消灭鳞翅目、鞘翅目害虫。9月上旬10月底,每日傍晚开灯、清晨关闭。杀虫灯接虫袋应每周清理1次。8.3.3 信息素捕杀 根据害虫发生种类,每亩悬挂1个2个相应的性信息素诱捕器,定期更换诱芯,及时清理诱捕器内虫体。8.3.4 硫磺熏杀 宜在白粉病或灰霉病发生前或初期,在大棚内每亩悬挂5个8个硫磺熏蒸器,熏蒸器距地面高1 m,器具间距12 m16 m。每个熏蒸器每次投放硫磺粉20 g30 g,当日17时密闭大棚后通电加热2 h3 h,每5 d7 d进行一次。8.4 生物防治 DB31/T 1441.32024 9 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和荧光假单孢菌防治真菌和细菌病害。在蚜虫发生初期,按量释放瓢虫成虫或草蛉成虫防治无翅蚜虫;在叶螨发生初期,释放智利小植绥螨等捕食螨种类防治叶螨卵、幼螨和成螨。在粉虱若虫发生初期,每两周释放丽蚜小蜂1次,连续释放1个2个月。8.5 化学防治 草莓园使用的植保产品和措施应符合NY/T 393和NY/T 3263.1的规定。9 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 9.1 适时采收 9.1.1 根据果实成熟度、市场需求和采收标准确定采收期。成熟期不一致的品种应分期分批采收。9.1.2 应充分清洗采收工具和器具,去除污染物残留。9.1.3 草莓果实采收标准应符合NY/T 2787 的要求,应选择温度相对较低的清晨或夜晚进行。采收时应戴洁净软质手套,避免手直接触碰果实。采摘时连同花萼自果柄处摘下,摘下后应轻拿轻放。9.2 分等分级 草莓果品宜在温度为10 15 的分级包装间内进行分等分级。果品分级应符合NY/T 1789中规定的等级要求。9.3 包装标识 按照DB31/T 1441.12023规定的要求进行包装标识。9.4 预冷处理 暂不上市销售的草莓,入贮存库暂存前应先进行迅速预冷。果实的预冷处理应符合NY/T 2787和NY/T 3026的要求。预冷期间,应打开箱盖、袋口,去除田间热。预冷时,应采取分批次进果或配备专门预冷库,使果温迅速下降。预冷速度愈快,预冷愈彻底、袋内结露愈小、储藏效果愈好。直接上市销售的草莓可不进行预冷,放置于阴凉通风处即可,但不应超过12 h。9.5 贮藏运输 9.5.1 低温贮藏 经预冷后入保鲜库短暂贮存,以午夜至清晨气温较低时段进行为佳。保鲜库温0 1,相对湿度为90%左右。短暂贮存时间不应超过48 h。其它技术指标应符合NY/T 1056的规定。9.5.2 运输 9.5.2.1 冷链运输 草莓果品的运输应符合 NY/T 1056 和 NY/T 2787 的要求。应采用冷藏车运输,运输温度设定为2 4。运输工具应保持清洁、卫生,无污染。装卸时应轻装、轻放,快装、快运、快卸,货物卸下后放在阴凉通风的室内或冷库内。9.5.2.2 快递运输 按照 DB31/T 1441.12023规定的要求进行快递运输。DB31/T 1441.32024 10 10 管理要求 按照 DB31/T 1441.12023规定的要求进行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