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150 CCS B 52 3210 扬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210/T 11842024 罗氏沼虾(高邮大虾)生态养殖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aquaculture of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Gaoyou Giant Prawn)2024-07-09 发布 2024-08-09 实施 扬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3210/T 11842024 I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环境条件.2 5 池塘准备.2 6 虾苗放养.3 7 幼虾培育管理.4 8 幼虾出棚.4 9 成虾养殖.5 10 捕捞.5 11 尾水排放.6 12 其他要求.6 附录A(资料性)罗氏沼虾(高邮大虾)生态养殖管理记录.7 DB 3210/T 11842024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高邮市高邮大虾行业协会提出。本文件由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高邮市高邮大虾行业协会、高邮市高邮大虾行业协会龙虬分会、高邮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高邮市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扬州市畜牧兽医和水产技术指导站、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志强、季茂春、杨泽禹、郑飞、葛爱东、房爱平、赵硕文、侍广强、刘殿春、沈长华、戴大喜、韩珂珂、董小敬、王安然、覃宝利、刘拥亮。DB 3210/T 11842024 III 引 言 为规范罗氏沼虾(高邮大虾)生态养殖技术,稳定罗氏沼虾养殖产量,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罗氏沼虾养殖生态效益,特制定本文件。DB 3210/T 11842024 1 罗氏沼虾(高邮大虾)生态养殖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罗氏沼虾(高邮大虾)生态养殖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池塘准备、虾苗放养、幼虾培育管理、幼虾出棚、成虾养殖、捕捞、尾水排放、其他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扬州市罗氏沼虾池塘养殖。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SC/T 1137-2019 淡水养殖水质调节用微生物制剂质量与使用原则 DB32/4043 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两降一禁”模式“two reductions and one prohibition”mode 指降低罗氏沼虾苗种放养密度、降低饲料蛋白质含量和禁止使用化学肥料的生态养殖模式。“高位池低密度轮捕轮放”模式 multiple stocking and multiple fishing in deep pond and high dam with low density culturing 指将罗氏沼虾幼虾的培育温棚由池底改建至大棚池塘一侧,利用温棚培育幼虾,与养殖池塘之间形成轮捕轮放的生态养殖模式。“稀大高”模式“low density,large-sized and high-efficiency”mode 指降低池塘苗种放养密度,养殖大规格罗氏沼虾,从而获得更高效益的生态养殖模式。种草养虾模式 culturing prawns with grass-planting 指在池塘中栽种水草改善罗氏沼虾养殖水体环境的生态养殖模式。虾鲢混养模式 prawns and silver carp polyculture mode 指利用水生生物互补生物学特性在罗氏沼虾池塘中套养白鲢的生态养殖模式。虾苗放养 prawns fry stocking 将罗氏沼虾淡化苗放养至培育池。DB 3210/T 11842024 2 罗氏沼虾淡化苗 desalinated fry of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指经过淡化处理后,已经能适应淡水环境的罗氏沼虾虾苗,体长为(0.81)cm。试水 trial stocking 在培育池中设置小型网箱,将确定数量的幼虾暂养于网箱中(12)d,观察幼虾的成活率。幼虾出棚 juvenile prawns out of shed 将培育池中的幼虾转移至养殖池塘水体中。赶网捕捞法 driving net fishing method 利用大网眼网具捕捞池塘中较大个体的罗氏沼虾,而小个体罗氏沼虾可以从网眼中自行穿过的捕捞方法。4 环境条件 场地选择 水源充足,进排水系分开,交通便利,供电正常。水质 池塘溶解氧应在5 mg/L以上,pH值为(7.58.5),其他水质指标应符合 GB 11607的规定。池塘条件 池塘为长方形,东西向。池塘面积(1015)亩,池塘深度(1.51.8)m。池塘坡比13,池底平坦,基本无淤泥。沿池塘中轴线开集虾沟,宽(810)m,深(0.70.8)m,坡比11。集虾沟的两端分别建立进、排水口,做到排、灌方便,排水口低于进水口。进水口周围设置围栏网,进水口需用80目网布套袋过滤。排水口要用20目网封好,进水口和排水口需分别建有简易净化池。机械配套 池塘应配备水泵、增氧机和微孔增氧机。水泵功率按(0.30.5)kw/亩配置,增氧机按0.6 kw/亩配置,微孔增氧机按0.3 kw/亩配置。5 池塘准备 清塘消毒 秋冬季排干池水,冻晒池底。2月初用150 kg/亩左右的生石灰清塘、消毒。温棚培育池建造 5.2.1 培育池 5.2.1.1 普通培育池 DB 3210/T 11842024 3 普通培育池,适用于“两降一禁”、“稀大高”、种草养虾和虾鲢混养模式。培育池建在集虾沟靠近进水源一端,避风向阳,呈长方形,长(80150)m、宽(810)m,深(11.2)m,坡比12,面积占池塘面积的15%以上。5.2.1.2 高位培育池 高位培育池,适用于“高位池低密度轮捕轮放”模式。每个池塘均要求配套2个独立于养殖池塘的培育池,可建在池塘一侧。一般培育池宽(810)m,深(1.52)m,长度与池塘相等,面积要占池塘面积的15%以上。5.2.2 温棚 温棚搭建在培育池上方,为钢架塑料薄膜大棚。棚顶用无滴薄膜覆盖,上面用尼龙网或绳索缚紧,四周用土压实。5.2.3 增氧设施 培育池内安装增氧设施,其中空气压缩泵(11.5)w/m2,散气石(35)只/m2,两者用输气管连接。水草种植 5.3.1 水草品种 菹草、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苦草等。5.3.2 种植方法 5.3.2.1 菹草栽植 菹草主要在培育池中栽植,沿池两边各栽植1行,株距1.2 m。放苗前5 d施0.2 kg/m3腐熟的有机肥或生物肥(用量按产品说明)作基肥,同时加注经80目网过滤的新水,提高培育池内水位至0.8 m。5.3.2.2 伊乐藻或轮叶黑藻栽插种植 4月上旬向池塘注水至滩面水深10 cm左右,把伊乐藻或轮叶黑藻剪成段(1015)cm,每10段作1株,按照株距3 m、行距5 m栽插,集虾沟中不栽种水草。栽插完后提升池塘水位至(2030)cm,随后根据水草生长情况适当加水,至幼虾出棚前维持池塘内水深(4050)cm。5.3.2.3 苦草播种种植 苦草作为伊乐藻或轮叶黑藻的补充,在池塘滩面水深达到10 cm左右时,用0.5 kg/亩草籽浸泡2 d后拌泥土全池播种。6 虾苗放养 放苗条件 培育池水温应稳定在(2628),池内水质应达到GB 11607渔业水质标准。放苗前用少量罗氏沼虾淡化苗在培育池中进行多处“试水”,虾苗成活率95%时方可放苗。“两降一禁”模式 DB 3210/T 11842024 4 虾苗放养时间正常选择3月20日以后,放养密度为(0.20.3)万尾/m2,折合整个养殖池塘虾苗密度(56)万尾/亩。“高位池低密度轮捕轮放”模式 池塘总放养密度为(67)万尾/亩,分3次放养。第1次放养在3月中旬,密度为(0.10.2)万尾/m2,折合整个养殖池塘虾苗密度约4万尾/亩左右;第2次放养在4月中旬,密度为(0.050.1)万尾/m2,折合整个池塘虾苗密度为(12)万尾/亩;第3次放养在5月中旬,密度为(0.030.05)万尾/m2,折合整个养殖池塘虾苗密度约1万尾/亩左右。“稀大高”模式 放养量约5万尾/亩左右,分2次放养。第1次放养在2月中旬,密度为(0.10.15)万尾/m2,折合整个养殖池塘虾苗密度约3万尾/亩左右;第2次放苗在4月中下旬,密度约0.1万尾/m2左右,折合整个养殖池塘虾苗密度约2万尾/亩左右。种草养虾模式 放养量为(56)万尾/亩,4月15日至5月10日期间放养,密度为(0.20.3)万尾/m2。虾鲢混养模式 放养量约6万尾/亩左右,3月上旬至4月下旬放养,密度为(0.20.3)万尾/m2。7 幼虾培育管理 投喂 虾苗入池前2d投喂蛋饵作过渡,然后投喂罗氏沼虾开口料。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610)%,分(36)次投喂,前期少量多次,逐步减少到每天3次。温度 水温宜稳定在(2628)。溶氧 持续增氧,使池水溶氧量保持在5 mg/L以上。水质 池水应呈黄绿色,透明度在30 cm左右,每(710)d加(换)水(1530)cm。8 幼虾出棚 普通培育池出棚 适用于“两降一禁”、“稀大高”、种草养虾和虾鲢混养模式。当外界最低水温稳定在20 以上时,选择晴好天气,拆除培育池温棚,向养殖池塘注水,水位增加后幼虾自行进入成虾养殖池。种草养虾模式在虾苗出棚的同时进行水草栽种,方法见5.3.2种植方法。虾鲢混养模式在幼虾出棚后放养白鲢鱼种,放养规格为10 尾/kg,放养密度为(100150)尾/亩。DB 3210/T 11842024 5 高位培育池出棚 适用于“高位池低密度轮捕轮放”模式。当外界水温稳定在20 以上时,选择晴天,向养殖池塘注水至(5060)cm,施0.5 kg/m2腐熟的有机肥或生物肥(用量按产品说明)作基肥,5 d后用幼虾进行“试水”,“试水”成功后将第一批幼虾从培育池转移至池塘进行养殖。9 成虾养殖 饲料投喂 投喂配合饲料,搭配发酵饲料,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为(3638)%,养殖前期蛋白质含量稍高后期略低,全池均匀投喂。日投喂2次,尽量避开水草密集区。上午(78)时 投喂1次,投喂量占全天的(3040)%,下午(67)时 投喂1次,投喂量占全天的(6070)%。具体投喂量可根据摄食情况定,晴天适当多投,阴天和蜕壳高峰期少投,每个塘口设(45)个食台检查,以投喂后(23)h检查食台为佳,视情况增减。水位管理 视情况每(1520)d用生石灰或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1次,生石灰使用浓度为(35)g/m3,微生态制剂用法用量按产品使用说明执行,透明度维持在40cm。6月份水深维持在(11.2)m,每周加(换)水1次,每次增加(1030)cm,(79)月水位提升至(1.51.8)m。晴天每天中午开微孔增氧机(23)h,从8月开始增加微孔增氧机开机时间,除中午开机外,每天晚上晚上10时到翌日6时都要开机,阴天要全天开机,保证池底溶氧量不低于5mg/L。水草维护 养殖期间要保持水草生长良好,覆盖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3040)%。轮叶黑藻密度过高时要及时疏稀。伊乐藻植株顶端露出水面时需用专用推草刀按株距割掉草头,生长过于宽大要及时疏稀。高温期要注意水质底质改良,使用符合SC/T 1137-2019要求的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病害防控 坚持“防病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定期施用生石灰或符合SC/T 1137-2019要求的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预防病原菌滋生。坚持每天巡塘,观察虾的摄食、活动、蜕壳、水质变化等情况,及时清除塘中蛙、鼠等敌害生物。10 捕捞“两降一禁”模式 罗氏沼虾成虾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捕捞方法。7月上旬第1次捕捞,之后每隔20d捕捞1次,视池塘水温情况于10月中上旬完成清塘捕捞。“高位池低密度轮捕轮放”模式 采用赶网捕捞法进行捕捞。在塘埂边浅水区域用网眼为(3.33.5)cm 的网片搭建网箱,网箱一端封闭,一端开口,开口端链条踩入塘底泥中,网箱底下放置微孔增氧盘。将网眼为(3.23.4)cm赶网DB 3210/T 11842024 6 的一端与网箱开口端相连,另一端由2人3人沿塘埂拉网赶虾入网箱。后拉出压入泥中的链条,用竹竿架起。再用一根竹竿插入网箱底部,把网箱分段隔开,待30 min后分段捕捞。10月中上旬完成清塘捕捞。“稀大高”模式 采用赶网捕捞法分批捕捞成虾上市,捕大留小。7月20日前第1次捕捞,9月底第2次捕捞,视池塘水温情况于10月中上旬完成清塘捕捞。种草养虾模式 养殖周期约150 d左右。捕捞前先捞除水草,然后缓慢降低水位,让罗氏沼虾退入集虾沟中,一次性清塘捕捞。虾鲢混养模式 捕捞成虾前,先驱赶鲢鱼,捕大留小,分批上市。7月上旬成虾第1次捕捞,之后每隔20d左右捕捞1次,视池塘水温情况于10月中上旬完成清塘捕捞。11 尾水排放 养殖尾水排放时应符合DB32/4043中的相关要求。12 其他要求 要根据养殖情况认真填写罗氏沼虾(高邮大虾)生态养殖管理记录(见附录A),并保存2年以上。DB 3210/T 11842024 7 A A 附 录 A(资料性)罗氏沼虾(高邮大虾)生态养殖管理记录 A.1 种苗放养记录 种苗放养记录表见表A.1。表A.1 种苗放养记录表 塘口编号 面积(亩)时间(月/日)放养 苗种来源 是否 检疫 检疫单位 规格 数量 1 2 3 4 5 6 DB 3210/T 11842024 8 A.2 渔用药物使用记录 渔用药物使用记录表见表A.2。表A.2 渔用药物使用记录表 塘口编号 病害发生与诊断 药物使用与效果 发病时间 主要症状 诊断结果 施药时间 药物名称 用量 用药效果 1 2 3 4 5 6 7 DB 3210/T 11842024 9 A.3 池塘水产品养殖饲料投喂记录 池塘水产品养殖饲料投喂记录表见表A.3。表A.3 池塘水产品养殖饲料投喂记录表 时间 颗粒饲料及投喂 饲料名称 投喂量(公斤)DB 3210/T 11842024 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