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A16 备案号:37266-2012 WW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WW/T 0042 2012 碳十四年代测定考古样品采集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the sampling of archaeological samples for radiocarbon dating(报批稿)2012-07-3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 发 布 2012-08-01实施 省文旅标技委 目 次 WW/T 00422012 前言 1 范 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样品采集原则与要求 1 4.1 基本原则 1 4.2 样品种类与样品量 1 5 样品采集操作 1 5.1 样品采集工具 1 5.2 样品采集方法 2 5.3 包装与保存 2 6 样品登记 3 6.1 样品标签 3 6.2 样品采集信息 3 6.3 送样登记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碳十四年代测定样品采集信息表 4 附录B(规范性附录)碳十四年代测定送样登记表 5 参考文献6 表1 样品种类和样品量 2 表A.1 碳十四年代测定样品采集信息表 4 表B.1 碳十四年代测定送样登记表 5 I 省文旅标技委 WW/T 00422012 II 省文旅标技委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本标准起草人:吴小红、陈建立、潘岩、杨颖亮。WW/T 00422012 III 省文旅标技委 WW/T 00422012 IV 省文旅标技委 1 范 围 碳十四年代测定考古样品采集规范 WW/T 00422012 本标准规定了碳十四年代测定考古样品采集的基本原则与要求、采集操作和样品登记等工作。本标准适用于考古发掘、馆藏及其他碳十四年代测定考古样品的采集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国家文物局(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碳十四年代测定 radiocarbon dating,14C dating 放射性碳年代测定 根据被测样品中放射性碳十四原子数的衰变规律测定样品年代的方法。3.2 碳十四年代测定考古样品 archaeological samples for radiocarbon dating 曾与大气发生交换平衡,后期未被污染或污染可清除的与考古研究有关的含炭物质。4 样品采集原则与要求 4.1 基本原则 样品采集应遵循以下原则:a)样品采集应有明确的学术目的,能解决特定的考古学问题;b)采集的样品应能真实反映某一考古事件的特定时间;c)应优先选择短寿命陆生动、植物样品;d)所采集样品的种类和样品量应能满足年代测定工作需求;e)必要时对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所有堆积单位进行系统的样品采集。4.2 样品种类与样品量 采集的样品种类与样品量见表1。5 样品采集操作 5.1 样品采集工具 5.1.1 为避免外来含炭物质污染,采集样品应使用清洗干净的金属材质工具,如手铲、镊子、剪刀 等。5.1.2 在采集微量或估计年代老于3万年的样品前,工具应用酒精和去离子水清洗干净,彻底清除油 污,并干燥后使用。1 省文旅标技委 WW/T 00422012 种类 常规法 表1 样品种类和样品量 样品量 加速器质谱法 样 品 举 例 有 机 类 遗 存 无 机 类 遗 大植物遗存 微植物遗存 人类遗骸 动物遗存 角骨器 书画、织物 河、湖相沉积物 其他含炭物质 白灰面 碳酸盐 30g50 g-300g500 g 300g500 g-500g1kg-300g500 g 200g300 g 20 mg50mg 5mg10 mg 1g5g 1g5g 1g2 g 30mg80mg 5g10g 10mg20mg 5g10g 1g2g 0.5g1g 木头、木(竹)炭、草茎、果实、种子等 植硅体、孢粉、淀粉粒、硅藻等 人类骨骼遗骸 哺乳动物、鱼类、鸟类、爬行类、陆生软体动物、水生 软体动物、昆虫、有孔虫类和寄生虫等各类动物遗存 角器、骨器等 墨、纸张、字画、纺织品等 泥炭、淤泥等 器物上食物残渣、灰烬、烟炱等 未燃尽炭的火烧土、土壤 灰浆、灰膏、三合土等 钙化板、石灰华、钟乳石、石笋、穴珠钙、结核、海滩 岩等 存 贝类 200g 50 mg200mg 贝壳、螺蛳壳、牡蛎壳、珊瑚、蜗牛壳等 注1:表中数据为干燥、基本纯净、保存状况较好的样品量,在实际工作中可多取。注2:水生动植物、碳酸盐、贝壳、蜗牛壳、泥炭、淤泥和土壤等样品主要适用于万年以前早期遗址的年代测定。5.2 样品采集方法 5.2.1 考古发掘样品 确定样品的堆积单位,按堆积单位采集所有可测年样品。记录样品出土位置及与其他遗物的共存关系,每个样品应单独记录、独立包装和编号。5.2.2 馆藏样品 采集馆藏样品时,应详细了解并记录藏品的保护修复加固情况,并宜在未施用过保护加固修复剂 的部位取样。在施用过保护加固修复剂的部位取样,应了解并记录所用保护加固修复剂的名称、型号和施工工 艺,以备设计样品预处理方案时使用。5.2.3 大型木构件样品 采集墓葬棺椁、古建筑木构件等大型木构件样品时,宜在其树轮截面的外轮部位取样。利用树轮序列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应采集木构件的完整树轮截面,并按年轮系列采样。5.3 包装与保存 样品采集后,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包装与保存:a)每个样品独立包装;b)固体样品应防尘,干燥后再用铝箔包裹,然后密封于塑料(聚乙烯)封口袋,或硬质塑料盒(金属盒)中,严禁用纸张、棉花和纺织品包装;c)样品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应放入硬质塑料盒(金属盒)中,适当分隔及固定,避免样品包装材 料破损而引起的样品之间的相互混杂;2 省文旅标技委 WW/T 00422012 d)每个样品都必须有一个独立标签,若使用纸质标签,应将标签和样品分隔包装,避免样品标签 破损。6 样品登记 6.1 样品标签 按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之规定,每个样品应附有独立标签。标签应写明样品编号、样品种类、遗址名称、堆积单位、样品坐标、样品采集人和样品采集时间 等。6.2 样品采集信息 样品采集时应及时对每件样品的采集信息进行记录,填写碳十四年代测定样品采集信息表,格式 见附录A,填表要求如下:a)样品种类、样品编号、样品采集人和样品采集时间:按样品标签内容填写;b)实验室编号:由碳十四年代测定实验室(单位)填写;c)样品采集地点:按遗址地理位置(经纬度、省、市、自治区、县、乡、村)、名称、区号、探 方号、堆积单位号的顺序填写;d)样品采集点坐标:样品在遗址内的三维坐标;e)样品采集工具:按采集样品用工具名称填写;f)文化性质:根据考古背景推测的样品的文化性质及其大致年代;g)包装方式:填写包装样品的材料与包装方法;h)种属、性别及年龄判定:填写动植物样品的种属、动物样品的性别及年龄的判定结果;i)外观描述:包括外形尺寸、完残程度和重量等;j)所属堆积单位描述:应填写堆积的层位关系、结构和包含物等内容,以及由此判定的堆积单位 的形成原因和文化性质;k)出土位置描述:应利用文字、图示和照片说明样品的出土位置;l)出土层位与共存遗物:应说明样品在堆积中的层位和在埋藏过程中的变化,通过共存遗物分析 其来源,判定其是否与需解决的考古学问题相关等;m)遗址环境描述:应填写遗址所在地点的环境信息,如水文、地质和土壤的酸碱性程度等;n)其他应提供的资料:宜附上其他可说明样品年代的资料,如采集单位平剖面上所有样品位置 图、样品保护处理信息、样品的分析鉴定结果等。6.3 送样登记 样品采集人与碳十四年代测定实验室(单位)共同完成采集样品的送样登记工作,填写碳十四年 代测定送样登记表,格式见附录B。3 省文旅标技委 WW/T 00422012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碳十四年代测定样品采集信息表 表A.1给出了碳十四年代测定样品采集信息应填写的有关内容。表A.1 碳十四年代测定样品采集信息表 样品种类 样品编号 样品采集地点 样品采集点坐标 N:E:Z:样品采集工具 包装方式 文化性质 采集时间 实验室编号 种属、性别及年龄 判定结果 外观描述 所属堆积单位描述 出土位置描述 出土层位与 共存遗物 遗址环境描述 其他资料 4 采集人(签字)省文旅标技委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碳十四年代测定送样登记表 表B.1给出了碳十四年代测定送样登记应填写的有关内容。表B.1 碳十四年代测定送样登记表 送样人 单位 送测日期 电话号码 通讯地址 WW/T 00422012 邮政编码 E-mail地址 采集地点(省、市、自治区、县、乡、村)、遗址、经纬度 项目来源 实验室编号 样品编号 样品种类 堆积单位与地层关系 送样人(签字)收样人(签字)送测单位公章 收样单位公章 估计时代与考古分期 5 省文旅标技委 WW/T 00422012 参 考 文 献 1 仇士华(主编)中国14C年代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6 省文旅标技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