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CCS B 05 4412 肇 庆 市 地 方 标 准 DB 4412/T 302024 金线莲种苗繁育与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ling breeding and facility cultivation of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2024-03-22发布 2024-04-22实施 肇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4412/T 302024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出。本文件由肇庆市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怀集彩毅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粤科标准化科学研究有限公司、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肇庆市食品检验所、肇庆市标准化计量协会、广东福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肇庆市质量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邱道寿、郑武林、郑颂林、曾冬苗、钟春燕、王茂辉、黄美华、钟瑗、张民、张钊、袁园、赵湘涛、龙敏仪、赖德锋、张钊溥、李诺轩。DB 4412/T 302024 1 金线莲种苗繁育与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金线莲种苗繁育与设施栽培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选种和留种、种苗繁育、种苗质量控制、种植环境、设施栽培、栽后管理、采收与初加工、质量要求、包装、贮藏和运输、生产档案。本文件适用于金线莲适生地区的种苗繁育与设施栽培。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 500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 500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镉的测定 GB 5009.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 5009.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34343 农产品物流包装容器通用技术要求 GB/T 34344 农产品物流包装材料通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金线莲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Lindl.为兰科开唇兰属多年生陆生植物。别名金线兰、金线草、金钱草、金丝线、金耳环、鸟人参、金蚕、树草莲、金石松、金线虎头蕉、金线入骨消等。原植物为兰科开唇兰属(Anoectochilus)植物金线兰(俗名:花叶开唇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Lindl.,包括金线兰(原变种)A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Lindl.var.roxburghii 和保亭金线兰(变种)A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Lindl.var.baotingensis K.Y.Lang。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民间作珍稀草药,尤喜作药膳。具有清热凉血、祛风利湿等功效。DB 4412/T 302024 2 4 选种和留种 选种 应选用兰科开唇兰属(Anoectochilus)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植物的品种。留种 在金线莲盛花期,选择形态特征典型、株形差异小、长势均匀、生长健壮的植株进行人工授粉,采用同种异株异花授粉,授粉后母本立即套袋,挂牌标记。待子房膨大时,每株留果2个3个;蒴果成熟时,选择饱满的果实采收,并置于4 冰箱保存备用。5 种苗繁育 无菌播种繁育 5.1.1 繁育过程及培养条件 金线莲种子经无菌播种、诱导、增殖、分化、壮苗、生根等系列培养后获得批量组培苗(见附录A1)。主要培养基参考附录B和附录C执行。培养条件:温度(252),光照强度1000 lx2000 lx,光照时间8 h/d10 h/d。5.1.2 蒴果处理 先用软毛刷将蒴果表面在清水中清洗干净,在1 洗衣粉液或1 洗洁精中振动浸泡10 min,清水冲洗30 min。5.1.3 无菌播种 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 酒精冲洗蒴果表面1次。置于0.1 HgCl2 溶液中浸泡8 min,然后用无菌水冲洗4次。用镊子夹起蒴果,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镊住果柄一端,用解剖剪轻轻在蒴果顶端剪开一小口。果口对准组培瓶口轻轻悬空抖动镊子,将种子均匀地播于种子萌发培养基上。5.1.4 初代培养 播种后的培养瓶转入培养室进行初代培养,约40 d后种子开始膨大、萌发。种子萌发后,转入增殖培养基可获得大量原球茎或丛生芽,转入壮苗生根培养基可获得实生苗。5.1.5 增殖培养 将诱导出的原球茎切成小块,转接到原球茎诱导培养基中,增殖培养约20 d后,能分化出新的团块状丛生形原球茎。丛生形原球茎可再分切、转接,如此不断增殖,可形成一个无性繁殖系。将初代培养的不定芽切成1.0 cm1.5 cm的芽段,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上,经40 d50 d继代培养,增殖不定芽苗。代数不宜超过10代。5.1.6 分化培养 DB 4412/T 302024 3 原球茎移入分化培养基中,经25 d左右的分化培养,原球茎球体顶部突起变尖分化成小芽,35 d后可分化成丛生状的芽或带根、茎、叶的小植株。5.1.7 壮苗生根培养 经增殖培养后,选取顶端完好、生长健壮、带1片2片叶子、长2 cm以上的继代芽苗,接入壮苗生根培养基,先暗培养3 d,然后光照培养40 d50 d,即可长出新根系。茎段组培繁育 5.2.1 繁育过程及培养条件 金线莲茎段、茎片、顶芽、腋芽、芽尖等外植体经诱导、增殖、分化、壮苗、生根等系列培养后获得批量组培苗(见附录A2)。主要培养基参考附录B和附录C执行。培养条件:温度(252),光照强度1000 lx2000 lx,光照时间8 h10 h/d。5.2.2 外植体获取 选择生长健壮的野生、栽培或组培植株的茎段、茎片、顶芽、腋芽、芽尖等作为外植体。5.2.3 外植体处理 野生或栽培的金线莲植株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清理叶、叶苞鞘、根,用1 洗衣粉液或1 洗洁精浸泡20 min,流水冲洗30 min。再转入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5 酒精浸泡30 s,然后用0.1 HgCl2 溶液浸泡10 min,再用无菌水洗5次,无菌滤纸吸干水分,将植株切成0.5 cm长带节的茎段或2 mm厚的茎片备用。无菌瓶苗则可直接在超净工作台上取出,将植株切成0.5 cm长带节的茎段或2 mm厚的茎片,或剪取顶芽、腋芽或芽尖等外植体材料备用。5.2.4 原球茎或不定芽诱导培养 将备用外植体接种于原球茎或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经诱导培养,形成大量原球茎或丛生芽。5.2.5 原球茎或不定芽增殖培养 原球茎切成小块,转接到原球茎诱导培养基中,经增殖培养分化出丛生形原球茎。丛生形原球茎经再分切、转接,形成无性繁殖系。将不定芽切成1.0 cm1.5 cm的芽段,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上培养40 d50 d,增殖不定芽苗。代数不宜超过10代。5.2.6 原球茎分化培养 同5.1.6。5.2.7 壮苗生根培养 同5.1.7。6 种苗要求 种苗要求 DB 4412/T 302024 4 种苗应无污染、无烂茎、无烂根,叶色正常并展开。根系发达,具根1条2条或以上,株高5.0 cm,茎粗0.20 cm。炼苗 生根培养后,选取根系完好、苗高达到4 cm的瓶苗,转移到与栽培环境相近的炼苗大棚进行炼苗。棚内配双层80 的遮阳网,保持自然散射光,并随着炼苗时间增加逐步提高光照度。炼苗环境温度20 30,炼苗时间7 d15 d。出瓶 用镊子从培养瓶中轻轻取出组培苗,用清水反复漂洗干净,然后用杀菌液浸根10 min左右。杀菌液应符合GB/T 8321的规定。示例:杀菌液配方:用春雷喹啉铜2000倍液或恶霉灵+中生菌素2000倍液。7 种植环境 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的要求。农田灌溉水应符合GB 5084的要求。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的要求。8 设施栽培 设施准备 金线莲可用标准大棚、简易棚等设施种植,参考附录D。栽培基质 8.2.1 栽培基质选择 栽培基质要求pH4.5pH6.5,疏松透气,排水良好,能保水保肥的混配材料。示例:混配基质的材料:泥炭土腐殖土砂壤土、松树皮椰糠珍珠岩、谷壳、花生壳等。配方:优质泥炭土60+细松树皮 20+壤土10+河沙10。8.2.2 栽培基质处理 基质配好后,宜进行日晒消毒处理,或拌适量的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 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消毒处理。8.2.3 栽培基质铺设 8.2.3.1 苗床种植 将处理好的基质均匀铺在种植苗床上,厚约8 cm10 cm。宜先用孔径小于0.5 cm的塑料网、尼龙网、纱网等铺于苗床框架上,再铺上栽培基质。8.2.3.2 苗床+栽培容器种植 DB 4412/T 302024 5 将基质先铺设在育苗托盘、种植提篮等栽培容器上,然后再摆放在单层或多层的种植苗床上。栽培容器,宜选用54 cm28cm6 cm的长方形育苗托盘或46 cm46 cm11 cm的正方形育苗托盘或34 cm23 cm13cm种植提篮。移栽定植 8.3.1 移栽时间 春季、深秋或初冬均可移栽,以深秋或初冬移栽为佳。夏季气温不高或高温时间较短的山区,亦可春季4月5月移栽。8.3.2 移栽方法 移栽时,在基质中挖开适度空穴,放入金线莲苗后轻轻压实。行株距宜5 cm10 cm3 cm5 cm,栽后浇足定根水。容器栽培的,再把移栽好的盘苗、篮苗上架,逐层逐架整齐有序摆放,上下层亦可错位摆放,盘间距3 cm5 cm,做好标签登记。9 栽后管理 光照控制 金线莲对光照要求较高,宜用两层80 的遮阳网适时调节控制光照强度为3000 Lx5000 Lx。温度控制 金线莲生长适宜温度为20 28。湿度控制 金线莲生长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为65 80。水分管理 9.4.1 栽培环境宜保持湿润、通风透光。9.4.2 适时喷淋,宜2d3d喷淋1次,控制基质含水量15 25。宜在 9:00之前或 17:00以后喷淋。9.4.3 雨季应及时开沟排水,避免棚内及四周积水。施肥 9.5.1 施肥原则 宜少施薄施。9.5.2 施肥方法 9.5.2.1 移栽成活15d 后,可第一次追肥。苗高5 cm6 cm 时,可第二次追肥。生长季宜继续追肥3 次4 次。9.5.2.2 宜选用水溶性肥、微量元素叶面肥、颗粒有机肥等;9.5.2.3 施肥时,应施在植株基部,不应污染叶片,如不慎污染,应立即喷洒清水冲洗。DB 4412/T 302024 6 除草 宜适时人工清除杂草。病虫害防治 9.7.1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9.7.2 农药使用应符合 GB/T 8321 的规定。9.7.3 金线莲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见附录E和附录F)。10 采收与初加工 采收时间 10.1.1 金线莲种植5 个月6个月后,植株长到10 cm15 cm,植株真叶达到7片时,即可采收。10.1.2 宜选择晴天采收。采收方法 单株全草人工采收,包括根和地上部分,剔除病株。初加工 10.3.1 采收回来后,宜用高压喷淋水枪将植株清洗干净。10.3.2 自然风干或烘干。10.3.3 干品水分小于13,质量要求参照附录 G。10.3.4 置于通风干燥处防潮保存。11 包装、贮存和运输 包装 11.1.1 包装容器、包装材料应符合GB/T 34343、GB/T 34344 的要求。贮存 11.2.1 密闭贮存,注意防潮、防虫、防霉变、防有毒有害物质污染。11.2.2 长期贮存应放入35冷藏库。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运输时不应与有害货物混装。12 生产档案 建立生产档案,详细记载种源、种苗驯化时间、种苗质量、种植地点、种植方式、栽后管理、采收与加工、贮藏、运输等生产各环节内容。DB 4412/T 302024 7 A A 附 录 A(资料性)金线莲种苗繁育流程图 A.1 无菌播种繁育 金线莲种子萌发原球茎诱导原球茎增殖原球茎分化壮苗生根炼苗出瓶 丛生芽诱导丛生芽增殖 A.2 茎段组培繁育 原球茎诱导原球茎增殖原球茎分化 金线莲外植体 壮苗生根炼苗出瓶 丛生芽诱导丛生芽增殖 DB 4412/T 302024 8 B B 附 录 B(资料性)MS 和1/2MS 培养基 B.1 MS 培养基的组成与配制方法见表B.1。表B.1 MS(Murashige 和 Skoog.1962)培养基的配制 化合物名称 用量mg/L 化合物名称 用量mg/L NH4NO3(硝酸铵)1650 KI(碘化钾)0.83 KNO3(硝酸钾)1900 Na2MoO4,2H2O(钼酸钠)0.25 KH2PO4(磷酸二氢钾)170 CuSO,4,5H2O(硫酸铜)0.025 MgSO4,7H2O(硫酸镁)370 CoCl2,6H2O(氯化钴)0.025 CaCl2(氯化钙)440 甘氨酸 2 FeSO4,7H2O(硫酸亚铁)27.8 盐酸硫胺素VB1 0.4 Na-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37.3 盐酸吡哆醇VB6 0.5 MnSO4,4H2O(硫酸锰)22.3 烟酸 0.5 ZnSO4,7H2O(硫酸锌)8.6 肌醇 100 H3BO(硼酸)6.2 B.2 1/2MS培养基的组成与配制方法见表 B.2。表B.2 1/2MS培养基的配制 化合物名称 用量mg/L 化合物名称 用量mg/L NH4NO3(硝酸铵)825 KI(碘化钾)0.83 KNO3(硝酸钾)950 Na2MoO4,2H2O(钼酸钠)0.25 KH2PO4(磷酸二氢钾)85 CuSO,4,5H2O(硫酸铜)0.025 MgSO4,7H2O(硫酸镁)185 CoCl2,6H2O(氯化钴)0.025 CaCl2(氯化钙)220 甘氨酸 2 FeSO4,7H2O(硫酸亚铁)27.8 盐酸硫胺素VB1 0.4 Na-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37.3 盐酸吡哆醇VB6 0.5 MnSO4,4H2O(硫酸锰)22.3 烟酸 0.5 ZnSO4,7H2O(硫酸锌)8.6 肌醇 100 H3BO(硼酸)6.2 DB 4412/T 302024 9 C C 附 录 C(资料性)金线莲组培育苗培养基 金线莲组培育苗培养基配方见表C.1。表C.1 金线莲组培育苗培养基配方 培养阶段 推荐培养基配方 种子萌发 1/2 MS+(100g/L)马铃薯原汁+(20 g/L30 g/L)蔗糖+(5 g/L8 g/L)琼脂,pH5.8 不定芽/原球茎诱导 MS(或1/2MS)+(1.0 mg/L2.5 mg/L)6-BA+(0.2 mg/L0.5 mg/L)NAA+(20 g/L30 g/L)蔗糖+(5 g/L8 g/L)琼脂,pH5.8 增殖分化 MS(或1/2MS)+(1.0 mg/L3.0 mg/L)6-BA+(0.2 mg/L1.0 mg/L)NAA+(0.5/L)花宝1号+(1.5/L)花宝2号+(20 g/L30 g/L)蔗糖+(5 g/L8 g/L)琼脂,pH5.8 壮苗生根 MS(或1/2MS)+(0.2 mg/L1.0 mg/L)6-BA+(0.3 mg/L1.0 mg/L)NAA+(0.5/L)花宝1号+(0.5/L)花宝5号+(20 g/L30 g/L)香蕉泥+(0.5 g/L1.0 g/L)活性炭+(20 g/L30 g/L)蔗糖+(5 g/L8 g/L)琼脂,pH5.8 注:6-BA:6-苄氨基嘌呤;NAA:萘乙酸 DB 4412/T 302024 10 D D 附 录 D(资料性)金线莲栽培设施 D.1 设施大棚 D.1.1 薄膜大棚 宜用钢架大棚,跨度6 m8 m,脊高3.3 m6.0 m、腰高1.8 m3.0 m。棚顶覆盖1层塑料膜;膜上和棚内各设1层活动的遮阳网;棚腰四周设置落地可卷动的薄膜和防虫网。棚内配备水帘、风机与加温机等温控设施。D.1.2 简易棚 大棚宜为南北走向,北高南低斜面。可就地取材,用毛竹搭棚,宽6 m,高2.5 m4 m,腰高1.5 m,棚长按需而设。棚顶、四周用遮阳网覆盖;四周应挖通排水沟;宜种植绿化苗木,形成有利金线莲生长的生态环境。D.2 喷灌、滴灌系统 种植棚内宜安装喷灌设施和滴灌系统。D.3 种植苗床 D.3.1 高架苗床 高架苗床宜选用钢架或其它坚固材料架设,架高0.6 m0.8 m,架宽1.0 m1.8 m,架间距0.4 m0.6 m。宜设3层种植层,每层高0.6 m0.8 m,宽1.0 m1.8 m,每层顶端还可架设喷灌设施。D.3.2 简易苗床 可就地取材采用竹木、砖瓦、角铁等材料架设,架高0.2 m0.3 m,宽1.0 m1.5 m,苗床间距0.4 m0.6 m。亦可设3层种植层,每层高0.6 m0.8 m,宽1.0 m1.8 m,每层顶端亦可架设喷灌设施。DB 4412/T 302024 11 E E 附 录 E(资料性)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金线莲主要病害防治方法见表E.1。表E.1 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病害名称 防治方法 立枯病 加强栽培管理,注意通风透气,控制光照和温湿度,培育壮苗;不使用带病菌的腐熟肥;种植前可用福尔马林 200 倍250 倍液进行基质消毒,1 周后可移栽;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处理,并用15 恶霉灵(土菌消)水剂 450 倍液、或 50 福美双可湿性粉 5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 倍1000 倍液等进行种植区基质喷淋,喷足淋透,每 7 d 10 d 1 次,连续 3 次以上。茎枯病 可用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或 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等喷雾防治,视病情 5 d 14 d 施药 1 次。猝倒病 零星发病时就要及时施药防治,可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 64 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施,每 7 d 10 d 喷 1次,连续 2 次3 次。软腐病 可用农抗 751 水剂 100 倍液、或 77 可杀得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进行喷雾,每 10 d 喷 1 次,连续 6 次8 次。黑腐病 少量发生时可拔除病株减少传染源;可用 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普力克 1000 倍液、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喷施。茎腐病 发病早期可用代森锰锌 200 倍液、或 77 可杀得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多菌灵 1000 倍液轮换喷施,每 15 d 喷 1 次,连续 2 次3 次。灰霉病 做好基质消毒,保持棚内空气通畅,春冬季适当增强光照,控制浇水。发病早期可用 40 嘧霉胺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 1000 倍1500 倍液、或 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000 倍1500 倍液、或苯醚甲环唑 10 水分散剂 3000 倍5000 倍液、或丙环唑(20 EC)1000 倍1500 倍液喷雾,每 10 d15 d 喷 1 次,连续 2 次3 次。DB 4412/T 302024 12 F F 附 录 F(资料性)主要害虫防治方法 金线莲的主要害虫防治方法见表F.1。表F.1 主要害虫防治方法 虫害名称 防治方法 小地老虎 早春清除园地及周围杂草,防止成虫产卵;晚上7:0010:00时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使用糖醋液(糖:醋:酒:水3:4:1:2,加入少量杀虫剂,如乐斯本或三唑磷)诱杀。蜗牛 蛞蝓 种植前,用煤块点燃敌敌畏乳油原液封闭熏蒸大棚24 h;清除四周杂草、杂物,清洁种植畦或苗床,洒石灰粉或90 敌百虫药粉隔离;保持棚内清洁、通风可减少蜗牛和蛞蝓的数量;敌敌畏乳油500 倍液喷施蜗牛和蛞蝓活动死角,但是要切忌喷到植株上以免产生药害;在苗床、种植盆四周、底部撒用四聚乙醛颗粒剂进行诱杀。蝼蛄 毒饵诱杀:豆饼粉和麦麸炒香,与辛硫磷配成50:50:0.1的比例,拌匀后,每晚放放置于种植棚的边角处,或用土覆盖毒饵,即可昼夜 放置,毒杀效果更好。同时,可用黑光灯诱杀。斜纹夜蛾 清除杂草,翻耕晒土、撒石灰,破坏其化蛹环境;摘除卵块和群集危害的初孵幼虫,以减少虫源;采用黑光灯或糖醋盆(糖:醋:白酒:水6:3:1:10,90 敌百虫晶体1 份调匀)诱杀成虫,每30亩50亩使用一盏诱虫灯,设置高度为距地面1.5 m为宜;幼虫初龄期,可用20 虫无赦+4.5 高效氯氰菊酯1500 倍2000 倍液,5 甲维盐1500 倍2000 倍液均匀喷雾。红蜘蛛 螨类 适时浇水,适度增加基质湿度,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控制螨类发生蔓延;危害初期,选用24 螨危3000倍液、1.8 阿维菌素乳油2000 倍3000 倍液、或3.3 阿维-联苯菊酯(天丁)乳油1000 倍1500 倍液药剂应交替使用,间隔5 d7 d,连续2 次3 次,重点喷洒在植株上部嫩叶背面。韭蛆 大棚四周使用防虫网;基质加石灰堆沤、暴晒10 d 以上,或用蒸汽房高温杀虫灭菌;棚内可采用黄板、杀虫灯、糖醋液诱杀成虫;可用48 乐斯本乳油500 倍液、或1.1 苦参碱粉剂500 倍液灌根,或用10 灭蝇胺水悬浮剂4000 倍液喷雾防治幼虫,每月一次;成虫盛发期,可亩施2.5 敌百虫粉剂2 kg2.6 kg,或用2.5 溴氰菊酯2000倍液、或20 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以9:0011:00时茎叶喷雾,防治成虫。DB 4412/T 302024 13 G G 附 录 G(资料性)金线莲质量要求 G.1 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G.1的规定。表G.1 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鲜品 干品 色泽 墨绿色或淡红褐色或深褐色 淡红褐色或深褐色 取适量样品放入洁净白色瓷盘中,在自然光线下观察其色泽、组织形态、杂质,闻其气味,用温开水漱口后品其滋味 组织形态 叶互生,呈卵圆形或卵形,叶上可见金黄色或橙红色脉纹,根茎弯曲,茎节明显 常缠结成团,多皱缩,叶完整者展开后呈卵圆形或卵形,叶上可见金黄色或橙红色脉纹,根茎弯曲,茎节明显 滋味、气味 具有本品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 具有本品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 杂质 无正常视力可见外来杂质 无正常视力可见外来杂质 G.2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G.2的规定。表G.2 理化指标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鲜品 干品 水分,g/100g-13.0 GB 5009.3 灰分,g/100g 12.0 GB 5009.4 蛋白质,g/100g 10.0 GB 5009.5 金线莲苷,g/100g 12.0 附录 H 注:灰分、蛋白质、金线莲苷以干基计。G.3 污染物限量 污染物限量应符合表G.3的规定。表G.3 污染物限量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总砷(以As计),mg/kg 0.5 GB 5009.11 铅(以Pb计),mg/kg 2.0 GB 5009.12 镉(以Cd计),mg/kg 0.5 GB 5009.15 总汞(以Hg计),mg/kg 0.1 GB 5009.17 注:污染物限量以干基计。DB 4412/T 302024 14 G.4 真菌毒素限量 真菌毒素限量应符合表G.4的规定。表G.4 真菌毒素限量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黄曲霉毒素B1,g/kg 5.0 GB 5009.22 注:真菌毒素限量以干基计。G.5 农药残留限量 农药残留限量应符合表G.5、G.6、G.7的规定。表G.5 农药残留限量(杀菌剂)农药品名 最大残留限量(mg/kg)农药品名 最大残留限量(mg/kg)胺苯吡菌酮 0.7 咯菌腈 3.0 百菌清 20.0 己唑醇 2.0 苯醚甲环唑 鲜1.0,干2.0 甲霜灵和精甲霜灵 0.2 吡唑醚菌酯 鲜0.2,干0.5 井冈霉素 鲜0.1,干1.0 丙环唑 0.1 喹啉铜 3.0 丙森锌 0.3 氯苯甲醚 0.05 代森铵 0.3 咪鲜胺和咪鲜胺锰盐 鲜15.0,干20.0 代森联 0.3 醚菌酯 0.1 代森锰锌 0.3 嘧菌环胺 鲜0.1,干0.2 代森锌 0.3 嘧菌酯 1.0 毒菌酚 0.01 嘧霉胺 0.5 多菌灵 1.0 噻呋酰胺 鲜2.0,干10.0 恶霉灵 鲜1.0,干0.1 十三吗啉 2.0 氟啶胺 1.0 双炔酰菌胺 鲜0.2,干2.0 氟硅唑 鲜0.2,干0.3 霜霉威和霜霉威盐酸盐 鲜0.2,干0.5 氟环唑 0.2 戊唑醇 鲜0.15,干0.4 氟吗啉 鲜0.05,干0.1 烯酰吗啉 20.0 氟噻唑吡乙酮 0.15 乙霉威 0.2 福美双 0.3 唑菌酯 0.1 福美锌 0.3 注1:检测方法按GB 2763规定的方法执行。注2:农药残留限量以干基计。DB 4412/T 302024 15 表G.6 农药残留限量(杀虫剂,杀螨剂,杀螺剂、熏蒸剂)类型 农药品名 最大残留限量(mg/kg)类型 农药品名 最大残留限量(mg/kg)杀虫剂 阿维菌素 1.0 杀虫剂 杀扑磷 0.05 巴毒磷 0.2 速灭磷 0.05 吡虫啉 鲜2.0,干3.0 烯虫炔酯 0.01 吡蚜酮 2.0 烯虫乙酯 0.01 虫酰肼 0.1 乙基多杀菌素 1.0 除虫菊素 0.5 乙酰甲胺磷 0.05 丁硫克百威 0.02 杀螨剂 丙酯杀螨醇 0.02 啶虫脒 0.05 哒螨灵 3 毒虫畏 0.01 格螨酯 0.01 毒死蜱 1.0 环螨酯 0.01 二嗪磷 鲜0.3,干0.1 乐杀螨 0.05 二溴磷 0.01 灭螨醌 0.01 庚烯磷 0.01 炔螨特 10.0 甲拌磷 0.01 消螨酚 0.01 甲基异柳磷 0.02 三氯杀螨醇 0.02 甲氧滴滴涕 0.01 乙酯杀螨醇 0.05 克百威 0.02 唑螨酯 2.0 乐果 0.05 杀螺剂 螺虫乙酯 10.0 硫丹 0.05 螺虫乙酯 10.0 四聚乙醛 鲜0.2,干0.5 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 鲜0.05,干0.1 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 2.0 熏蒸剂 溴甲烷 0.02 氰戊菊酯和S-氰戊菊酯 3.0 杀虫畏 0.01 DB 4412/T 302024 16 表G.7 农药残留限量(除草剂)类型 农药品名 最大残留限量(mg/kg)除草剂 胺苯磺隆 0.05 草枯醚 0.01 草芽畏 0.01 氟除草醚 0.01 甲磺隆 0.02 氯磺隆 0.05 氯酞酸 0.01 氯酞酸甲酯 0.01 茅草枯 0.01 灭草环 0.05 三氟硝草醚 0.05 特乐酚 0.01 戊硝酚 0.01 抑草蓬 0.05 茚草酮 0.01 DB 4412/T 302024 17 H H 附 录 H(规范性)金线莲苷的提取与测定 H.1 原理 试样粉碎后,经超声提取过滤,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检测,与标准物质比较进行定量。H.2 试剂或材料 H.2.1 水:应符合 水:应符合 GB/T 6682中一级水的要求。H.2.2 甲醇:色谱纯。H.2.3 乙腈:色谱纯。H.2.4 40%甲醇溶液:取 400 mL甲醇,加入600 mL水,混匀。H.2.5 金线莲苷对照品。H.2.6 金线莲苷标准储备液:称取金线莲苷对照品25.0 mg,40%甲醇溶液解后定容至25.0 mL,得 1.00 mg/mL标准储备液。H.2.7 金线莲苷标准曲:分别取0.5 mL、1.0 mL、2.5 mL、5.0 mL、10.0 mL标准储备液至10 mL容量瓶中,以 40%甲醇溶液定容,混匀,得到浓度分别为0.0500mg/mL、0.100 mg/mL、0.250 mg/mL、0.500 mg/mL、1.00 mg/mL的标准系列工作液。H.3 仪器设备 H.3.1 分析天平:感量 0.1 mg。H.3.2 超声清洗机:频率 40 kHz,功率不低于 250 W。H.3.3 高效液相色谱:配备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3.4 鼓风干燥箱:温度精控制1。H.4 试验步骤 H.4.1 样液制备 取金线莲鲜品(先经干燥至水分13.0%后)或干品,粉碎过四号筛,准确称取试样0.150 g,置具塞三角烧瓶中,加40%甲醇溶液50.0 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提取10 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40%甲醇溶液补足减失重,摇匀,0.45m滤膜过滤,即得样液。H.4.2 测定 液相色谱参考工作条件如下:a)色谱柱:氨基柱,4.6 mm250 mm,5m,或性能相当者;b)流动相:乙腈:水(85:15)(体积比);c)流速:1.0 min/mL;d)雾化室温度:70;e)进样量:10L;f)N2流速:1.5 L/min;g)增益值: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