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DB36/T 2001-2024.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土茯苓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DB36/T 2001-202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土茯苓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DB36/T 2001-202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土茯苓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DB36/T 2001-2024.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土茯苓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DB36/T 2001-2024.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土茯苓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DB36/T 2001-2024.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CCS B 38 DB36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36/T 20012024 土茯苓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of Smilacis glabrae Rhizoma 2024-08-26发布 2025-02-01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6/T 20012024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种苗繁育.1 5 移栽定植.2 6 田间管理.3 7 病虫害防治.3 8 采收与初加工.4 9 档案管理.4 DB36/T 20012024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提出。本文件由江西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X/TC 031)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西省鑫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小青、郑明敏、蔡妙婷、陈超、熊尚肆、何小群、卢信、曾慧婷、游玉平、杨海燕、李雪微、胡慧心、廖星城、虞金宝。DB36/T 20012024 1 土茯苓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土茯苓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种苗繁育、移栽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初加工、档案管理等技术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中药材土茯苓规范化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施用准则 NY/T 525 有机肥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2年版)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土茯苓 Smilacis glabrae Rhizoma 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光叶菝葜 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4 种苗繁育 4.1 繁育方法 采用种子穴播繁育。4.2 圃地准备 4.2.1 场地环境要求 DB36/T 20012024 2 选择交通方便、地势较平坦、背风向阳、排灌良好地段。育苗所用场地的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中的二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的二级标准,灌溉用水应符合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中二类(旱作)的标准。4.2.2 作床 基质可选用壤土、砂壤土或配置轻基质土,壤土或砂壤土宜配施复合肥(N:P2O5:K2O=15:15:15),用量200 g/m3300 g/m3。使用营养袋(10 cm10 cm规格)装盛基质,将营养袋苗整齐摆放于100 cm120 cm畦面上。4.3 种子准备 4.3.1 种子采收 8月至12月,果实由青绿渐变淡黄时及时采收。取出种子晒干,置于干燥容器贮存。4.3.2 种子处理 选择颗粒饱满,色泽光艳的种子。将种子放入 55 温水中浸泡 24 h,浸泡后的种子采用沙藏,将种子与湿度为 60%的河沙按质量比为 2:1的比例混合,装进袋子,揉搓至种子表面粗糙且不破裂为止。4.4 播种 4.4.1 播种时间 采用春播或秋播,春播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播为10月至11月。4.4.2 播种方法 每个营养袋播种23粒种子,覆土浇水。育苗地种子用量为5 kg/666.7 m26 kg/666.7 m2。4.5 苗期管理 4.5.1 水肥管理 保持土壤湿润,及时排水防涝。视苗床情况浇施壮苗肥,采用叶面喷施浓度为0.5%的尿素,施尿素3 kg/666.7 m2。4.5.2 病虫害防治 苗期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猝倒病、立枯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等。防治方法与7.2 主要病虫害防治一致。5 移栽定植 5.1 栽植环境 选择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段。地块周围最好有大面积阔叶林,以保证周围温暖湿润的小环境。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灌溉用水标准与 4.2.1 场地环境要求一致。5.2 整地 DB36/T 20012024 3 地块选择好后,清杂,整地,深翻,施入商品有机肥 1000 kg/666.7 m2,复合肥(N:P2O5:K2O=15:15:15)20 kg/666.7 m2,整理起畦,畦高 20 cm,宽 100 cm130 cm,沟宽 30 cm。5.3 出圃移栽 选在1月至5月或10月至11月进行移栽,选用植株健壮、株高10 cm以上的种苗。起苗前浇透水,去除营养袋,按株行距40 cm40 cm带土移栽,覆土,浇足定根水。每666.7 m2用苗4000株。6 田间管理 6.1 补植 在移栽定植后及时补苗、间苗。6.2 中耕除草 定植未封行前,每年中耕除草3次,分别于春季萌芽前、6月至7月和冬季进行,保证无杂草。6.3 水肥管理 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394、NY/T 525的要求。第一年第1次追肥在施基肥的基础上,苗高15 cm20 cm,施复合肥(N:P2O5:K2O=15:15:15)15 kg/666.7 m2;第2次追肥在花期前的6月至7月,施复合肥(N:P2O5:K2O=15:15:15)15 kg/666.7 m2;第 3 次 追 肥 在 果 期 前 的 9月 至 11月,施 复 合肥(N:P2O5:K2O=15:15:15)30 kg/666.7 m2。第二年后每年施肥2次,分别于春季萌芽前、6月至7月,施复合肥(N:P2O5:K2O=15:15:15)30 kg/666.7 m240 kg/666.7 m2。雨季注意开沟防涝。6.4 搭架 株高30 cm左右,及时搭架引蔓。6.5 整枝打顶 修剪以打顶为主,当枝条长到1 m以上、植株间通透性不佳时,及时修剪枝叶。在生长期间要及时剪除病枝、弱枝和过密的枝条。7 病虫害防治 7.1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使用农药应符合GB/T 8321规定。7.2 主要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猝倒病、立枯病、霜霉病、枯叶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红蜘蛛等:炭疽病: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呈现针尖小点,且周围有明显黄晕圈,病斑棕褐色,稍凹陷,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严重时病斑连成片至整个叶片枯死。防治方法:药剂防治,每 7 d10 d防治 1次。褐斑病:5月下旬始发,7月至 8月渐严重,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侵害叶片。防治方法:在初夏叶子展开时的快速生长期使用药剂喷雾,每 7 d防治 1次。猝倒病、立枯病:7 月至 9 月为高发病期,感病后植株逐渐死亡。防治方法:发病初期使用杀DB36/T 20012024 4 菌剂,每 10 d左右喷施 1次,连续 2次3次。霜霉病、枯叶病:预防为主,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菌的滋生。防治方法:一旦发现病害,及时使用有效杀菌剂,每 7 d防治 1次。蚜虫:在新叶展叶期,在叶背及叶柄、茎杆上、叶鞘处,吸允叶汁,造成叶片卷曲并长黑霉,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小、不成形,提前落叶。防治方法:药剂防治,每 7 d防治 1次。红蜘蛛:主要以成虫、若虫危害为主,以口器吸食叶片汁液,使叶片失去活力而成黄褐色和铁锈色,受害严重的叶片会产生坏死斑块、枯黄泛白,造成早期落叶。防治方法:物理防治和药物防治相结合进行防治。8 采收与初加工 8.1 采收 移栽4年后,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采挖根茎。8.2 初加工 根茎采挖后,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药材质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的要求。9 档案管理 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档案管理要求执行,详细记录各阶段采取的技术措施,各项作业的实际用工量和肥、药、物料的使用情况,以及天气、物候观测等资料,存档5年。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