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规程DB42/T 2255-2024.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规程DB42/T 2255-202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规程DB42/T 2255-202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规程DB42/T 2255-2024.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规程DB42/T 2255-2024.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规程DB42/T 2255-2024.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01 CCS B 15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 2255 2024 水稻品种 抗稻瘟病 鉴定技术 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of rice varieties resistant to rice blast disease 2024-07-29 发布 2024-09-29 实施 湖 北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 布 DB42/T 22552024 I 目 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病圃设置.1 5 品种筛选标准.2 6 生态模式菌群构建及活化.3 7 抗性鉴定与评价.4 8 标准实施及评价.7 附录A(规范性)水稻稻瘟病病圃调查分级.8 附录B(规范性)水稻抗稻瘟病评价.9 附录C(资料性)水稻稻瘟病记载表.11 附录D(资料性)湖北省地方标准实施信息及意见反馈表.13 DB42/T 22552024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提出。本文件由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湖北省种子管理局、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尧、吴双清、王林、顾见勋、揭春玉、张求东、杨小林、韩玉、王新刚、潘龙其、田永宏、钟育海、杜兴。本文件为首次发布。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系电话:027-87665821,邮箱:;或者牵头起草单位,联系电话:0718-8412715,邮箱:。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联系电话:0718-8412715,邮箱:。DB42/T 22552024 1 水 稻品种 抗稻瘟病 鉴定技 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的病圃设置、品种筛选标准、生态模式菌群构建及活化、抗性鉴定与评价、标准实施及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评价和筛选。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790 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 NY/T 1300 农作物品种试验与信息化技术规程 水稻 NY/T 2646 水稻品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3 术语和 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系列病 圃 series nurseries 由特定生态稻区内设立的系统圃、活化圃、主鉴圃、辅鉴圃和生态圃等5个不同功能的稻瘟病病圃组成,分别起到菌株致病型系统监测、菌株致病性活化、主导鉴定、辅助鉴定、生态鉴定的作用。系列检 测品 种 series detection varieties 由特定生态稻区筛选确定的监测品种、活化品种、诱发品种和指示品种等4组不同功能的常规水稻品种组成,分别起到菌株致病型检测、菌株致病性活化、田间均等诱发、鉴定结果有效性评估的作用。生态模 式菌 群 ecological model fungal community 在特定生态稻区内,通过稻瘟病单孢致病型监测及其相关数据分析,筛选出代表生态稻区稻瘟病菌种群综合致病力的不同致病型菌株,由此类菌株组成的群体。4 病圃设 置 技术路 线 病圃设置包括系统圃、活化圃、主鉴圃、辅鉴圃和生态圃等系列病圃。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DB42/T 22552024 2 图1 系列病 圃设 置 技 术路 线图 系统圃 系统圃设在本生态稻区主鉴机构的内设试验基地,适温、寡照、多雨的独立山谷为最佳,不宜建在水稻主产区。建设独立智能温、网室及大棚,具备调温、调湿、喷雾、灌溉等功能。每个生态稻区设立1个系统圃。活化圃 活化圃设独立小温、网室,其他条件应符合4.2的有关要求。主鉴圃 主鉴圃设在本生态稻区距离主鉴机构较近、水源和交通较为便利且稻瘟病常年重发的固定基地,有效鉴定年份达到100%,适温、寡照、多雨、雾浓、露重的独立山谷为最佳,不宜建在水稻主产区。建设网室大棚,配备弥留喷雾增湿装备和智能气象观测仪,具备良好的防鼠、防鸟、防虫、防风和灌溉等条件。每个生态稻区设立1个主鉴圃。辅鉴圃 辅鉴圃设在水源和交通较为便利且稻瘟病常发的固定基地,远离系统圃和活化圃。与主鉴圃具有较好生态互补性,以弥补主鉴圃可能存在的鉴定不稳定因素。每个生态稻区设立1个3个辅鉴圃。其他设置条件应符合4.4的有关要求。生态圃 生态圃设在本生态稻区主产区,与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同步布局。建设网室大棚,配备智能气象观测仪,具备良好的防鼠、防鸟、防虫、防风和灌溉等条件。每个生态稻区可设立多个生态圃。5 品种筛 选标 准 监测品 种 监测品种筛选宜遵循以下原则:a)由50个100个常规稻品种组成;菌株标本 系统圃 菌群监测及筛选 补充菌源 采集标本 水稻品种 抗性鉴定与评价 生态模式菌群 活化圃 菌株致病稳定性保持 辅鉴圃 主鉴圃 生态圃 生态稻区 DB42/T 22552024 3 b)由早、中熟品种组成;c)由籼稻、粳稻、糯稻等按比例组成;d)在病圃生长的秆高范围为30 cm100 cm;e)在稻区自然诱发病圃和系统圃的抗性表现差异明显;f)在正常条件下生长旺盛,结实率达到国家或省水稻品种审定标准。活化品 种 活化品种筛选宜遵循以下原则:a)由5个10个常规稻品种组成;b)由早熟品种组成;c)以稻区主栽水稻品种为主;d)在病圃生长成熟后秆高范围为 30 cm90 cm;e)在稻区自然诱发病圃表现典型的发病症状,同时在系统圃对特定生态模式菌株感病症状明显;f)在正常条件下茎秆坚硬、较粗壮、生长旺盛,结实率达到国家或省水稻品种审定标准。诱发品 种 诱发品种筛选宜遵循以下原则:a)由5个10个常规稻品种组成;b)由籼稻、粳稻、糯稻等按比例组成;c)在稻区自然诱发病圃和系统圃抗性表现均为高感、易感病品种;d)感病敏感生育期与鉴定品种整个敏感生育期能重叠。指示品 种 指示品种筛选宜遵循以下原则:a)分为早、中、晚稻指示品种组,每组由 5 个10 个常规稻品种组成,要求农艺性状较好,选择不同时期主栽品种中的常规稻品种;b)由籼稻、粳稻、糯稻等按比例组成;c)在稻区自然诱发病圃和系统圃抗性梯度表现明显;d)感病敏感生育期与鉴定品种整个敏感生育期能重叠。6 生态模 式菌 群构 建及 活化 病标样 采集 在生态稻区内的主鉴圃、辅鉴圃、生态圃、频发区和重发区采集系列检测品种或推广品种的病叶、病穗标本,标本症状符合GB/T 15790规定。每个品种采集3个10个样本,分离单孢。人工接 种 系统圃播种监测品种,株距2.5 cm,行距5 cm,每个品种播种1行,每行5穴,每穴播种2苗。四周同期播种丽江新团黑谷。育苗期间酌情增加氮肥施用量。监测品种3叶期4叶期接种,接种前用40 g/m的白色无纺布罩住监测品种进行隔离。将单孢菌株接种到稻草节扩繁培养,波长峰值365 nm黑光灯照射诱导产孢,磷酸盐缓冲液(PBS,pH=7.4)配制孢子液,孢子液分生孢子浓度为1.0105个每毫升1.0106个每毫升。采用气动喷雾器对监测品种喷雾接种,1个单孢菌株接种1套监测品种,按每个品种3 mL5 mL菌液量进行接种。接种后48 h内遮阳处理,维持相对湿度100%,温度24 27。DB42/T 22552024 4 菌株致 病型 评价 病圃中任一品种叶瘟发病达7级或以上时进行第1次调查,7 d10 d后进行第2次调查。调查每个品种发病最重的5株,每株记载发病最重的叶片。按附录A中的表A.1分级,记录项目见附录C中的表C.1。按附录B中的表B.1确定各品种抗感代表值。分别统计参试菌株致病频次和监测品种感病频次,选出特异性菌株和广谱致病性菌株组成生态模式菌群,使得生态模式菌群致病谱与生态区菌株群体致病谱最大程度吻合,且菌群由最少数量菌株组成。菌株活 化 利用活化圃种植活化品种,孕穗初期开始培养生态模式菌株,制备孢子液方法应符合6.2的有关要求。破口期至见穗期用注射接种方式接种孢子液,1个生态模式菌株接种1个分隔独立的小区。活化品种发病后,采集病穗颈,阴凉处自然风干备用。7 抗性鉴 定与 评价 主鉴圃 和辅 鉴圃 操作 程序 7.1.1 病圃布 局及 菌源 组成 病圃栽插鉴定品种、指示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和混合诱发品种。鉴定品种与指示品种栽插方式相同,每个品种栽插20株组成1个鉴定小区。将第6.4节中采集到的病穗颈与生态稻区上年度采集的病标本混合均匀,扎成小把,均匀插于田间。试验布局见图2。图2 主鉴圃 和辅 鉴圃 试验 布局 示意图 DB42/T 22552024 5 7.1.2 栽培管 理 栽培管理参照NY/T 1300中要求执行。7.1.3 调查方 法与 记载 内容 7.1.3.1 叶瘟 病圃中任一品种叶瘟发病达7级或以上时进行第1次调查,分蘖盛期至拔节阶段病害流行高峰期时进行第2次调查。调查每个品种发病最重的3株,每株记载发病最重的叶片。分级标准参照附录A中的表A.1,记载项目见附录C中的表C.1。7.1.3.2 穗瘟 在黄熟初期(80%稻穗尖端5粒10粒谷子进入黄熟)进行第1次调查,7 d10 d后进行第2次调查。随机调查100穗,不足100穗者,调查完全部稻穗。分级标准按附录A中的表A.2,记载项目见附录C中的表C.2。7.1.4 数据整 理 按公式(1)计算叶瘟平均病级,按附录B中的表B.1评价叶瘟抗级,按公式(2)计算穗瘟病穗率,按附录B中的表B.2评价病穗率抗级,按公式(3)计算穗瘟损失率,按附录B中的表B.3评价损失率抗级,按公式(4)计算综合指数,按公式(5)计算抗性指数,按附录B中的表B.4评价综合抗级。LA=(LG LG)LS(1)式中:G LA 叶瘟平均病级;Q LG 各级病叶数;V LG 各病级代表值;T LS 调查总叶片数。=PI PS 100%(2)式中:P PD 穗瘟病穗率;Q PI 发病穗数;T PS 调查总穗数。PB=(PG PG)PS PP 10 0%(3)式中:L PB 穗瘟损失率;Q PG 各级病穗数;L PG 各级损失率代表值;T PS 调查总穗数;L PP 最高损失率代表值。RB=LB 0.25+PD 0.25+PL 0.5(4)DB42/T 22552024 6 式中:I RB 综合指数;R LB 病圃叶瘟抗级;R PD 病圃穗瘟病穗率抗级;R PL 病圃穗瘟损失率抗级。=(5)式中:I 抗性指数;S EI 各有效病圃综合指数之和;T EI 有效病圃总数。生态圃 操作 程序 7.2.1 病圃布 局及 菌源 组成 病圃栽插鉴定品种和紫稻,每个鉴定品种由200株组成1个鉴定小区,小区间栽插1行(列)紫稻作分界标记,四周栽插3行(列)紫稻作保护行,不进行人工接种菌源,其他条件应符合本文件7.1.1的有关要求。7.2.2 栽培管 理 栽培管理参照NY/T 1300中要求执行。7.2.3 调查方 法与 记载 内容 7.2.3.1 叶瘟 秧田期初查,分蘖盛期至拔节阶段病害流行高峰期复查。发现7级9级病叶则随机抽查100株,调查每株发病最重的叶片,记载7级9级病叶数。按附录A中的表A.1分级,记录项目见附录C中的表C.3。7.2.3.2 穗瘟 黄熟期调查。发现3级5级病穗则随机抽查100株,调查每株发病最重的稻穗,记载3级5级病穗数。按附录A中的表A.2分级,记载项目见附录C中的表C.3。7.2.4 数据整 理 先统计7级9级病叶率和3级5级病穗率,若病叶率或病穗率大于10%,则其发病程度定为“严重发病”,其代表值标识为“1”,然后统计严重发病病圃数。记载项目见附录C中的表C.4和表C.5。抗性评 价 主鉴圃和辅鉴圃实行指示品种检验制度,即指示品种病穗率抗级平均值大于4.5,则这一病圃当年抗性鉴定结果评定有效,否则鉴定结果无效。综合抗级作为品种抗性的评价依据,抗性指数和严重生态圃个数作为高感病品种的淘汰依据。撰写鉴 定汇 总报 告 鉴定汇总报告格式和内容应按照NY/T 2646的要求撰写。DB42/T 22552024 7 8 标准实 施及 评价 标准实 施准备 结合实际,认真做好标准实施准备,包括标准实施的方案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手段准备和物质条件准备等。制定标 准实 施方 案 制定标准实施方案,明确适用对象和场景、提供实施必备条件和保障(组织、制度、资金、人员和设备仪器等)、推荐方法路径,确定资源要素配置、关键环节和控制点,提出标准实施中的注意事项。标准宣 贯和 培训 针对相关方和具体对象进行标准宣贯和培训,结合标准要求,落实责任制,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标准实 施检 查 标准实施的检查主要是检查标准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需要逐条检查标准实施内容的落实,并记录未实施内容的理由或原因。标准实施检查也要检查标准实施的支持手段和物质条件的落实情况。做好标准实施验证记录,畅通标准实施信息采集的方式方法和反馈渠道,定期整理并处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标准实 施效 果评 价分 析 在标准实施一定时间后,对照标准实施方案,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分析,总结实施经验成效,梳理存在的薄弱环节,标准实施的评价主要是评价标准实施的效果,主要从技术进步、质量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规范秩序、效率提高、节约费用、节省时间、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有益性评价,同时还要评价标准实施带来的问题,以便为未来改进提供参考。情况反 馈 适时向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归口管理单位反馈情况,提出标准推广、修改、补充、完善或者废止等意见建议。标准实 施信 息及 意见 反馈 表 标准实施信息及意见反馈表相关示例见附录D.1。DB42/T 22552024 8 A A 附录A(规范 性)水稻稻 瘟病 病圃 调查 分级 A.1 水稻叶 瘟单 叶调 查分 级 水稻叶瘟单叶调查分级标准见表A.1。表A.1 水稻叶 瘟单 叶调 查分 级 病级 病 情 0 无病 1 针头状大小褐点 2 褐点较大 3 圆形至椭圆形的灰色病斑,边缘褐色,直径 1 mm2 mm 4 每叶片 1 个典型病斑,长1 cm2 cm,危害面积小于叶面积的 2%5 每叶片 2 个典型病斑,危害面积占叶面积的 2%10%6 每叶片 3 个典型病斑,或者出现病斑融合现象,或者危害面积占叶面积的 11%25%7 每叶片 3 个以上典型病斑,或者出现叶片枯死现象,或者危害面积占叶面积的 26%50%8 前期有典型病斑,出现叶片枯死现象,危害面积占叶面积的 51%以上 9 前期有典型病斑,出现叶片枯死现象,叶片和叶鞘全部枯死 注1:0级3级按病斑型考查,以严重病斑型为准;4级5级按典型病斑数考查;6级9级,按危害面积比例估测。注2:叶片上无叶瘟,但有叶枕瘟发生,记作5级。A.2 水稻穗 瘟单 穗调 查分 级 水稻穗瘟单穗调查分级标准见表A.2。表A.2 水稻穗 瘟单 穗调 查分 级 病级 病 情 0 无病 1 个别枝梗发病,每穗损失 5%以下 2 1/3 左右的枝梗发病,每穗损失达到 20%3 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每穗损失达到 50%4 穗颈发病,大部分瘪谷,每穗损失达到 70%5 穗颈发病,造成白穗,每穗损失 100%注1:枝梗发病指穗轴第1次枝梗(包括穗上端2/3的穗轴部分)发病,主轴发病指穗下端1/3的穗轴部分发病。注2:穗颈或主轴虽然发病,但未见半瘪谷粒,每穗损失低于20%者,归入2级。注3:节瘟和秆瘟造成损失,同穗颈瘟计。注4:当仅有枝梗发病且造成损失大于50%或由于谷粒瘟造成严重损失,根据实际损失确定病级。DB42/T 22552024 9 B B 附录B(规范 性)水稻抗 稻瘟 病评 价 B.1 水稻叶 瘟群 体抗 性评 价 水稻叶瘟群体抗性评价标准见表B.1。表B.1 水稻叶 瘟群 体抗 性评 价 叶瘟抗级 抗感类型 叶瘟平均病级 抗感代表值 0 高抗(HR)0 0 1 抗(R)小于等于2.5 3 中抗(MR)2.63.5 5 中感(MS)3.64.5 1 7 感(S)4.66.5 9 高感(HS)大于6.5 B.2 水稻穗 瘟病 穗率 群体 抗性 评价 水稻穗瘟病穗率群体抗性评价标准见表B.2。表B.2 水稻穗 瘟病 穗率 群体 抗性 评价 病穗率抗级 抗感类型 穗瘟病穗率 0 高抗(HR)0 1 抗(R)小于等于 5.0%3 中抗(MR)5.1%10.0%5 中感(MS)10.1%25.0%7 感(S)25.1%50.0%9 高感(HS)大于 50.0%B.3 水稻穗 瘟损 失率 群体 抗性 评价 水稻穗瘟损失率群体抗性评价标准见表B.3。表B.3 水稻穗 瘟损 失率 群体 抗性 评价 损失率抗级 抗感类型 穗瘟损失率 0 高抗(HR)0 1 抗(R)小于等于 5.0%3 中抗(MR)5.1%15.0%5 中感(MS)15.1%30.0%7 感(S)30.1%50.0%9 高感(HS)大于 50.0%DB42/T 22552024 10 B.4 水稻品 种稻 瘟病 年度 综合 抗性评 价 水稻品种稻瘟病年度综合抗性评价标准见表B.4。表B.4 水稻品 种稻 瘟病 年度 综合 抗性评 价 综合抗级 抗感类型 综合抗级评价指标 最高损失率抗级 最高叶瘟抗级 最高病穗率抗级 抗性指数 0 高抗(HR)0 0 0 0 1 抗(R)01 01 03 02 3 中抗(MR)03 03 05 04 5 中感(MS)05 05 07 05 7 感(S)07 07 09 06 9 高感(HS)09 09 09 注:综合抗级的电子表格速算公式为“综合抗级=MAX(最高损失率抗级,最高叶瘟抗级,LOOKUP(最高病穗率抗级,0,0;1,1;3,1;5,3;7,5;9,7),LOOKUP(抗性指数,0,0;0.1,1;2.1,3;4.1,5;5.1,7;6.1,9)”。DB42/T 22552024 11 C C 附录C(资料 性)水稻稻 瘟病 记载 表 C.1 水稻叶 瘟单 叶调 查记 载 水稻叶瘟单叶调查记载项目见表C.1。表C.1 水稻叶 瘟单 叶调 查记 载表 播种日期 移栽日期 调查人 记载人 病圃名称 品种名称 田间编号 调查日期 生育期 总株数 0 1 2 3 4 5 6 7 8 9 备注 C.2 水稻穗 瘟单 穗调 查记 载 水稻穗瘟单穗调查记载项目见表C.2。表C.2 水稻穗 瘟单 穗调 查记 载表 播种日期 移栽日期 调查人 记载人 病圃名称 品种名称 田间编号 调查日期 生育期 总穗数 0 1 2 3 4 5 备注 DB42/T 22552024 12 C.3 水稻新 品种 稻瘟 病生 态圃 调查记 载 水稻新品种稻瘟病生态圃调查记载项目见表C.3。表C.3 水稻新 品种 稻瘟 病生 态圃 调查记 载表 调查地点:调查人:记载人:品种名称 秧田 7 级9 级叶瘟 分蘖期 7 级9 级叶瘟 穗瘟 日期 总株数 病叶数 日期 总株数 病叶数 日期 生育期 总株数 病穗数 C.4 生态圃 鉴定 结果 整理 生态圃鉴定结果整理项目见表C.4。表C.4 生态圃 鉴定 结果 整理 表 品种名称 病圃 1 病圃 2 病圃 3 病叶率 病穗率 发病 程度 病叶率 病穗率 发病 程度 病叶率 病穗率 发病 程度 C.5 水稻新 品种 稻瘟 病抗 性年 度生态 圃评 价结 论汇 总表 水稻新品种稻瘟病抗性年度生态圃评价结论汇总项目见表C.5。表C.5 水稻新 品种 稻瘟 病抗 性年 度生态 圃评 价结 论汇 总表 品种名称 严重发病代表值“1”严重病圃数 评价结论 病圃 1 病圃 2 病圃 3 病圃 4 病圃 5 DB42/T 22552024 13 D D 附录D(资料 性)湖北省 地方 标准 实施 信息 及意见 反馈 表 湖北省地方标准实施信息及意见反馈表如表D.1所示。表D.1 湖北省 地方 标准 实施 信息 及意见 反馈 表 标准名称及编号 总体评价 适用性 该标准与当前所在地的产业或社会发展水平是否 相匹配?是 否 协调性 该标准的特色要求与其他强制性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或产业政策是否协调?是 否 执行 情况 标准执行单位或人员是否按照标准要求组织开展 相关工作?是 否 实施信息 标准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阻力和障碍?是 否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修改意见 总体 意见 适用 修改 废止 具体修 改意见 需修改章节:具体修改意见:反馈渠道 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省直行业主管部门 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标准起草组(牵头起草单位)反馈人 姓名:单位:联系方式:填表说明:为及时掌握标准实施情况,了解地方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标准复审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实施信息及意见反馈表。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表格中对应方框打勾,有需要文字说明的反馈意见可在相应位置进行文字描述,也可另附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