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XX地区 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 文档 -可编辑 编制单位: XX 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二 O 一七年十二月 1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 4 1.1 项目提要 . 4 1.2 结论与建议 . 8 1.3 编制依据 . 9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 10 2.1 背景分析 . 10 2.2 项目建设的 必要性 . 10 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 13 第三章 市场或需求预测 . 17 3.1 项目产品国内供求现状及趋势分析预测 . 17 3.2 市场定位与价格的分析预测 . 17 3.3 项目生产规模与市场供求关系 . 18 3.4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及风险预测 . 18 第四章 项目承担单位情况 . 20 4.1 承担单位名称、性质、法人代表 . 20 4.2 主要业务范围和业务能力 . 20 4.3 人员及构成 . 20 4.4 技术依托单位情况 . 20 第五章 建设规模及建设方案 . 22 5.1 原则和依据 . 22 2 5.2 建设方案 . 22 第六章 项目选择与建设条件 . 24 6.1 项目建设用地规模、建设地点及面积 . 24 6.2 生产条件分析 . 24 6.3 资源及基础设施条件的供需平衡测算 . 28 第七章 项目建设方案 . 30 7.1 项目建设方案 . 30 第八章 项目建设的方案与内容 . 33 8.1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33 8.2 建设目标 . 33 8.3 项目建设的总体思路及规划布局 . 34 8.4 建设内容 . 35 第九章 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 36 第十章 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 37 10.1 项目的组织管理 . 37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 44 11.1 投资估算 . 44 11.2 资金筹措方案 . 45 11.3 群众投工投劳 . 45 第十二章 效益分析 . 46 12.1 经济效益 . 46 3 12.2 社会效益 . 47 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 . 48 13.1 综合评价 . 48 13.2 问题与建议 . 48 13.3 结论意见 . 48 4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 国家 农业综合开发 XX地区 高标准农田示范 项目 1.1.2 主管单位 XX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1.1.3 建设单位 XX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XX县财政局 1.1.4 项目由来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立足国内生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制定支持粮食主产区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逐步形成粮食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而国家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正是从保障粮食安全出发,提出了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远目标。实施 国家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对于保持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XX 县是 我省 32 个粮食主产县之一, 辖 9 镇 l 乡, 123 个行政村,村民小组 585 个,耕地面积 43 万亩。乡村总人口 30 29 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6 万。 常年粮食种植面积 45.7 万亩, 2008年全年粮食总产量 14.59 万吨,比上年增产 1.82 万吨,增长14.3%。其中,夏粮 8.25 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 22.4 %;秋粮 6.3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 5.3%。 我县社会、经济、自然、资源条件较为优越。为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项目区农民增收,我县拟实施 2017 年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1.1.5 建设地点、规模 建设地点设在 XX县法牛塬,主要涉及汤峪镇新联村,涉及14个村民小组,农户 931户,人口 3680人,耕地 11260亩。 1.1.6 技术方案 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提高基础地力,改善耕地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为核心,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配套灌溉 设施 ,整修机耕路、农桥,营造农田防护林,搞好病虫害 田间观测,推广平衡施肥,完善土壤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制定科学的农艺和工艺措施,实现高标准粮田建设目标。 1.1.7 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规模,实施高标准示范农田建设。该项工程主要包括: 1.1.7.1 水利措施 项目区利用杨家河水库进行灌区配套,设计输水主管道 6 5.034km,为了充分开发天然径流,利用库水,按照 “长藤结瓜 ”的思路在田间主管道上 新建 蓄水池 17 座,总蓄水量 6.6477 万m3,配套 输水管道 70 公里。 田间主管道 4.502 km,其他干支管道 60.464 km;修建抽水站 1 座 。 详见 XX 县 2017 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水利措施明细表 1.1.7.2 农业措施 改良土壤 0.6 万亩,主要措施是增施有机肥、秸秆直接还田和平衡测土施肥。 修建机耕路、整修农田道路(包括建农机作业通道) 45km。 1.1.7.3 林业措施 项目区支、斗、农均设置林带。支级林带宽 4m,栽 4 行树,斗级林带宽 2 米,栽 2 行 ,农级林带宽 1 米,栽 1 行。共植树 5万株。 1.1.7.4 农业科技 扎实开展共性技术的培训,培训农民 6000 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 20 期,印发技术资料 1 万份。引试、培育优良品种,对优质良种予以补贴,推广麦辣间套示范 0.3 万亩。 1.1.8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该项目总投资 12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 600万元,省财政配套 240万元,市财政配套 35万元,县财政配套 23万元,群众自筹 300万元。 7 1.1.9 建设期限 1年( 2017年 12月至 2018年 6月) 1.1.10 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每年新增小麦 60.5万公斤,新增玉米 43.5万公斤,小麦按 1.6元 /公斤、玉米按 1.6元 /公斤计算, 年新增经济效益 189.6万元。每亩年可节省化肥使用量 14公斤,节省肥料费用 26.6元,项目区增收节支共计合计 432.98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而且通过项目建设,项目区农民 1885户近 0.753万人,人均收入年增加 290.7元,并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发展,使全县粮食单产增加 25公斤 /亩,总产增加 3500万公斤,总增效益 560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可安排 200人就业。同时,项目建设后,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将明显改善,达到防旱除涝的生态目标,可提高水灌溉利用率,减少地下水用量,保护生态平衡,通过培肥地力和增施有机肥料, 可以全面改善和改良土壤结构及其土壤肥力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通过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土壤和空气污染,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环境的优化,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1.1.1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1.11.1 田间工程: 配套的灌溉设施符合节水灌溉要求,旱时达到 35天节水灌溉一遍。土地整理及工程满足 1日大雨不产生径流;配套完善其灌溉设施及排水设施,可防御 5-10年一遇洪涝灾害,使项目区达 8 到防旱除涝的生态平衡目标。机耕路宽 5-7米,砂石路面,灰土稳定层厚度 15厘米,砂石厚度 10厘米,建成后承载能力为 20吨,保证大中型农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顺利进入田间作业,正常使用期限 10-15年;农桥跨度 5米,桥面宽度 4米或跨度 3.5米、桥面宽度 3.5米,正常使用年限 10年左右。 1.1.11.2 病虫害田间观测设施设备建设: 1.1.11.3 地力及墒情建设:通过完善土壤化验及墒情监测仪设备,达到对项目区全面进行测土化验和墒情监测,掌握基础数据,为配方施肥、灌溉提供依据。购置病虫害田间基本观测设备,使田间主要病虫害预报准确率达到 90%以上,增强对危害性、暴发性、流行性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及防控能力。 1.1.11.4 产量:项目区优质专用小麦单产 450公斤 /亩,优质玉米单产 460公斤 /亩。 1.1.11.5 综合指标:耕地地力提高 0.1个等级;农田水分生产效益提高 15%,达到 1.5kg/mm亩;肥料利用率提高 2个百分点;中度旱、涝灾年份减产风险在 8%以下。 1.2 结论与建议 1.2.1 综合评价 1.2.1.1XX县是 XX省的 粮食 主产县, 自然条件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技术力量雄厚。具备承担 高 标准 农 田项目建设的条件和能力。项目的实施对于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种粮农民积极 性,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9 1.2.1.2 项目组织机构健全,领导重视,一旦资金到位,可以保证项目建设质量。 1.2.1.3 高 标准 农 田建设项目建成后,增收节支合计 218.86万元。项目区为国家每年多提供商品粮 104万公斤,可解决 4160多人温饱问题。通过项目建设,可提供 200人就业。同时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1.2.2 问题与建议 该项目规模大、内容多、涉及面广,建议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给予大力协调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切实发挥样板作用。 1.2.3 结论意见 该项目完全符合 XX县现实需求,各项建设条件充分,将如期实现建设目标,达到预期效果,产生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请求批准该项目在 XX县立项实施。 1.3 编制依据 1.3.1 主管部门印发的 2017年国家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及深度要求; 1.3.2 农业部国家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08-2017 年 )。 10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 背景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无农不稳,民以食为天。 我国是一个有 9 亿农业人口的国家,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无论任何 时候,粮食生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重要性。在 2004 年 -2008 年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明确地制定了要稳定与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对粮食生产的投入,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等优惠政策,对种粮农户实行直补、降低或取消农业税等。农业部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的措施,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鉴于此,国家提出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标准粮田。 XX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是 XX省 粮食主产区,常年粮食种植面积 45.7万亩,年产粮食 1.82亿公斤左右,其中小麦 25.83万亩,总产 1亿公斤。粮食平均商品率达 65%以上,每年为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 1.2亿公斤。近几年,由于农田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综合生产水平下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造成我县粮食产量和质量不稳定,为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粮食,我县拟申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国民经济发展和落实产业政策的需要 据权威机构预测, 200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将达到 5250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 这将是中国近 40年来第一次实现连续五年 11 粮食增产增收。而我国人口在 2017年将达 14亿,全国粮食需求总量将达 5900亿公斤,缺口高达 650亿公斤。近两年虽然我国粮食实现了恢复性增产,但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目前粮食生产的基础依然脆弱。而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以培肥地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挖掘增产潜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目标,符合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发展规划等要求,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的需要。 2.2.2 全面贯彻 “中央一号 ”文件精神的需要 为促进农民增收,中央连续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意见中提出 “抓住种粮农民增收,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保护和提高了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大局,从 2004年起,国家将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选择一部分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要着力支持主产区特别是中部粮食产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 2008年全县共完成财政总收入 17816万元,比上年增长14.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5466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22.8%。全县财政支出 40610万元,增长 48.7%。实现农业总产值 15.8亿元(1990年;不变价 ), 全县完成现价农业总产值 137604万元,比上年增长 6.6%。全县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19元,比上年增加 726.89元,增长 25.1%, 低于全国农民平均 12 4600元的 收入水平。因此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十分必要。 2.2.3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需要 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分田到户,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作物产量迅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由于小农思想,长期以来农民不关心田间公用设施的修缮。 农村进行税费改革以后,取消了三提五统、农业税等,农民义务工实行一事一议,对农田基本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国家近年来多投资于大中型灌区,我县尽管有石头河水库灌区、宝鸡峡灌区配套工程,但因地形复杂, “水中旱 ”的中低产田占有较大比例,地方上的小型灌区投入资金较少,造成田间公用设施老化,沟、河、水渠淤积严重,灌、排水不畅,这些耕地多年来旱涝灾害时有发生,作物减产或绝收频频出现。现有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很难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2.2.4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推进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促进 农民增加收入的需要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只有不断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才能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能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 XX县是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一直是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民对粮食生产的依赖程度高,增收的途径一直是以生产粮食为主体。但多年来粮食增产主要靠增施化肥,农民施用农家肥较少,秸秆还田技术由于受机械、耕作习惯 13 等因素影响,至今没有得到普及,长期对土地掠夺性利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粮食生产的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后劲乏力。为 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土水肥资源利用率,提高良种和先进技术增产潜能,提高作物抗灾减灾能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推进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促进项目区农民增收,进行标准粮田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 2.2.5 是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 多年来,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 70%左右,保护和提高生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大局,标准粮田建设从保障国家安全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制定了支持粮食主产区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 合生产能力的综合措施,该项目的实施,将对于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XX县属于 关中 平原地区,肥力较高,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粮食生产条件得天独厚。项目建设将使我县粮食主产区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促进国家粮食安全。 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 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东距西安 125公里,西距宝鸡 65公里。东邻杨凌国家农业高新示范区,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及西宝中线、南线(国道 310)、关中旅游环线(省道 107)东西穿境,省道 209、姜 XX公路、法 14 汤 高速纵贯县境。交通十分便利。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便利的运输为项目区粮食外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3.2 自然条件优越 XX 县 地处关中平原西部, 东经 107 39/08/-108 00/51/,北纬 33 59/00/-34 39/28/之间。 全县由北向南为渭河阶地,黄土高塬,浅山丘陵,秦岭深山 4 个地貌和生态区域 , 南依秦岭主峰太白山 ,海拔 3767.6 米,渭河谷地最低海拔 430 米,秦岭北麓缓坡带和渭河河谷水草丰美,适宜畜牧业发展。山区面积占61%。 “七河九塬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是对 全 县 地形、地貌的总体描述 。森林覆盖率 44.61%; 总土地面积 863 平方公里,耕地 43 万亩,有效灌溉面积 28.79 万亩。 XX 县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气候的经向差异、垂直差异极其悬殊,既有平原气候,川原气候,还有浅山丘陵气候,更有山地垂直气候带。夏秋之前,多发生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雨量分布不均,系关中地区秋雨多发区之一。全县年平均气温 12.9 ,最高气温 42 ,最 低 气 温 -17.2 ,年平均日照 2088 小时,年总辐射量 112kcal/cm2,年平均气温 12 ,大于 0 的积温 4680 ,大于 10 的积温4139 , 0 10 的活动积温为 4754.4 ,基本以冬小麦和夏玉米种植为主。 项目区内土壤主要分布着红紫土,该土质有机质和 N 素一般缺乏,含 P 较好但速效磷极缺; K 不足。养分垂直分布情况,除全磷向下稍有递增外,其他各项均表现为不规则下降。耕层微 15 量元素含量, Zn 缺乏而 B 极缺, Mn、 Cu、 Fe 较为丰富。耕层代换量为 0.141mg/g 土,粘化层代换量达 0.245mg/g 土,具有良好的保肥能力,耕层、犁底层容重分别为 1.43g/cm3 与 1.558g/cm3,土体比较紧实。全剖面 PH 值在 7.6 8.6 之间。 红紫土结构和耕性较好,熟化层深厚,具有较好的水、肥、气热状况。下伏粘化层质地粘重、土体紧实,起了较好的保水保肥作用,加之盐基代换量较高,对保蓄养分有重要意义,红紫土就土体构型和理化性质来说,是生产性能较好的土壤类型,适种性广,特别宜于种植小麦等禾谷类旱田作物,但距高产要求,仍有很大的不足,经土壤改良后,增产潜力较大。 项目区内无工矿生产企业,环境清洁,空气质量好,水质无污染,适宜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2.3.3 群众积极性高 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激发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使了农民的投资 重点向农业倾斜。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的实施,将为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奠定良好的基础,项目利民功能明显,支农表现突出,深受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3.4 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得力 农业综合开发 高标准农田示范 工程项目,是贯彻和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和共同愿望。为此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县长孙敬虎为组长的 “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 ”领导小组,牵头单位是 16 XX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有农业局、财政局、水利局、汤峪镇政府和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的负责同志,项目区汤峪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组织,领导组全体成员,认识充分,积极性高,表示要全力以赴,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好做扎实。县财政保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和资金保证。 2.3.5 有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和基础 近几年,我县多次承担省、市下达的农业综合开发、吨粮田开发、一优双高开发等农业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县乡政府积累了一定的项目开发和生产经验,群众科技素质普遍较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强,学科技、用科技的要求迫切。从而为标准粮田项目建设奠定 了一定基础。 2.3.6 项目互适性强 项目建设对当地农业生产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当地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当地环境也不会对项目产生不利影响,项目建设和本地的各项事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互适性。 17 第三章 市场或需求预测 3.1 项目产品国内供求现状及趋势分析预测 项目建设区的法牛塬区海拔高度 651-540米,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为商品粮和优质麦生产的主要区域,具有生产优质粮食的良好条件和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发展优质粮食生产越来越显得迫切和重要。中国加入 WTO后,为适应国内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也迫使我们必须建立高标准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区经过多年 “一优双高 ”开发,在优质粮食生产上逐步摸索出了一整套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经验,并通过订单生产的形式,积极与大企业、大公司联合经营,产销关系比较稳固。 3.2 市场定位与价格的分析预测 我国的小麦在世界小麦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4年,以 “郑州小麦 ”为标志的中国小麦已正式纳入了世界粮食价格体系,从而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小麦实现了两个零的突破:一是中国小麦首次实现了净出口 (进口小麦 60万吨,出口小麦 65万吨,出口同比增长 51%)。二是我国首次出口食用小麦 (即制粉用麦 )。我国优质小麦跨出国门,出口创汇,开创了我国小麦贸易的新纪元。小麦是项目区的主导产品,近年来,项目区小麦除满足国家粮食贮备收购外,主要销往本地区的老牛等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少部分销往郑州、河北、湖北等地。我国小麦进入国际市场,无疑又给项目区粮食生产特别是小麦生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打 18 造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从目前看,由于国内外粮食相对紧缺,粮食价格一路上扬。并且项目区近几年优质小麦、专用玉米面积不断扩大,其产品价格及市场竞争力将会 进一步提高。 3.3 项目生产规模与市场供求关系 项目区建设面积 1.1万亩,预定年生产小麦 495万公斤,预计占全县小麦总产的 1.2%左右;年产玉米 345万公斤,预计占全县玉米总产 3.2%左右。从市场需求分析,小麦用途相当广泛,除可以满足人们所需的馒头、面条、饺子、方便面等专用粉外,还可以进行精深加工,生产出蛋白质 (谷朊粉 )、淀粉 (A、 B淀粉 )、多糖类 (戌聚糖 )、小麦胚类 (小麦胚芽保健食品,胚芽健康饮料,胚油胶囊 )、医药类 (药医米麦 )、麦麸类 (全麦粉,高纤维麦粉 )、小麦肽类 (医用食品 )、燃料类 (乙醇汽油 )、日 化类 (洗染剂、磨光剂、造纸、纺织 )等等。同时,项目区内生产大量的玉米、小麦麸皮、小麦秸秆及玉米秸秆将为畜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激活养殖业的发展。 3.4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及风险预测 进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粮田的建设,将创造一个优质高产示范区域。优质加无公害,打造了一个无公害优质粮食生产基地,这无疑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就当前全国粮食产销状况分析,不可能造成粮食大量过剩而产生经营风险,在以后的若干年份里,若有可能出现粮食相对过剩的话,我们也会以较高产量优势和质量优势以及无公害品牌去驾驭市场,而不会被市场所淘汰。 19 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高。 20 第四章 项目承担单位情况 4.1 承担单位名称、性质、法人代表 承担单位: XX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XX县财政局 性 质:行政单位 法人代表:张亚儒 (办公室主任 ) 4.2 主要业务范围和业务能力 该实施单位为县政府管理的科级直属部门,履行农业资源和土地资源综合开发项目的行政管理职能。能独立进行所承担项目的组织实施,多次被评为全省本系统先进单位。 4.3 人员及构成 该实施单位现有总人数 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3人,管理人员 3人,技术工人 2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水利 工程师 1人,助理农艺师 1人,会计师 1人。 4.4 技术依托单位情况 该项目以水利局水保站、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技术依托单位。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县农业局下设的农机站、植保站开展技术协作。 XX县水利局水保站 XX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属国家事业单位,是 XX县土 21 壤肥料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单位,现有干部职工 19人,其中高级农艺师 4人,农艺师 7人,助理农艺师 4人,管理人员 4人。土壤肥料工作站下设办公室、业务室、执法办三个科室和一个双认证中心化验室。 项目区汤峪镇党委、政府为项目实施区提 供组织管理、宣传发动等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22 第五章 建设规模及建设方案 5.1 原则和依据 项目建设的原则是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总体要求,认真调查分析本县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基本粮田内按标准粮田建设的规定要求,选择具有一定优质粮生产基础、水源和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完善并且能够长期保持不被转为非农用地,土壤肥力在中上等水平的田块作为项目区。为便于管理和充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原则上成片连方建设,操作中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项目区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措施得力,服务能力强,群众积极性高。 5.2 建设 方案 项目总投资为 1200万元,一年完成实施。包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推广措施建设等 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项目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和玉米,符合 XX省大宗农作物发展纲要的规划要求。项目重点是进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 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区控制灌溉面积达到 12000亩,其中新联行政村可充分利用杨家河水库。通过配套推广旱作节水灌溉技术,在旱季实现 35天灌溉一遍;排水沟渠可防御 51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项目区排灌技术设施建设达到防旱防涝的生态平衡目标。在项目区原有生产路的基础上,拓修机耕路 45公里,基 23 本满足大中型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顺利进入田间作业。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本生产要素耕、种、施肥、灌排(水)运、收等能充分发挥生产效能,为实现小麦单产 450公斤、玉米单产 460公斤生产目标提供支撑,项目区年可产小麦 495万公斤、玉米 460万公斤。 按 50亩采集 1个土样,可为项目区 220个土样进行常规化验分析,为项目区农户提供配方施肥建议,指导配方施肥、节水灌溉。 24 第六章 项目选择与建设条件 6.1 项目建设用地规模、建设地点及面积 项目建设总用地规模 11000亩,面积 1万亩。地点在汤峪镇新联 村(由原黑峪、二郎沟村合并)、营头镇新河村、金渠镇八来村家汇的法牛塬,具体涉及 3个镇 3个行政村的 21个村民小组。 项目区北接 XX县南环线。 (见项目区域位置图 )。 6.2 生产条件分析 6.2.1 自然条件 项目区气候为暖温带大陆季风型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寒冷雨雪少,夏季炎热雨集中,春秋时短变温快,春夏之交多干风。年平均气温 14 ,太阳有效 辐射 量 246MJ/m2,年日照时数 2246小时,日照率为 52%,降雨量 627.5mm,且多集中在 7-9月份。适宜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保证。 6.2.2 资源条 件 6.2.2.1 土壤 项目区属秦岭北麓山前冲积扇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地利用充分,基本粮田保护面积达 98%以上。东侧香饮河西侧霸王河在塬下一路北流。塬上地下水埋深 246m。 6.2.2.2 水资源 XX 县水力资源较为丰富但分布不均,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水 25 资源主要有石头河、红河、汤峪河、东沙河、西沙河。多年平均降水量 636mm,折合水资源量 21.86 亿 m3。县内降水受地形和气候等因素影响,多年平均降水量在时空分布上变化较大,形成了中南部偏多,北部较少的特征。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夏秋受太平洋副热带高 压和四川盆地热低压影响,降水集中。七、八、九月,降水量高达 381.6mm,占全年降水量的 60%;而冬季受蒙古冷高压影响,寒冷干燥少雨,十二、一、二月份多年月平均降水量不足 10mm,占全年降水量的 3.1%。地表水分布不均匀,径流在 72.3 427.4 万 m3 之间变化,地表水资源年内分配变化很大,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 80%,枯水季节占年径流量的 20%左右,最大月份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 35%以上,最小只有 4%左右。地表水资源为 2.36 亿 m3,地下水资源量为 1.16 亿 m3。 主要 河流水文参数见下表。 XX 县主要河流水 文参数 水 系 支 流 河流 长度 ( km) 河流 比降 ( %) 落差 ( m) 流域 面积(km2) 平均径流深度 (mm) 多年平均流量 (万 m3) 多年平均流径(m2/s) 一级 二级 三级 渭 霸王河 35.044 65.1 2174 177.12 609 8211.9 2.47 汤峪河 43.6 51.4 2217 395.08 588.5 7180 2.1 西沙河 40.85 71.13 1421.5 92.17 769.9 3288 0.73 东沙河 28.7 49.7 1677.3 125.72 720 6010.1 1.52 26 河 洪河 32.13 52.7 1726 106.4 640 5726 1.23 李家河 23.26 77.7 823.9 113.6 640 4273 0.54 大黑峪河 17.54 100.5 1240 61.79 550 4136 2.7 小黑峪河 16.73 83.2 967.3 78.7 550 3261 1.2 远门河 24.57 25.3 571.78 12.7 508 6124 0.141 泥峪河 29.23 52.14 493.5 20 472 3279 0.273 大镇河 14.47 71.1 341.2 27 500 3146 0.3 6.2.2.2.1 地表水 项目区的杨家河平时因汇流面积仅有 30 多平方公里,地表径 流较小,而在 69 月份,降水量暴涨,占全年径流量的 60%以上,枯水年与丰水年流量相差很大。平水年( P=50%)杨家河河总水量为 32 万立方米,干旱年( P=75%)水量为 12 万立方米,多雨年份( P=95%)为 29 万立方米。 项目区法牛塬, 没有 境外 来 水,仅靠降雨自蓄水,作物受降雨季节的影响比较明显。冬春季节降水量少, 6.2.2.2.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地表水利用 县境内的地表水,分境内当地水和过境水。根据各年水量调 27 查数据,地表水利用率偏低。境内地表当地水来自大气降水,据多年降水资料统计,全年平均降水量 627.5 毫米。由于降水量和降水时间分布极不均匀,境内地表水虽可利用,但因节制工程不配套,造成用水无保证。 流经县 境 内的 渭河一级支流主要有石头河、霸王河、西沙河、汤峪河、东沙河等 19 条河流, 河流皆发源于 秦岭北麓,由南向北汇入渭河。河床窄狭,下游河宽滩大。河道遍布砂、卵石和巨石, 都是季节性河流,只有汛期降大雨时,短时间产生地面泾流,大部分时间是干河。因过境水多集中在汛期,大部分顺河流走,利用率较低。 地下水利用 农田灌溉:据 2008 年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全县有农用机井 0.37 万眼,平均机井密度为 86 眼 /万亩。 6.2.3 社会经济条件及基础设施 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项目区大力推广农业科学种田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增加农业科技含量,特别在中央 2004年一号文件下发后,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 性空前高涨。近年来,项目区粮食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 1.1万亩左右。其中小麦 1.1万亩左右,平均单产 395公斤,玉米 0.75万亩,平均单产 402公斤。农机总动力 1.2万千瓦,机井 80眼,电网覆盖率100%。化肥实物施用量 165万公斤左右。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平均耕地占有量有原来的 2.9亩提高到 4.9亩,使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程度大大提高,大中型农机具的配置量达到 28 17台套,小型农机具 1310台套。 6.2.4 交通、通讯条件 项目区 距县城中心 23公里。 项目区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电话入户率达 25%以上 ,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