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针灸仪,针灸.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电子针灸仪,针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电子针灸仪,针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电子针灸仪,针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选】电子针灸仪,针灸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精选 电子针灸仪,针灸 -WORD版 导读: 电子针灸仪的使用方法 1、操作程序 使用前将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 (无输出 ),将电针仪上每对输出的 2个电极分别连接在 2 根毫针上。一般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同侧,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开启电源开关,逐渐加大电流强度。临床治疗时间一般持续通电 15 20min,从低频至中频,使患者出现酸、胀、热等感觉或局部肌肉节律性收缩。如通电时间较长,患者会产生适应性,即感到刺激渐渐变弱,此时可适当增加刺激强度,或采用间歇通电法。 各种不同疾病的疗程不尽相同,一般 5 10天为一疗程,每日或隔日治疗 1 次,急症患者每天 2 次。疗程中间可间隔 3 5 天。通常使用电针在 2个穴位以上。如只须单穴电针时,可选取有主要神经干通过的穴位 (如下肢的环跳穴 )刺入,接通电针仪的一个电极,另一针接用水浸湿的纱布作无关电极,固定在同侧经络皮肤上。 2、选穴 选穴的方法除辨证取穴外,还可根据神经干分布和肌肉神经运动点取穴。例如: 【精选】电子针灸仪,针灸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头面部:听会、翳风 (面神经 );下关、阳白、四白、夹承浆 (三叉神经 ) 上肢部:颈夹脊 6 7、天鼎 (臂丛神经 );青灵、小海 (尺神经 );手五里、曲池 (桡神经 );曲泽、郄门、内关 (正中神经 )。 下肢部:环跳、殷门 (坐骨神经 );委中 (胫神经 );阳陵泉 (腓总神经 );冲门(股神经 )。 腰骶部:气海俞 (腰神经 );八髎 (骶神经 )。 穴位配对如属神经功能受损,可按神经分布特点配穴。如面神经麻痹,可取听会,翳风 ;皱额障碍取阳白、鱼腰 ;鼻唇沟变浅配水沟 ;口角歪斜配地仓、颊车 ;坐骨神经痛取环跳、大肠俞,配殷门、委中、阳陵泉等穴。 电子针灸仪的注意事项 1、电针器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 2、调节电流量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发生意外。 3、胸、背部穴位使用电针时不可将 2 个电极跨接身体两侧,以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 4、靠近延脑、脊髓等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量宜小,不可过强刺激,孕妇慎用电针。 5、相邻一对穴位通电时距离不宜太近,电流强度也应稍小,以免刺激过强。 6、作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氧化而不导电,应用时应将输出【精选】电子针灸仪,针灸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夹在毫针针体上。 7、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电针。 针灸的实用功效 疏通经络 中医文化中经络学说是重要的拼图,甚至很多的疾病都要通过调节经络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经络堵塞了,便会让疾病出现在身体之上,因此在生活 中保持经络的畅通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要点 ! 改善免疫力 人的免疫力十分重要,生活中免疫力就好比是电脑中的防火墙一样,可以有效的抵抗外来病毒的入侵,一旦人体的免疫力被破坏了,身体的健康自然就会被损害,因此在生活中保护免疫力十分重要 ! 调和气血 针灸因为是通过针法刺入人体腧穴来保养身体治疗疾病的手法,因此对于调和气血有着天然的优势,通过刺激腧穴来调节体内经脉,通过刺激经脉让经脉得到扩张,气血运行自然就可以更加的平稳,气血冲和身体的健康便能够得到保证了 ! 电子针灸仪不适合什么人使用 1、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 不予针刺。 2、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精选】电子针灸仪,针灸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止误伤重要脏器。 3、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4、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5、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6、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 ;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 宜穴少,手宜法轻。 7、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