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精选】地塞米松注,注射液副作用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精选 地塞米松注,注射液副作用 -WORD版 导读: 一、地塞米松注射液的副作用 二、地塞米松理化不宜配伍的注射液 三、地塞米松注射液的药理毒性 地塞米松注射液的副作用 1、地塞米松注射液的副作用 1.1、医源性库欣综合征面容和体态(即向心性肥胖 (满月脸、水牛背 )、体重增加、下肢浮肿、紫纹、易出血倾向、创口愈合不良、痤疮、月经紊乱、肱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疏松及骨折 (包括脊椎压缩性骨折、长骨病理性骨折 )、肌无力、肌萎缩、低血钾综合征、胃肠道刺激 (恶心、呕吐 )、胰腺炎、消化性溃疡或穿孔,儿童生长受到抑制、青光眼、白内障、良性颅内压升高综合征、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加重。 1.2、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欣快感、激动、谵妄、不安、定向力障碍,也可表现为抑制。精神症状由易发生与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及以往有过精神不 正常者。 1.3、并发感染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以真菌、结核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各种疱疹病毒为主。 2、地塞米松注射液的注意事项 2.1、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患者慎用,必要应用时,必【精选】地塞米松注,注射液副作用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须给予适当的抗感染治疗。 2.2、长期服药后,停药前应逐渐减量。 2.3、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肝硬化、肾功能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慎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妊娠期妇女使用可增加胎盘功能不全、新生儿体重减少或死胎的发生率,动物试验有致畸作用,应权衡利弊使用。乳母接受大剂量给药,则不应哺乳,防 止药物经乳汁排泄,造成婴儿生长抑制、肾上腺功能抑制等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小儿如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须十分慎重,用激素可抑制患儿的生长和发育,如确有必要长期使用时,应使用短效或中效制剂,避免使用长效地塞米松制剂。并观察颅内压的变化。 老年患者用药:易产生高血压,老年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女性使用易发生骨质疏松。 3、用法用量 3.1、一般剂量:静脉注射每次 220mg.静脉滴注时,应以 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可 26小时重复给药至病情稳定,但大剂量连续给药一般不超过 72小时。 3.2、脑肿瘤 3.2.1、还可用 于缓解恶性肿瘤所致的脑水肿,首剂静脉推注 10mg,随后每 6 小时肌内注射 4mg,一般 1224 小时患者可有所好转, 24【精选】地塞米松注,注射液副作用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天后逐渐减量, 57天停药。 3.2.2、对不宜手术的脑肿瘤,首剂可静脉推注 50mg,以后每 2 小时重复给予 8mg,数天后再减至每天 2mg,分 23次静脉给予。 鞘内注射: 用于鞘内注射每次 5mg,间隔 13周注射一次。 关节腔内注射: 关节腔内注射一般每次 0.84mg,按关节腔大小而定。 地塞米松理化不宜配伍的注射液 理化不宜配伍: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青霉素钾、注射用苯唑西林钠、注射用头 孢呋辛钠、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硫酸妥布霉素注射液、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注射用酒石酸吉他霉素、注射用盐酸四环素、氯霉素注射液、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 B、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 E、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注射用两性霉素 B、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盐酸美沙酮注射液、盐酸洛贝林注射液、盐酸多沙普仑注射液、贝美格注射液、注射用氨乙异硫脲、注射用苯妥英钠、注射用苯巴比妥钠、盐酸氯丙嗪注射液、马来酸乙酰丙嗪注射液、奋乃静注射液、乳酸氟哌啶醇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盐酸咪达唑仑注射液 、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盐酸丁卡因注射液、地高辛注射液、洋地黄毒苷注射液、毛花苷 C注射液、去乙酰毛【精选】地塞米松注,注射液副作用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花苷注射液、盐酸普鲁卡因胺注射液、盐酸美西律注射液、盐酸普萘洛尔注射液。 地塞米松注射液的药理毒性 1、抗炎作用:本产品可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从而减轻炎症的表现。激素抑制炎症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白细胞在炎症部位的集聚,并抑制吞噬作用、溶酶体酶的释放以及炎症化学中介物的合成和释放。 2、免疫抑制作用 2.1、包括防止或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延迟性的过敏反应,减少 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的数目,降低 免疫球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能力,并抑制白介素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降低 T淋巴细胞向淋巴母细胞转化,并减轻原发免疫反应的扩展。 2.2、可降低免疫复合物通过基底膜,并能减少补体成份及免疫球蛋白的浓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