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菖蒲.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端午,菖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端午,菖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端午,菖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选】端午,菖蒲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精选 端午,菖蒲 -WORD版 导读: 一、端午菖蒲怎么挂 二、端午节的习俗 三、端午节吃什么 文章目录 端午菖蒲怎么挂 1、端午菖蒲插或悬在门上 通常将菖蒲 (蒲剑 )、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2、端午菖蒲和艾叶用红线绑住插在门楣上 菖蒲、艾叶容易成活,在双牌县泷泊镇义村,就有不少人家在房前屋后撒上一把种子,端午节时收上来,用红布条或者红颜色的线,将菖蒲和艾叶系系在一起,插在门楣上,可以驱散蚊子等害虫的侵扰。 3、端午节挂菖蒲的好处 端午节挂菖蒲是可以让那些出没的蛇虫鼠蚁绕行的。菖蒲,在民间素有 “驱蚊小能手 ”的称号。它是一种天然的驱虫植物,这也是端午节人们会挂菖蒲的这个主要原因。相对的许许多多的人家也会种植菖蒲盆栽放在家中,既能观赏又能起到驱虫。同时菖蒲也是农民伯伯们喜爱【精选】端午,菖蒲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的一种植物,菖蒲在乡下有 “绿色农药 ”的说法。把菖蒲的根茎捣烂之后加 水熬煮一个小时,过滤掉残渣后在加水稀释一下,能起到防虫害的作用。 端午节的习俗 1、食艾糕 艾蒿是一味常用中药材。医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艾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等作用。至今还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的谚语。新鲜艾叶做成的艾叶糕对祛除暑热、健脾利湿非常有好处。端午时节,艾叶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民间有 “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 ”的民俗。 2、佩香囊 传统香囊配方为:苍术、川芎、香白芷、菖蒲、山奈、甘松、灵香草、冰片等。香囊中药物散发的芳香 对流行性感冒、白喉、水痘等传染病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3、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 “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 亦辟恶 ”。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 【精选】端午,菖蒲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4、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 “王 ”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 (“王 ”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 )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 “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 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端午节吃什么 1、吃粽子 端午节为纪念诗人屈原有吃粽子的习惯,现今粽子的种类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鲜肉粽、蛋黄粽、蜜枣粽、原味等等。这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粽子的摄入量,不要因为贪美味而伤了身体。同时记得将粽子加热后再吃,既安全卫生,又减轻消化负担。 2、吃蛋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 ”压顶 “。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 ;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3、艾馍馍 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精选】端午,菖蒲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驱瘟,无论食还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4、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 ”煎堆 “。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 ”补天 “。端午节吃了 ”煎堆 “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