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精选】藏红花泡多少,藏红花用量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精选 藏红花泡多少,藏红花用量 -WORD版 导读: 一、藏红花每次泡多少 二、藏红花概述 三、药用价值 四、药方选录 五、真假识别 藏红花每次泡多少 1、藏红花每次 3-5根泡开水喝 3天休息一天。 2、据本草纲目记载,藏红花能 “活血、主心气忧郁,又治惊悸 ”。藏红花具有疏经活络、通经化淤、散淤开结、消肿止痛、凉血解毒、忧思郁结,长期坚持服用可收到令人心喜,全面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它对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等方面疗效确切,藏红花含有多种甙的成分,多种甙可明显增加大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藏红花概述 藏红花或番红花,是一种鸢尾科番红花属的多年生花卉,也是一种常见的香料。主要分布在欧洲、地中海及中亚等地,明朝时番红花就传入中国,本草纲目将它列入药物之类,中国浙江等地有栽培。它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强大的生理活性,其柱头在亚洲和欧洲作为药用,有镇静、祛痰、解痉作用,用于胃病、调经、麻疹、发热、黄胆、肝脾肿大等的治疗。藏红花是西南亚原生种,最早由希腊人人【精选】藏红花泡多少,藏红花用量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工栽培。 药用价值 1、调节内分泌 经常饮用藏红花泡水能够促进身体血液的循环,提高血液供氧能力,及时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抵抗 力。起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2、治月经不调 据古籍记载,藏红花 “味甘、微辛,性平 ;归心、肝经 ;体轻质润,入血行散,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行,腹中包块疼痛等症。 ”。但同时也有可能破胎外出副作用,因此孕妇慎用,但是在伊朗等国孕期妇女为了使胎儿皮肤好会适量吃点藏红花。 3、美容养颜 用藏红花泡水饮用来美容自古以来就是被女性所喜爱的一种美容方式。品汇精要中又有提及藏红花美容之功效: “主散郁调血,宽胸膈,开胃进饮食,久服滋下元,悦颜色。 ”藏红花具有调节内分泌的功效,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女性由内而外的 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4、防治保健 经过医学研究发现,适量的藏红花对人体心脏能起到保护作用,能降低高血压,对心肌梗塞、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小剂量的藏红花煎剂,有一定的抑制功效,对蟾蜍心脏有抑制其收缩作【精选】藏红花泡多少,藏红花用量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用,作用还比较明显 ;小剂量藏红色花使血压略升而后降,这是对血压的影响,较大剂量使血压持久下降。 药方选录 1、治闭经、痛经、产后腰痛:番红花 2 克、丹参 15 克、益母草 30克、香附 12克,水煎服。 2、治产后瘀血丹皮、当归各 6克、大黄 4、 5克、番红花 2克、干荷叶 6克,研末,调服,每日 3次,每次 6克,开 水送下。 3、治月经不调:番红花 3克、黑豆 150克、红糖 90克,水煎服。 (13方出自青岛中草药手册 ) 4、治跌打损伤:番红花 3克,煎汁,加白酒少许,外洗患处。 (青岛中草药手册 ) 5、治吐血不论虚实何经所吐之血:藏红花一朵无灰酒一盏,将花入酒炖出汁服之。 (纲目拾遗引王士瑶方 ) 6、治各种痞结: (藏红花 )每服一朵冲汤下,忌食油荤、盐宜食淡粥。(纲目拾遗 ) 真假识别 1、番红花经过干燥后,变成弯曲的细线形,橙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它的药用部位为柱头,呈深红色或橙黄色,大约 3厘米长,下窄上宽,卷 筒状,边缘有细齿,浸入水中后,呈喇叭筒状,一端粗一端细,另外在柱头内侧有一个 2厘米左右的裂缝,整个柱头看上去像【精选】藏红花泡多少,藏红花用量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漏斗一样,习称 “龙头凤尾 ”。湿红花呈不规则团块状,可见很多的柱头挤压在一起,深红色,质地润泽。其中,花柱少,柱头呈紫红色或黄色的质量最好。 2、将碘液滴在番红花上,真品颜色不变,伪品多变蓝或紫色。 3、取番红花少许滴加浓硫酸,最初可见浓硫酸的颜色变蓝,不久逐渐变为紫色,最后变为棕红色,假番红花则没有变化。 4、真的番红花浸入水里后,水可被染成黄色,而伪品通常显现为红色。真品没有沉淀,水面也没有油状物 漂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