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形势展望报告.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形势展望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形势展望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年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形势展望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年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形势展望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年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形势展望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形势展望报告019年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形势展望【内容提要】 预计2019年,随着石墨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下游应用的不断成熟,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类产业服务平台的不断完善、各地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不断建设,我国石墨烯产业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全产业链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示范效应显著、市场发展更加理性。同时,石墨烯行业还存在质量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大规模应用市场尚未打开、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针对以上,赛迪智库提出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加强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完善产业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关键词】 石墨烯产业 发展形势 展望2018年,随着相关政策不断完善、标准工作进展加快、下游应用不断拓展,石墨烯产业整体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19年,随着石墨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下游应用的不断成熟,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不断完善,以及各类产业服务平台的不断完善、各地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不断建设,预计石墨烯产业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全产业链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示范效应显著、市场发展更加理性。一、对2019年形势的基本判断(一)市场规模继续扩大随着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推进,我国石墨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据统计1,2015年我国石墨烯产业市场规模仅为6亿元,至2017年已经增长至7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0%,其中石墨烯在新能源领域规模达到50亿元,石墨烯涂料规模达到8亿元,复合材料和大健康规模达到5亿元,节能环保和电子信息领域规模达到1亿元。2018年石墨烯首次在华为mate 20手机上成功实现应用,标志着我国石墨烯热管理材料的产业化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市场规模继续扩大。预计2019年,随着石墨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下游应用的不断成熟,石墨烯市场规模仍将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可能达到百亿规模。一方面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成熟,石墨烯价格不断走低,进一步促进和推动着石墨烯的应用发展及市场规模扩大,尤其在较为成熟的防腐涂料、电池材料等领域更为明显,其中青岛昊鑫、深圳鸿纳等都已经实现了向下游应用企业批量供应石墨烯导电浆料,宁波富锂也与吉利新能源车开展合作。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石墨烯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除了防腐涂料、树脂、橡胶、电池材料等传统大宗产品的应用不断成熟外,对新一代显示器件、大健康、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也不断增强,新产品不断问世,如石墨烯有机太阳能光伏发电薄膜(OPV)项目竣工投产、中车研发的石墨烯超级电容器获得工程院鉴定等,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石墨烯的市场规模也将会更大。1 统计数据来自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019年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形势展望(二)全产业链不断完善目前国内石墨烯全产业链布局已经初见雏形,基本覆盖了从制备及应用研究到石墨烯产品生产,直至下游应用的全环节。初步形成以北京为核心,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带和内蒙-黑龙江地区产业带为集聚区,多地点状分布式的产业发展格局。据统计,目前全国在工商、民政等部门登记注册的石墨烯单位已经超过4800家1,涉及石墨烯材料制备、应用开发、终端应用、产业服务等各个关键环节。其中材料制备领域相关企业约300多家,产品以石墨烯粉体和薄膜两类材料为主,并且基本实现量产;应用领域相关企业超过600多家,覆盖了防腐涂料、热管理材料、储1 统计数据来自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能、电子显示、大健康等多个领域。此外,还有一些技术服务、销售、投资、检测等企业,进一步完善了石墨烯全产业链体系。预计2019年,随着各类产业服务平台的不断完善,尤其各地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研究院、产业园等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以及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的不断成立,不仅为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互动搭建平台,探索石墨烯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打通石墨烯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间缺失的关键创新环节,使得产业上下游联动发展的格局更加深化,石墨烯产业链也将更加完善。(三)产业示范效应显著当前我国石墨烯产业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对技术较为成熟、市场认可度较高的产品开展产业示范,是加快石墨烯产品019年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形势展望的推广应用及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2018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2017年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试点工作拟补助项目,其中涉及到石墨烯的项目共有4个,对这些入选的项目国家将给予补偿80%的保险费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利用保险手段降低用户风险。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如河北省气代煤电代煤工作领导小组近日下发河北省2018年冬季清洁供暖工作方案,将在邯郸、石家庄、张家口等市试点石墨烯和聚能电暖共1.28万户,加快推进石墨烯材料的示范应用。预计2019年,石墨烯产业示范仍将继续快速推进,石墨烯作为一种新材料,开展产业示范是突破其应用初期市场瓶颈、激活和释放下游行业需求的有效手段,随着第一批首批次应用示范保险补偿项目的公示、落地,示范效应也逐步显现,企业的积极性也将得到提高,以及首批次产品目录和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产业示范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四)市场发展更加理性石墨烯基于其优异的性能,从问世起市场就给予了极高的期待,也因此导致了“一哄而上、过度热捧”的乱象,随着市场的逐渐调整、产业内涵逐渐清晰,2018年石墨烯市场发展也显得更加理性。一是标准的引领作用逐渐增强,截至2018年底,正在制定的石墨烯国家标准7项,地方标准5项,行业/企业标准近40项1,覆盖了石墨烯的基础通用、表征与测量、环境、产品规范、应用等多个领域。二是投资趋于理性,随着市场对石墨烯的认识不断深入,石墨烯产业尚处于产业化突破前期、不具备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能力逐渐成为共识,2018年与石墨烯相关的企业股票也都表现欠佳,资本的热度开始减退,投资市场对石墨烯的认识从狂热到趋于冷静。预计2019年,随着人们对石墨烯的认识更加深入,也将更加关注石墨烯的应用价值及产业进展,而非简单的概念炒作,只有那些真正具有核心技术、聚焦优质材料开发、产品得到认可的企业才会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市场发展也会更加理性。1 统计数据来自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019年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形势展望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材料质量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石墨烯材料虽然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但技术成熟度依然较低,普遍存在不同批次石墨烯产品质量不稳定、性能差异性大等问题,产品质量难以保障,严重制约了石墨烯的产业化进程,尤其对于目前技术相对较为成熟的防腐涂料、热管理材料等产品,稳定和高质量的石墨烯材料保障更加重要。但一方面受制于制备领域部分关键技术尚未突破,粉体材料产品普遍存在尺寸和层数不均匀等问题;薄膜材料则多存在结构缺陷及转移过程带来的表面污染,且以多晶薄膜为主,对能够充分体现石墨烯优异性能、可用于集成电路等电子领域的单晶薄膜材料尚无法实现规模生产。另一方面受制于石墨烯产品标准不完善及检测手段不足,包括石墨烯性能、制备方法、检测、下游产品等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检测手段也较为有限,造成石墨烯材料市场出现“以次充好、鱼龙混杂”的现象,即使市场上出现了质量较高的石墨烯材料,用户也难以分辨。(二)大规模应用市场尚未打开一种新材料从发现到实现大规模应用一般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尤其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就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石墨烯从发现至今仅有10余年的时间,还是一种较为“年轻”的材料。从应用现状来看,虽然基本实现了初步应用,但很多关键技术仍然尚未突破,多数仍以样品和实验室产品为主,尚未真正形成商品。此外,市场上的石墨烯019年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形势展望产品大多数属于利用石墨烯与原有材料结合提升产品性能,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尤其在石墨烯热管理材料领域,由于进入门槛低,标准不完善,众多企业一哄而上推出大量的、较为类似的可穿戴式发热产品,但多数以概念炒作为主,市场并不认可。而下游应用企业要应用石墨烯替代那些已经达到极佳性价比的传统材料,不仅需要支出研发、改变生产工艺和生产线、培训员工、市场推广等方面费用,还要承担石墨烯应用效果不确定带来的风险,整体风险较大,市场认可度不高。虽然我国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石墨烯粉体及薄膜制备产能,但实际产量偏低,真正开展业务的企业数量也较少,且以石墨烯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也都处于亏损状态,大规模的应用市场仍然尚未打开。(三)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我国石墨烯领域的相关企业已经达到4800多家,但90%以上均为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型企业,A股市场从事石墨烯有关业务的上市公司中也没有一家以石墨烯为主业,虽然有部分大型民营企业、国企和央企开始关注石墨烯,但多处于观望状态,有实质性投入的较少。石墨烯作为一种技术、资本密集型的先导性产业,前期投入大、资金回收周期长,很多初创型中小企业本身就面临融资难的问题,难以维持石墨烯产业化前期所需的长期、持续性资金投入。此外,发展石墨烯产业还需要科研、技术、管理和市场开拓等诸多专业人才,知名企业、大型龙头企业较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大,因此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就显得极为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