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教育教学交流材料.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数学老师教育教学交流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数学老师教育教学交流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老师教育教学交流材料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数学老师教育教学交流材料 数学,一开始就被大家冠以 “枯燥、严密、抽象 ”的形象。数学学习给学生留下更多的体验是:枯燥、苦涩和知识的深奥 谈论到数学,人们关注的就是学业成绩如何,学到多少知识,看中的仍然是考试卷上的 100 分。数学究竟应该给孩子的童年和明天留下什么?学习是一种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做才能让儿童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呢?今天我从祁老师的课堂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 -数学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体验、一种享受,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像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 中,使学生在解决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让学生徜徉于生活数学、活动数学、体验数学的快乐生活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的学习资源 -让教学涂上生活的本色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 “活 ”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数学老师教育教学交流材料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 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挖掘身边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数学,是学生 “自己的数学 ”.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教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熟悉的物品作为学习的资源,例如:出示 “恐龙、鲸鱼、轮船、直升飞机 ”等大宗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用原来的千克作单位太小了,必须要用一个大的计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 “吨 ”;再出示 “鸡蛋、奶牛、纯净水、绵羊 ”等小宗物品的重量,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估算或计算,深刻理解 1 吨的概念,最后再出示一组吨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马路的承载量、起重机的额定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等,把数学活动和生活应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改造。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求最佳切入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用。 2.运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数学老师教育教学交流材料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 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我教师要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例如,在感受吨在生活中的运用时,教师出示了电梯的载重量 1t,盖住了可承载的人数,让学生猜猜应该是多少人?学生的回答是: “二十几 ”、“20”、 “25”、 “30”、 “27”,教师面对出现偏离预设的生成,没有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拖回预设的轨道,而是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深入思考,这时第六个学生站起来说: “应该是 13人,刚才他们说的是小孩,应该是大人。 ”教师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故意反问 “那小朋友应该是33人,那我们是不是该写小朋友 33 人? ”这 时学生想象着 33 个小朋友进电梯的情景,突然有同学醒悟:不行,虽然 33 人的重量没超过1 吨,但是 33 人电梯里面是装不进去的。这时教师再请 33 人站起来,问道: “如果把这 33 人装进电梯里,情况会怎样? ”学生看着这么多同学,一下子就明白了电梯里面为什么不写小朋友 33 人了。教师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从熟悉的地方显出新的风景,创造出了精彩的瞬间。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 二、亲 历过程,主动建构 -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近数学 数学老师教育教学交流材料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4 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 “眼看、心记、耳听 ”的现象,孤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理论,忽视了小学生 “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建构 ”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以前 在教学 “吨的认识 ”时,我们一般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袋大米重 25 千克,请学生算一算 40 袋大米重多少千克,接着就得出 1 吨 =1000千克,随后的任务就是做很多的巩固练习。从中显现出来的教学方式为:单纯观察 -机械记忆 -克隆模仿,这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1 吨是个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正确建立 1吨的观念?本课可谓独具匠心。教师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向学生提数学老师教育教学交流材料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5 页 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中,通过学生的 “猜测、验证、操作、感受 ”等活动, 1 吨的大小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 “支架 ”,吨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对 “1吨的大小 ”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40 袋每袋 25 千克的大米重 1 吨;每个同学平均体重 30 千克, 33 个共重 1 吨;每头奶牛重500千克, 2头奶牛重 1吨;每桶油重 200 千克, 5桶油重 1 吨等,共 10 组,有了这么多素材积累,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1 吨表象,为后面几吨物体的重量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2、开放的活动,丰富表象 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探索、交流的空间,给学生提供 “做数学 ”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估计、交流、想象等活动,经历 1 吨大小建立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安排了 3 个层次的活动。 通过搬一袋重 25 千克大米,体验 25 千克的感受,让学生数学老师教育教学交流材料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6 页 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有感而发: “太重了 ”“特别 重,实在搬不动 ”、“我觉得有点象运动会里的举重 ”丰富而又真实的感受,接着老师追问:刚才一袋大米重 25 千克,得要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 1 吨?进而推出要 40 袋,教师再问:如果把这 40 袋大米转到一个大袋子里,你可能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根据刚才搬 25 千克大米时的感受,想象着可能会有的感觉,自由地谈论着: “重死了,根本搬不动 ”、 “压扁了 ”“还没搬起来,浑身的力气都没了 ”、 “我浑身都散架了 ”.,通过搬一搬、说一说、想一想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 “吨 ”的表象,初次感受到 1 吨的大米对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重了。 利用想象和推理,进 一步感受 1 吨的重量。老师让学生猜猜在坐的同学的体重有没有 1吨?多少个同学的体重接近 1吨?最后让 33 个同学起立,让大家看一看、想象一下 33 个同学的体重,这大约就是 1吨的重量。 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 1 吨的重量。老师首先出示一组图片: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然后教师又出示图片: 由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 1吨?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主动在头脑中积极建构的过程。这里通过四个开放的活动,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亲数学老师教育教学交流材料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7 页 自感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 表象,进一步深化了对吨的认识。 3、变式练习,深化表象 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化,这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三个层次的变式练习达到了这一目的。 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先由学生说说你在生活的什么地方见到过写着几吨几吨的呢?再由教师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吨 ”这一重量单位的实际运用。由 1吨转向对几吨的认识,深化了学生对吨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选择合适的 单位填空。看似简单,却是对知识的一个很好的整合,在让学生回忆已经认识了哪几个重量单位之后,再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它需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所出示的物体重量进行合理的估计,需要学生对所学重量单位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修改数学日记。日记一般是语文里的内容,而这里呈现的却是数学日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记录生活,让学生感到有些 “新奇 ”.日记的内容设计也让学生忍俊不禁,在会心的笑声中进一步加深了对 “克、千克、和吨 ”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