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服装设计庆祝建国 60周年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服装设计庆祝建国 60 周年征文 女人爱美是天性,或涂脂抹粉,或描眉画眼,或穿金戴银,或着红配绿。君不见,服装店、商厦内流动的多数是女人的身影?浮动的是女人衣袂飘逸的暗香?耳边飘过的是女人的软语细声?女人对服装的热爱,由古至今,源远流长。 历史上的 “环肥燕瘦 ”“楚王好细腰 ”,是男人对女人身型的爱慕,而对女人自己而言,迎合帝王的喜好,展现一个最完美的自我,以期争芳斗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是深宫内帏中女子生存的全部意义所在。服装之于女人,是争宠扮靓的重要手段。对于民间普通女子而言,在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封建社会,官宦人家或有钱人家的小姐穿绫罗绸缎,衣着光鲜,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图个好彩头,至于研习 “琴棋书画 ”,学些私塾只不过是增加点嫁人的资本而已。正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自谦的 “些许识几个字罢了。 ”百姓女子或粗茶淡饭,或难以裹 腹,穿暧已属不易,但爱美的天性仍时不时地展露出来。白毛女中,杨白劳给喜儿的一段红头绳,令喜儿欣喜若狂。这是一位少女对美的渴望之情。 建国初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女人的服装也只停留在穿暧的限度上。军装盛行时,男人与女人的服装是没有区别的,那是个混淆性别的年代。黑、灰、蓝的基本色调,使得爱美的女人,在翻开的衣领内,露出一截衬衣的花边,或是小碎花的底色,在当时的年代来说,服装设计庆祝建国 60周年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已是女人对美的最大诠释了。 70年代末到 80年代初,随着封闭的国门被打开,外面的世界使中国人眼花缭乱。女性开始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打量自己 的穿戴。我记得曾看过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反映的是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矛盾冲突。这部影片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服装革命的写照。随着对文革极左思潮清算的深入与扩大,国人开始认同这样一个真理:美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必然相连。银幕上的 “红裙子 ”是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服装之于女人,已不仅仅是能穿暧就行,也不只是有限的几种色彩。一年四季,五颜六色,季节更新变换,衣橱内衣服也是常换常新。衣服也 不是穿破了再买新的,而是与时俱进,旧衣是被时尚、被流行所淘汰。 90 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变化最快的年代,一种潮流还没有形成几乎就面临着过时的尴尬。女性从长期以来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更注重品牌。我记得原先还有收破旧的人满大街小巷收衣服,现今也基本不见了。家家都有过剩的衣服,户户都有积压的旧衣。即使这样,商场内人流如枳的依然是 “衣橱内总是缺一件衣服 ”的女性。作家张爱玲曾说: “女人的衣柜里永远没有合适的衣服,也许穿起老祖母的衣服才是最时髦的。 ” 服装对于今天的女人来说,其价值早已不再是实用了。 穿衣扮靓,体现女人的品 味,彰显女人的个性,已超出服装本身之于服装设计庆祝建国 60周年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女人承载的意义了,一个女人怎样着装,表达着她对自己怎样的认定,也流露出了很多内心深处的东西,你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以及一种思想境界。女人服装体现了时代的特色,也体现了女人经济的独立。 女为悦已者容,那个悦已者,在女人的词典里,更多的是指自己取悦自己,自己欣赏自己。林语堂曾凑热闹地说过: “女人脱下衣服是取悦男人,穿上衣服是取悦自己。 ”服装之于女人,既是女人疏缓压力的渲泄渠道,又是女人挥洒才情的用武之地,既是女人增强自信的物化语言,又是女人拥有成就感、实现感的自我暗 示。女人对服装,欲说还休,欲罢不能。 女人服装的时代变迁也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铿锵前行的脚步。 “服装是女人心灵的旗帜。 ”女人就这样一路高举着自己的旗帜,无限美丽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向你走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