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祖国 61周年变化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祖国 61 周年变化 1、绚丽多彩的服饰 刚建国时期 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 “洋布 ”、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代表族、权和生三主义,中山装成为国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党早已叛变革 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 20 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祖国 61周年变化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 “列宁装 ”,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 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 “时装 ”,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改革开放前 朴素单调 5 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讲求勤俭的年代。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 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装 ”青年装 ”和 “学生装 ”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 “毛式中山装 ”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 30 年的时间。 祖国 61周年变化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 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 “布拉吉 ”成为 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60 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 年到 1960 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 21 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 “人人一身蓝 ”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 ”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祖国 61周年变化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4 页 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 :勤俭是咱的好 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 “挡不住的春光 ”,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改革开放以来 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 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祖国 61周年变化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5 页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 “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 ”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 “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 ”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 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 “三连冠 ”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 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 “从 众 ”心理到 “追求个性 ”。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祖国 61周年变化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6 页 有一句话叫 “以食为天 ”,可以说人们将 “食 ”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 “食 ”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 “食 ”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刚建国时期 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改革开放前 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50 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 10 月发布命令:全国实 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 1960 年 8 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 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祖国 61周年变化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7 页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 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改革开放以来 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 年 5 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 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 “吃好 ”,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祖国 61周年变化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8 页 “动脑筋 ”: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 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住宅 刚建国时期 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改革开放前 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祖国 61周年变化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9 页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 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改革开放以来 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居已经不能满足人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 1998 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 “买得到、住得起 ”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 “破旧立新 ”。一大批居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 ,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祖国 61周年变化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0 页 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刚建国时期 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 普遍的出行方式。 改革开放前 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 ”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 “世界屋脊 ”,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