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公司金矿石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XX公司金矿石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XX公司金矿石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XX公司金矿石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XX公司金矿石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XX公司金矿石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XXXX 矿业有限公司扩建 450t/d 低品位金矿石利 项目 (新建尾矿库 ) 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评价  XX 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4 年 3 月   2 1.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1.1. 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 HJ 60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三类:  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 项目。  I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和地下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III 类:只同时具备 I 类和 II 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项目在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均不开采当地地下水,不会对地下水流场造成影响,本项目生产过程产生含油废水、冲洗水及生活污水,全部处理后回用,实现零排放,由于灰渣存放等环节有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  项目在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为有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本项目属于 I 类项 目。  1.2. 评价等级的确定  根据 HJ 60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 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依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强度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 5 项指标确定。  1、  包气带防护性能  尾矿库分布范围内,地层稳定,包气带岩性为表土及其下部粘土、风化基岩至完整基岩。渗透系数小于 10-4cm/s,大于 10-7cm/s。 尾矿库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等级为中。  2、  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勘察期间尾矿库内基岩以上未见地下水 , 无地下水污染问题出现。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等级为不易。  3、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3 根据尾矿库现场调查,建设项目周边 2 公里内没有分散式居民饮用水井,因此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 不敏感。  4、  污水排放强度  尾矿库废水回收,输送至矿区选矿厂重复利用,不外排。建设项目污染排放等级为小。  5、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  本项目废水主要为尾矿库回水,其中污染物主要有常规指标、重金属,需预测的水质指标 <6。因此,建设项目污水复杂程度等级为中等。  综上,依据 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尾矿库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三级。  1.3. 水文地质情况  项目区位于 基岩山丘区, 矿区出露的地 层以中上元古界长城系和蓟县系为主,太古界八道河群和侏罗系仅在矿区的周边部零星分布。地表基岩风化破碎,厚度 0.5 米左右,未见地下水含水层。   4 项目区水文地质图  2、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2.1. 正常 情况 下厂区地下水影响分析  正常 情况 下尾矿库对地下水影响途径主要包括尾矿库废水下渗对地层造成污染。  选厂废水随尾矿浆进入尾矿库后,经过澄清、渗滤,通过自然曝气、自净沉降后,其中有害成分大幅度降解 , 尾矿澄清水及渗滤水通过反滤后进入回水池,由泵站送回选厂,供选矿厂使用。尾矿库主要污染 物 为 Pb 浓度 0.3mg/L、 Cu 浓 5 度 7.5mg/L。  尾矿坝坝内 做防渗层, 铺设 300mm 厚级配砂砾石过渡层, 500mm 厚粘土层(渗透系数不大于 10-7 cm/s), 1.5mmHDPE 土工膜, 300mm 厚细砂保护层, 700mm 厚粗砂导流层,渗透系数不小于 0.1cm/s, 400g/ m2土工 布, 300mm 砂砾石保护层(粒径 4-6cm), HDPE 土工膜伸入截洪沟底部,与截洪沟防渗层相连接。  边坡也要做防渗,铺设 300mm 厚级配砂砾石过渡层 , 400mm 厚粘土层 (渗透系数不大于 10-7 cm/s), 1.5mmHDPE 土工膜, 300mm 厚细砂保护层, 700mm 厚 粗砂导流层,渗透系数不小于 0.1cm/s。为了增强岸坡防渗结构的稳定,在岸坡上每隔 10m 设有边坡锚定沟,防渗结构埋入其中,深 1.0m,同时库底与岸坡间的连接须处理好。 库内尾矿澄清水返回选厂循环利用。以上措施能有效防止尾矿渗水对地层及 向 下游 扩散影响。  2.2. 事故情 况地下水影响分析  1、  影响途径  在事故情况下,尾矿库的运营可能对区域地下水造成影响,通过对尾矿库建设内容的分析,事故工况下尾矿库对地下水的可能影响途径主要为:  粘土层及土工膜破损,导致较长时间内废水通过裂口渗入地下水污染地层并扩散。  2、  预测情景及源强  源强是根据 同类项目特点,结合环评相关资料确定。在非正常工 况 下,尾矿库区粘土层及土工膜破损导致有害物质渗入地下,对地层造成污染进而扩散到下游。为定量评价可能对地下水的影响,选取如下情景进行预测评价。  根据尾矿库水质分析数据,选取代表性的污染物进行预测模拟。污染物及浓度分别为: Pb 浓度 0.3mg/L、 Cu 浓度 7.5mg/L。  假设尾矿库防渗设施面积的 10%发生破损,渗漏速率为 0.08m/d,则尾矿库废水中 Pb 渗漏量为 0.288kg/d、 Cu 渗漏量为 7.2kg/d。  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采用溶质迁移解析法模型进行尾矿库 事故工况下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6  预测方法  尾矿库区粘土层及土工膜破损导致有害物质渗入地下,忽略吸附作用、化学反应等因素,采用一维稳定流二维水动力弥散 -平面连续点源公式预测,公式如下:  x,y 计算点处位置坐标;  t 时间, d; c(x,y,t) t 时刻点 x,y 处的污染物浓度, mg/L; M 含水层 厚 度, m; mt 单位时间污染物入渗的质量, kg/d; u 水流速度, m/d; n 有效孔隙度,无量纲;  DL 纵向弥散系数, m2/d; DT 横向 y 方向的弥散系数, m2/d; 圆周率;  K0() 第 二类零阶修正贝塞尔函数;   第一类越流系统井函数。    预测参数的确定  a) X 坐标选取与地下水水流方向相同, y 坐标选取与地下水水流方向垂直,以污染源为坐标零点。  b) 计算时间 t 依据污染物在含水层的净化时间确定。  c) 根据资料,确定区域含水层平均渗透系数为 0.08m/d,含水层平均厚度为 0.3 米。  d) 有效孔隙度根据资料取 0.04。   7 e) 水流速度为渗透系数、水力坡度的乘积除以有效孔隙度。尾矿度场地的水利梯度约为 1.5%,计算得水流速度为 0.03m/d。  f) 纵向弥散系数 DL、横向弥散系数 DT,根据经验值确定为 0.48m2/d, 0. 036m2/d。  4、  尾矿库溶质运移预测结果  本次预测 事故情况 下,尾矿库废水渗漏进风化破碎带使得破碎带地下水饱和,然后运移。预测时长为 1 年、 5 年、 10 年、 20 年后污染物的迁移情况。  Pb 预测结果见下表:  尾矿库废水渗漏 Pb 影响运移距离   单位:米  时间  上游  下游  垂直水流  1 年  22 38 2.9 5 年  34 106 20 10 年  36 175 25 20 年  37 300 33 Cu 预测结果见下表:  尾矿库废水渗漏 Cu 影响运移距离   单位:米  时间  上游  下游  垂直水流  1 年  49 67 16 5 年  85 180 35 10 年  95 283 51 20 年  106 470 73  8 图  1- 1 年后 Pb 运移范围图  图  2-5 年后 Pb 运移范围图   9 图  3-10 年后 Pb 运移范围图  图  4-20 年后 Pb 运移范围图   10 图  5-1 年后 Cu 运移范围图  图  6-5 年后 Cu 运移范围图  图  7-10 年后 Cu 运移范围图   11 图  8-20 年后 Cu 运移范围图  2.3. 预测评价  上述预测计算结果,是在 事故情 况下,尾矿库防渗层出现破损发生渗漏,在连续不间断渗漏 1 年、 5 年、 10 年和 20 年后,尾矿库中的污染物质在地下水中不同方向的最大迁移(影响)距离。  通过预测计算可以看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影响)距离,与进入含水层中的污染物浓度、污染量有明显的关系。  污染物的影 响范围,受地下水的运动影响明显,预测结果表明,污染物的主要污染方向是地下水的下游,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  本次预测是在尾矿库污染水泄漏发生时,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和修复措施的情况下的预测计算结果, 评价提出 在尾矿库的周边 布设 3 眼地下水水质监测井, 居民点 布设 1 眼地下水水质监测井, 一旦发现异常,就会启动地下水保护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工程修复措施,将控制地下水的污染范围,是其影响最小化。这样污染物的污染时间就会极大的缩短,污染范围更小 。  2.4. 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为了防止本工程建设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应从项目建设、生产运 行、污染处理设施等全过程控制各种有污染物可能对地下水产生影响,阻止其渗入地下水中,即从源头到末端全方位采取控制措施。  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坚持“源头控制、末端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相结 12 合 ” 的原则,即采取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相结合的措施。  1、 主动控制,即从源头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建设设计、防渗措施措施,施工工艺、管道、设备、污水储存及处理构筑物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和降低污染物跑、冒、滴、漏、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 降到最低程度。  2、 被动控制,即末端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尾矿库防渗措施和泄漏、渗漏污染物收集措施。  3、 实施重点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控系统,包括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科学、合理设置地下水污染监测井,及时发现污染、及时控制。  4、 应急响应措施,包括一旦发现地下水污染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地下水污染,并使污染得到治理 。  2.5 防止地下水污染控制措施  针对可能发生的地下污染,本项目运行期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将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 、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原则,从污染物的产生、入渗、扩散、应急响应全方位进行防控。  尾矿库设计、运行管理、关闭与封等方面均需严格执行一般 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标准( GB 18599-2001) 及 环保部发布 3 项国家污染物控制标准修改单 的要求,做好防渗措施,采用人工防渗做防渗层,以防止和降低污水渗入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的环境风险。  ( 1) 首先 必须进行 坝 坡处理,将树木、树根、草皮、废石、坟墓及其他有害构筑物全部清除。若遇有泉眼、水井、地道或洞穴等 , 应作妥善处理 ,采取地下水导出措施等 。清除杂物不得就地堆积,应运到堆存场外 。并将库底削成台阶状,增加基底摩擦力,同时山坡坡度不应大于 24 度,必要时应进行削坡。然后对场地进行整理,整理过程中要求做到“四度 ”: 平整度: 2cm/  m2,平整顺直; 压实度: 95%,经碾压后方可在其上铺设 防渗层 ; 纵、横坡度:纵、横向坡度宜在 2% 以上,填埋场底部的轮廊边界和结构必须有利于 渗滤 液的导流; 清洁度:垂直深度 25.0mm 内不得有树根、瓦砾、石子、砼颗粒等尖棱杂物。  ( 2)防渗处理, 做防渗层, 铺设 300mm 厚级配砂砾石过渡层, 500mm 厚粘 13 土层(渗透系数不大于 10-7 cm/s), 1.5mmHDPE 土工膜, 300mm 厚细砂保护层,700mm 厚粗砂导流层,渗透系数不小于 0.1cm/s, 400g/ m2土工 布, 300mm 砂砾石保护层(粒径 4-6cm), HDPE 土工膜伸入截洪沟底部,与截洪沟防渗层相连接。  边坡也要做防渗,铺设 300mm 厚级配砂砾石过渡层 , 400mm 厚粘土层 (渗透系数不大于 10-7 cm/s), 1.5mmHDPE 土工膜, 300mm 厚细砂保护层, 700mm 厚粗砂导流层,渗透系数不小于 0.1cm/s。为了增强岸坡防渗结构的稳定,在岸坡上每隔 10m 设有边坡锚定沟,防渗结构埋入其中,深 1.0m,同时库底与岸坡间的连接须处理好。  ( 3) 尾矿库中污染物主要随水渗入地下,通过减少尾矿库污水的存有量可以显著减少渗入地下水中 污染物的量。尾矿库的水,主要来源是随尾矿浆由选矿厂输送进来的水和大气降水产生的。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应对雨水和库存水进行分别处理,建设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完善适合尾矿库废水的排水竖井和回水系统,使尾矿库内尽量减少废水的库有量 ,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 。  2.6 地下水污染监控措施  鉴于对矿区持续开发期间水文地质条件的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后地下水流场细部的流向特征及水位,需要通过地下水长期动态观测予以验证。  应当继续保持对尾矿库外围地下水位动态观测,保持对尾矿库排水井水质的常规监测。对退役尾矿库闭库及实施生态复垦前后 的尾矿库水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采取有针对性的监控措施。  ( 1)地下水监测计划如下:  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4-2004 的要求及地下水布设原则,在拟建项目尾矿库周边拟布设地下水水质监测井 3 眼。   第 1 眼井 设在最可能出现扩散影响的 周边,即 库坝下 排水沟旁布置 1 眼 ,作为污染扩散监测井 , 主要地下水流场发生变化,地下水流向会发生改变,用于监测对地下水污染状况。   第 2 眼 井 沿地下水流向设在 库区 下游 30m 处布设 监测井 , 第 3 眼 井 沿地下水流向 100m 处 , 布设 污染监视监测井 , 用于监测对地下水影响状况 , 定期观察地 下水水质变化。  ( 2)地下水监测因子   14 pH、高锰酸盐指数、 汞 、铜、锌、砷、铅、镉、六价铬、 总硬度、大肠菌群、硝酸盐、氨氮、 水位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