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XX黄河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概算书.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XX黄河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概算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XX黄河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概算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XX黄河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概算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XX黄河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概算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XX黄河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概算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 XX XX县黄河右岸生态修复项目  设  计  概  算  书   XX市水利勘察设计室  二 O 一八 年 一 月  1 目        录  1.前言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2 项目区的选择 及可行性说明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3编制目的  . 0 1.4编制依据  . 1 1.5编制过程及结论  . 1 2 项目区基本情况  . 2 2.1自然条件  . 2 2.2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 4 2.3社会经济状况  . 5 2.4水土流失与治理现状  . 5 3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7 3.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 7 3.2项目建设的原则  . 7 4 建设目标、任务与实施年限  . 7 4.1建设目标  . 7 4. 2建设任务  . 8 4. 3建设年限  . 9 5 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 9 5.1 封禁方式  . 9 5.2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 9 5.3监测方案  . 17 2 5. 4监测表格  . 19 6 年度实施计划  . 40 7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 40 7.1投资概算  . 40 7.2投资筹措方案  . 44 7.3 分年度投资  . 44 8 组织管理  . 46 8.1项目组织管理机构  . 46 8.2组织管理措施  . 46 8.3政策保障  . 47 8.4资金管理  . 48 8.5质量管理  . 48 8.6施工组织与管理  . 48 9 效益分析  . 49 9.1基础效益分析  . 49 9.2生态效益分析  . 49 9.3 社会效益分析 . 50 1、附表 :  ( 1)生态修复项目区自然条件与水土流失现状表  ( 2)项目区行政区划与人口、劳力、耕地情况表  ( 3)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 4)生态修复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值表  ( 5)生态修复项目措施规划表  ( 6)生态修复项目分年度实施计划表  3 ( 7)投资概算总表  ( 8)分年度投资表  2、附图:  项目区围栏典型设计图( 001)  标志碑工程典型设计图( 002)  公告牌工程典型设计图( 003)  项目区工程措施布局图  3、附件: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 XX 县黄河右岸毛乌素沙区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概算书。  1 编制说明:  1.1 工程概况  XX 县黄河右岸毛乌素沙漠生态修复项目区位于 XX 县黄河右岸,北起红崖子乡下马道沟,南至高仁镇上八顷村,东临鄂尔多斯台地边缘毛乌素沙漠,西与 203 省道以东灌区农田相接,涉及 5 个行政村,面积231.4km2,占总面积的 72%,为 XX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区。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主要以封育和补植补播为主,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工程设计的主要措施有:  封禁:对荒漠草场进行封禁治理,聘用专人管护。计划围栏长度 9km,封禁面积 231.4km2,补植补播面积 138.84km2。  宣传标志:建大型公告牌 1座, 标志碑 3个。  标准养殖棚:为了大力推广舍饲养殖技术,转变群众养殖观念,项目区拟建高标准养殖棚 80 座,投资到养殖热情高,拥护并积极支持生态修复项目的农户中。  抚育管护:由于项目区所在村从项目区村民小组中选雇文化程度较高、责任心强、有威望的农民担任管护员,各涉及乡村组的管护员组成管护小组,管护组组长由乡长担任,受项目领导小组直接领导。  1.2编制目的   XX县 陶乐地区 水土流失面积大,仅靠人工治理已无法满足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的要求。为此, XX 县从实际出发,结合陶乐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封育管护和治沙防治措施,充分依靠和利用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增加植被覆盖度,降低治理成本,大面积改善生态,加快 XX 县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步伐,促进社会1 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 XX 县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规划,经 XX 县水务局委托 XX 市水利勘测设计室,对陶乐地区多次实地勘查、研究分析,选定黄河右岸毛乌素沙区作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  1.4编制依据  (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实施条例;   XX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封山禁牧的决定  ( 2)技术规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T16453.1 16453.6 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分析 GB/T15774 1995 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水总 2003 67 号  水利部关于加强封禁保护  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通知;  水利部关于申报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的通知;   XX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方案的通知;   XX县水土保持及生 态修复规划报告。   1.5编制过程及结论  根据 XX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  点县方案的通知及 XX县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规划 ,受 XX县水务局委托, XX 市水利勘测设计院于 2018 年 3 月 9 12 日,对项目区进行了2 周密的勘查规划,认真组织完成了 XX县黄河右岸毛乌素沙区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 ,充分做好项目实施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具备施工条件。  项目区经过 3 年封育治理, 封禁面积 231.4 km2, 刺丝围栏长 9km,防风 治沙造林面积 122.38km2,种草 138.84km2,其中人工种草 20km2,飞播种草 118.84km2。 项目区采取修复措施后,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实施前的 25提高到 85以上,土壤侵蚀模数降低到轻度以下,植被覆盖度由平均 20%提高到 80%,群众水土保持生态意识普遍增强,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项目区基本情况  2.1自然条件  2.1.1地理位置、范围  项目区位于 XX 县黄河右岸,北起红崖子乡下马道沟,南至高仁镇上八顷村,东临鄂尔多斯台地边缘毛乌素沙漠,西与 203 省道以东灌区农田相接,涉及 5个行政村,面积 231.4km2,占水土流失治理总面积的72%,为 XX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区。  2.1.2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形复杂,地势高低起伏,由湿润向半干旱过渡,流动、固定、半固定沙丘遍布项目区,多呈椭圆形,绵延起伏,沙丘高达 4 10m。丘间低地盐渍化严重,地下水埋深 1.5m左右,个别地方泉水外露,水质较差,如三棵柳水泉子、庙庙湖、喇叭湖、贼湖、高仁镇泉子湾以东等。主要植被以白刺为主,覆盖度 1525,分为低、中覆盖度草地;土壤侵蚀模数 2000 5000T/ km2,为全县水土流失中度侵蚀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以面蚀 、沟蚀为主。   ( 1)低覆盖度草地  3 分布范围:灌区以东毛乌素沙漠边缘和鄂尔多斯台地,总面积为  177.2km2。   主要特点:半固定沙丘,地势东高西低,多年平均降雨量在 200mm以下,蒸发强烈,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雨水充沛年份,植被种类出现多样性,干旱年份植被种类单一。本区水土流失类型为风蚀,水土流失强度为中轻度,形成大量的沙丘,分布有沙生耐旱植被。   ( 2)中覆盖度草地   分布范围:灌区以东的草原区和鄂尔多斯台地,面积为 54.2km2。   主要特点:本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 200mm以下,蒸发强烈,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原生植被种类多样,从区域的地貌类型分析,该区属高阶地和台地区域,毛乌素沙漠在台地边缘分布。本区的水土流失除暴雨造成一定的水力侵蚀而外,其余均为风力侵蚀,水土流失强度在中轻度或其以下。水土流失主要原因:区域距居民点较近,人为超载放牧影响大。  2.1.3水文、气象  (1)降水:项目区 年降雨量变幅较大 ,多年平均降雨量 189.9mm,最高 308.2mm,最低 77.6mm。年内降雨集中在 7 9 月, 8 月份降雨最多,约占全年降雨量的 30.8。  (2)温度与光热资源:项目区年均气 温 8.1,最冷为 1 月,平均气温为 -10.1,最热为 7 月,平均气温为 23.7,气温日较差 12.516.1,大于等于 10积温 3303.0,年均日照时数为 3186.5 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 145.6千卡 /cm2,无霜期为 139天。年均风速为 3.23.3m/s,年均沙暴日数达 19天, 4 5月间风速最大,平均风速大于 10m/s的风速以北风和西北风为主,约占相同风速次数的 64%。项目区干燥度4 为 4.8,属半干旱荒漠气候区。  ( 3)水资源:项目区年降水总量为 69万 m3,地下水资源丰富。黄河过境水为 315 亿 m3/年,边缘耕地为扬黄灌溉。近几年来,通过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农业综合开发,改善了项目区水利条件。  2.1.4土壤  项目区土壤主要为沙质土、松盐土,有部分白僵土;湖泊洼地土壤为次生盐渍土,矿化度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 50 90之间, 20-40cm的土壤酸碱度在 8 9之间,最高达 10.11以上。  2.1.5植物资源  项目区主要植被以白刺为主,还有芨芨草、宁条、沙蒿、花棒、柴胡、旱芦草、刺蓬、甘草、红柳、苦豆子、蒲公英等草本植物。项目区内天然灌木树种有榛子、黑刺、柠条等,人工林木树种为沙树、柳树。项目 区植被为 15 25,构成较好的植物群落。植被逢雨生长较好,可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  2.2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2.2.1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231.4km2,其中林地 19.2km2,占总面积 8.3%;荒漠面积 152.03km2,占总面积 65.7%;草地 29.35km2,占总面积 12.7%;湖泊湿地 2.5km2,占 1%,难利用地 6.94km2,占总面积 3%;非生产用地(居民点、道路等) 21.38km2,占 9.3%。  2.2.2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项目区为陶乐扬黄灌区边缘,是 XX 县水土保持治理保护区、 XX县“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生态旅游区,也是水资源涵蓄区,人口密度 34人 / km2,人口稀少,人的活动程度低,植被 覆盖 率仅为 15 25%,5 生态治理现状与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及沙漠绿洲生态旅游业目标具有一定差距。  水土保持及土地资源利用应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生态自我恢复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发展的原则;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共同提高的原则;国家、地方、集体相结合的原则。  水土保持土地结构调整措施为:退 耕还林草,改良优化现有林草资源,建立围栏、封禁管护,恢复植被,进行生态自我修复;加强项目区道路及护林点建设,提高管护技术水平。  2.3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涉及 1镇 2乡 5个行政村,共有农户 1720户,农业人口 7856人, 人均土地面积 2.9公顷,人均耕地 5亩。有宜林荒地 7万余亩,天然草场是当地发展牧业的辅助草场,但由于靠近项目区的农庄群众入秋放牧,造成植被破坏严重,加重了风蚀沙化程度。  项目区 2005 年社会经济总产值 5889 万元,其中农业产值 3064 万元,林业产值 2003 万元,牧业产值 550 万元,工副业产值 272 万元。人均纯收入 2656元。  贯穿于项目区的 203省道长 56km,乡通村、村通村道路畅通。项目区农户自来水供给率为 70。 110kva 供电线路、农网线路完备。  2.4水土流失与治理现状  2.4.1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区面积 231.4km2,占总面积 72%。土壤侵蚀模数为 20005000T/km2,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呈现为风蚀,水土流失程度属中度。项目区为半干旱荒漠区,对人和自然引起的扰动十分敏感。多年来,由于自然6 因素和人为超载放牧,滥垦、滥采、滥挖等破坏,以及 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致使植被退化严重,蓄水能力差,破坏了项目区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在风力的作用下,以悬浮、流动、跳跃、飘扬四种形式搬运堆积,形成沙垄、小沙丘,广泛分布在各种面上,使 牧草繁衍能力减弱,品种单一,草质低劣,可利用率低,牧业生产发展呈下滑局面。由于土地沙漠化的影响,造成地域性小气候,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保护程度低,在风力的作用下,农田表层土壤细粒和营养物质被吹走,降低土壤肥力。据农业部门的调查,耕地上每年表土层被风吹走 0.51cm,则每亩地将损失表土 9324公斤,有机质 160斤,氮 9斤,相当于尿素 19 斤磷素 12.38 斤。同时沙化形成沙丘,压埋草场,农田沟渠路缩小了土地利用面积,直接影响着威胁着生态环境及人们的生活环境,严重阻碍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年来,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非常重视,带领广大群众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治理工作,积极争取各种资金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进行水土保持治理,但因资金、技术方面的原因,恶劣的自然条件得不到根本有效改善。  2.4.2水土保持现状  项目区内现有林地面积 19.2km2,草地面积 29.35km2,荒漠面积152.03km2,林草覆盖率 15 25%。建有水源机 井 3眼,扬水站 1座。工程项目区已被划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 XX县成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有专职监督人员 5名。县人民政府批准和颁布了“ XX县实施水土保持法细则”、“ XX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职责”、和“ XX县人民政府关于严禁羊只放牧实行圈养的通知”等一系列保护和治理规定。  7 3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和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植被覆盖率,根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封育管护、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措施,小治理、大封育,小开发、大保护,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把项目区建成 XX 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加快大面积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 XX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3.2项目建设的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以封为主,封禁结合;以改促封、以建促封、以调促封;以人为本,依法管护;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4 建设目标、任务与实施年限  4.1建设目标  ( 1)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内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 88,土壤侵蚀降低到轻度以下。  ( 2)通过项目实施,封禁面积 231.4km2, 刺丝围栏长 9km, 治沙造林 122.38km2,种草 138.84km2,新增治理面积 151.4km2。 项目区自然植被覆盖度由平均 20%增加到 80%;引导农民建造标准养殖棚 80座,使养殖模式由放牧转向圈养,减轻项目区生态压力。  ( 3)加强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治理宣传教育,建立一套有效的乡8 规民约、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建立监督和管护队伍,提高当地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减少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遏制,达到生态环境良好,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目标。  4、加强荒地荒沙开发项目监管,确保水土保持方案与措施落到实处。   4. 2建设任务  ( 1)管护任务  在项目区设立管护机构,建设管理房 3 座 ,组建封禁区林草管护员 6名,建立封禁区乡规民约、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加强封禁区的管护、执法监督与宣传。  ( 2)抚育管理措施任务  加强病虫害防治、林草培育,采取水土保持生物治理措施,项目内水土流失得到根治。  ( 3)封禁任务  靠近项目区的村庄居民点进口处设置围栏,防止人畜进入封禁区。新建工程围栏长 9km;在村庄通项目区路口及明显位置树立标志碑 3个;在横穿生态修复区的 203省道首端建 1座大型公告牌。  ( 4)水土保持造林种草任务  完成水土保持治沙造林面积 122.38km2,栽植乔木 7.3 万株,栽植灌木 3084 万株;飞播植草 118.84km2,人工种植优质牧草 20km2,其中在东沙泉子湾种植甘草、柴胡等生态名贵中药材 3.53km2。增加沙区植被,使沙漠尽快绿起来;将一些不宜耕种的荒地及低产地,全部实施还林还草。  ( 5)大力推广桔杆养羊示范项目和生态温棚工程建设,建造标准9 养殖棚 80座,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 6)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及对外开放力度,加强湖泊湿地保护,通过 XX 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水招商,以沙招商,全面推进庙庙湖、贼湖、拉巴湖沙漠生态湿地及绿洲旅游区建设,使区域生态环境开始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 7)监测措施任务  项目区内设立监测点 3个,针对项目区防治封禁目标进行全方位和有重点的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林草植被的生长状况、蓄水保 土效益、小区域气候、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4.3建设年限  项目实施期限为 3年,即 2018 2020 年。  5 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5.1 封禁方式  项目区干旱少雨,人口分布稀少,植被较稀疏,面积较小,具备较好的生态自我恢复基础。规划将项目区列为全年封禁区,生态修复采取自我恢复和人工补植相结合,使植被较快较好恢复。  在全年全封闭期间,禁止放牧、采挖、割草和其它一切不利于植被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监督和预防乱挖、乱堆、滥采、乱垦等生产建设活动,防止破坏和影响项目区生态平衡的行为。  5.2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5.2.1法规政策措施  ( 1)封禁法规与政策  XX县人民政府已批准出台了 XX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职责、 XX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管理暂行办法、 XX县水土保持违法10 行为举报及查处制度、 XX 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法。这些管护制度可以保障项目区封禁的实施, XX 县农牧局草原站、林业局林业派出所、水务局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各负其责,可确保各项管护制度的落实和实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实施条例等有关要求,结合全县实际情况和特点,还需制定以下管理办法及管护条例。   XX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封禁区范围公告(县政府发布);   项目区水土保持封禁治理保护条例(县水务局制定);   项目区水土保持封禁治理乡规民约(乡政府制定);   项目区水土保持封禁治理管理办法(县水务局制定);   项目区水土保持封禁治理管理人员职责(乡政府制定);   项目区水土保持封禁治理监督检查奖罚制度(县水务局制定)。  ( 2)、乡规民约  项目区于 2018年 5月 1日起实施全封 禁保护治理,在高仁镇、陶乐镇政府的配合下,县水务局与乡、村、自然村制定乡规民约,加强管护。   项目区实行专人管护,管护人员有权对管护区内的人为开垦、放牧进行制止,并有权对毁林、毁草、开垦等破坏行为进行罚款。   管护人员由项目区所在乡镇政府组织群众选举,聘任责任心强的人担任, 发给管护人员聘用证书,签定责任书,按月支付看护工资。 群众有权对管护人员监督,对不称职的管护人员进行辞退。   项目区群众要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依法办事,敢于与毁林、毁草、开荒等不良行为作斗争,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  5.2.2监督管护  11 ( 1)落实责任  XX县委、政府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列入全县十一五规划,水务、林业、农业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办均要把水土保持列入常规工作开展实施。县水务局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日常工作抓紧、抓实,加大监测、监督检查力度,并定时向县政府汇报。  ( 2)建立制度  县委、政府要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行考核制度,有关部门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在实行考核制度的同时,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陶乐镇、高仁乡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实行责任制度和奖罚制度,项目村要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行严格的管护制度。  5.2.3抚育管护  ( 1)管护队伍的建立  XX 县水务局 1995 年成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共有专职监督人员 5名,有固定办公室及办公设备。今后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方面将加强培训,工作走向科学化、正规化、日常化的监督管理轨道,方案编制、审批、费用收缴和案件处理、工程组织实施等 日常化监督工作方面,要做到手续齐全,执法文书规范,执法制度健全,建立整套执法体系。同时在在水土保持生态预防监督方面要进行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的宣传,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切实将项目区封禁管护要求落到实处。  在封禁区内设立封禁管理点 3个,封禁区内的每个管理点设立管护人员 2名,共计 6名管理人员。项目乡也要组成管护领导小组,组长由乡长担任,管护员必须经过培训后方可上岗。  ( 2)管护内容  12 封育地专人看护、管理,维修围栏;人工栽植的树木要适时整形修剪 ,新植林草加强管护,确保出苗率;进行病虫害、鼠害及火灾巡防。  ( 3)后 期管护  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完成后,由建设单位将项目区管理交付到乡政府,再由乡政府进行管护。  5.2.4宣传教育  ( 1)由项目区所在乡镇组织,以行政村为单位召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项目动员大会,每年 4场。参加人员为项目成员单位;项目乡镇项目责任人、技术人员;项目行政村、自然村负责人及群众代表;种草养殖培训,每年 300人次左右,参加人员为项目成员单位、乡镇项目责任人、技术人员,项目行政村、自然村负责人及部分村民。  ( 2)印刷、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及其实施条例, XX 回族自 治区实施 办法中有关条款, XX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管理办法、乡规民约等内容的法律法规宣传册 8100册(份)。  通过宣传教育 ,使项目区群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达到全民共同关心、支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顺利开展。  5.2.5修复工程措施技术设计  采取工程措施新建围栏、公告牌、标志碑、管理房,阻挡和禁止人畜进入封禁区。对于退耕农田或自然恢复能力不足的局部间隙地块,植树造林,种植优良牧草 ,增加植被覆盖率。结合当地青贮氨化,指导农民建立标准养殖棚,引导圈养,促进生态修复工程顺 利进行。  5.2.5.1牧草补植、补播  (1)必要性  13 在项目区靠近村庄的地段,放牧破坏,造成草皮严重损伤,在此实施人工种草;项目区植被稀疏的低覆盖度沙区,实施飞播种草,改良草种。三年完成人工补植牧草 20km2,飞播种植牧草 118.84km2。  (2)植草典型设计  利用开发出的沙化严重,且土壤肥力差的农田,实行人工种草,沙丘地实施飞播种草。  种苗规格:草种主要以花棒、杨柴、沙蒿为主。苗高 30cm,侧根发达,为本县或本地区就地种苗,同类土壤类型种苗优先。  5.2.5.2造林治沙  根据项目区风沙危害严重的特点,治沙造林以防护林为主,防风固沙林、灌木林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多林种、生物学稳定、生态经济高效的水土保持造林体系。  项目区规划完成治沙造林面积 122.38km2,其中栽植乔木 7.3万株,灌木 2240 万株。项目实施后,林地面积由现在的 19.2km2 增加到122.38km2,人均林地面积将由现在的 0.24hm2增加到 1.56hm2。  (1)、风沙防护林设计  风沙防护林主要以农田与沙漠边缘一带为主,宽副造林,农田边缘由西向东向沙漠推进;田边、地埂、渠系及生产道路两旁形成网状结构,尽可能把风力侵蚀和风沙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保护农田、农作物,促进农业生产的增产、丰收。防风治沙造林面积 122.38km2。根据项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乡土的杨树、沙枣树、沙柳、柠条等,在春季和秋季植树期间,采用坑状和穴状种植。  林带方向:由于项目区西北风盛行,主林带垂直于西北方向,副林带垂直于主林带,但考虑农田的完整性,在实际操作中,主林带与西14 北风可以在一定的偏角,但偏角不超过 30度。  林带宽度:林带间距决定于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一般杨树高 8米,林带宽定为 200米,中间为副林带。  林种配置:林种配置采用稀疏结构,主林带以乔木为主,副林带以灌木为主。  整地与栽植:整地结合修路、修渠、挖沟同步进行,栽植主林带挖穴状整地( 0.8 0.8 0.6m),副林带采用块状整地。  抚育管护:发现缺苗死苗应及时补苗,生长季节要及时松土除草,整形修剪,防治病虫害,根据土壤墒性适时浇水。  项目  栽植  方式  树  种  苗木规格(株cm)  植树规格( m.株/km2)  备  注  苗龄  苗高  地径  株行距  苗木量  主林带   行间  混交  新疆杨  2 350 3.2 2 3 1200 杆插苗  柳树  2 2 250 2 3 1700 杆插苗  沙枣  2 140 0.8 2 3 1700 杆插苗  副林带  行间  混交  柠条     1 1( 3-5)  4500 杆插苗  15 表 5 1                防风治沙防护林规格表(补植)  ( 2)、灌木林设计  在低覆盖度的固定沙丘、中覆盖度的半固定沙丘、沙带,根据立地条件,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栽植灌木林,面积 54.2km2。  灌木林密度: 1334 株 /亩,株距 0.5m,行距 0.5m,采用带状造林,种植 1m,间隔 2m。  造林方式:采用综合混交的方式,树种选择柠条与沙柳,各占 50%。整地采用穴状,随造林随整地。春季采用植苗造林和分植造林,要求采用二级以上苗木,根系完整,基茎粗壮,顶芽饱满,无病虫害。分植造林适用于沙柳,随采随插,插条为 2年生健壮枝条。  抚育管理:新造林实行封育,禁止放牧及其它不利幼林生长的 破坏性活动。补植根据树种要求进行补植,同时加强病虫害、鼠、兔害的防治。  5.2.5.3工程围栏设计  条件:在封禁区内,两侧人畜出入要道口和村庄路口等处,难以用其它办法设置障碍时用刺丝围栏。共计刺丝网围栏全长 9km。  规格:砼桩柱长 2m,截面积 10 10 cm,埋入土下 0.5m,外露高1.5m,桩间隔 6m,铁丝 4行,间距 30cm。  典型设计见图 001,位置见附图项目区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布局图。  沙柳     1 1( 3-5)  4500 杆插苗  沙棘  2 30 0.3 1 1( 3-5)  4500 杆插苗  16 5.2.5.4工程建设标志碑设计  在项目区封禁区内,村庄、公路、群众聚集地、交通要道口、旅游开发点等醒目的地 方,设立工程建设标志碑,共计 3座。  、条件:封禁区醒目的地方  、规格:碑体长 2.2m,底座宽 0.48m,高 0.5m,主碑宽 0.48m,高 1.2m,主体为砖砌,水泥沙浆抹面,碑文直接写在上面,字体为楷书。  正面: XX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  XX县人民政府     年   月    日立  背面:封禁建设内容  封禁地点;封禁面积;封禁时间;  封禁方式;封禁树种;封禁单位;  实施单位:  XX县水务局  、典型设计见图 002,位置见附图项目区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布局图。  5.2.5.5大型公告牌设计  在纵穿生态修复区的 203省道首端建 1座大型公告牌,碑文与标志碑相同。典型设计见图 003,位置图见附图项目区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布局图。  5.2.5.6封禁管护点设计  在封禁区内设立封禁管理点 3个,封禁区内的每个管理点设立管护人员 2名,共计 6名封禁管理人员。  条件:人畜活动频繁,视野开阔,交通方便,生活方便,向周围各要道等距离的地段。  规格:修 3间护林房屋,总建筑面积 60m2,砖混结构。  17 位置:见附图项目区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布局图。  5.3监测方案  5.3.1监测内容  ( 1)林草植被监测  封禁期通过样地逐年监测乔木林生长和郁闭度变化;灌木树种、灌木林盖度、高度、灌幅及生物量变化;草地植物种、盖度、高度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系统分析时间序列,监测数据动态变化,评价生态修复效果。  ( 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监测  对项目区典型农户和社会生产、生活及经济情况的逐年连续监测,分析评价实施生态修复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5.3.2监测方法  5.3.2.1建立基础档案  对封育地块,进行全面普查,建立分区地块基础档案卡。  5.3.2.2植被度监测  、监测点布设  按各种立地条件,布设 3个监测点。监测点样方大小:乔木林 20 20m,灌木林 5 5m,草地 2 2m。  封禁第一年开始监测,每年一次,每年 9 月 30 日前完成年度监测。  、监测方法  林地郁闭度监测  用树冠投影法。实测样方内立木投影,求算面积,用投影面积与样方面积之比计算林地郁闭度。  18 灌木盖度的监测  线段法:用测绳在植被上方水平拉过,垂直考察株丛在测绳垂直投影的长度,并用尺测量,计算植物总投影长度和测绳长度之比即覆盖度。用此方法应在不同方向取 3条线段求其平均值,每条线段 100m。  投影长度  覆盖度 =   100% 测绳长度  草地覆盖度监测  针刺法。在样方内选取 1m2的小样方,在钢卷尺或样方绳上每隔 10cm作一标记,用针在小样方内上下左右间隔 10cm的点上(共 100点),垂直插入,针与草接触即算 1 次“有”,否则算“无”,接触总次数与 100之比为草地盖度。  覆盖度 =(“有”数 /总数) 100% 乔、灌、草混合体系覆盖度监测  分别测定乔、灌、草的郁闭度与盖度,三者之和减去乔灌草相互间重叠部分,为覆盖度。  5.3.3植被类型及生长量监测  植被类型与生长量监测在盖度监测小区中进行,每年一次,秋季 落叶前完成监测工作。  ( 1)  木林  在样方内对乔木林树种组成、分树种测定株数、树高、胸径。  ( 2)  灌木林  在样方内对灌木树种、数量及生长情况进行测量,分树种进行。生长情况对高谋径、灌幅及生物量进行测量,生物量选标准株进行测定。  19 ( 3)草地  测量样方( 2 20m)内草的高度,对样方内的草进行收割称重,测定样方年草地生物量变化。  5.3.4雨量观测  在项目区贼湖设一个雨量监测点,布设雨量筒及自记雨量计。  5.3.5动物监测  对封育区内禽类、鼠类、昆虫类动物种群进行监测,采取随时调查方法,将动物种类填写在地块登记卡上。  5.3.6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监测  采取统计与典型农户相结合的方法,在每年年末进行。典型农户本项目区要求 6户,按综合调查内容分好、中、差三种设置。  5. 4监测表格  表 5-1           XX县生态修复工程封禁地块基础登记卡  编   号:_ 乡 _村 _(小地名 )              地块号:_ 权属   海拔高度( m)   面积( hm2)   地形:  坡向   坡位   坡度   地面植被:  乔木林  树种   郁闭度  % 灌木林  树种   郁闭度  % 20 草   草种   郁闭度 _ % 动物种类:  管护人 _  调查人 _               调查日期 _ 年 _ 月 _日  表 5-2              XX县生态修复工程植被盖度监测记录表  小班号   小流域    乡   村   小地名   面积 (km2)  监测  内容  样方  位置  样方面积  (m2) 监测时间  监测  方法  监测结果 (%) 年  月  日  1 2 3 平均  林地  郁闭  度  草地  盖度  21 灌木  林盖  度  乔灌  草混  合体  系覆  盖度  监测人 _     填表人 _       校核人 _ 表 5-3          XX 县生态修复工程植被生长情况监测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