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再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再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再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获得的一个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回顾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过程,得出这一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科学内涵和奋斗目标的新认识。 这一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认识 布局问题,在工作安排上,是一个战略部署问题;在理论上,是一个结构问题。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我们党为了全面推进这一伟大事业的发展,在上世纪80 年代就已经提出要从 “总体布局 ”上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党在对这条道路成功的探索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总体布局 ”的认识,同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直接相联系。1986 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 “总体布局 ”这一概念。决议指出: “我再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正是根据这样的认识,十三大确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明确地把 “富强、民主、文明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刚刚当选为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指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 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 ”这以后,他在讲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候,总是反复强调要促进 “社会全面进步 ”。这里所讲的 “全面 ”,不仅包括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而且包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即后来概括的 “政治文明 ”的要求。与此同时,江泽民同志还多次提出 “要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 ”,把社会建设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多年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发展,做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实践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社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来,我们党在上世纪 80 年代已经意识到社会建设的意义,在制定五年计划时,已经把 “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改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现在,更加认识到 “社会建设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再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在论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时,已经明确把 “社会更加和谐 ”同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一起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大以 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现阶段社会矛盾发展的特点,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不仅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而且把它同 “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并列提出来,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新思考。特别是,胡锦涛同志在 2019 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这就决定了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也就是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不仅要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建设和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要从社会建设方面建设和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这样一种新认识,已经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 个重要任再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4 页 务。正是这一重大理论突破,使得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一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新认识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从各个方面作过许多论述,并且科学地精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以说,邓小平同志已经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属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使得我 们在这个重大而又基本的理论问题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认识。 这一认识,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又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际。社会和谐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在空想社会主义那里已经把建立和谐社会作为理想社会的社会模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到了 “消灭阶级对立 ”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也就是说,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要求更高,是科学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由此决定了,我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为争取社会和谐而奋斗。从客观实际讲,今 天我们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就是为实现未来的和谐社会而奋斗的现实表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推进社会和谐。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认识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再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5 页 主义,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认识。 社会和谐作为社会建设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是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社会,又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的内涵,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应该讲,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状态是社会属性的外在表现。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握住它所具有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等各种不同的社会属性,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种社会属性都会在实践中发展变化。而当我们根据实践的需要重点考察 “社会和谐 ”这一属性的时候,则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属性并不是完全割裂的,相反还要通过这些属性来实现社会和谐。因此,从这些社会属性各有其规定性而言,它们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从 这些社会属性是相互联系的而言,实践所重点考察的社会属性与其它社会属性之间又是包含的关系。在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属性,而要实现这一本质属性还要靠我们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来努力。 所以,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再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6 页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这一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对党的基本路线和 基本纲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新认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不仅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而且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同以往的提法相比,最大的变化是把 “和谐 ”同 “富强民主文明 ”一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提了出来。 从理论上讲,和谐社会建设既然在结构上已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涵上已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那么 ,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但是,从认识史来研究和评论这一问题,这一重要论断实实在在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它反映了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认识的深化,亦即反映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深化。我们党经过长期的探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终于认识到,以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是能够保证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地向前发展的唯一正确的路线。这条路线,明确地规定了我们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五大还把这三大奋斗 目标拓展为党在社会主义再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7 页 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因此,当我们把 “社会和谐 ”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明确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时,意味着我们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认识丰富和深化了。 由此可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是有科学的理论根据和重大的理论意义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