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读后感.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复仇》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复仇》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复仇读后感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复仇读后感 鲁迅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终生都在追求理想的完美、人格的完美、道德的完美。他论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 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鲁迅的这种 “复仇 ”精神,是对愚昧百姓 “怒其不争 ”的体现,也是为了 “引起疗救的注意 ”。 复仇鲁迅在野草的英文译本的译序中说: “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 ”所谓的 “旁观者 ”及那种看客心态,在他的几个小说中屡有描摹,但这文章里面的被看者,倒是有些特别。 “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 ”“裸着全身 ”,是指向爱,指向全身心的偎倚、接吻、拥抱; “捏着利刃 ”,当然是指向杀戮,是恨的体现。他们复仇的方式非常奇特:既不拥抱也不杀戮,即实现了复仇。看客们由失望到绝望,终于 “面面相觑,慢慢走散 ”,这时,干枯而立于旷野的男女则反过来赏鉴路人的干枯与死亡,而且因为生命的飞扬而大喜。 复仇(其二)这首散文诗所写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均取材于新约全书 ?马可福音,但鲁迅竭力把神之子手足被钉的痛楚,同玩味着神之子被钉杀的可悲悯可诅咒的人们的欢喜,作了鲜明而强烈 的对照,这就使宗教神话故事获得了新的意蕴。 在散文诗的主体部分,一共八次出现了 “神之子 ”的字样,反复渲染耶复仇读后感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酥是 “神之子 ”,到散文诗的结尾,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说出了他是“人之子 ”。人们钉杀的是 “人之子 ”,而 “钉杀了 人之子 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 神之子 的尤其血污,血腥 ”,这是文章真正的意蕴所在。 复仇表现了他对庸众的几乎没有复仇的复仇,是鲁迅式的黑色幽默,复仇(其二)则借用宗教神话故事,表现先觉者在被他希望拯救的庸众迫害的大痛楚中,以对庸众的悲悯和诅咒来作为复仇,他痛得 “柔和 ”和 “舒服 ”,都因为这 玩味 复仇之故。这种复仇当然更没有复仇意味,只是牺牲自己以期庸众将来的醒悟。 复仇与复仇(其二)在思想上是统一的,但在艺术上却呈现出迥异的风采。复仇是一幅几乎静止,几乎无声的艺术画面。复仇(其二)却充满动感和声响,就连复仇的大悲悯和大诅咒,也是通过 “他腹部波动了 ”的肢体形象和喊出 “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 ”的声音形象来表现的。 鲁迅希望用自己的笔去唤醒民众,他坚信自己的笔总有一天能划开那厚重的乌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