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干部考察材料理念创新.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选拔干部考察材料理念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选拔干部考察材料理念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选拔干部考察材料理念创新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选拔干部考察材料理念创新 干部考察材料是组织部门对干部一段时期以来的德才表现作出的综合评价,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年来,为确保选准人、用好人,组织部门不断创新干部考察办法,考察组在考察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然而在考察材料的撰写上还存在着千人一面、内容空洞、语言乏味、结论模糊等问题。这不仅反映不出干部的个体特征和差异,难以鉴别优劣,而且还使考察材料失去了作为识别干部的重要依据的作用。 要解决干部考察材料在撰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坚持创新理念,准确把握干部考察材料的要求,在 “五化 ”上下工夫: (一)、特征描述个性化,避免 “千人一面 ”。虽然大多数干部可能共同具有某种优缺点,但是其具体表现形式、方法、程度等各有不同,考察人员应深入挖掘并准确把握考察对象的个性化信息。比如, “工作业务能力强 ”是许多干部的共同特点,但 “能力 ”实际上可以分为突发事件处理、做群众思想工作、前瞻性思维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再如,“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到每个干部则可表现为说话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说话层次清晰、条理性强,善于运用形象化语言等不同特征。考察人员应从不同角度予以个性化描述,使考察对象各具选拔干部考察材料理念创新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特色,形象鲜明。 (二 )、评价分析具体化,切忌 “内容空洞 ”。有的考察者在撰写考察材料时,对干部不作具体分析,而是简单地以集体政绩代替个人能力,或把阶段性的成绩看成是一贯的表现,写虚的多、写实的少,导致考察材料空洞无物。对干部的评价,应通过类型分析、数据分析、比较分析、环境分析、历史分析等手段,依据确切的事实和群众的合理意见,客观公正、深入具体地评价分析干部的功过是非、评定干部的工作实绩。对干部存在的问题也应深入分析,弄清是偶然性的还是经常性的,是思想品质问题还是工作方法问题,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来增强干部考察材料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三)、重点突出典型化,力戒 “流于形式 ”。目前,干部考察材料一般按德、能、勤、绩、廉的顺序撰写,在材料的分布上,往往是面面俱到,只强调材料框架的完整性,平均用力,导致重点不够突出。撰写干部考察材料时要把有限的笔墨落在干部的 “闪光点 ”上,对干部在关键时期的工作表现,以及最具有代表性、最能打动人的典型事例,应农墨重彩,保证对人物的描述充实饱满,对共性的内容、干部表现不是很突出的方面以及其他辅助性工作,则可以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以 “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层次结构,为干部勾勒出一幅清晰丰满的人物“画像 ”。公务员之家 选拔干部考察材料理念创新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四)、表述手法形象化,切勿 “语言乏味 ”。受思维定式影响或语言文字驾驭能力限制,有些考察材料语言生硬死板,表述手法机械僵化,整篇材料给人索然无味的感觉。随着干部考察内容的逐渐丰富,干部考察材料的撰写在表达方法上也应有所创新,语言表述应生动鲜明,讲究语法修辞,多用生动直观、易于理解的丈字。对考察中收集到的统计报表、荣誉证书等反映干部重要情况的资料,可以以表格、图表、照片、声像等形式直接表现,发挥其与文字材料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作用,使干部考察材料化平淡为生动。 (五)、考察定性明确化,不要 “结论模糊 ”。 考察结论与干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考察材料的点睛之笔,而大多数材料常用 “优秀 ”、 “建议提拔使用 ”或 “建议暂缓使用 ”等作结论,缺乏具体明确的建议。在对干部的问题和不足的定位上,有些考察人员顾虑重重,担心写重了影响干部提拔,写轻了不能真实反映干部的能力素质,因此含混不清或避重就轻。为此,对考察中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材料,考察人员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干部,避免形成 “一俊遮百丑 ”或 “一无是处 ”的错误评价。要结合班子情况、岗位职能要求和干部特点,提出明确的建议。比如,有的干部理论水平较高,但基层实践经验不足,可 以明确建议将其安排到基层单位锻炼;有的干部综合素质比较高,但工作中却和班子中的大部分成员不合拍,考察材料可以明确建选拔干部考察材料理念创新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4 页 议将其交流提拔到外单位使用。这些明确的考察建议将为用人决策提供更为直接的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