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演讲与辩论 ;“因敌取证 ”的论辩谋略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演讲与辩论 ;“因敌取证 ”的论辩谋略 演讲与辩论 所谓 “因敌取证 ”的论辩者面对论敌的攻击,巧妙地从论敌方面取得反驳的证据,借论敌之箭再回射论敌,反守为攻、化被动为主动,使论敌欲辩无辞,只得认输。这是一种 “借兵之计 ”的论辩谋略。 例如,北京开来律师事务所的女律师开来在美国洛杉矶作题为 “中国投资环境及其法律咨询保护 ”的演讲时,一位美国记者以挑衅的口吻发问: “据我所知,你们中国根本无法律可言,你从哪儿变出这么多投资保护法?我听到很多中国人自己都说中国根本没有法。 ”顿时,场内的空气凝住了,听众把注视的目光投向开来女士,只见她先微笑着倾听记者的提问,然后心平气和地反问道: “先生,您知道美国法院的书架上有多少判例吗? ”对方摇头说: “不知道,我不是法官,也不是律师 ”。 “那您一定知道在这些判例之外,美国已经制定了许多成文法了? ”对方点点头。开来女 士说: “这正是您提出问题的答案。作为判例法体系的美国,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还在不断制定成文法。外国人过去没有去中国投资,当然不需要投资法。从中国对外招商引资之时,我国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投资法就不断被制定出来 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叫作 应运而生 。 ”场内响起一阵掌声,这位美国记者十分尴尬。 在这里,开来女士面对美国记者别有用心的提问,采取了 “因敌取证 ”演讲与辩论 ;“因敌取证 ”的论辩谋略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的论辩谋略。她巧妙地取论敌本国法律条文形成过程的实例为证据,合乎逻辑地推论出中国的投资法也是 “应运而生 ”。化解了论敌的责难,有理、有利、有节地回击了论敌的挑衅。 再 如, 1999 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上,正方南洋理工大学队与反方西安交通大学队就 “发展知识经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谁更重要 ”的问题展开辩论。其中有这样两个片断: 1正方:发展自然科学,是各国都在争上的一班车,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是这班赶不上再搭下一班的问题,而是如何挤上这班车的问题。 2反方:索罗斯利用经济制度的缺陷制造东南亚金融危机,如果说他是抓住了经济规律,那应放之四海而皆准,为什么在香港受阻了呢?没有社会科学的规范,一味发展自然科学,是不是人们要克隆多少人就克隆多少人呢? 正方:关于克隆早有法律规定,难道你要 改变法律不成? 反方:这正是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生矛盾时,谁来规范谁了。 以上两个片断中,反方西安交通大学队就很好地运用了 “因敌取证 ”的论辩谋 略。第一个片断中,反方取正方的比喻 “争上车 ”为证据,从另一个角度证明 “上车就要讲交通规则 ”,使论敌的证据为己所用。第二个片断中,当正方以 “克隆早有法律规定 ”来反诘反方时,反方机智地因敌取证,顺手推舟地予以回击: “这正好说明了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生矛盾时,谁来规范谁了。 ”对方的证据正好证明了己方的观点。顺演讲与辩论 ;“因敌取证 ”的论辩谋略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理成章,正方无法反驳。 从上述的实例可见,在论辩中运用 “因敌 取证 ”谋略,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因利趁便取证于敌 当论敌进攻时,如果疏于防范,暴露出证据不够严密的破绽,论辩者要善于搜寻战机,因利趁便,取证于敌,借力致胜。由于证据来自论敌方面,论敌如果要反驳,也就否定了自己的观点,这就势必要陷入自相予盾的境地。 二、换位置寻理借势反推 当论敌以某些事实为证据发起进攻时,论辩者要善于进行换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探寻事理,并借敌之势,进行反向推论,利用论敌的证据,推出相反的结论,出乎论敌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使论敌难以辩驳。 三、顺手一击致敌死命 运用 “因敌取证 ”的论辩谋 略,还要注意对论辩态势的把握和利用。当论敌进攻时,如果己方能够因敌取证,为我所用,就应该敏锐地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借敌之力,顺敌之势,狠狠地一击,致敌于死命,一举奏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