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公司大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XX公司大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6页
XX公司大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6页
XX公司大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6页
XX公司大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6页
XX公司大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江市邓家坝大桥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U y!+=Yg7?K3 +8S =BM 1-1内江市邓家坝大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253 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内江市邓家坝大桥项目的建设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公示环境影响报告书。本环境影响报告书中 “4.3.2 水生生物概况 ”章节,由四川省水产研究所完成,该章节内容涉及四川省水产研究所的部分科研成果,内容保密,不予公开。公示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以本公示本为准。 1 总 论 1.1 项目由来 拟建的内江邓家坝大桥位于内江市“内江新城”中心区,横跨沱江,西接邓家坝片区;东接九号路,是连接邓家坝生态居住景观风貌区与东兴行政文化景观风貌区的重要通道。项目建设对于加强城市主干道路与城市环路的进一步衔接,加快完善内江城市主骨架路网, 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发展内江市 “内江新城”中心区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构建良好投资环境,形成千亿产业园区,拓展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片区环境,全面推动内江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内江市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于 2013 年 7 月完成了内江市邓家坝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内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 2013 年 9 月以内发改函【 2013】 61 号文同意项目开展前期工作。项目路线全长 1100m,其中桥梁全长771 米( K0+801.216K1+572.216) ,桥面宽度 36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 50km/h。配套照明、排水、景观绿化及地下管线、环境保护等设施。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令第 253 号要求,内江市邓家坝大桥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 1-2境影响报告书。为此,四川内江交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于 2013 年 11 月正式委托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承担此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我院接受委托后,即派相关技术人员对建设地点进行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并委托内江市环境监测站对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监测,现完成了内江市邓家坝大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待审批后作为环保主管部门环境管理及项目开展环保设计工作的依据资料之一。 1.2 评价目的和原则 1.2.1 评价目的 拟建项目实施会对区内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报告通过对拟建项目沿线现状调查、监测和分析,查清当地环境质量现状,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建设内容评价桥梁建设工程在施工期和营 运期对沿线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通过对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 1)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项目选址及建设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 2)根据项目特点,分析工程施工期和运营 期的环境影响,并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对策和措施,使项目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达到工程建设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 3)通过对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为项 目施工期、营运期的环境管理以及沿线的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及环保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2.2 评价原则 本工程属于交通建设项目,工程量较大,工程的施工期和运营期将对周围环境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次评价将针对该工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问题,坚持以下原则: ( 1)社会、经济、环境保护的持续协调发展原则; 1-3( 2)结合规划,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工程内 容及选址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原则; ( 3) “点线结合,以点带段,突出重点”的原则。 1.3 评价依据 1.3.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 253 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 (18)交通部 2003 年 5 号令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 (19)环境保护部 2 号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 (20)国务院( 1998)第 257 号令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 1-4(21)国务院国发( 2000) 38 号文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 (22)国务院( 2000)第 284 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 (2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 2001】 4 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 ; (2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 2003】 94 号文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 ; (25)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 (2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建设部、 水利部、地矿部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 (27)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资发( 2005) 196 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 ; (28)国土资源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土资发【 2000】 186 号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公路铁路建设用地指标的通知 ; (29)国发【 2005】 39 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005.12.3) ; (30)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 年本) (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 9 号) ; (31)交通部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指导意见 ; (3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 2007】 184 号文关于加强公路规划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 (33)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 ; (34)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 ; (35)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 ; (36) 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川环发【 2003】 56 号关于规范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的通知 ; (37)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川办发【 2008】 15 号关于进一步做好被征地 1-5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 ; (38)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 1999.8) ; (3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 1998.12) ; (40)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 1990.3) ; (41)四川省新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 2000.9) 。 1.3.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 HJ2.1-2011) ;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 HJ2.2-2008) ;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 ( HJ/T2.3-93) ;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 HJ2.4-2009) ;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 HJ19-2011) ;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 HJ 610-2011) ; (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 HJ/T169-2004) ; (8)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 JTGB03-2006) ; (9)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 GB50434-2008) ; (10)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T 50433-2008)。 1.3.3 建设项目有关技术文件 ( 1) 内江市邓家坝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2013.7; ( 2) 内江市邓家坝大桥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四川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2013.9; ( 3) 内江市邓家坝大桥工程行洪论证与河势稳定评价报告 ,成都君智技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2014.3; ( 4) 内江市沱江邓家坝大桥桥梁通航安全影响论证报告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 2014.2; ( 5)其它相关文件。 1-61.4 评价标准 根据内江市环境保护局内环函【 2013】 168 号“关于内江市沱江邓家坝大桥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 函”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发【 2003】 94 号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本评价执行的标准如下: 1.4.1 环境质量标准 ( 1)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GB3838-2002)中类水域标准,标准值见表 1-1。 表1-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mg/L(pH无量纲) 项 目 pH 氨氮 BOD5 CODcr 石油类 DO 类标准 6 9 1.0 4 20 0.05 5 ( 2)大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标准值见表 1-2。 表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1996) 单位:mg/m3项 目 SO2NO2PM10日平均 0.15 0.12 0.15 二级标准 小时平均 0.50 0.24 / ( 3)声环境:道路两侧 35m 以外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 ( GB3096-2008)中 2 类标准;道路两侧 35m 以内执行 4a 类标准。 表1-3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环境 噪声限值 单位:dB(A) 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昼间 夜间 2类 60 50 4a类 70 55 1.4.2 污染物排放标准 ( 1)废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 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标准值见表 1-3。 1-7表 1-4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96) 单位:mg/L 序号 污染物 适用范围 一级标准 1 悬浮物(SS) 其它排污单位 70 2 化学需氧量( COD) 其它排污单位 100 3 生化需氧量(BOD 5) 其它排污单位 20 4 氨氮(NH 3-N) 其它排污单位 15 5 石油类 一切排污单位 5 ( 2)废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 GB16297-1996)中二级标准,标准值见表 1-5。 表1-5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 297-1996)二级标准 污染物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mg/m3)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点( mg/m3) 颗粒物 120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1.0 沥青烟 75 生产设备不得有明显的无组织排放存在 ( 3) 噪声: 施工期执行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 GB12523-2011)各时段排放限值,见表 1-6。 表1-6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限值 单位:dB(A) 昼间 夜间 75 55 ( 4)水土保持:内江市邓家坝大桥项目工程 主要位于内江市东兴区和市中区境内,根据水利部办水保【 2013】 188 号文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 ,项目所在区域位于四川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内, 因此本方案防治标准为开发建设项目建设类水土流失防治二级标准。 考虑到本项目在内江市城市规划区且处于沱江边, 所以标准相应提高为一级。 1-8表1-7 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级 时段 施工建设期 试运行期 防治目 标计算 标准 规定 按雨 量修正 按土壤侵蚀强度修正按地 形修正采用标准标准规定按雨 量修正 按土壤侵蚀强度修正 按地 形修正采用标准扰动土地整治率( %) * 95.0 95.0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 * 95.0 95.0土壤流失控制比 0.7 0.2 0.9 0.8 0.2 1.0 拦渣率( %) 95.0 95.0 95.0 95.0林草植被恢复率( %) * 97.0 2.0 99.0林草覆盖率( %) * 25.0 2.0 27.01.5 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和评价重点 1.5.1 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HJ19-2011、 HJ/T2.3-93、 HJ2.2-2008、HJ2.4-2009、 HJ/T169-2004)中的有关规定确定本项目各环境要素的评价工作等级。 1、生态环境 拟建方案路线全长 1100m,工程占地面积 6.07hm2,小于 2km2;途径区域不涉及生态敏感区,因此生态影响评价的等级定为三级。 2、地表水环境 本工程涉及大型河流沱江,地表水水 域功能要求为类,污水排放量及配套定额有关事项的通知 有关规定,推荐方案估算投资总额为 31390.37 万元。 具体的投资估算情况见表 2.8-1。本项目建设资金筹集采用项目资本金和负债性资金的方式,其中项目投资估算总金额的 75%采用国内银行贷款,剩下部分业主自筹。 表2.8-1 投资估算成果汇总表 序号 项 目 单位 金额(万元)经济指标 (万元 /Km) 费用比例( %) 1 第一部分 工程费用 万元 22597.63 29462.36 71.99 2 第二部分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5085.34 6630.17 16.20 3 第三部分 工程预备费 万元 2214.64 2887.40 7.05 4 第四部分 建设期利息 万元 1492.77 1946.25 4.76 5 总 计 万元 31390.37 40926.17 100.00 3-13 工程分析 3.1 施工工艺环境影响分析 公路施工过程中,各类工程因其作业性质和作业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也有所差异。各类工程中,桥梁施工的环节比较复杂,产生的污染物类型较多,下面以路基路面及桥函工程为例,分析工艺中各环节产生的污染物。 3.1.1 路基工程施工环境影响分析 路基工程施工会不同程度的产生以下影响: (1)征地拆迁:影响沿线居民生活的安定性 ,并对受拆迁影响者和征地影响者造成直接影响。 (2)清表或清淤:其过程中会产生松散堆土,处理不当将造成水土流失。 (3)路基施工:直接开挖或填土不及时做好 挡护和防水临时工程,将造成水土流失;填挖作业易产生水土流失和影响景观;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纵向调运,可能造成弃渣量增加,引起水土流失;施工弃渣若不进入弃渣场,不仅占用土地资源、破坏植被,同时可能引起水土流失;路基施工过程中产生扬尘和噪声;物料运输过程中产生扬尘和噪声,并损坏地方道路。 (4)边坡修坡:水土流失影响及扬尘影响。 (5)路基施工期对两侧居民噪声影响、交通和安全影响。 (6)公路施工过程中对农田灌溉造成短期影 响;改移沟渠占地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7)路面施工:拌和站噪声的影响、施工场 地噪声、物料运输车辆影响以及施工沥青烟影响;路面摊铺施工和扬尘影响。 3.1.2 桥梁施工工艺及产生污染物分析 本项目桥梁以桩基础为主,以施工中常用的钻孔灌注桩工艺为例,其流程见图 3-1。 3-2图 3.1-1 桥梁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 桥梁在施工过程中将产生少量的生产废水和钻孔泥浆,其主要污染因子为SS、石油类、废弃泥浆。 3.1.3 临时工程施工环境影响分析 表土的开采对地表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底层土壤裸露,土壤结构严重破坏,抗侵蚀能力降低,若遇暴雨将会发生水土流失。弃渣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松散堆弃,如不采取防护措施,由于弃渣结构差,土质松散,孔隙率大,且表面无植被防护,若遇暴雨或上游汇水下泄时,易造成严重的冲沟侵蚀。 公路建设过程中,临时场地的清理、平整会对占地范围内的植被和地表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会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加剧创造条件;料场施工材料及清理的表层土堆放如防护不到位,在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下均会造成水土流失;生产生活区生活垃圾的不合理倾倒、 生产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都会对项目区带来不良的环境影响。 3.2 施工期工程环境影响源分析 公路施工期工艺流程一般为定线、征地拆迁 机械作业、材料运输 路基施工(开挖土石、填方碾压、弃土石等) 桥涵、路基防护工程施工 沿线边坡植草防护 路面工程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主要对沿线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环 3-3境空气、环境噪声、水环境等产生较大的影响。 3.2.1 社会环境影响源分析 ( 1)拟建项目永久占用土地 5.75hm2(主要为耕地、林地和草地等) 。项目征用土地将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占用农田和耕地会使沿线部分村庄人均拥有土地数量有所下降,同时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 2)施工期拆迁房屋主要是砖楼房、预制平 房和砖墙、土墙瓦房,房屋拆迁和居民的重新安置将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 3)施工车辆的频繁进出,将占用现有道路,影响沿线居民出行。 ( 4)本项目施工期间需要雇用大量施工人员 ,并购买大量施工材料,这对公路沿线的社会经济起着促进作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居民就业问题。 3.2.2 生态、景观影响源分析 ( 1)土石方的开挖和路基填筑等工序使沿线 的植被遭到破坏,农田、林地被侵占,地表裸露,从而使沿线地区的局部生态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开挖后裸露地表在雨水及地表径流的作用下将引起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农田被埋压,土壤肥力降低,影响局部的水文条件和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局部水文条件和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 2)车辆运行、爆破、路基和边坡加固、打 桩等工序产生的施工噪声会对沿线野生动物造成负面影响。经当地林业部门相关人员确认,公路沿线无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 ( 3)公路建设时大量的开挖、填筑等施工行 为,在一定程度上将破坏所经区域的原有自然景观。 3.2.3 声环境影响源分析 施工机械,如打桩机、推土机、压路机、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机等在作业中产生的噪声,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其环境影响因素是施工噪声,公路工程施工机械噪声测试值见表 3.2-1。 3-4表3.2-1 公路工程施工机械噪声值 单位:dB(A) 机械类型 型号 测试点距施工 机械距离( m)最大声级 Lmax( dB)轮式装载机 ZL40 型 5 90 轮式装载机 ZL50 型 5 90 平地机 PY160A 型 5 90 振动式压路机 YZJ10B 型 5 86 双轮双振压路机 CC21 型 5 81 三轮压路机 / 5 81 轮胎压路机 ZL16 型 5 76 推土机 T140 型 5 86 轮胎式液压挖掘机 W4-60C 型 5 84 摊铺机(英国) fifond311 ABG CO 5 82 摊铺机(德国) VOGELE 5 87 发电机组( 2 台) FKV-75 1 98 冲击式钻井机 22 型 1 87 锥形反转出料混凝搅拌机 JZC350 型 1 79 施工期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昼间主要出现在距离施工场地 150m的范围内,夜间出现在距离施工场地 270m的范围内。路基施工在昼间距离施工场地 34m以外可基本达到标准限值, 夜间在 180m以外可基本达到标准限值。施工噪声干扰最为严重的时期是路基土石方施工及路面项目施工阶段。 3.2.4 水环境影响源分析 ( 1)施工期生活污水 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处理不当也会对周围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 本项目施工期高峰施工人员约 100 人,产生的生活污水量按 0.05m3/d 产生计算,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产生量 5m3/d。根据调查,施工期生活污水主要是施工人员产生的污水及粪便污水。本项目不新建施工营地,主要采取租用当地农民房屋,利用村民现有旱厕收集后用于农田灌溉,对周围环境水污染较小。 ( 2)施工期生产废水 施工生产废水主要是施工机械的冲洗废水,一般一处场地的生产废水量(冲洗废水)少于 1.0t/d,其主要污染物为 SS,浓度可达到 30005000mg/L。 3-5( 3)桥梁施工废水 公路工程沿线跨越沱江水体中有桥墩涉水, 涉水桥梁桥墩施工采用钢护筒防护钢板桩围堰,先将围堰内水抽干,再利用围堰作为工作平台,进行桩基和下构的施工。 桥墩基础、墩身及临时支撑等水下构筑物的施工产生的 SS、石油类等对水体水质产生短暂的影响。根据对公路桥梁施工现场的调查,桥墩施工工艺和污染物排放节点分析如下: 各施工节点污染物产生以污染防治措施说明: A、扰动河床产生 SS,时间短暂,大量悬浮物在钢管围堰内,随着距离加大,影响将逐渐减轻。工程结束,影响消失,以下其他污染节点情况也是同样情况,但这部分的 SS 产生量定量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B、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和少量石油类,积水一般抽出在堤外设置的多级沉淀池处理后,排进水体。这部分废水的产生量与管桩下压的深度、管桩体积和施工抽水工况等因素有关。 C、钻孔过程同时产生的钻渣(底泥)水份含量较少,施工钻渣不得排进该水体,需利用泥浆泵排至堤外临时渣场(或容器) ,经过沉淀池处理后可在农田种植、绿化利用或运至弃渣场处置,而临时渣场不得设置在河床 200m 范围内,钻渣泥浆循环利用。 表 3.2-2 桥梁施工废水主要成分及浓度表 3-63.2.5 环境空气影响源分析 拟建公路全线采用沥青砼路面, 工程施工过程对环境空气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 TSP、沥青烟。主要污染环节为灰土搅拌及混凝土拌和作业,沥青的铺设,材料的运输和堆放、土石方的开挖和回填等作业过程,上述各环节在受风力的作用下将会对施工现场及周围环境产生 TSP、沥青烟污染。另外,运输车辆行驶将产生道路二次扬尘污染。 ( 1)施工粉尘 根据类似工程实际调查资料,目前公路施工灰土搅拌均采用站拌形式,并配有除尘设施,根据已建类似工程实际调查资料,灰土拌和站下风向 50m 处浓度为 8.90mg/m3;下风向 100m 处浓度为 1.65mg/m3;下风向 150m 处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均值 0.3mg/m3。其它作业环节产生的 TSP 污染可控制在施工现场 50200m 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将符合二级标准。 ( 2)道路扬尘 灰土运输车辆将产生道路二次扬尘污染。 根据类似施工现场汽车运输引起的扬尘现场监测结果,灰土运输车辆下风向 50m 处浓度为 11.625mg/m3;下风向100m 处为 9.694mg/m3;下风向 150m 处浓度为 5.093mg/m3,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施工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污染较严重。 ( 3)沥青烟 工程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沥青在摊铺过程中会产生沥青烟雾,沥青烟雾中含有 THC、 TSP 及苯并 a芘( BaP)等有毒有害物质,有损于操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由于本项目沥青从内江市已有的沥青拌和站购买,工程本身不进行沥青拌和,故仅在沥青摊铺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沥青烟雾。 沥青烟气中主要有毒有害物质是 THC、酚 和 3.4-苯并芘。沥青烟气污染影响范围为下风向 100m。目前道路建设均采用拌和好的成品沥青,用无热源或高温容器将成品沥青运至铺浇工地,因此沥青烟气的排放浓度较低,可以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 GB16297-1996)中沥青烟气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对周围 3-7环境影响较小。 3.2.6 固体废物影响源分析 由于本项目租用沿线民房,不设施工营地,因此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路基铺设时临时产生的弃 土、弃石,本项目土石方开挖为12.52 万 m3,分布在公路沿线;一部分来自施工区的垃圾,包括废弃的建材、包装材料等,这些固体废物往往存在于堆料场、施工工场、拌合站等临时占地及桥梁、涵洞等构筑物附近。若堆放、处置不当,将直接破坏公路沿线的农作物、植被,堵塞农灌沟渠,妨碍农业生产。 3.3 营运期环境影响源分析 3.3.1 社会环境影响源分析 ( 1)本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内江东南片区的第 一条公路,新增一条跨江通道(邓家坝沱江大桥) ,改善越江通道不合理,有效分担现有跨江通道特别是沱江一桥的出入境和过境交通量,改善现有跨江交通条件,缓解跨江通道能力不足对城市交通的瓶颈制约,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内江市东南片区的公路网打造奠定基础。 ( 2)由于本项目建成标准的一级公路后,车流量增大,车辆行驶速度提高,因此会对道路两侧居民的交流和出行产生一定的阻隔影响。 3.3.2 声环境影响源分析 营运期噪声污染主要源于车辆行驶产生的交通噪声,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 HJ2.4-2009) ,确定各类车辆在不同车速下的平均辐射声级,详见表 3.3-1。 表3.3-1 各类型车的平均辐射声级 车型 计算公式 车速 单车行驶辐射噪声级 Loi 小型车 LOS=12.6+34.73LgVS+L路面 60km/h 73.1 中型车 LOM=8.8+40.48LgVM+L纵坡 60km/h 81.8 大型车 LOL=22.0+36.32LgVL+L纵坡 48km/h 85.4 3-8营运期公路交通噪声将对两侧居民带来不同程度的噪声干扰, 通过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设置通风隔声窗等,营运期的噪声影响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 3.3.3 环境空气影响源分析 项目运营期环境空气污染源主要是沿线汽车尾气。 汽车废气污染物主要来自曲轴箱漏气、燃油系统挥发和排气管的排放,主要有 CO、 NO2、 THC。 CO 是燃料在发动机内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主要取决于空燃比和各种汽缸燃料分配的均匀性。 NO2是汽缸内过量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高温下形成的产物。 THC 产生于汽缸壁面淬效应和混合缸不完全燃烧。 由于目前国内汽车已经全面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因此,铅的污染影响将会越来越小。 道路上行驶汽车的轮胎接触路面而使路面积尘扬起,从而产生二次扬尘污染。 在运送散装含尘物料时,由于洒落、风吹等原因,使物料产生扬尘污染。 气态污染物排放源源强按下式计算(公路建设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JTG B03-2006) : ijiijEAQ=3113600 式中 Qjj 类气态污染物排放源强度, mg/(sm); Aii型车辆预测年的小时交通量,辆 /h; Eij运行工况下 i 型车 j 类排放物质在预测年的单车排放因子, mg/(辆 m) ,车辆单车排放因子推荐值见表 3.3-2: 表3.3-2 车辆单车排放因子推荐值 单位:mg /(辆m) 平均车速( km/h)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CO 31.34 23.66 17.90 14.76 10.24 7.72 THC 8.14 6.70 6.06 5.30 4.66 4.02 小型车 NOx 1.77 2.37 2.96 3.71 3.85 3.99 CO 30.18 26.19 24.76 25.47 28.55 34.78 THC 15.21 12.42 11.02 10.10 9.42 9.10 中型车 NOx 5.40 6.30 7.20 8.30 8.80 9.30 CO 5.52 4.48 4.10 4.01 4.23 4.77 THC 2.08 1.79 1.58 1.45 1.38 1.35 大型车 NOx 10.44 10.48 11.10 14.71 15.64 18.38 3-93.3.4 水环境影响源分析 车辆尾气、 车辆部件磨损、 路面磨损、 运输物洒落及大气降尘等沉积于路面,受降雨冲刷时产生路(桥)面径流。部分固体物质、有机物、重金属和无机盐等污染物会随径流排入附近水体,对受纳水体水质产生一定的污染。另外,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导致汽油、柴油等泄漏,可能对沿线水体水质造成污染。 3.3.5 固体废物的影响 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来自过往车辆乘坐人员产生的垃圾。 产生的生活垃圾依托内江市城镇环卫系统进行收集处置,对外环境影响较小。 3.3.6 事故污染风险的影响 公路的污染事故主要来源于交通事故,当公路跨过水域或从这些水域经过时,车辆发生事故将可能对水体产生污染,水污染事故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 1)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本身携带的汽油( 或柴油)和机油泄漏,并排入附近水体; ( 2)装载着的危险化学品发生交通事故,化 学品发生泄漏,并排入附近水体; ( 3)在桥面发生交通事故,汽车连带货物坠入附近水域。 3.4 选址方案合理性分析 沱江邓家坝大桥是内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 中规划建设的“邓家坝至谢家河桥梁”项目,是连接内江新城区九号路沱江两岸的跨河桥梁,其选址受控于城市总体规划及九号路的选线,目前九号路已动工修建,因此本项目选址具有唯一性。项目区周围无环境制约因素,同时弃方可用于两岸连接道路的填方综合利用,拌合场、施工场地均可利用在建九号路的临时设施,减少了施工临时占地,有利于减缓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项目选址合理可行。 3-103.5 政策及规划符合性分析 3.5.1 相关政策符合性 根据国家发改委 9 号令产业结构调整目录( 2011 年本) (修正) ,本项目属第一类(鼓励类)中第二十四项“公路及道路运输(含城市客运) ”的第 9 条“特大跨径桥梁修筑和养护维修技术应用”的内容;内江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3 年 9 月 11 日下达了关于同意内江市邓家坝大桥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函(内发改函【 2013】 61 号) ,同意了本项目的立项。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现行的产业政策。 3.5.2 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3.5.2.1 与区域交通规划符合性分析 根据内江市次级交通枢纽(交通节点城市)公路水路交通规划和内江市“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 , “十二五”期间,内江市将抓住全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大机遇, 积极参与四川乃至西部的大通道建设, 整合现有交通资源,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一中心三支撑两走廊一环线”的立体交通网络,把内江建设成为南北贯通、东西相连、通江达海的区域性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其中“城镇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要求“加快完善中心城市与各组团间的快速通道网络,形成高效、便捷、发达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 ”本项目是连接内江市东兴区、市中区的 重要交通道路,符合内江市次级交通枢纽(交通节点城市)公路水路交通规划和内江市“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的要求。 3.5.2.2 与内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化符合性分析 根据内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说明书 ,本项目属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重点建设项目”中的“城市桥梁:新建跨沱江桥梁 3 座,分别为旧城经 3-11乐贤至椑木的桥梁;邓家坝至谢家河桥梁及白马至椑木的桥梁”中“邓家坝至谢家河桥梁”项目,因此本工程的建设符合内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 。内江市城乡规划局以“选字第 511000201300088 号”文同意了本项目的选址。 3.6 施工工艺环境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的路基防护优先选用生态防护形式, 以工程护坡与植草植灌木相结合为主,达到保护生态、恢复植被、自然和谐的目的。填方地段主要利用开挖路基的泥岩、 粉砂岩及砂岩、 石灰岩等填筑, 并采取边坡平台或植草防护, 对沿河 (溪)段采用设置实体护坡或挡土墙防护以确保路基稳定;局部冲沟、坳沟路段,排水不良、土体常年饱水而形成的软弱地基,分别采用排水疏干、塑料排水板、土工格栅、设置片石盲沟及反压护道等措施处理。对于高填深挖路段采用光面爆破技术,然后人工清理坡面,尽量减少对整体坡面的扰动破坏,避免重力作用下的边坡失稳。 填方边坡采用挡渣墙稳固、 防护, 施工时在路堤下边坡修建路堤挡渣墙、护脚和护肩等工程,用来稳定路基,同时采用实体护坡、拱形护坡、喷播植草等措施使路堤边坡无裸露,避免坡面遭雨水直接冲刷。 路面施工采用底基层、基层用摊铺机分层摊铺,压路机压实,各面层采用洒布机喷洒透层油, 摊铺机配以自卸车连续摊铺沥青拌和料, 压路机碾压密实成型。不设置沥青拌合站,减少了沥青烟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邓家坝特大桥上部采用架桥机逐孔向跨中架设, 下部桩基采用冲孔灌注桩的施工方式。施工期安排在枯水季节,采用钢板围堰施工,减缓了对水体的影响程度。灌注出浆排入沉砂池进行土石的沉淀,沉淀后的泥浆循环利用,禁止排入沱江水体。沱江涉水桥桩施工会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在采取上述一系列防护措施的基础上,项目施工期涉水桥梁施工对沿线水体的影响较小,施工工艺具备环境可行性。 综上,本项目选用施工工艺对区域环境影响较小,施工工艺环境合理。 4-1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1 自然环境概况 4.1.1 地理位置 内江市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沱江中游,川渝地区交界处,东连重庆,西接资阳、成都,南至自贡、宜宾,北通遂宁、南 充,地理位置优越。东距重庆市168km,西离成都市 172km。地理坐标在东经 1041510526,北 纬 2911302之间。 4.1.2 地形地貌 项目区处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浅丘区,区内沟谷纵横,溪、坳沟发育,山脊不连续分布。场地内地形最高点约 392.6m,桥位处河床高程 296.1m 左右,相对高差约 96.5m,桥区属构造侵蚀浅切桌状浅丘窄谷地貌。 大桥为跨沱江而设,沱江由 N 向 S 近 NS 向流过场地,场地总体两侧高,中间低。沱江两岸缓坡处多为农舍及村庄。 沱江左岸(小桩号岸)临近水边为一陡坎,坎肩之上为缓坡,平均坡度约1020,被垦为旱地及水田。沱江右岸(大桩号岸)为级阶地,地势平坦,被垦为水田。 沱江从场地通过,拟建大桥为跨越沱江而设。沱江为项目区最大的过境河流和最大地表径流,构成区内地表水、地下水的主要径流排泄通道,同时构成线路走廊区的地表水及地下水最低侵蚀基准面。 4.1.3 气象条件 内江市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明显,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年平均气温 17.5,最冷月( 1 月)年平均气温 7左右,最热月( 8 月)平均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