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独坐敬亭山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原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 一作:惟 / 唯 ) 赏析 此诗前两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 ”、 “闲 ”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 “静 ”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 “独 ”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 ,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 “动 ”见 “静 ”,以 “动 ”衬 “静 ”。这种 “静 ”,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 “独坐 ”出神的形象,为下联 “相看两不厌 ”作了铺垫。 独坐敬亭山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这两句的意象以 “众星拱月 ”式并置,前句中心词 “鸟 ”是中心意象,加上 “飞 ”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 ”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 “高 ”字起到一个 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 “尽 ”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 “云 ”为中心词,与 “去 ”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 “孤云 ”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 “闲 ”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 ”、 “闲 ”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 “静 ”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 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 “独坐 ”出神的形象,为下联 “相看两不厌 ”作了铺垫。 独坐敬亭山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三、四两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用浪漫主义手法, 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 ”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 ”、 “两 ”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 ”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 “山 ”和 “我 ”的孤寂情景与 “两 ”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 “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 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 “静 ”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 “有情 ”,愈是表现出人的 “无情 ”;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 ”、 “孤云 ”这种动的意象与 “敬亭山 ”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 “逝去 ”,对 “消散 ”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 “长安 不得见 ”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 ”而去。 独坐敬亭山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 “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 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 “情中景,景中情 ”。 李白( 701 年 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 (待考 ),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 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 年病逝,享年 61 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