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正月十五夜》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正月十五夜》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月十五夜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 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正月十五夜 唐代:苏味道 原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注释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词有: “东风夜放花千树 正月十五夜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 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红楼梦十八回: “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 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 “洛水贯都,以像星汉 ”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 ”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 。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 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 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 “游骑( j) ” 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诗经 召南 何彼秾矣: “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 落梅:曲调名。 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唐两京新记云: ”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 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 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正月十五夜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 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赏析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后来也称元宵节。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时,每年这天晚上,京城长安都要大放花灯,夜间照例不戒严,观赏花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车马喧哗,市井之民欢歌笑语,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文人数百人赋诗记其盛景,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该诗描绘的是神龙元年( 705 年)上元夜神都观灯的景象。 诗的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京城驰禁,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 洋。 “火树银花 ”形容灯采华丽。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 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这虽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况如许。 “合 ”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洛阳城处处如此。唐代,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中说: “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 ”可与此诗相印证,可见隋唐时代洛阳皇城端门的元宵节观灯盛况。是说原本黑洞洞的城门与黑沉沉的城河在节日的夜晚也点缀着无数 的明灯,远远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桥银河了。 颔联写元夕车马游人之盛。由于车马交驰、游人杂沓,扬起了道正月十五夜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 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路上的阵阵尘土。在平常的夜间,即使有尘土飞扬,人也是看不见的。但元夕之夜,由于月光灯影的照耀,却分明可见随着车马的飞驰而去,后面便扬起一阵飞尘,这就是所谓 “暗尘随马去 ”。本不可见的 “暗尘 ”因 “正月十五夜 ”的月光灯影而见,这正是对元夕的传神描写。着一“去 ”字,写出了马的奔驰和尘土飞扬而去的态势。纪昀说此句得神处在一 “暗 ”字,固极有见。其实, “去 ”字也同样精彩,从中仿佛可见车马飞驰时卷起的气流,下句专写人的活动 ,却不忘交代元夕的特点。由于是望月,所以满月的清光映照着东都城的每一个角落。游人熙熙攘攘,摩顶接踵,月亮的光辉始终与人相随。由此 “明月 ”还可进一步想象灯月交辉的热闹场景。 颈联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专挑出一类人来写,这就是 “游妓 ”。她们可能是王公贵戚之家的歌舞妓人,为了相互夸示而让她们出来表演助兴的,她们自己也可借此观赏元夕灯月交辉、人流如织的热闹景象。总之,既是观赏者,又是元夕的一道亮丽风景。两句一句写她们的美貌,一句写她们的技艺。单有火树银花的灯影和众多的游人车马,还不足以充分显示元夕京城的热闹繁华, 必须再加上美貌如花的歌妓和彻夜笙歌,才是声色光华交相辉映,极喧阗热闹之能事。 这就逼出了结尾两句: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金吾 ”,又称 “执金吾 ”,指京城里的禁卫军。据史记载唐代设左、右金吾卫,主管统率禁军。玉漏,指古时的计时器,用铜壶滴漏以记时。统观全诗正月十五夜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 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 苏味道( 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少有才华, 20 岁举进士 ,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 两可,时称 “苏模棱 ”。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诗录其诗 16 首。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 “三苏 ”为其后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